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人群饮食习惯与伤寒发病情况的病例对照研究

贵阳市人群饮食习惯与伤寒发病情况的病例对照研究

一、贵阳市人群饮食生活习惯与伤寒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聪[1](2020)在《血脂异常的手部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西医分型相关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血脂异常属于中医“痰浊”、“膏脂”范畴,具有隐匿性、进行性、全身性的特点,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危险因素多、合并症多,但无特征性症状表现,这增加了血脂异常的治疗难度。中医手诊属于中医望诊范畴,是指通过观察手部形态、颜色、青筋(粗血管)、纹理等信息获得望诊资料以便于辨证论治,具有整体性、直观性的特点。将手诊应用于血脂异常的辨治,对丰富血脂异常的四诊信息、提高临床辨证准确性、发挥中医望诊及“治未病”优势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1.探索血脂异常的手部特征;2.分析血脂异常手部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探讨手诊在血脂异常中医辨证中的价值;3.分析血脂异常手部特征与西医分型的相关性,探讨手诊在血脂异常筛查中的客观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 使用“标题或关键词”字段检索,中文以“血脂异常”、“证候”或“手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制定《血脂异常手部特征的及其与中医证类关系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2.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基于项目组前期研究结果,对手诊的形态、颜色、纹理、手部青筋(粗血管)等进行定性分级,对大、小鱼际长度、宽度、厚度进行测量;3.临床研究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02月-09月东城中医医院、广安中医门诊部行血生化检查的190例患者。根据血脂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脂异常组、血脂正常组。采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职业类型、BMI、腰围)、个人生活史(吸烟、饮酒、睡眠情况)、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一级亲属家族血脂异常史、双手大、小鱼际表征(颜色、形态、皱褶、大鱼际/大拇指根部青筋)、舌象(舌体、舌色、舌苔、舌下络脉),并进行两组间描述性分析。分别对左、右手大小鱼际形态、颜色、青筋等手部特征进行判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性别、年龄、既往病、家族史、BMI、腰围、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饮食喜好、运动习惯等)。选取P<0.2、频数占比>15%、排除共线性变量后,纳入可供分析变量。因数据呈高维、非线性,故综合单因素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数据挖掘方法,初步筛选出血脂异常的手部特征。经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提取与血脂异常相关的手部特征,采用ROC曲线评价多因素回归结果。采用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法,设置最小阈值:支持度>20%,置信度>40%,提升度>1,挖掘血脂异常手部特征与中医证候、西医分型的相关性,综合支持度、置信度提取有效规则。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布:1)本研究纳入190例患者,血脂异常组124例、正常组66例,男性61例(32%),女性129例(68%),年龄47.34±6.72岁,性别在血脂异常与正常两组间无差异(P>0.05),年龄存在组间差异,血脂异常组年龄较高(P<0.05);2)一般体格检查的比较:BMI、腰围、收缩压与血脂异常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3)合并症中血脂异常合并组脂肪肝较多(P<0.05);4)生活方式中饮酒、入睡难、喜食蛋类、嗜甜食及女性绝经与血脂异常具有相关性(P<0.05)。2.血脂异常手部特征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结果:左手特征中左手大鱼际形态凹陷、小鱼际长度与血脂异常具有相关性(P<0.05),左手小鱼际宽度,大鱼际长度、形态肥厚、色红与血脂异常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2)右手特征中右手小鱼际长度与血脂异常具有相关性(P<0.05),右手小鱼际宽度,大鱼际长度、色红与血脂异常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3.血脂异常手部特征及其他影响因素进行随机森林排序后的可视化分析结果:1)左手及相关因素重要性变量有:左手大鱼际形态、左手大鱼际长度、左手大鱼际色红、左手小鱼际宽度、过敏史、耳褶心征、饮酒、BMI、嗜甜、嗜油腻、收缩压(11个);2)右手及相关因素重要性变量有:右手大鱼际形态、长度、颜色、色红,右手小鱼际宽度、厚度,耳褶心征、BMI、腰围、年龄、体重(11个);3)手部(左手或右手)及相关因素重要性变量有:大鱼际形态、颜色,BMI、耳褶心征、体重、腰围、饮酒、吸烟、睡眠质量、收缩压、有高血压(11 个)。4.血脂异常手部特征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左手小鱼际宽度,大鱼际形态肥厚、凹陷与血脂异常发生密切相关(P<0.05);2)右手小鱼际宽度、大鱼际色红与血脂异常发生密切相关(P<0.05)。5.血脂异常手部特征与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结果显示,左手大鱼际形态肥厚与痰瘀互结证密切相关(支持度>20%);右手大鱼际色红与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证密切相关(支持度>20%)。6.血脂异常手部特征与西医分型具有相关性,结果显示,左手大鱼际形态肥厚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密切相关(支持度>20%);右手大鱼际色红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密切相关(支持度>20%);右手小鱼际宽度与低HDL-C血症密切相关(P<0.05)。结论:1.血脂异常患者手部特征(左手大鱼际形态肥厚、右手大鱼际色红、右手小鱼际增宽)与正常组相比存在差异性,为血脂异常的筛查提供了思路;2.左手大鱼际形态肥厚与中医痰瘀互结证密切相关,右手大鱼际色红与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证密切相关,大鱼际形态、颜色特征为血脂异常中医辨证提供了证候信息;3.左手大鱼际肥厚及右手大鱼际色红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密切相关,为手诊用于血脂异常筛查提供了客观依据。创新点:1.首次通过观察手部特征对血脂异常人群进行临床病例-对照研究;2.观察了血脂异常患者的手部变化;揭示了血脂异常患者痰瘀互结证和肝肾阴虚证的手部大鱼际特征,为血脂异常的中医手诊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揭示了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HDL-C血症患者的手部鱼际特征,为高脂血症的初步筛查提供了中医手诊方法;3.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手诊信息采集和分析,首次纳入了手部大、小鱼际肌肉长、宽、厚度的测量。

