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创新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观念创新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观念创新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观念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全国上下对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制约因素、应对措施、实践经验,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讨论,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就转变思想观念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做一论述。

一、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转变思想观念是提高竞争力的先导

在全国围绕入世的大讨论中提出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种种良策妙计,只有被农业经济主体和有关方面采纳运用,才能变成实际的竞争力。要被人们采纳运用,首要的问题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标志着在经济领域已经进入竞争时代。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竞争的范围由国内扩大到全球,面对的又是国际市场上的顶尖高手,竞争更加剧烈。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个严峻的挑战,增强竞争意识。有消息报道,原中央企业工委组织40多家国有企业领导人,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接受培训。美国教授列举了世界500强的例子,得出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必然的,竞争残酷不认人。教授说:“也许有人会问,‘我们能不能不要竞争,不要活得那么累?’我只能告诉你们,不行,除非你有‘特权’,你处于‘垄断地位’。否则,你就不得不去竞争。如果你不去竞争,就只有死路一条。”参加培训的国企老总听了美国教授的讲解,大受启发,对竞争问题的看法更透彻了。这则消息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从微观上来说,经营主体勇于竞争,善于竞争,乃取胜之道;从宏观上来说,竞争是经济的驱动力,鼓励竞争,支持竞争,乃经济发展之道。

竞争的差距是具体的、表面的,竞争意识强与不强是内在的、深层次的。启动竞争意识是开展竞争的发动机,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内在因素。经营主体如果自身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没有认识到“不竞争就是死路一条”,那么,你无论给它提供多少竞争的取胜之道,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这就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理。

不论出口产品还是内销产品都在国际竞争之列,要树立全方位的竞争观念。人们一般认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指出口产品说的,国内自销产品无所谓。实际不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一大变化是,国际市场对我国是开放的,我国市场对国外也是开放的,国内市场国际化了。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固然重要,但内销产品也得提高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就顶不住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比如说,我国大豆由于缺乏国际竞争力,引发大量进口,严重挤压了国内大豆产业,就是一例。因此,竞争是全方位的,不论出口产品还是内销产品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的一大特色是各国比赛竞争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就有生命力,没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这从客观上迫使各国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国际间的交换、互补、合作,建立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这是经济全球化积极的一面,应该肯定。当然,竞争应当是公平的竞争,不能像有些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实行大量补贴,严重扭曲生产和交易,这是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不分出口产品还是内销产品,整体上实行提升农产品质量的行动,是完全正确的。全方位地提升农产品质量会更有利于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农业部宣布,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各省、市先后启动的“肉菜放心工程”,农产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对食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等等,都是革新性的行动。在这样的氛围下,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一定会得到全面提升。

二、发挥民族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开辟无竞争对手的领域

国际市场的竞争表现在两个领域:一个是各国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主要是比赛谁的质量高、谁的成本低,优质廉价是胜出的关键;另一个是开发本国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产品,进入无竞争对手或少竞争对手的领域,这叫出奇制胜,也就是俗话说的“一招鲜,吃遍天”。我们应千方百计进入两个领域的竞争。

在同类产品竞争中,我国的最大优势是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成本低,占有价格上的优势。可是,我国的技术相对落后,要取得质量上的优势,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今后的重点在于,依靠技术创新,占领质量高地,提高竞争力。但是,我们不能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局限在同类产品竞争的领域,应当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发展特色产品,打入无竞争领域。

特色就是竞争力。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农业资源又比较丰富,可以开发的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产品是不少的。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扬长避短,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品,展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尝到了甜头。全国各地都应当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在优势,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增加我国与国际市场的对换份额。同时,加强营销力量,为民族特色产品开发国际市场,使外界了解它、欢迎它。

