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注重论文,研究生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研究生属于高层次人才,对其素质理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对人才日益提高的要求与研究生素质现状不相适应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值得重视、研究和解决。研究生不仅应具备基本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还应具备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素质。其素质的提高主要在于内在的自我要求与自我修养,但导师的严格要求、榜样身教以及所培养的专业传统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树人、育人,使青少年学生成人的教育,主要是由基础教育来实施,以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其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素质和国民素质。但这并不否定成才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也有培养与提高各种人才素质的重任,特别是对于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应有更高的素质要求。而如何培育和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同样是一个紧迫而艰难的问题,笔者仅依据个人的经验与见闻,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提高研究生素质的必要性
研究生属于高层次人才,堪称国家的精英,是各条战线未来的骨干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应承担更重的任务,作出更大的贡献,毫无疑义,社会对研究生的素质也理应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联系新时期以来我们培养的研究生的情况看,大部分都表现不错,不少在工作上干得很出色。但是,严格要求起来,还应看到,研究生的素质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甚至近年来其质量有下滑之势,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尤其明显。概言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对人才的日益提高的要求与研究生素质现状不相适应已形成尖锐的矛盾。
首先,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太适应。应当看到,本世纪以来,科学在生产、经济、军事乃至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它的功利最为突出。愈来愈多的人感到决定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决定经济竞争和战争胜负的因素是科学技术,而不是道德、政治和信仰。这样必须会导致唯科学主义,使得一些人对科学的崇敬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以为有了科学就有了幸福,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唯科学主义的日益高涨,实际上意味着人文主义、伦理道德的低落,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便开始了人道主义与唯科学主义的斗争。然而唯科学主义以其功利开路,节节胜利,而人道主义则不断衰退,导致二战后世界性的道德滑坡,这当然包括学校教育领域在内。我国亦不例外,深受世界大潮影响。就学校教育看,解放前学校教育中便盛行“重理轻文”的倾向,学生中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顺口溜。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倾向仍在延续,从大学看,理工院校与学科大大发展,文科院校与专业则明显收缩;就中学看,理科的课时与教学不断增强,文科特别是史、地与音、美则大大遭削弱,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浪潮中往往名存实亡。可以说,我国学校的主流一直是理科为重、智育第一,人文学科实际上从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兴起,虽然给学校带来了新的信息和科技成果,增添了活力与生气,促进学校去改革、竞争和奋进,但各种思想的涌入,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对学校尤其是大学有更深运的影响,这就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低落,伦理道德的大滑坡。
我们的研究生能够跨入培养高层次人才学府的门槛,表明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一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进取精神,但是他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他们报考研究生主要是怀着功利主义的动机,期望能找个或换个更好、更舒适、更有个人前途与幸福的工作。他们入学后,虽然大部分都奋发向上、潜心学习,仍免不了重专业技艺,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如何做人,提高道德修养则关注不够;其中还有不少人学不专心,或经商创收,或恋爱玩乐,或浑浑噩噩,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择业主要是唯功利是从,要么南下广州沿海城市以求高薪,要么北上首都以谋政治前程,唯独较少考虑国家的需要,所学专业理应肩负的使命。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它必然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种种消极影响,因而大力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其次,研究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亦不太适应。应当肯定,我们培养研究生的计划与课程日益规范和完善,教学、教育的经验也日益丰富,其质量不断提高,确实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硕士、博士,他们在社会上已有不同程度的成就,甚至有的小有名气,但也要看到,尽管大学的课程愈开愈多,然而内容庞杂、重复者不少,其中基础课、主干课反而遭到一定的削弱,所招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并未提高,近年来甚至有下降之势;而且研究生中女生比重甚大,保送推荐的优秀生往往为女生,亦不正常;近年来,因政策倾斜,在职考生录取率大增,他们虽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然而其外语与专业理论则较薄弱或荒疏,考研中转专业者亦大有人在,应肯定多学一门专业有其优势,但缺乏新学专业的本科理论基础,即使读研究生时适当作了补救,一般也有某些缺陷,故招生质量不容乐观。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专业与招生数递增,指导力量相对削弱;有的专业缺乏导师梯队;甚至极少数专业,若无其他专业教师的协助,常孤军作战,揽众多专业课于一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在市场经济与不正之风影响下,研究生中得过且过、混文凭、无意于专业另谋出路者为数不少,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研究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况且研究生的特点是个别差异大,优秀生出类拔萃,学习期间硕果累累者有之,平庸者毫无成果亦有之。因此,研究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存在种种问题,亟待提高。
此外,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仍是传统模式,重专业教学和学位论文指导,而对全面提高其素质则关注不够,研究不多。对于我们的研究生究竟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目标不明确,要求不具体,缺乏研究、交流和取得共识,也影响研究生素质的提高。总之,要重视研究这个问题以便于解决。
