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目的和效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霞[1](2021)在《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选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钟维[2](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的气息荡漾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指引着人们不断向前,走向复兴。在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与英雄人物有关的文章,这些英雄人物形象身上承载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特别是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英雄人物身上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信念,能够很大程度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本文通过挖掘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德、智、美方面的教育价值,然后对教材中的英雄人物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部编本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选编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提出针对英雄人物教学提出一些教学策略。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先介绍了本次论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其次梳理了有关英雄人物的研究现状并撰写文献综述,最后进行概念的界定。第一章深入挖掘了英雄人物形象的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教育价值。首先德育上是激扬爱国情怀、构筑精神高地,主要包括激发少年情怀、铸造少年灵魂、凝聚少年正气;其次是智育上的赏析英雄形象、挖掘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培养思维能力、理解与传承文化、促进读写结合;最后是美育上的提高审美水平、追求幸福人生,主要包括提升审美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正确观念。第二章运用表格的方式梳理和统计教材中英雄人物的选编现状,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英雄人物的分类,主要分成革命型、平凡型、民族型、科研型、学者型、女性英雄、集体英雄七类。第三章在前面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选编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包括分析选编特点、总结选编亮点和提出改进点三个部分。特点就是全面性、模范性和时代性;亮点是数量与质量同抓、时代与经典兼顾、立德与树人并进;改进点是英雄人物的选编要考虑多元价值观、思量时代多样化、讲究男女比例和重视集体意识。第四章就是针对英雄人物形象的教学提出的一些策略。主要包括教师课前的认真对待、积极准备,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做好课后拓展延伸。通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在学生心中埋下英雄主义的种子,打下良好的人生底色。
闫佳伟[3](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张蓬[4](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周菲菲[6](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其实施路径 ——以滨州市S县高级中学为例》文中认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审美教育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如何更好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审美教育,是高中政治课堂改革的需要,也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问卷调研显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表现为,通过审美教育深化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也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等。但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现状来看,教学实践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对美育认识不足,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缺乏美感,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美育资源,学习环境中缺“美”的元素,等等。教师在课内外教学上的引导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师美育经验缺乏与美育能力不足;学生缺乏美育认识和审美能力不强;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冲击。针对上述问题与原因,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探讨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方法,需要从创设有利于审美教育的环境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的潜在美育资源以及培养提高师生自身的审美水平三个方面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进行教师美育培训,改造传统教学观念;第二,重视美育环境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第三,优化大众传媒内容,注意正确传媒导向;第四,充分挖掘教材内的美育资源;第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第六,强化学生美育意识与提高审美能力;第七,教师自身审美素养的提高。希望通过初步探讨给以后高中政治课堂中审美教育的实施及完善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任路敏[7](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美育功能实施研究》文中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学科,也是人文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精神方面的发展,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怡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发挥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的前提就是要开发、利用好语文教材美育资源。中学现行的语文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研究法,首先对部编本七八九年级共六册语文教材进行梳理,分别分析其在内容方面和形式方面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些美育因素的功能,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哪些效用。最后,从三个方面探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美育功能的实施策略。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概念阐释、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及研究价值。