吴雨[2](2019)在《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虽只有38年的历史,但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型期。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无年不疫,频繁的疫灾冲击着当时疲敝的社会,在传染病的肆虐下,社会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本文着眼于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疫灾流行状况,结合其区域的特殊性分析致灾因子,并探讨疫灾影响下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在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方面,时间上,民国38年间,云贵川三省几乎年年有疫,四川省的疫灾频度达到了 100%。十年疫灾指数居高不下,疫灾广度在波动中上升,波及范围在1942年达到最大,疫灾县数呈现出显着的“双峰”状态,民国后期的疫灾程度明显重于前期。空间上,疫灾多发县沿四川盆地边缘呈半环状分布,疫灾重心虽在民国前中后期有一定的迁移,但均位于四川省内。霍乱、天花、伤寒、疟疾和鼠疫是本区的主要高发传染病,高发地除霍乱位于贵州省,鼠疫位于云南省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省,四川省是本区的疫灾热点区域。疫灾爆发流行是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整体海拔偏高,疫灾流行与海拔高程之间在0.01显着性水平下呈微弱负相关(r=-0.152),整体上海拔越高,疫灾频度越低,高发县集中在海拔500-2000米的相对平坦地带。年均温与疫灾年数成弱正相关(r=0.118),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越容易有疫灾的流行,年均降水量虽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但在耦合图中发现,年降水量在800-1200mm之间的地势低平区是高发县的集中地。河流作为当时主要的饮用水来源,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距离河流越近,疫灾发生频率越高。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与地震一样对疫灾具有一定的诱发机制,自然疫源地也影响着疫灾的分布,是滇西南鼠疫高发的主要原因;社会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山地较多,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交往频繁的相对平坦区是疫病高发的热点区,战争除对本地疾病爆发造成影响外,病菌还会随军队和难民的迁移而扩大影响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有的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灾的流行。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在抗战爆发后,因国民政府首都内迁,成为抗战大后方而得到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纷纷建立起了公共卫生行政、服务和防疫体系。快速的“畸形”发展使得各卫生机构几乎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思想上公共卫生意识渐开,政府受中央的支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社会有识之士以科学的方法宣传防疫思想,普通民众在科学防疫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禳灾解疫的风俗习惯。虽有这一段快速的发展期,其公共卫生水平与沿海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这一繁荣景象在抗战胜利后,各方面支撑力量的回迁,卫生事业又陷入了濒于停滞的状态。

汪伯川[3](2019)在《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甲状腺结节患者中医体质资料,统计分析甲状腺结节患者三阴三阳体质的分布特点,探讨六种体质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易感体质的发病规律,为甲状腺结节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防治提供参考,同时揭示三阴三阳体质学说指导防治良性甲状腺结节的实用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对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和病房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完整填写《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同时收集患者的甲状腺B超检查和甲状腺激素功能检查结果。在调查过程中,让患者尽量努力回忆发现甲状腺结节之前较长一段时间(如1年)的情况。将填写的量表和检验结果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判定患者的体质。使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16例,其中男性共18例,占15.5%;女性98例,占84.5%,男女比例约为1:5.4。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87岁,平均年龄为55.86±14.718岁,其中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7.50±13.687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5.56±14.946岁。2.研究纳入的11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按照三阴三阳体质归类,太阳体质=厥阴体质>少阳体质>太阴体质>少阴体质>阳明体质,所占比例依次为26.70%、26.70%、19.80%、17.20%、6.0%、3.40%,其中太阳体质和厥阴体质构成比例相同,所占比例最大,少阳体质和太阴体质也是甲状腺结节病人常见的体质类型,少阴体质和阳明体质所占比例最小。按照三阴三阳六种体质各亚型(甲、乙、丙)进行分组,太阳甲型>厥阴乙型>少阳丙型>少阳甲型=太阴丙型>厥阴丙型>厥阴甲型>太阳乙型=太阴乙型>少阴乙型>太阳丙型>阳明甲型>太阴甲型>少阴甲型,所占比例依次为16.40%、11.20%、10.30%、9.50%、9.50%、8.60%、6.90%、6.00%、6.00%、5.20%、4.30%、3.40%、1.70%、0.90%。其中太阳甲型、厥阴乙型、少阳丙型三种体质亚型最为常见,阳明体质只有阳明甲型一种亚型,占4.70%。3.研究纳入的11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其中病因、年龄、性格、精力、TSH、TPO-Ab与六种体质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性别、体重、甲状腺超声结果、T3、T4、FT3、FT4、TG-Ab、TRAB、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与六种体质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研究结论1.良性甲状腺结节多发于老年人(≥60岁),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良性甲状腺结节好发于太阳体质、厥阴体质、少阳体质和太阴体质。按照各亚型分类,太阳甲型、厥阴乙型、少阳丙型体质更容易发生良性甲状腺结节。3.根据年龄分组,青年组(≤44岁)以少阳体质多见,中年组(45-59岁)以厥阴、少阳体质多见,老年组(≥60岁)以太阳、太阴体质多见。4.少阳体质和厥阴体质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更容易表现为精力不足。5.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中,少阳体质好发桥本氏甲状腺炎,同时伴有TSH、TPO-Ab升高,太阳、厥阴体质好发结节性甲状腺肿。