二、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怎样来分析和要求研究生的素质?纵观教育可以分为成人与成才两大阶段,成人阶段进行的是基础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才阶段进行的则是较高或高层次的专门的人才教育;而专门人才教育又可分为做人和学艺两个主要方面,做人又是学艺的基础。因此,研究生不仅应具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还应当具备高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高尚人格、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高层次思维能力、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等主要素质。
首先,应有高尚人格和现代意识。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的始终是树人、育人。应该看到,各级教育,包括以专业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教育的实质依然是人的发展而非单纯技艺的训练。可是,现在的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偏重业务知识教学,轻视综合素质教育,尤其忽视树人、育人,实际上只具有职业培训的性质。所以,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在做人方面往往缺乏熏陶,有的业务很尖,却不愿到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上去,出国了就很难回来,稍有才华与贡献要价就很高,年纪轻轻但在待遇上的要求比老教授还高。故高层次人才培养更要把育人、做人的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要培养他们具有正义、良心、情操、气节、责任感、进取心、集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等高贵品质,要让他们具有科学与人文、民主与法制、主体与责任、竞争与协作、效益与公平、市场与信誉、开拓与风险、民族与世界、人类与生态等现代观念,还要让他们懂得自知、自反、自律、自强等提高和完善自我的修养方法,形成他们健全而高尚的人格,这样,他们将来才能更充分地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应有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社会劳动是分工合作的。不同行业、专业的劳动有它自身的特点、功能、效益和价值,并在与社会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热爱与关心学生,注重为人师表,医生则重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这是搞好职业与专业工作的动力、准则和保障。研究生是高层次专业人才,是未来各专业的骨干和带头人,社会对他们在这些方面应有更高的要求。可是,我们在招生和培养中并未重视这个问题,以致时有问题发生,如最近报上登载某名牌大学哲学系三年级研究生,因在银行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便辍学而去。其实,这种例子还不是个别,有的研究生由于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缺乏,或搞不好工作,或从商从政弃专业而去,这些教训值得吸取。我们应当关心研究生的专业思想,引导他们对专业的特点、功能和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发生兴趣和情感,形成角色意识和对专业的热爱,特别要让他们在接触专业的实际和同老一辈专家交往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其三,应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虽然都属于专门教育,但它除了具有专业性一面外,仍具有综合性一面。因为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进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文化修养。如果一位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只精通一艺一技而缺乏广博的文化知识和雄厚的专业理论素养,那么他的知识就很贫乏,就会缺乏创造性、发展前途和广泛的适应性。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深受苏联影响,重专而不重博,影响深远。有的专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是“综合不综、博士不博”,真是一针见血。的确有这种情况,有的研究生不仅文化知识不广博,专业理论也很薄弱,甚至只精于硕士或博士论文选题涉及的狭小范围内的知识,这样的学生,其专业素质是不可能高的,从而也使教育质量失去保证。因此,研究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既应突出专业性,也要注意广博性、综合性,注意文理相互渗透,要使他们具有哲学素养、语文根基、外语能力、电脑技能、数理化和史地基本知识、美学基础等文化素养,才有利他们成才拔高;在专业内部则应既加强专业基础又注意拓宽选修课,并注意增列各学科的必读书目和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杂志论文,以拓宽他们的专业的视野和理论修养。
其四,应具有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研究生比大学生高一个层次,而且在能力素质上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研究生则要从以系统科学知识学习为主逐步转移到以问题的研究为主的轨道上来,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是研究生最主要的专业素质,这一素质缺乏或显得薄弱,就是名不副实的不合格的研究生。由于我国教学习惯于“课上满堂灌,课后题海战”的传统方式,一个学生几乎从小学到大学主要依赖于教师讲授和作业布置被动地进行学习,可是一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很快要求他转移到主要依靠自己探索研究问题的主动进行学习的轨道上来,是一个难度极大的急转变,不少研究生很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束手束脚,缺乏能动性、自立性和创造性,总是期望老师能多拉自己一把,这充分说明提高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他们只有具备独立的创造性的科研能力,将来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主动地去解决面临的种种困难问题和矛盾冲突,独当一面地挑起教学、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实际生产与工作的大梁。
其五,应具有高层次思维能力和胆识。一般来说,大学生已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他们来说,从事一般的学习和分析与解决一般的问题已绰绰有余。但是,他们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要求他们进一步去了解、研究和把握比较复杂的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便感到不太适应,力不从心,深入下去很困难,主动积极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毕竟一个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直接相关。许多专家、教授都很强调研究生应具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包括:能够历史地逻辑地辩证地全方位地分析与探索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构思的能力;敏锐而迅捷地推断、揭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概言之,即具有明达的洞察力、创造的思维力和敏捷的直觉和判断力,亦即胆识。这种能力必须在学习复杂理论问题、接触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实践难题中注意培养和提高。而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将有力地促进研究生专业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促进研究生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上述方面,概括起来就是德、学、才、识等几个基本方面,也就是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研究生素质的思考
