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而上学的生存意蕴_形而上学论文

论形而上学的生存意蕴_形而上学论文

论形而上学的生存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而上学论文,意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形而上学因其抽象化、实体化、神秘化和虚幻化的特点而遭到了被终结的命运,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当今时代,我们已经不需要形而上学了。事实上,对人的生存世界进行“追根究底”的理性思维惯性和人们不断向上向善追求崇高的不容回避性,都决定了在人的生存本性中天生就内在地具有一种形而上学本性。实际上,人为什么需要形而上学,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原因:其一,人是理性的动物,寻求人与世界的“确定性”、“统一性”和“普遍性”等应是人的理性一经产生便会具有的一种思维向度。其二,形而上学始终都是人所要确立的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它是人所具有的一种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向高处追求的内在力量,对于人类的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起着十分重大而又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形而上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精当的哲学阐明,努力发掘人类内在的追求神圣性的精神向度,使人的生存从形而下的物欲层面升华到形而上的哲学境界。可见,形而上学应属于人类精神需求的某种绝对本性。

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样式,更是一种生存方式。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它就存在于人们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之中,形而上学与人的生存始终是处于一种相互缠绕的内在统一关系中的。形而上学是对于人的生存基础的一种深层感受,它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本性时刻都会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予以关注,它要以人类如何更好地生存为指向去确立一般的价值原则和基本的活动准则,并使之系统化为人类的生存理念,从而为指导和规范人类生活提供理论依据。

形而上学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化发展,其古老的历史渊源使它拥有了丰富而广泛的内容,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它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但从大的类别上看,对形而上学有两种对立的理解方式:一是从“实体性”思维层面去理解,把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实体本体论”,认为形而上学就是要单纯地研究宇宙的奥秘,它所找寻的就是人之外的世界统一性——“宇宙本体”,而且这种绝对的“本体”应是一种现成的“实体性”存在,它就潜藏在人类生存世界之外的某一神秘地域。二是从“生成性”的思维层面去理解形而上学,也就是从生存的视角来理解形而上学,认为形而上学所追逐的“本体”应体现为一种“活的本质”,它没有固定的含义,也绝不是封存在某个地方的“常数”,而是由人的生存活动来不断为其增加意蕴的。显而易见,对形而上学的第一种理解方式,实际上是停留在“物化”思维的层面上,把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静态的、不动的“实体性本体论”,这种传统的哲学思维模式使形而上学逐渐远离了人的生存根基,已被现代哲学普遍地认定为是一种失败的哲学路向,理应遭到拒斥和终结。而对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理解方式,则是用现代哲学的“生成性”思维方式对“形而上学”的含义进行动态式地解读,认为形而上学是充满内在活力的一种非固定性的思维存在。但长期以来,人们几乎都是在按照第一种思维模式去理解形而上学,使本来寓于人类生活之中的“形而上学”越来越远离了人的生存。

人类的生存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人的生存绝不是实体性地摆在某个场域的“现成存在者”,而是显示为生成性和流动性,而与人的生存紧密相连的形而上学也应是动态的、发展的,这就决定了现代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把握,必然要以一种内在的、生成的、动态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传统形而上学那种外在的、实体的、静态的思维方式,才能使形而上学还原其本真的动态的发展意蕴。也就是说,现代哲学只有使形而上学由原来的对“存在者”的关注转向对人的“生存”的关注,才能把已经“抽象化”的形而上学“实体”,从近代哲学的思维“遮蔽”中解放出来,使其还原于人自身生存的变化中,找到不断孕育其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

摘自《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05.3.64~67

标签:;  ;  ;  

论形而上学的生存意蕴_形而上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