李春亭[4](2018)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抗日战争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抗战期间,云南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并逐渐覆盖到边远和民族地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加之医学院校和卫生人才内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卫生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不同等级的卫生院有了固定的经费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得到一定保障。防疫是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的首要任务,制度建设和环境卫生则是其主要内容。通过构建省县两级卫生组织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空袭救护医疗,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支持。国际组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各界捐款捐药、民众积极参与,在战争时期形成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合力。妇幼卫生和学校卫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步。卫生政策和法规在实施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短缺、卫生人才紧缺、政策协调性差、贪污腐化使很多想法无法落到实处,公共卫生建设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当时,国家权力意图借助卫生,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效果并不理想。新式的报纸和期刊,在互动中传播了卫生观念。即使西医借助知识和权力,占据了卫生行政与医疗技术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却无法改变中医在医疗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的医疗选择日趋多元,底层民众的健康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4年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公共卫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绝不是让人满意的。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要坚持健康优先原则,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培养卫生人才,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优化健康教育,重视调查研究。要在健康扶贫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余建兴[5](2015)在《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腹泻病(Diarrhoea)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全球15个腹泻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但国内前瞻性开展的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数量较少,国内尚无研究对我国人群腹泻病的病原谱和主要病原体的疾病负担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论述。目的:阐明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病原谱构成;探索腹泻病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规律和年度趋势;估计腹泻病主要病原体发病率;为进一步评估现有干预措施效果,开展疫苗研发和疫苗推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在全国181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主动监测,收集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往117家网络实验室开展13种腹泻病病原体(5种病毒+8种细菌)的病原学检测。本文对2009-2013年收集的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的病原谱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主要病原体检出率的年度变化趋势,使用线性回归拟合检出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函数探索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趋势。2.在腹泻病主动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中开展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HUAS)调查,对监测设置的哨点医院的人群代表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收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腹泻病门/急诊就诊数和住院数,并使用哨点医院肠道门诊中腹泻病病例监测数对HIS系统门/急诊腹泻就诊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中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最后,根据上述步骤获得的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以及哨点医院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研究将上述数据纳入构建的Monte Carlo数学模型中进行模拟运算,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发病率、主要病原体发病率及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结果:1.2009-2013年的5个监测年度中,研究共在全国181家哨点医院的门/急诊中纳入腹泻监测病例87578例,其中,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26585例。病原谱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门/急诊腹泻患者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中流行水平最高的病原体,检出率高达32.4%;诺如病毒是继轮状病毒之后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第2位病原,是导致成人腹泻的首位病原,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0.8%的患者可以检出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是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前3位细菌性病原,检出率依次为5.9%、3.8%和3.3%;而副溶血性弧菌和气单胞菌主要在亚热带地区和大年龄组人群中高发流行。季节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腹泻病病原体季节性特征显着。轮状病毒、星状病毒以及札如病毒冬季(12月)高发,诺如病毒秋季高发(10月中旬),而细菌性病原多在夏季(7月中旬)高发流行。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的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志贺氏菌的流行水平逐年降低,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10.2%下降到了 2013年的1.4%,下降了近5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逐年升高,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2.9%上升到了 2013年的10.1%,上升了大约2倍多。2.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症候群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共覆盖浦东新区172.3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9.2%)。2012-2013年两个连续的监测年度中,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HIS系统中共有门/急诊腹泻就诊人次数40.8万(占门/急诊就诊病例数的1.8%),腹泻住院3688人(占出院病例的0.8%);其中,3847例门/急诊腹泻病例采样并开展了 13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采样率0.9%),检测阳性病例1757例(检出率45.7%),检出率最高的前5位病原体依次为诺如病毒(19.9%)、致泻性大肠杆菌(7.6%)、轮状病毒(7.3%)、沙门氏菌(5.3%)和副溶血性弧菌(2.7%)。据此,研究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每年发生腹泻285.4万人次(发病率0.483次/人年,90%UI:0.22-0.98),其中50.8万人次会到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门诊率0.086次/人年,90%UI:0.050-0.158)。门/急诊就诊腹泻病例中,44.1%的病例是由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5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中,诺如病毒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最常见病原体,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97次/人年,门诊率为0.017次/人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是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病原,同时也是发病率居首位的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43次/人年,门诊率为0.007次/人年;轮状病毒则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和就诊的首位病原,估计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为0.085次/人年,门诊率为0.038次/人年;沙门氏菌是浦东新区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5次/人年;而副溶血性弧菌则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腹泻发病的重要细菌性病原,5-44岁人群副溶血性弧菌腹泻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3次/人年。结论:腹泻病给我国人群健康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5种病原体流行水平较高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针对这5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策略将能够有效降低腹泻病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危害;同时,腹泻病病原体严格的季节性发病特征也为我国进一步探索腹泻病发病的环境驱动因素和开展疾病预测和预警提供了可能。我国应在综合评估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频率、严重程度及经济负担的基础之上尽快将轮状病毒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并切实加强对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负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食物归因研究,为科学防控腹泻病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本研究中使用的以哨点医院为基础的发病率估计方法为我国进一步开展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学借鉴和参考。