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分别从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分析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选文系统主要根据文体划分,探究了教材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散文、诗词、议论文、小说的美育因素;助读系统主要探究插图、单元导语的美育因素;练习系统主要探究课后练习题设计和读读写写的美育因素。第二节分别从教材的结构安排和装帧方面探究了它的美育因素。结构方面主要分析了教材的单元设计及阅读、写作、名着导读等各要素的分布,装帧方面主要分析了教材的版式设计以及封面设计。第二章在第一章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美育素材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些美育素材对学生能够起到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怡心的功能。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从做好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美育功能实施的前提与准备、培养教育主体开发与利用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能力和教学过程灵活运用语文教材美育资源三个方面,为教师提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美育功能实施的策略,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考。
李晶晶[8](2020)在《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问题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小说选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审美化教学为改进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新途径,深化了小人物审美教学实效性。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能在潜移默化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深远长久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审美教学是高效实现审美教育目的的可操作化途径,于是探索语文审美教学便势在必行。语文教材编写组着眼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不少包含有小人物形象的文本选编入高中语文教材,成为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有利载体。然而,审视当下小人物形象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一线教学中面临的窘迫局面,研究致力于借助理论构建审美教学框架,探究高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提升策略。首先,立足于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材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分析框架。一方面利用教材小人物形象“悲剧性”、“崇高”和“丑”的审美特质,发掘其所包含的语言审美因素、性格审美因素以及情感审美因素,探究可作为教学内容的教材小人物形象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审美转化入手,具体设计以开展审美教学,体现教学形式的美。其次,通过结合调查数据和教师访谈,归纳整理出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现状;然后,主要从教师层面概括出教学现状中存在审美教学了解程度不深,缺少具体教学策略;小人物形象解读扁平化,忽视审美意蕴内化;教学内容取向应试化,忽略学生审美感悟;教学设计显现程式化,缺失审美创造能力;课堂组织安排拘泥,缺少艺术化美感显现;教学导引透露单一性,缺乏多元价值构建和审美训练呈浅层化,学生审美能力显欠缺七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求原因,包括:应试压力下功利性思维在作祟,理论素养缺乏致形象解读单薄,审美探究不足妨碍充分运用小人物资源以及教学方法不当影响课堂的审美效果呈现四大方面八条原因。最后,针对调研情况,在理论指导下,提出教师教学提升策略,具体包括:明确定位目标,有的放矢推进小人物审美教学流程;灵活运用教材,匠心独运实现小人物形象审美价值;拓展课外资源,独辟蹊径形成文本内外的审美合力;有效组织课堂,寓教于乐间得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完善评价体系,不落窠臼以全面考察学生审美素养。
梅笛[9](2020)在《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审美素养的核心是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复杂的综合能力。在审美能力的构成中,审美感知力则是最为基础的审美能力,在整个审美能力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能推动其他审美能力的发展。然而,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力发展并不乐观,对美的漠视,对文学语言审美的迟钝,对文学形象审美的偏狭、对文学意蕴审美的肤浅等,皆体现出学生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感知力的薄弱。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将以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为载体,聚焦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以当前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现状为出发点,结合教材中的文本资源,依据语文课标对美育的要求,以心理学、文艺美学、美育论、课标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审美心理的特征与语文教学实践,提出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教学原则及其具体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阐明在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背景和意义,为开展下文提供现实依据;收集梳理大量期刊、学位论文和相关着作,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进一步确定研究目标;明晰研究的基本内容,阐述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此部分首先对核心词汇做清晰、准确的界定;其次,分析审美感知力的特征,形成初步认识;概述审美感知力的表现和影响因素,为之后的调查提供测量标准。最后阐述审美感知力对高中生发展的作用。第三部分,概述审美感知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从美育、文艺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深入挖掘本论题的理论基础,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此部分从高中语文课标入手,确定在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审美感知力的特征、理论基础确定培养审美感知力的原则。第五部分,此部分从审美感知力的表现及影响因素方面对目前高中生审美感知力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梳理与分析相关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目前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问题:忽视积累,审美经验储备不足;强调实用目的,审美态度缺位;注重认知分析,审美情感缺失。第六部分,针对以上问题,构建出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教学策略:观察积累,夯实审美感知基础;情感体验,激发审美感知;细读品味,丰富审美感知;对比研读,拓宽审美感知;探究研讨,深化审美感知。
