从生源状况看中国高等教育的潜在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源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状况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和问题的提出
中国高等教育迄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然而,在1966年以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培养金字塔顶尖人才的发展目标,发展极为缓慢,根据1990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中国大陆1949~1970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总共仅为222.3万人。十年动乱期间,中国高等教育陷于停滞,更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稳步发展、大幅扩招几个阶段,2002年招生规模已达340万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951万人。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见表1)表明:1977~1983年7年平均招生数万人,标准差s=5.6万人,可见这是相对稳定的两个阶段。从1983开始到1985年3年连续扩招后中国高等教育又进入稳定调整期。自1990年以来,以4年为周期,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近12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1990年为基期,取时间间隔4年计算高校招生规模的环比增长速度,1994年环比增长速度为47.77%,这4年为加快发展阶段;1998年环比增长速度为20.14%,这4年为稳步发展阶段;2002年环比增长速度为214.71%,最近4年为大幅扩招阶段。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缓解低层次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究竟应当大力发展还是适度发展或限制发展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断,尤其是随着1999年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加入人才市场的竞争行列,关于高等教育是否应当快速发展的争论更加激烈。可是,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适合市场需要、就业渠道是否畅通、学生质量是否下降等方面,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潜在危机——生源不足,却较少有人提及。本文拟从中国人口基本情况出发,探讨这一问题。
表1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统计表(1978~2002)单位:万人
年份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招生数 27.3
40.1
27.5
28.1
27.9
31.5
39.1
47.5
61.9
在校生数
62.5
85.6 102.0 114.4 127.9 115.4 120.7 139.6 170.3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招生数 57.2
61.7
67.0
59.7
60.9
62.0
75.4
92.4
90.0
在校生数 188.0 195.9 206.6 208.2 206.3 204.4 218.4 253.6 279.9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招生数 92.5
96.6
105
108.1 159.7 220.6 268.3 340.0
在校生数 290.6 302.1 317.4 340.9 413.4 556.1 719.1 951.0
数据来源:《1990,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02年招生数转自2003年3月20日《光明日报》载教育部长周济访谈录。
二、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虽然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卓有成效,至2002年已达到91%,但普通高中发展缓慢,下面的统计表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表2 中国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统计表(1978~2002) 单位:万人
年份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招生数 249.8243.8234.7228.3234.8273.7
在校生数 717.3722.9704.9656.9664.9713.2
年份 1996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招生数 282.2315.6359.6396.3472.7558.0
在校生数769.3850.1938.0
1049.7
1201.3
1405.0
数据来源:《1990~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3 中国初中毕业生升学情况统计表(1978~2002) 单位:万人
年分
19901991 1992 1993 19941995
毕业生数 1109.1
1085.5
1102.3
1134.2
1166.4
1244.3
升学率(%) 40.6 42.6 43.4 44.1 46.4 48.3
普高升学率(%) 22.5 22.5 21.3 20.1 20.1 22.0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毕业生数 1297.8
1463.3
1603.1
1613.9
1633.5
1731.5
升学率(%) 48.8 44.3 50.7 50.0 51.1 52.9
普高升学率(%) 21.7 21.6 22.4 24.6 28.9 32.2
数据来源:《1990~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3可见,初中毕业生升人普通高中的比例一般在25%以下,即使是普通高中招生最多的2001年,招生数达到558万人,也仅为初中毕业生的32.2%,以“普九”巩固率91%推算,仅占适龄人口的29.3%。考虑到高中阶段的辍学率,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的供给增长远低于高等教育需求增长,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由于中国目前高校招生的主要生源仍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虽然自1999年以来部分高校以单独考试的方式试招了少数职业高中、中专学校的毕业生,但人数有限。设高校招收的a%生源为职业高中、中专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中阶段的辍学率为b%,依据以下计算公式,可得到当年高中毕业生的净升学率:
假定普通高中阶段的辍学率为5%,自1999年以来高校招收的10%生源为职业高中、中专学校的毕业生,依据表1、表2中的数据和式(1),可测算出1993~2002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净升学率(具体数据见表4)。