杨汶桢[6](2015)在《贵阳市1993-2012年甲乙类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贵阳市近20年来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肠道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贵阳市1993—2012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对甲乙类肠道传染病时间变化趋势采用动态数列方法分析,疾病发病率与卫生厕所普及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的关系进行秩相关分析,甲肝发病率与甲肝疫苗的接种率的关系进行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993—2012年贵阳市累计报告甲乙类肠道传染病6种94647例,年均发病率142.65/10万;男女性别比为1.28:1,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39.24%;全年均有发病,710月为发病高峰,占报告病例的53.57%;1993—2012年间贵阳市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显着下降趋势,其中各年间下降最大的是2009年,较2008年降了49.71%。2005—2012年,贵阳市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甲肝、未分型肝炎及除霍乱以外的5种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合计发病率随着卫生厕所普及率与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的升高而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2009—2012年贵阳市1—14岁儿童甲肝发病率与甲肝疫苗接种率呈负相关关系,r=-0.989,P=0.011。结论:近20年贵阳市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及甲肝对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影响最大。现阶段肠道传染病防制已取得了显着成效,在未来的肠道传染病防制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疫苗的接种。

陈玉娟[7](2014)在《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在高发地区的诊断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在云南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开展诊断现况及危险因素研究,了解各级医疗机构伤寒副伤寒诊断现况,弄清伤寒副伤寒真实发病水平,了解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危险因素,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诊断现况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择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较高的5个县(市、区),对辖区的州(市)级、县(市、区)级、乡镇级医疗机构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到相关科室收集伤寒副伤寒实验室检测、诊断、报告、治疗等资料。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描述伤寒副伤寒的诊断现况。2.危险因素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于2013年6月~10月,选择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较高的弥勒县,开展以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伤寒副伤寒发病危险因素调查,病例和对照以1:3配比。病例为弥勒县人民医院血培养阳性的确诊病例,对照为与病例在同一自然村、社区、班级,以年龄、性别、职业匹配的健康者。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病例和对照进行调查。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进行。研究结果1.诊断现况调查:调查20家医疗机构,418例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其中181例病例诊断与报告相符,诊断符合率为43.30%。州(市)级、县(市、区)级、乡镇级医院伤寒副伤寒诊断符合率依次为42.86%、47.02%、28.57%。红河州、版纳州、保山市的诊断符合率依次为53.39%、46.38%、2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级医疗机构诊断伤寒副伤寒病例的部门主要为内科门诊,占60.00%。所调查的20家医疗机构均开展了伤寒副伤寒的相关实验室检测。20家医疗机构均开展血常规检测,但乡镇卫生院以三分类法为主(87.50%);19家医疗机构开展了肥达氏检测,以玻片法为主(70.00%),检测试剂来自同一厂家;所有乡镇卫生院均不能开展血培养。州(市)级、县(市、区)级医院除1家外均能开展血培养检测,但血培养瓶的厂家不同。临床医生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少部分凭个人临床经验。诊断标准掌握程度有差异,其中27.78%的医务人员认为流行病学史包括最近30天有被蚊虫叮咬史;24.07%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表现包括咳嗽、流涕、呼吸困难。对肥达氏检测结果的正确判断存在差异,其中50.00%的医务人员认为检测结果包括肥达反应“0”抗体凝集效价≥1:160,“H”抗体凝集效价≥1:80,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回答错误率高于州(市)级和县(市、区)级医院。查阅红河州172例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人的病历资料,报告类型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占65.70%),血常规检测167例(97.09%),肥达氏检测156例(90.70%),肥达氏检测阳性率为27.56%,血培养检测119例(69.19%),血培养阳性率为47.90%。对153例发热病人的症状进行统计分析,有头痛(49.67%)、全身不适(37.91%)、畏寒(30.07%)、咳嗽(27.45%)、厌食(24.84%)等症状,以及中毒性心肌炎(14.38%)、中毒性肝炎(12.42%)、支气管炎/肺炎(11.76%)等并发症。37.79%的病人治愈出院,仅27.34%的病人在住院期间采取了相应的隔离措施。94.19%的病人使用抗生素治疗,64.20%病例进行了药敏试验,59.62%的病人使用的抗生素与药敏试验结果相符。2.危险因素调查:共调查200人,其中病例50人、对照150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方面均衡可比(P>0.05)。50例病例均为甲型副伤寒病例,所有病例均发热,并伴有头痛、乏力、畏寒、全身酸痛等症状,且均为住院病例,平均住院天数为(8.28±4.02)天。单因素分析筛选可疑危险因素:平时在外吃早餐,此前2周早餐吃过米线,此前2周早餐吃过卷粉,早餐中加生葱,平时中晚餐在外就餐频率,平时中晚在外就餐点,此前2周在外吃过中晚餐,此前2周在外吃过冷饮或宵夜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早餐吃卷粉(OR=11.12,95%CI:1.39-88.75),早餐中加生葱(OR=15.55,95%CI:1.37-176.87),近2周在外吃中晚餐(OR=5.68,95%CI:1.02-31.62)是弥勒县甲型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云南省伤寒副伤寒诊断符合率总体较低,尤其是乡镇卫生院。血培养的结果表明局部地区伤寒副伤寒高发。乡镇卫生院在医务人员数量、职称、学历、工作经验以及设备等方面与州(市)、县(市、区)级医院相比差距大。医院对伤寒副伤寒诊断、治疗不规范,疗程不足,病人隔离措施和出院标准不严格。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已是云南省某些区域流行的优势菌群;在外就餐,吃生冷食物和食物中加生佐料是云南省部分地区甲型副伤寒发病危险因素。