卢立丽[10](2020)在《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古诗词这些经典文化镶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具有跳跃性、意境深远等特点,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成为众多一线语文教师需要重点突破的教学难点。基于古诗词的这些特点,可将情境教学运用于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根据诗词内容和教学要求创设相应的古诗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降低古诗词学习的难度,在古诗词情境中了解古诗词的深厚意蕴,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审美鉴赏等能力。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数字化技术对情境教学的方式与理念也提出新的挑战,要求情境教学与时俱进。本文针对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发展历程、模式特点、存在现状等深入分析,提出适宜多媒体时代的教学原则与策略,希望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革新有所启迪。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叙述本论文选题的缘由,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研究思路与方法,明确研究重难点。第二部分“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必要性与应用价值”,阐述情境教学“以‘情’促学,以‘境’优学”的内涵,情境教学的特点、理论基础、教学模式,以及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应用价值。第三部分“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现状审视”,通过对大理州S中学师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归纳当前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性、教学环节固定单一、情感表现不够饱满、忽略学生参与、形式情境替代意义,并深入分析成因。第四部分“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应用原则及策略”,根据课标要求与“存在式”学习理念,确立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激趣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与时俱进性原则,提出美读入境,涵咏体悟;语言描述,导入情境;借助图画,再现诗境;音乐渲染,营造情境;设置问题,深化情境;联想兴发,拓展情境等教学策略。第五部分“VR技术下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前景与挑战”,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发展,对VR技术下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与分析,指明技术发展与教学理念革新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目的和效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目的和效用(论文提纲范文)
(2)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文本分析法 |
(三)文献综述 |
1.英雄人物 |
2.教材中的英雄人物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英雄人物 |
2.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 |
一、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教育价值 |
(一)德育:激扬爱国情怀、构筑精神高地 |
1.激发少年情怀 |
2.铸造少年灵魂 |
3.凝聚少年正气 |
(二)智育:赏析英雄形象、挖掘文化内涵 |
1.培养思维能力 |
2.理解与传承文化 |
3.促进读写结合 |
(三)美育:提高审美水平、追求幸福人生 |
1.提升审美能力 |
2.增强服务意识 |
3.树立正确观念 |
二、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统计分析 |
(一)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统计 |
1.英雄人物形象统计说明 |
2.英雄人物形象统计情况表 |
(二)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分析 |
1.人物的时代 |
2.分布的册数和单元 |
3.人物的性别 |
4.人物的国别 |
5.人物的社会角色 |
(三)教材中英雄人物的分类 |
1.革命型英雄 |
2.平凡型英雄 |
3.民族型英雄 |
4.学者型英雄 |
5.集体英雄 |
三、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英雄人物的选编思考 |
(一)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的选编特点 |
1.全面性 |
2.模范性 |
3.时代性 |
(二)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的亮点 |
1.数量与质量同抓 |
2.时代与经典兼顾 |
3.立德与树人并进 |
(三)教材中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的改进点 |
1.人物选编考虑多元价值观 |
2.人物选编思量时代多样化 |
3.人物选编讲究男女比例 |
4.人物选编重视集体意识 |
四、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教学策略 |
(一)课前准备:积极充分 |
1.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态度 |
2.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英雄元素 |
(二)课堂教学:灵活多样 |
1.多样方式朗读,感知英雄人物形象 |
2.多种方式运用,感悟英雄人物情感 |
3.正确评价人物,理性践行英雄行为 |
(三)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
1.英雄人物与时代结合 |
2.阅读教学与写作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
三、从“文学”到“文章” |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
一、符合选文标准 |
二、具有教学价值 |
三、文化斗争需要 |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
后记 |
(6)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其实施路径 ——以滨州市S县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访谈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美的定义 |
(二) 审美教育内涵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审美教育内涵 |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与审美教育的联系 |
(一) 教学过程的相通性 |
(二) 教学内容的互补性 |
(三) 教学环境的交融性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
(一)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导向 |
(二)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铸建持久文化力量 |
(三) 提高学生政治水平,培养学生辩证思想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美育条件 |
(二) 教学方法中的美育条件 |
(三) 备考中的美育条件 |
第三章 审美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