研究生已属成人,各方面比较成熟,独立自主性强,他们的素质提高主要有赖于内在的自我要求与自我修养,但导师的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树立榜样及其培育下形成的专业风气与传统都对他们素质的提高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若将影响研究生素质提高的内在与外在因素结合起来思考,应注意抓好下述几个问题:
(1)严格要求。导师对研究生提出严格要求,对他们来说, 其性质属于他律,使学生处于被要求、被约束的受动、被动的地位。但是,正确的、合理的、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严格要求,一旦被他们接受、采纳、遵循,转化为自觉的要求,它便成了研究生在学习和修养等方面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他律发展到自律的基础和动力。所以,对于自尊心和自主性强的研究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不但不会束缚他们的个性、主动性,把他们管死,而且有助于他们按导师确立的方向、要求、质量,自主地、创造性地设定自我的奋斗目标和计划,自觉进行学习、研究,提高自己,搞出成果,满怀信心大步向前迈进。相反,如果对研究生没有严格要求,或虽然提出了要求并不坚定地执行,反而会使研究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自觉性,陷入自发和盲目,轻则影响其学习与科研的进步,重则甚至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应当把严格要求当作培养与弘扬研究生主动性和自觉性的首要条件,二者不但不矛盾,恰好相辅相成。
(2)树立榜样。导师的严格要求固然重要, 导师的榜样更为重要,身教重于言教。对自觉性高、独立自主性强的研究生来说尤其是这样。如果导师好学不倦,孜孜以求,做学问、搞科研认真、严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集思广益,追求真知,学风纯正而造诣深厚,为人又正派、刚直、仁爱、坦诚、开明、谦和,严于律己,注重自反、自强、自我完善,有高尚的人格,德高望重,即使他对学生的说教与要求不多,可对其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引导和规范却非常强有力,特别是他的榜样的力量将会对其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导师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去做,将老一辈的高尚人格和良好的学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作风。这种典范事例太多,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都是通过师承加以延续和发扬的。可是,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有的教师却有失风范,热衷于个人功利,忙于创收,见利忘义,为一己之利不顾影响正常教学和承担的科研任务,甚至影响潜心研究和为人师表,其危害极为深远。要提高研究生的素质,首先要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注意提高导师自身的素质。
(3)培养优良传统。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如风格、道德、思想、作风、制度等。研究生专业传统则是指在导师的引导、规范和培育下,经过若干届研究生的认同、维护和弘扬而形成的届届承传的思想、学风、规范、制度等教育文化因素。它是一个专业或一个学校多少代人共同奋斗逐步积累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优点、优势和特色,是集体耕耘的产物和结晶,集体成员乐意维护它,并为之自豪。因此,传统是具有凝聚力、生命力和驱动力的,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传统对新来的后继者来说,是活的群体榜样,是强大的舆论压力,是人人必须照着做的规范,它既有压力,又有吸引力。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新到的研究生很容易对此传统产生认同感,一旦他们认同并以该专业的积极成员自居,就很自然地会将外在的传统内化为他们自身的思想品行与作风,从而又将丰富和发展这一传统。故有着优良传统的专业,它的学生的素质就比较高,有优点和特色,即使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浪潮冲击下,也能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潜心学习而不为所动。若缺乏优良传统专业的学生则易受外界不良思潮与风气影响,不务正业,偏离教育的轨道,严重影响教育的质量。为什么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有着显著不同的学风和作风,并在思想品德上存在着差距,恐怕主要与各专业有无优良传统、有什么样的风气直接相关。所以,要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和专业的文化环境,以培育和形成优良的传统。
(4)提高研究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 研究生各方面都比较成熟,是高层次人才,独立自主性强,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关键要靠他们自己的自觉,因此要注重提高研究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是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属于自我的反思活动。当个体对自己的属性、能力、作用、价值等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后,就形成了个体的自我意识。个体有了自我意识,他就能对自我的状态与活动进行能动的认识和调控,也就是说他已形成了诸如自知、自尊、自信、自主、自律、自反、自责、自励、自强等宝贵的个性心理素质和形成了自我调节和修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个体就能对自身所处的主体地位、具有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产生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于是就会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意识,即主体意识。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他便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自觉地采取正确的行动。所以,对研究生来说,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至关重要,只有引导研究生深刻认识主客体关系,明确客观形势的需求,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价值,才能激发起他们的进取心、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而主动地作出决择、确定目标、制订计划,严格要求,自律、自控、自励,积极行动起来,去排除万难实现主体的最大的社会价值。在这个方面,导师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或他人的一些典型事例,生动活泼地向研究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的教育。对此,学生很愿听,也很愿试着去做,久而久之效果显露。这实际上是一种极重要的言传身教的教书育人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自发势力的影响下,研究生的思想情况也复杂起来了,一方面,想捕捉大好机遇,表现和确证主体的力量与价值,有所作为,在竞争中取胜;另一方面,又受到诸多的不正之风的消极影响,不愿严格要求,刻苦学习,只想轻易过关,搞个有权有钱而轻松的事干干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要使研究生在做人与做学问的问题上,长期稳定保持高度的主动性、自觉性,只有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