梁永奎,杨金芝,陆朝国,舒莎,髙岚,蒋巧英,邓冰,齐进,尘瑶,田芳贵[8](2012)在《贵阳市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应对警示浅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某市急性传染病流行和暴发提出警示。方法从历年疫情资料、传染病流行规律、人群免疫水平等方面对该市急性传染病发病及应对措施进行阐述。结果近年该市丙类传染病流行呈逐渐上升趋势,一些新发的传染病也随着社会的交往和交通、人口流动的加速而出现,少数已消灭或达到国家基本消灭标准的传染病也有明显上升。各种信息数据明确指向不论对于呼吸道、消化道及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都应居安思危。强化饮水卫生,完善免疫规划,做好各种疾病监测是我市防治各种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关键,化解各种传染病风险和危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论传染病防控是一项极其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做好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特别是急性传染病的控制工作首先是坚持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主动监测,加强宣传,全社会参与,科学管理,依法行政,方可收到预期效果,达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目的 。

牟艳杰[9](2012)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和中医证候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对我国中西部地区(重庆、贵阳、武汉、成都)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采取临床研究和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中西部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主要包括地理分布、季节分布、人群分布;了解中西部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模式,特别是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为乙脑预防提供资料依据。从病因病机方面分析中西部各地区乙脑的发病特征;从临床分型和中医症候方面分析中西部地区乙脑的临床特点,为乙脑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现场:研究现场主要是武汉市传染病医院、重庆医大儿童医院、成都市传染病医院、贵州省第五人民医院。因为上述的几家医院分别是各省的传染病医院,一旦上述省份有乙脑流行,都会把患者转入这几家医院治疗,所以保证了患者的集中性和全面性。另外这几家医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研究周期内,具备相对固定的数据管理人员。(2)研究对象武汉市传染病医院、重庆医大儿童医院、成都市传染病医院、贵州省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所有乙脑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卫生部《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2009年版)临床诊断。②血清或脑脊液检测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的病例。排除标准:①血清或脑脊液检测乙脑病毒IgM抗体阴性的病例。②未进行血清或脑脊液检测的病例。(3)实验室检测主要是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用免疫荧光法或ELISA法检测患者发病初期的血液或脑脊液中的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用E LISA或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特异性抗体,具有早期诊断意义。取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由各医院检验科分别检测。(4)研究方法现场考查2010年和2011年武汉市传染病医院、重庆医大儿童医院、成都市传染病医院、贵州省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所有乙脑患者,根据患者的病例和CRF表,填写“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调查表”,内容有:患者基本情况、诊断、入院和出院时间、典型症状、体征、中医辨证、出院时恢复情况等。根据调查表对乙脑发病的“三间分布”(疾病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临床症状和中医辨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2010年和2011年共收集病例296例,发病大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其中男性患者152例,女性患者144例,男女比例为1.06:1。5岁以下的儿童105例,6-10岁的儿童146例,大于10岁的患者45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共294例。有233例患者来自农村,居住环境简陋,没有防蚊措施。(2)辨证分型:2010年收集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116例,其中随机对照组58例,队列研究组58例。毒蕴肺胃型28例,毒损脑络型30例,毒陷心包型58例患者。2011年收集了患者180例,其中随机对照组90例,队列研究组90例。毒蕴肺胃型46例,毒损脑络型44例,毒陷心包型90例患者。(3)临床症候:两年主要观察的症候分别是发热294例(99.32%)、头痛112例(27.84%)、呕吐63例(21.28%)、抽搐90例(30.41%)、意识障碍179例(60.47%)、呼吸异常4例(1.35%)。几乎所有患者都伴有乏力、纳差的症状。219例(73.99%)患者有脑膜刺激征表现,55例(18.58%)患者布氏征阳性,79例(26.69%)患者颈强直,65例(21.96%)患者腱反射亢进。(4)临床疗效:2010年随机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88.89%,好转率11.11%。