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优化教学理念指导高中地理新教材实验教学_地理论文

用整体优化的教学观念指导高中地理新大纲、新教材试验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新大纲论文,观念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搞好高中地理试验教学的前提

高中地理新大纲、新教材的编制都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由地理学科研究对象和地理教育的特定任务所决定。高中地理新大纲、新教材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体系上都鲜明地体现了当今社会最先进、最有影响的思想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系列现代思想观念的概括,是搞好高中地理新大纲和新教材试验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它包括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等一系列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于这些观念的教育和行为的养成,地理学科具有责无旁贷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中,人是主导因素。人的素质持续发展与培养将对人地协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基础教育适应人才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师生观等一系列教育观念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因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完成高中地理新大纲、新教材试验任务的首项思想准备。

教育观念的转变最终应导致教育行为的转变。新大纲、新教材的试验是高中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质量、确定考试内容和方式等多项具体工作。各项工作都应在正确教育观念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教委对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进行整体设计,最终目的是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学行为的优化、育人质量的优化。

二、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念,领会高一地理新大纲的结构、要求

1.认识大纲的内容结构,把握地理教学的生命线

高一地理是面对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高一地理总体内容结构共分为四部分: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及其相互联系;二是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加深的人类活动及其地域联系方式;三是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四是人类对此采取的态度和决策——可持续发展问题。笔者称之为“人—地关联结构”,图示如下:

这种“人—地关联结构”,不仅是高一地理的主体框架,在教学内容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节课中也有体现。

认识新大纲的内容结构对搞好高一地理试验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大纲在1—4单元着重要求学生由近及远地认识人类生存的四大环境,教学内容是自然地理,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见“地”,不见“人”,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上。在5—8单元着重要求学生认识人类的主要活动方式及其地域联系,教学内容是人文地理,然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讲“人”,不讲“地”,需要使学生懂得任何人文地理事象都有其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地域背景,切实将人地关系这条地理教学的生命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理解大纲的教学要求,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与现行大纲相比,高一地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分为知识要求、智能训练和思想教育要求三部分,具有目标要求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使教学有了明确的依据。

高一地理教学大纲所设置的全书教学内容要点总计约36项,知识要求细目总计93项。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角度看,自然地理的知识细目有36项,人文地理的知识细目有57项,人文地理的比重明显提高;从大纲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来看,要求了解的69项,要求理解的21项,要求掌握的2项,要求认识的1项,体现了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原则。但对于那些作为要求理解的内容的重要基础知识也需要记住其大致含义外,均要求了解。

高一地理新大纲设计的智能训练项目共26项,涉及读图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联系实际和社会调查等六种不同类型,包含了阅读资料、图表,动脑思维,动手操作,实地观察等多种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要求不仅明确、具体,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目标参照,还体现了大纲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引导地理教学既重视对学生获取课内外地理文字、图表信息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最现实、最生动的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对地理信息的传输过程不能仅仅是从教材到教材,而应更多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开展必要的地理实践活动。

高一地理新大纲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比较概要,共有10项。可以说是对每单元提出的最重要的德育任务,且均属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所需要的观念的教育要求。然而这些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教育过程能够完成的,需要多种渠道和方式的教育活动不断强化教育效果。为此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把握好德育契机,搜集有效的德育素材,尽力使每节课的知、能培养过程也同时成为德育内化的过程。

三、用素质教育的质量观、教学观指导新教材使用和教学设计

1.依据大纲确定教学重点、着重地理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教育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是依据高一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新教材既体现了大纲要求,又反映学科的发展,有的内容有所扩展、加深。为适应学生课上参与学习的需要,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活动项目、自学篇和阅读材料。仅就上册教材比较,新教材文字总量增加了近1.4倍, 其中图表量增加100多幅,具有信息量大且形式多样的特点。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地理教学大纲使用教材,则应把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方法放在教学的首位。一方面要求分析教材各类知识信息及其教育功能,选择那些观点端正、鲜明,科学性、规律性、示范性强,对地理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减轻单纯记忆书本知识的负担。另一方面还应从强化地理观念教育和地理思维方法培养的目标出发,对教材各类信息资源充分加以利用,渗透地理学科综合、辩证、发展、地域等的思维方法,使其在学生素质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补充地理事实、案例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或教师的说明材料,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增加教育信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减少知识记忆的数量,不等于降低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质量。所以,教师要用素质教育的质量观指导教材的使用、教学容量的控制和教学质量的把握,以完成素质教育对地理教学提出的任务。

2.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过程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适当降低知识学习份量的目的不是降低教学质量,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地理教学最优的质量。一方面,减轻学生过重的知识学习负担,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只有适当降低知识要求,促使教师改变灌输、记忆知识的教学模式,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要求的核心内容,也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新教材虽设计了不少学生活动,但更多内容是条理清楚的陈述性结论。尤其是人文地理,知识的字面意思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但却不一定理解其内涵,认识其内在联系,应用于认识、解决现实问题。尤其对于地理学科来说,真正的地理知识是现实中的地理,学习书本地理的目的是获得认识、解决现实地理现象、问题的价值观和能力。而这种价值观和能力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所激发的心理发展过程才能形成,学生的品德、心智发展也只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这就是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参与、强调重学习过程的道理,也是高中地理试验教学提倡尽量多地利用案例、事实材料,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联系、归纳等思维过程和阅读、讨论、评说等活动方式自主获得知识的意义。

标签:;  ;  ;  ;  ;  ;  

全面优化教学理念指导高中地理新教材实验教学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