一、调查过程与分析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结果分析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和学生对美育认识不足 |
(二) 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缺乏美感 |
(三) 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美育资源 |
(四) 学习环境中缺乏“美”的元素 |
三、审美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观念的落后 |
(二) 教师美育经验缺乏与美育能力不足 |
(三) 学生缺乏美育认识和审美能力不强 |
(四) 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冲击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实施路径 |
一、创设有利于审美教育的环境氛围 |
(一) 进行教师美育培训,改造传统教学观念 |
(二) 重视美育环境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
(三) 优化大众传媒内容,坚持正确传媒导向 |
二、充分利用校园的潜在美育资源 |
(一) 充分挖掘教材内的美育资源 |
(二) 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 |
三、培养提高师生自身的审美水平 |
(一) 强化学生美育意识与提高审美能力 |
(二) 教师自身审美素养的提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美育功能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概念阐释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价值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美育因素 |
一、选文系统的美育因素 |
二、助读系统的美育因素 |
三、练习系统的美育因素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形式的美育因素 |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结构的美育因素 |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装帧的美育因素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美育功能 |
第一节 以美育德,培育高尚情操 |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
二、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
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美教育 |
第二节 以美启智,培养创新能力 |
一、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 |
二、发展学生想象与创造能力 |
第三节 以美怡情,提升审美素养 |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美育功能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美育功能实施的前提和准备 |
一、充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
二、正确处理美育与应试的关系 |
三、遵循美育要求,设定语文美育教学目标 |
第二节 培养教育主体开发与利用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能力 |
一、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美育资源的能力 |
二、鼓励学生参与开发与利用教材美育资源 |
第三节 教学过程灵活运用语文教材美育资源 |
一、针对不同文体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
二、借助教材美育资源,创设语文实践活动 |
第四节 检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美育功能实现效果 |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确立客观的评价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8)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问题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小说选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新课改呼唤语文审美教育以健全学生人格 |
(二)教材小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意蕴 |
(三)当前语文课堂小人物审美教学效果不显着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四、核心概念 |
(一)小人物形象 |
(二)审美教学 |
五、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人物形象的研究 |
(二)关于语文审美教学的研究 |
(三)关于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研究 |
六、研究创新 |
(一)研究视角:结合小人物教学与审美,拓宽小人物研究维度 |
(二)研究内容:基于小人物审美教学现状,探究审美教学策略 |
第一章 指导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概述 |
(一)语文审美教学的可行性 |
(二)语文审美教学的特征 |
(三)语文审美教学的模式 |
二、小人物审美教学分析框架 |
(一)小人物形象的审美特质体现 |
(二)小人物形象的审美教学形式 |
(三)小人物审美教学的审美功能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调查现状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一)学生基本情况 |
(二)教师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
(二)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主要问题 |
一、审美教学了解程度不深,缺少具体教学策略 |
二、小人物形象解读扁平化,忽视审美意蕴内化 |
三、教学内容取向应试化,忽略学生审美感悟 |
四、教学设计显现程式化,缺失审美创造能力 |
五、课堂组织安排拘泥,缺少艺术化美感显现 |
六、教学导引透露单一性,缺乏多元价值构建 |
七、审美训练呈浅层化,学生审美能力显欠缺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问题归因 |
一、应试压力下功利性思维在作祟 |
(一)应试观念下开展课堂教学功利化 |
(二)功利思维下轻视小人物审美价值 |
二、理论素养缺乏致形象解读单薄 |
(一)人物解读理论单一,形象呈现片面 |
(二)教材使用理论陈旧,解读模式固化 |
三、审美探究不足妨碍充分运用小人物资源 |
(一)审美探究意识不强,教学认识存在偏差 |
(二)审美探究能力薄弱,挖掘审美资源不足 |
四、教学方法不当影响课堂的审美效果呈现 |
(一)整体规划不足,教学流程未开展好 |
(二)课堂组织僵化,学生主体遭到忽视 |
第五章 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的提升策略 |
一、明确定位目标,有的放矢推进小人物审美教学流程 |
(一)厘清目标取向,兼顾知识传授与审美培养 |
(二)关注目标受众,具体目标设定时取舍有法 |
二、灵活运用教材,匠心独运实现小人物形象审美价值 |
(一)深入阅读教材,全面对话小人物形象文本 |
(二)整合教材资源,聚焦小人物形象审美因素 |
三、拓展课外资源,独辟蹊径形成文本内外的审美合力 |
(一)加强阅读延伸,积累经验丰富审美感知力 |
(二)联系现实生活,在迁移之中升华审美情趣 |
四、有效组织课堂,寓教于乐间得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
(一)优化课堂结构,有序实现教学节奏和谐美 |
(二)美化教学过程,创造性投入凝结审美素养 |
五、完善评价体系,不落窠臼以全面考察学生审美素养 |
(一)注重过程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
(二)提倡多元评价,合理创设积极的评价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教师访谈 |