队列研究组治疗组治愈率88.46%,好转率11.54%;对照组治愈率78.13%,好转率18.74%,死亡率3.13%。2011年随机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87.80%,好转率12.20%。队列研究组治疗组治愈率86.05%,好转率9.30%,死亡率4.65%;对照组治愈率76.60%,好转率14.89%,死亡率8.51%。(5)三大主症:2010年随机对照组:治疗组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平均意识清醒、平均缓解抽搐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4.34±1.18)天、(4.66±1.21)天、(3.87±1.16)天、(20±2.15)天。对照组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平均意识清醒、平均缓解抽搐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6.26±1.27)天、(7.58±1.04)天、(6.21±1.08)天、(28±2.34)天。2010年队列研究组:治疗组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平均意识清醒、平均缓解抽搐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5.76±0.24)天、(6.04±1.39)天、(2.87±1.36)天、(23±1.18)天。对照组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平均意识清醒、平均缓解抽搐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8.74±1.04)天、(8.73±1.54)天、(5.47±1.63)天、(29±2.09)天2011年随机对照组:治疗组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平均意识清醒、平均缓解抽搐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4.42±1.08)天、(4.59±1.12)天、(3.84±1.30)天、(17±2.04)天。对照组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平均意识清醒、平均缓解抽搐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6.13±1.43)天、(7.53±1.16)天、(6.11±1.24)天、(25±2.75)天。2011年队列研究组:治疗组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平均意识清醒、平均缓解抽搐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5.66±1.27)天、(5.94±1.45)天、(2.84±1.22)天、(20±1.21)天。对照组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平均意识清醒、平均缓解抽搐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8.53±1.11)天、(8.66±1.75)天、(5.51±1.15)天、(29±1.54)天。结论:1、发病都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患者主要来源于农村(特别是山区)的散居儿童,居住环境简陋,完全没有任何的防蚊措施。乙脑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性别构成男性稍多于女性大部分患者无乙脑疫苗接种史或乙脑疫苗接种史不详。2、研究病例中毒陷心包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毒损脑络、毒蕴肺胃。发热、抽搐、意识障碍为乙脑患者的三大重症,以毒损脑络型和毒陷心包型多见。发热几乎是所有患最先表现出的症状,患者体温越高,抽搐程度就越严重、意识障碍持续的时间就越长3、使用中医药治疗的治疗组能明显缩短体温下降时间和病程时间,改善昏迷和抽搐等症状。而且在治愈率和好转率上均大于西医对照组。

陆朝国,石作宏,陈梅,罗月雪,蒋巧英[10](2006)在《贵阳市伤寒流行因素调查及控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引起近年贵阳市伤寒流行的主要原因。方法:流行病原调查:按(GB-160061995)中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对部分医院在19972001年间报告登记的伤寒病例进行核实、分型,统计各年中不同型伤寒构成,按发病时间分布与全市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比较;凉拌食品污染情况调查:无菌采集集贸市场(菜场)出售的凉制食品样品,按(GB4789.494)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沙门氏菌检测:饮食从业人员带菌调查:按《卫生防疫细菌检验》提供的方法,对贵阳市2003年健康体检的2000名饮食从业人员进行粪检。市民饮食习惯与伤寒发病联系调查:随机抽取调查前一年内(20012002年)各医院报告的伤寒确诊病例353例与基本情况相同的健康人按1:1配对,在外就餐(早、正餐)吃凉拌菜、饮用冷饮、喝生水、饭前便后不洗手、家用碗筷不消毒,泳池游泳等8项作为暴露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19972001年(13季)5所医院报告的2102例伤寒病例,各年甲副构成逐年增加,所占比例分别为4%、7%、32%、88%、83%,伤寒构成逐年减少,乙型无明显变化,无丙型病例报告。甲副病例的变化在时间、幅度及趋势上与全市伤寒报告病例数的变化相一致。192件凉拌食品、沙门氏菌分离培养,阳检率2.08%。其中一株为A群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2000名饮食从业人员进行粪检,甲型副伤寒杆菌带菌率为0.20%,对暴露于8项危险因素的两组(353对)人群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在外就餐(早、正餐)、食用凉拌等,饮用冷饮等4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随着暴露频数的增加,OR逐渐增大。结论:2000年以来,占主导流行病原的改变(伤寒转变为甲副)是引起近年我市伤寒流行的主要原因,凉拌食品存在污染,饮食从业人员中存在带菌者也是原因之一,市民饮食习惯与伤寒发病存在联系。