由于每年高校录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历届高中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录取的比例会低于表4中的净升学率,如200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59%,低于表4中的81.3%,但各届高中毕业生的累计升学率应接近按公式测算的净升学率。且伴随高校的扩招和历届生存量减少及因年龄增大而退出高考竞争应届毕业生录取的比例会逐渐向净升学率靠拢。
表4 中国普通高中毕业生净升学率测算(1993~2002) 单位:万人
年份 19931994199519961997
净升学率(%) 38.938.941.544.547.1
年份 19981999200020012002
净升学率(%) 41.653.666.270.181.3
由于高校大幅扩招始于1999年,为准确地进行曲线拟合,现截取表1中1998~2002年的高校招生数据、表2中1995~1999年的高中招生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直线方程。
取2000年为原点(t=0),得普通高校招生数回归直线方程
取1997年为原点(t=0),得普通高中招生数回归直线方程为:
这两条回归直线分别为相应的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其历年实际值和拟合值见表5、表6。
由表5、表6可见,两条直线的拟合程度都是较好的再用估计标准差公式
由式(4)可见,高校扩大招收职业高中、中专学校的毕业生的比例,及普通高中阶段的辍学率减少,都可延缓生源不足的危机。
图1
需要说明,以上分析仅是根据拟合曲线做出的,由表2数据可见,2000年以来每年普通高中招生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使得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再考虑历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因素,仅从供给来看,危机不会很快显现。
但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办学层次和学校办学规模两方面迅速扩张。各省市都升格了一批本科院校,将大批的中专和职业高中升格为各种类型职业技术学院。以安徽省为例,至1999年底,全省范围仅有全日制本科院校10所(未进行过本科院校合并),2000~2002年的3年间,新增本科院校6所,均为专科学校升格,与此同时,该省还新增了大批职业技术学院。此外,全国不论是原有还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近年都在扩建新校区,基建投资均在数亿元,有的甚至在十亿元以上,很多学校目前仍在扩建中。即使不再增容,很多高校也要到2006年前后才能确定最终规模,而很多高校提出的发展目标都是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左右,这必将使需求曲线以更大的斜率向右上方移动。
三、从中国人口统计基本情况分析高等教育的潜在危机
由于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显示,在1986~1990年,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自1991年以来,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1996~2000年出生的人口仅为1986~1990年出生人口的55%左右,1961~2000年不同阶段出生人口如表7所示。
近两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主要是1983~1985年出生的人口,2002年高考录取率已达59%,假设各年龄段人口分布服从均匀分布,以18岁人口作为计算基数,可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公式,
则可算出2002年毛入学率为16.5%。由于1986~1990年是人口出生高峰段,高校扩招后的生源暂时没有太大问题。但由表7可见,假设各年龄段人口分布服从均匀分布,即使中国高等教育维持现有规模,至2014年,18岁人口数为6987.8/5=1379.56(万人),毛入学率将达到24.65%,再加上参加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的人数,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将更高。至2015年,若要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则由式(5)可算出2015年高校只需招生414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2%。而由表3可见,普通高中毛入学率一直在30%以下,再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辍学率较高,若到2012年普通高中毛入学率不能达到40%以上,高等教育生源的数量将出现不足。假若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则2015年高校将招生641.13万,毛入学率需达到46.47%,即使届时GNP达到3000美元,基础教育也难于提供足够的生源,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GNP的关系看,也无先例。
表7 中国各时间段出生人口统计表(1961~2000)单位:万人
出生时段(年)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出生人数 10914.7 12731.4 11760.2 9457.3
出生时段(年)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出生人数 10303.1 12539.7 9015.3
6897.8
数据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
四、几个观念误区
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潜在危机迄今少有认识,究其原因,我们以为是存在几个观念上的误区:
1.20世纪末,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基本思路》中提出了在“十五”期间达到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3%,2015年毛入学率接近30%的奋斗目标。“十五”奋斗目标已提前实现,对2015年奋斗目标需结合届时的学龄人口动态考虑,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到2015年高校招生数还应在现有水平上翻一番。且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和生源减少,到2010年后历届生占高考考生的比例将会大幅下降,生源将主要依赖应届高中毕业生。此外,目前通常用高校在校生人数比适龄人口数(18~22岁)来计算毛入学率也有较大的误差,因为按现行教育制度,我国本科生学制绝大多数为4年,专科生学制为2~3年,以5年为分母计算会降低真实毛入学率,我们认为用式(5)来计算毛入学率信度会更高。
2.一种很普遍的观点是脱离我国国情,拿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我国高等教育还需加快发展的结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一个事实,即我国近13亿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1970年前出生的,有近3亿是1950年前出生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其中绝大多数人未曾接受高等教育,今后也几乎不可能再接受高等教育。以13亿人做分母,即使让所有适龄人口全部接受高等教育,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依然远低于发达国家。解决历史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到本世纪中叶,这个问题将自然解决。
