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执政党如何搞好经济建设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列宁论文,经济建设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使其真正有力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按照中央统一的要求,正在认真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重温列宁关于执政党如何搞好经济建设的思想,对于我们加深理解邓小平经济理论,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政权以后,其首要任务是要把经济建设搞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他多次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任务提到首位。在列宁看来,经济建设的任务比夺取政权和粉碎剥削者反抗的任务更困难,但是却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才能有效地抵御和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颠覆,才能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要求,才能提高党的威信、实现党的领导作用,否则,就会挨打,就会灭亡,更谈不上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和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所以,列宁说,能否把经济建设搞好,这是关系到党和苏维埃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执政党怎样才能把经济建设搞好呢?列宁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第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适时地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上来。1918年3月,在苏维埃政府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取得了和平的喘息机会后,列宁就及时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全面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充分说明了实行工作重心转移的必要性,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后来因为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干扰,未能如愿。直到1920年末,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之后,列宁又再次提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他指出:“经济任务、经济战线现在又作为最主要的任务和基本的战线提到我们面前来了”,必须“把全部注意力转到这种经济建设上去。”(《列宁选集》第4卷第380、381页)根据列宁的意见,1920年12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正式作出了实行这一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且通过了一个在全国实现电气化的宏伟计划。列宁甚至把这个计划称为“第二个党纲”,号召全体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实现这一纲领而奋斗。紧接着,1921年3月举行的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此全国便开始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
第二,党的领导必须从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列宁认为,经济工作比军事工作更困难、更复杂,这个任务无论如何不容许像从前解决国内战争那样用高呼“乌拉”的方式来解决。他说:“要在这方面获得胜利,就需要更加坚忍,更加耐心,更加有坚持力,更加顽强,更加循序渐进,更加需要大范围内的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艺术。而这些正是我们落后的国家最缺乏的。”(《列宁全集》第30卷第372页)所以他要求各级党的负责工作人员要适应这一环境,改变领导方式,把高度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列宁特别强调,党的领导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他讲,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选集》第3卷第398页)
列宁认为,要搞好经济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列宁曾告诫过布尔什维克党,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搞经济建设都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时苏维埃政权只是对地主的土地和大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没收,而对中、小资本企业则实行工人监督,并打算用赎买的方式予以解决。这种设想由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地主、资本家的叛乱并没有实施下去,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被迫实行了带有强制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虽然保证了当时战争的需要,但由于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所以一旦战争结束,它便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时明确指出:“我们原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要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许多过渡阶段。”(《列宁全集》第33卷第39页)为了纠正错误,迅速地恢复国民经济,列宁才倡议实行新经济政策,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形式上看,如果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退却”的话,那么它也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退却”,因为这一政策是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要求的。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了,由于实行了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新经济政策,所以才很快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迅速地得到改善,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党和国家政权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把经济建设搞好,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布尔什维克党执政以后,特别是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阶段以后,列宁曾多次指出:“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列宁选集》第4卷第639页)“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列宁全集》第30卷第47页)列宁的思想很明确,只要信赖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把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社会主义就会始终是不可战胜的。