二、贵阳市人群饮食生活习惯与伤寒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阳市人群饮食生活习惯与伤寒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脂异常的手部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西医分型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一般影响因素
        2 血生化指标及合并症的影响
        3 中医体质的差异
        4 检测方法的不同
        5 小结
    综述二: 中医手诊在血脂异常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手诊辨证的理论依据
        2 手诊辨证的方法
        3 手诊在血脂异常中的应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设计和内容
    三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数据质量控制
        3 数据库构建及数据处理方法
        4 技术路线
        5 伦理学要求
    四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血脂异常的手部特征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
        3 血脂异常手部特征及其他影响因素的随机森林排序及可视化图
        4 血脂异常手部特征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
        5 血脂异常患者手部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6 血脂异常患者手部特征与西医分型的相关性
    五 讨论
        1 血脂异常的手部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西医分型相关性分析
        2 中医手诊的研究方法讨论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
    一 创新点
    二 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委员会批件
    附录二 血脂异常的手部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附录三 血脂异常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四 血脂异常的手部特征示例

(2)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区域概况
    2.1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
        2.1.2 气候
        2.1.3 河流
    2.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与交通
        2.2.2 政权与战争
        2.2.3 政区与沿革
3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时空分布
    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概念
        3.1.1 数据来源
        3.1.2 相关概念
    3.2 疫灾流行的时间分布
        3.2.1 季节变化
        3.2.2 年际变化
        3.2.3 长期趋势
    3.3 疫灾流行的空间差异
        3.3.1 疫灾总体空间分布
        3.3.2 单个疫种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环境因素
        4.1.1 地形
        4.1.2 河流
        4.1.3 气候
        4.1.4 自然灾害
        4.1.5 自然疫源地
    4.2 社会环境因素
        4.2.1 人口
        4.2.2 交通
        4.2.3 战乱
        4.2.4 风俗
    4.3 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
    5.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5.1.1 卫生行政机构
        5.1.2 卫生行政制度
    5.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2.1 公立卫生部门
        5.2.2 私立医疗机构
    5.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5.3.1 设立防疫机构
        5.3.2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5.4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影响下的公共卫生意识变迁
    6.1 政府防疫制度的完善
        6.1.1 专门的防疫制度
        6.1.2 卫生经费的增加
        6.1.3 清洁卫生法规
        6.1.4 交通防疫法规
        6.1.5 学校卫生法规
    6.2 社会精英防疫思想的变迁
        6.2.1 防控传染源的思想
        6.2.2 防控传播途径的思想
        6.2.3 防控易感人群的思想
    6.3 普通民众防疫观念的变迁
        6.3.1 迷信防疫习俗
        6.3.2 节日防疫习俗
        6.3.3 相沿成俗的防疫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甲状腺结节现代医学相关研究进展
        1 甲状腺结节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2 甲状腺结节治疗研究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甲状腺结节中医相关研究进展
        1 甲状腺结节病名研究
        2 甲状腺结节病因病机研究
        3 甲状腺结节中医治疗研究
        4 甲状腺结节相关证候学研究
        5 甲状腺结节相关体质学研究
        6 三阴三阳体质学说相关研究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观察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
        2.2 量表处理
        2.3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甲状腺结节患者三阴三阳体质分布
    4 讨论
        4.1 甲状腺结节患者现代流行病学分布特点
        4.2 甲状腺结节患者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特点
        4.3 三阴三阳体质现代流行病学分布特点
        4.4 三阴三阳体质防治甲状腺结节临床意义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
附录2 三阴三阳体质判断方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与现实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国外医疗史研究概况
        (二) 国内医疗史研究概况
        (三)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研究概况
    三、概念与论域界定
        (一) 公共卫生
        (二) 研究的时空断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资料概况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因势而动: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因应
    第一节 近代公共卫生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自知者“明”:中国人眼里的“不卫生”状况
        二、旁观者“清”:西方人记述的“不卫生”形象
        三、医疗与救国的想象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抗战前云南卫生概观
        一、“积弱”的边疆云南
        二、“瘴气”的区域影响
        三、疫病的传统应对
    第三节 近代云南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
        一、清末民初云南医疗卫生的革新
        二、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发展
        三、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规模粗具: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形成
        一、卫生行政体系的变革
        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
        三、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地方公共卫生的运作
        一、经费保障
        二、业务开展
    第三节 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一、卫生法规的制定
        二、卫生法规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死扶伤:疫病防控与空袭救护
    第一节 疫病防控
        一、疫病的流行:抗战时期云南传染病的流布
        二、官方的措施:构建防疫体系
        三、民间的应对:以1942年呈贡县霍乱防治为例
    第二节 空袭救护与毒气防御
        一、空袭救护
        二、毒气防御
    第三节 战时卫生资源的整合
        一、由外而内:国家卫生的在场
        二、人道主义:国际力量的援助
        三、无问西东:社会资源的整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新月异: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
    第一节 清洁:公共空间的卫生治理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二、基层环境卫生的改善
    第二节 保健:妇婴卫生
        一、新法接生
        二、儿童保健
    第三节 教养:学校卫生
        一、卫生教育
        二、环境卫生
        三、预防传染
        四、健康检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阐释转化:卫生知识、医疗行为与卫生治理
    第一节 卫生知识的大众化
        一、卫生的动员
        二、卫生知识的灌输
        三、卫生知识的互动
        四、卫生的消费——以报刊医药卫生广告为中心
    第二节 日常疾病及其医疗
        一、昆明及其周边地区的疾病与医疗
        二、边区的疾病与医疗
        三、中西医之争下的医疗选择
    第三节 边疆卫生治理模式的探索:以边疆开发方案为中心
        一、扑灭“瘴疠”
        二、改良环境卫生
        三、发展医疗卫生设施
        四、发展社会生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顾展望: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效与启发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面临的困难
        一、经济发展滞后
        二、局势动荡
        三、工作经费匮乏
        四、贪污腐化严重
        五、卫生观念滞后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绩
        一、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支持
        二、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建设
        三、奠定战后云南医疗卫生发展的基础
        四、促进云南边疆开发建设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局限
        一、政策协调性差
        二、制度难以落实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
        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健康优先原则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三、注重政策衔接
        四、培养卫生人才
        五、优化健康教育
        六、深化研究与评估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腹泻病与腹泻病病原体概述
        1.2 国外研究现况
        1.3 国内腹泻病研究进展
    2. 研究总体目标
    3. 课题框架
第一部分 腹泻病病原谱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哨点医院设置与病例定义
        2.2 样品采集与运送
        2.3 实验室检测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监测病例基本特征描述
        3.2 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特征描述
        3.3 腹泻病病原体流行特征
        3.4 病原谱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哨点监测的腹泻病发病率估计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
        2.2 医疗机构历史资料收集
        2.3 腹泻症候群监测
        2.4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3. 结果
        3.1 哨点监测的代表性
        3.2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结果
        3.3 哨点医院腹泻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4 实验室检测结果
        3.5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研究结论
建议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表格
附录2 论文发表