致谢 |
(9)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审美能力的研究 |
1.3.2 关于审美感知力的研究 |
1.3.3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感知力研究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 |
2 审美感知力的理论概述 |
2.1 审美感知力的界定 |
2.1.1 感知与感知力 |
2.1.2 审美感知与审美感知力 |
2.2 审美感知力的特征 |
2.2.1 整体性 |
2.2.2 情感性 |
2.2.3 相对性 |
2.3 审美感知力的表现 |
2.3.1 敏锐度 |
2.3.2 丰富度 |
2.3.3 深刻度 |
2.4 审美感知力的影响因素 |
2.4.1 审美经验 |
2.4.2 审美态度 |
2.4.3 审美情感 |
2.5 审美感知力之于高中生发展的作用 |
3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3.1 美育理论 |
3.1.1 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 |
3.1.2 杜卫的审美教育理论 |
3.2 文艺美学理论 |
3.3 审美心理学理论 |
3.3.1 审美心理学依据 |
3.3.2 高中生审美心理特征 |
4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要求与原则 |
4.1 高中语文课标要求 |
4.1.1 语文新课标的美育要求解读 |
4.1.2 语文新课标中培养审美感知力要求的解读 |
4.2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原则 |
4.2.1 体验原则 |
4.2.2 遵循感知规律原则 |
4.2.3 形象原则 |
4.2.4 个性化原则 |
5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
5.1 文学阅读教学中高中生审美感知力现状调查 |
5.1.1 调查情况 |
5.1.2 调查结果 |
5.2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5.2.1 忽视积累,审美经验储备不足 |
5.2.2 强调实用目的,审美态度缺位 |
5.2.3 注重认知分析,审美情感缺失 |
6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6.1 观察积累,夯实审美感知基础 |
6.1.1 体验生活,夯实感知基础 |
6.1.2 积累素材,增加感知基础 |
6.1.3 拓展知识,丰富感知基础 |
6.1.4 背诵名篇,强化感知基础 |
6.2 情感体验,激发审美感知 |
6.2.1 挖掘美的因素,唤起感知 |
6.2.2 创设美的情境,辅助感知 |
6.2.3 链接原初体验,引导感知 |
6.2.4 大胆联想想象,推动感知 |
6.3 细读品味,丰富审美感知 |
6.3.1 诵读生情,披情感知 |
6.3.2 品读体味,细读感知 |
6.4 对比研读,拓宽审美感知 |
6.4.1 适当补充,加深感知 |
6.4.2 回归原着,拓展感知 |
6.4.3 延伸拓展,对比感知 |
6.5 探究研讨,深化审美感知 |
6.5.1 专题研讨,整合感知 |
6.5.2 自主合作,反馈感知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10)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1、情境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研究 |
2、情境教学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3、问卷调查法 |
4、访谈法 |
二、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必要性与应用价值 |
(一)情境教学 |
1、情境教学的内涵 |
2、情境教学的特点 |
3、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
4、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
1、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
2、符合《新课标》要求 |
3、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
4、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
(三)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应用价值 |
1、促进教育发展 |
2、促进课堂教学良性循环 |
3、使古诗词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 |
三、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现状审视 |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分析 |
1、高中古诗词编选情况分析 |
2、高中古诗词教学目标和要求 |
(二)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实践的现状调查 |
1、调查内容 |
2、调查结果 |
(三)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实践的问题分析 |
1、情境教学忽视语文学科特性 |
2、情境教学环节固定单一 |
3、情境教学形式情境替代意义 |
4、情境教学忽略学生参与 |
5、情境教学教师情感表现不够饱满 |
四、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应用原则及策略 |
(一)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原则 |
1、激趣性原则 |
2、合理性原则 |
3、与时俱进性原则 |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
1、美读入境,涵咏体悟 |
2、语言描述,导入情境 |
3、借助图画,再现诗境 |
4、音乐渲染,营造情境 |
5、设置问题,深化情境 |
6、联想兴发,拓展情境 |
五、VR技术下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前景与挑战 |
(一)VR技术下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前景 |
1、VR技术 |
2、VR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
3、VR技术下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前景 |
(二)VR技术下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1、技术上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2、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硕博论文类 |
(四)其他类 |
附录 |
(一)学生卷 |
(二)教师问卷 |
致谢 |
四、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目的和效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选编研究[D]. 张晓霞. 西南大学, 2021
- [2]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英雄人物形象选编研究[D]. 钟维.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其实施路径 ——以滨州市S县高级中学为例[D]. 周菲菲. 扬州大学, 2020(04)
- [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美育功能实施研究[D]. 任路敏.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8]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问题的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小说选文为例[D]. 李晶晶. 河南大学, 2020(02)
- [9]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研究[D]. 梅笛.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研究[D]. 卢立丽. 大理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