怎样才能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呢?列宁认为,这除了真正地实行按劳分配,重视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在经济上“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列宁选集》第4卷第572页),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以外,最重要的是在政治上要充分发扬民主,不断克服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针对官僚主义有所滋长的现象,列宁多次批评说,有不少党政机关,机构重叠、臃肿、人浮于事,办事因循守旧、拖拉敷衍,文牍主义盛行;有些党和国家干部官气十足、摆“委员”架子,在自己管理的部门或单位独断专行,对下级则称王称霸,作威作福,成为“脱离群众,站在群众头上的特殊者”。这种情况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六、七年中,列宁始终坚持通过发动人民群众民主管理和监督国家、精简机构和紧缩编制、改进工作制度和工作作风来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他提出,政治上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重要的是在一切地方和部门推行选举制、罢免制和监督制;改善国家机关“应该遵守一条规则;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列宁选集》第4卷第700页)而要建立精干的、工作效率很高的、能够得到全体人民充分信任的“优秀机关”,关键是要选拔“有知识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具有真正现代水平的人才”(《列宁选集》第4卷第698页);在工作制度方面,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各项工作的个人负责制,并把它同集体领导原则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工作作风方面,要求每个机关的工作都要树立“求实”精神和严肃认真的作风,都要深入实际,拿百分之九十九的力量去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少谈些“领导”,少说些漂亮话,少发表一些议论,多做些实际的平凡的工作。
第四,党员和干部必须学会管理经济。列宁说,我们已经说服了俄国,现在是要管理俄国。要管理,就需要有知识、有本领。他指出:“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有特殊的本领。有的人可以当一个最具有能力的革命家和鼓动家,但完全不适合做一个管理人员。凡是熟悉实际生活、阅历丰富的人都知道: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列宁全集》第30卷第394页)但是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实际情况来看,“所缺少的主要的东西就是文化,就是管理的本领。”(《列宁全集》第33卷第220页)由于许多党员,尤其那些负责工作人员缺少文化,不会管理经济,结果不是他们在领导,而是他们被领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列宁提出,学会工作是苏维埃共和国当前主要的、真正全民的任务,号召全党掀起学习热潮,迅速造就大批经济管理人才。列宁认为,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广泛采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必须“从头学起”,不但要从书本上学,而且要从实际工作中学;不但要学习工人农民创造的经验,而且要学习欧美各国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其中包括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为了使大批经济管理人才迅速成长,要不惜破费,要多花点钱用在学习上,在这方面不应该吝惜。为了吸取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列宁要求有关部门清楚地、及时地、合乎实际需要而不是例行公事地介绍欧美各国的科学技术,努力拥有一切外国最新式的重要机器;全国各大城市图书馆要尽量收集各国最新出版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杂志、书籍。列宁还严厉批评了那种“共产党员的狂妄自大”态度,要求大家不要摆架子,不要妄自尊大。他指出,如果不能利用资产阶级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那就不是共产党人,而只会是空谈家。
第五,尊重、爱护和积极培养各行各业的专家。要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就要尊重和爱护那些科学和技术专家,这是不言而喻的。列宁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像任何阶级一样,要通过改变所有制和实行新宪法来掌握和保持政权,巩固政权。这是我的第一个无可争辩的基本论点!第二个论点,就是任何一个新兴的阶级都要向在它之先的那个阶级学习,都要使用旧阶级的管理人员,这也是一个绝对真理。最后,我的第三个论点,就是工人阶级必须增加本阶级出身的管理人员,开办学校,由国家大力培养干部。”(《列宁全集》第30卷第433-434页)按照这些论点,一方面,应该非常重视使用旧社会过来的科学技术专家。列宁强调,党、苏维埃政权和工会都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一切真诚工作的、精通和热爱自己业务的专家,如果不用同志般的态度对待他们,不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任何重大的成就。他认为,在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最高阶段以前,专家仍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尊重和爱护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此,列宁提出,首先,要关心专家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使他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得更好;其次,要采取异常慎重和灵活的态度对待专家,尊重他们的实际工作,“不应当采取吹毛求疵的政策”(《列宁选集》第3卷第786页);再次,要正确而全面地认识专家,绝不能把他们统统叫作“资产阶级专家”,他们的世界观是会发生变化的,只是“要记住,工程师承认共产主义所经历的途径将不同于过去地下宣传员和著作家,他们将通过自己那门科学所达到的成果来承认共产主义”(《列宁选集》第4卷第475页)。另一方面,就是大力培养自己的专家。为此,列宁十分关心发展苏维埃的各种教育事业和农村扫盲工作,并一直注意从工人和农民中发现人才,及时地把他们提拔到各种领导岗位上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于领导经济工作和管理国家的党的干部队伍。为了能在劳动者中间最迅速地涌现出一批各方面的专家,列宁还强调培养一支有文化、有觉悟、有知识的劳动者队伍,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准、科学修养和政治素质,并要求党和苏维埃政权以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从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
事实上,邓小平经济理论已经大大地发展了列宁的上述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要真正地用邓小平经济理论武装头脑,就一定会增强经济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把我国的经济建设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