3.认为除了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职业高中、中专的毕业生也是高校生源。可是,由于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职业高中、中专受限于其培养目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不能适应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近几年,部分高校以单独考试的方式试招了少数这类学校的毕业生,情况并不理想,并且,单独考试也有悖高考的公平性原则。而从国外来看,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并不是传统大学。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批新的学校,美国是社区学院,日本是短期大学,英国是多科技术学院。这批新型的学校担负起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它们和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同,培养的不是精英型人才,而主要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教育的多样化,教育的标准、教育的类型不再是一种。
五、几点建议
到2010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招生必然转变为买方市场,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余地将逐渐增加,在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成为问题的情况下,考生若录取的学校或专业不理想,便会放弃入学机会,来年再考。其实,最近几年,部分本科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已经在80%左右徘徊,专科和各种职业技术学院的新生报到率更低,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已初露端倪。到那时,除少数名牌大学外,大多数高校可能都将面临两难选择的尴尬局面,要末缩减招生计划,要末降格以求,招不到理想的学生。但办学规模既已形成,大批软、硬件已经投入,缩减招生计划会造成资产的闲置,办学成本的增加,出现规模的不经济性。且绝大多数高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依赖巨额银行贷款,届时正值还贷高峰期,还贷压力也不允许高校缩减招生计划。而招收的学生不理想,又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更难招到满意的学生。随着高校的扩招继续和生源的锐减,用不了多久,上个世纪末中专招生中发生的生源大战有可能在高校招生中重演。2010年后,可能会有一些高校由于生源不足而产生生存危机,尤其是社会公众形象不佳的学校和地域位置较差的学校,更是难为“无米之炊”。教育主管部门曾通过合并、提升办学层次等措施解决了中专的危机,但当高校出现生存危机时,办学层次难以再次提升;办学条件较好的高校自身规模已经很大,兼并别的高校也存在困难。若不能做到未雨绸缪,有效化解这个危机,将会妨碍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为防患于未然,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化解危机或降低其影响。现提出一些建议,供教育主管部门决策时参考。限于篇幅,仅提出思想,不展开讨论。
1.扩招放缓,稳步发展。以2003年高校招生计划数为基期水平,只需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到2015年高校招生数将达416.5万人,毛入学率在30%以上。若不尽快放缓扩招,任由各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将来生源市场势必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2.模式多样,标准各异。各高校的办学力量、教学科研水平相差甚大,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应要求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科学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自身办学条件和优势的基础上,正确确定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树立自身的品牌专业。而不宜求大求全,盲目扩大学校规模,开办许多自身无力办好的专业或社会需求量较小的专业。鼓励办学基础较差的学校尤其是新升格的学校,立足将自己办成好的教学型大学。应积极发展社区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学院,降低高等教育的门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的应用因素,面向市场、企业、基层和农村培养培训大批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本科层次的教学型大学和民办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可在实验条件、教学深度等方面降低要求,对科研工作可不做要求。
3.高中增容,确保源头。教育主管部门在突出“巩固“普九”、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两个重点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为高等教育输送更多的合格生源。要设法解决高中贫困生就学问题,要千方百计鼓励、动员农村家庭送子女读高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生源充足,高等教育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教育扶贫,共同发展。边远省份和贫困地区财政困难,实现“普九”已不容易,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更是捉襟见肘。此外,投入本地化而人才“产出”异地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地区投入高中建设的积极性。从高校布局来看,边远省份的高校数和高校在校生数都很低。截止2001年底,高校在校生数排名后5位的是西藏6793人,青海17918人,宁夏23154人,海南26050人,内蒙古99623,人,即使发生危机,对这些地区影响也不大,而高校云集的经济发达省、市,则在生源、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补给及以高校为市场的第三产业等诸方面受到很大冲击。为了发达地区的自身利益,也为了全国范围内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能顺利实现,则在生源、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补给及以高校为市场的第三产业等诸方面受到很大冲击。为了发达地区的自身利益,也为了全国范围内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能顺利实现,中央应该发动经济发达省市通过各种形式从人才、财力、物力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帮助这些地区发展高中教育。各经济发达的省、市政府,可将资助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看作一种投入,考虑到生源危机对发达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投入是既具社会效益,又具经济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