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分析论文_王宇 强润东 陈默

高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分析论文_王宇 强润东 陈默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基于“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医学院校纷纷顺应改革发展的浪潮,探寻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教师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主体,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我校于2013年10月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提升中青年教师和基础课教师教学理念、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依托教育部、省教育厅、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国内知名高校丰富的培训资源,开展教师师德水平与业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年均参训人数500余人,逐步形成了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层次分明的教师培训体系。

美国高校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方面起步较早,经验丰富,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各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比较完善的机构设置,发展过程中,在为个体提供教学支持的核心任务基础上,又添加了跨校园的促进教育创新的主动行为及课程改革,重新设计、评价跨学科工作,重新鉴定组织性的发展培训活动。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意义[1]。

对于教师的培训,重点放在青年教师群体,通过理论知识的自学和短期培训、参加教学大赛等途径,可掌握两套医学基础理论,而教学技能提升则可以通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途径和方法,扎实教师教学基本功。

未来如果能够建立基础与临床有效互助的学习途径,让基础授课的教师在授课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到临床的对口科室进行临床实践能力锻炼,让临床专业教师再回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学习,弥补教学方面的不足,使“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基础”的学习与实践成为提升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

科研能力也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能力,只有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技术,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师应从课程改革、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入手,结合教学与临床应用性研究,做到以科研促教学,来提升教师的能力。

二、学生临床技术能力提升策略及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从 2015 年起,我校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5+3”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生,实现了院校医学教育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紧密衔接,避免了临床重复培训,减少了医生培养成本,规范了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2]。“5+3”一体化模式下构建的临床技能培训体系,采取多种培训模式相结合开展的临床技能多元化教学,旨在提高医学人才的临床能力,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及形成性评价体系进行考核、评价,发现临床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及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利用先进的、智能的模拟教学模型系统地进行训练。

研究报道显示[3],国内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在本科医学专业的临床教学中分别采用 PBL、CBL、TBL 等教学方法等开展教学实践,从各自角度肯定了单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但充分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报道不多。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生动活泼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实践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我校已经在部分专业全面开展PBL、CBL、TBL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未来可以进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三、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策略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开始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医学人文教育在西方国家普遍展开。有研究表明,国外医学院校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目前国外医学院校通过广泛使用标准化病人和高级模拟人来培养学生临床实践思维能力。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医学院校采用讲座、小组讨论、录像或教学模拟器、角色扮演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等教学方式,介绍医疗体系、医学伦理等相关知识,学习与病人交谈的技巧,将人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4]。由此可见,国外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已经形成一定体系。

我国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中实行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单一,专业划分明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偏低,缺少人文素质培养,缺乏注重对病患情感体验的人文实践活动,造成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的脱节,现行体制培养的学生在道德修养、人际交往、创造性思维和心理承受等方面的能力表现较差,使毕业后的医务人员缺乏人文服务的真正意识和实际行为[5]。

我校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人文理论课程

为实现高校转型,输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我校在理论课程总体平均减少20%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人文课程。针对医学生培养目标,将能力目标在人文课程中细化和分配,通过精选通识类课程、建设交叉型课程的人文理论课程模式,结合健全的评价和监督体制,构建多元化的医学生人文素质理论课程体系,促进我省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合理化、科学化发展。

2.人文实践课程:

通过医学生人文素质实践教学课程的建立,以“同伴教育人文关怀培养模式”、“客观结构化考核模式”、“CBL模式”、“临床教师人文关怀能力培养”4大模块的实践课主要内容,进一步充实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通过爱国主义人文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人文道德品质,端正“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让医学生通过不同视角了解患者、理解患者,认识到医生的责任与担当,进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为将来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3.人文教学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有助于提高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关怀素养。定期开展“医学人文周”、“医学人文讲堂”、“寒暑假·走进社区”、“感恩无语体师”等系列人文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拓展,丰富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学形式,使医学生在实践中切实体验人文关怀的力量,增强医学生对生命守护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提升其人文关怀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春蓉.中澳两国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功能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3(8): 22-26.

[2]肖海,朱思泉,马星,等.“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6,2(4):567-571.

[3]杨美洁,胡虹,赵文龙,等.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方案构建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4,13(2):162-165

作者简介:王宇(1990年—),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研究工作。

论文作者:王宇 强润东 陈默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高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分析论文_王宇 强润东 陈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