(6)贵阳市1993-2012年甲乙类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在高发地区的诊断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2 研究目的及目标
    2.1 研究目的
    2.2 具体目标
3 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在高发地区的诊断现况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3.4 结果
    3.5 讨论
4 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在高发地区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4.3 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4.4 结果
    4.5 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6 创新与局限
7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贵阳市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应对警示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方法、结果
2 传染病主要疫情
    2.1 肠道传染病
    2.2 呼吸道传染病
    2.3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3 对各传染病流行或暴发警示浅析
    3.1 肠道传染病
    3.2 呼吸道传染病
    3.3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4 讨论

(9)中国中西部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和中医证候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中西部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讨论 结语 综述:中医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认识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贵阳市伤寒流行因素调查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伤寒流行病原变化情况调查
    1.2 集贸市场凉拌食品卫生情况调查
    1.3 饮食从业人员伤寒、副伤寒带菌情况调查
    1.4 市民饮食习惯与伤寒发病联系调查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伤寒流行及病原变化情况
    2.2 集贸市场凉拌食品沙门氏菌污染情况
    2.3 饮食从业人员伤寒、副伤寒带菌情况
    2.4 市民饮食习惯与伤寒发病的联系
3 讨论

四、贵阳市人群饮食生活习惯与伤寒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脂异常的手部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西医分型相关性临床研究[D]. 任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4)
  • [2]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吴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研究[D]. 汪伯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D]. 李春亭. 云南大学, 2018(09)
  • [5]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D]. 余建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02)
  • [6]贵阳市1993-2012年甲乙类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研究[D]. 杨汶桢. 贵阳医学院, 2015(02)
  • [7]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在高发地区的诊断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D]. 陈玉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8]贵阳市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应对警示浅析[J]. 梁永奎,杨金芝,陆朝国,舒莎,髙岚,蒋巧英,邓冰,齐进,尘瑶,田芳贵. 现代预防医学, 2012(23)
  • [9]中国中西部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和中医证候特征分析[D]. 牟艳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贵阳市伤寒流行因素调查及控制[J]. 陆朝国,石作宏,陈梅,罗月雪,蒋巧英. 现代预防医学, 2006(05)

标签:;  ;  ;  ;  ;  

贵阳市人群饮食习惯与伤寒发病情况的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