三、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树立新的竞争观念

过去,我们把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功夫主要放在田间,放在生产过程,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对生产的环境条件注意不够,这说明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后来,国外进口商家来考察我们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时,不仅要看生产和加工过程,还要看生产和加工的周围环境,而且把环境状况作为认可产品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敦促,促使我们的观念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环境与产品质量、环境与产品竞争力的关系缺乏明确的认识,甚至损害环境去发展生产。比如,过去在一定的时期和一些地方,出现毁林开荒、毁草种粮、围湖造田等过度农耕行为,导致绿色植被、水面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扩大,最终危及到农业本身可持续发展。再比如,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防污、治污滞后,曾经出现的污染大气,污染河流、湖泊,使农业失去了有利的生产环境,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优质和安全,自然也就会削弱农产品的竞争力。从全国的实际情况看,自从中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人们的认识正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化,近几年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大规模治理水体污染、防风固沙,在全国空前展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是很大的。同时,区域间的生态建设工程也相继实施,如去年甘肃省政府宣布投资近9亿元净化黄河,河北省政府宣布禁售、禁用含磷洗涤用品,福建省政府出台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今年云南省宣布计划投资43亿元治理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石家庄市宣布今后3年内投资63亿元治理大气污染,还有农业部宣布“十五”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的重大攻关专项,等等。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实施,是对过去牺牲生态发展经济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的历史性逆转,必将对改善我国宏观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必将为农民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当然,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历史欠账较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长期努力。

冲破出口农产品的绿色壁垒,需要农民和政府共同努力,政府的努力更为重要。我国有些出口农产品受阻,内销农产品有些达不到市场准入条件,基本原因是农业上的化学品投入残留超标。对此,人们总是埋怨农民,说他们没有生产出合格产品。其实,农民也有一肚子苦水。他们认为,农残的根子不在农民身上,病虫害、假药、毒药才是问题的根本。

从农民的意见中,可以看出解决这个问题固然需要农民的努力,但更主要的责任在政府。这里也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只有政府加强农业科研投入,才能为农民提供高效、低残留的化肥和农药。只有政府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根除假药、毒药。有的投毒者使用的“毒鼠强”,已经禁用多年了,仍有厂家生产、商家销售,充分暴露了有法不依,违法不纠的流弊。这就要求政府整顿市场秩序,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还有,据有关方面介绍,目前土壤污染严重,如“六六六”农药10年前就不用了,可现在有些地方检测农药残留最严重的还是“六六六”,据说这种药有25—50年的滞留期。这就要求国家组织科研攻关,解决土壤农药残留问题。根除了假药、毒药,那么究竟使用什么药既能除病灭虫,又能不致残留超标,仍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依靠科技为农民解决这道难题。

政府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职能,转变职能的实质在于服务。为农服务,就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为广大农民谋利益。目前农民最着急的是:究竟用什么样的化肥、农药才有利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如何满足农民对合格化肥、农药需求?对卖假肥、假药、假种子给农民造成损失者如何赔偿和处罚?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现在,有些地方对农民这些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关注不够,反而把精力花在过多的购买监测设备,重复设点检验收费,增加农民负担,这是应予调整的。

四、不断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业管理体制,以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体制也出竞争力。这里所说的体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农业自身的经营体制,二是政府的农业管理体制。两方面都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继续深化改革,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服务。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曾经使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取得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小康。但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发展,现在看来,只有家庭承包经营,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经营体制,因为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农药化肥使用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也必然是参差不齐,不利于提高竞争力,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农户之间自愿联合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统一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统一提供农药、化肥,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运销产品,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还可以统一加工产品,做到分产生产,合作服务,联合起来与大型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挂钩、与市场接轨,形成一个“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完整的农业经营体制。凡是这样做的地方,效果都很好。这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在政府的农业管理方面,世界上很多国家实行的是生产、加工、贸易统一管理体制。其特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贸易,根据贸易需要发展加工,根据加工需要安排初级产品生产,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紧密联结,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程。现在又有新的发展,比如英国把原来的农业部变成了现在的“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从管理体制上把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密切了环境保护和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关系。我国农业现阶段的生产、加工、贸易分割管理的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生产的不管加工,不管贸易,不了解消费需求,形成产、加、销脱节,生产与环境又没有很好挂钩,不符合市场农业的运行秩序,是不利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

标签:;  ;  ;  ;  ;  

观念创新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