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促进金融经济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发展论文,信用制度论文,金融论文,经济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信用经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必须依靠信用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联系。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其信用状况不仅决定着企业自身的命运,而且影响着银行等利益相关主体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信用问题已经影响到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市场秩序。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十分迫切,对其必要性认识应该进一步深化。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信用乃现代社会之基。生活中,无信用则无交换可言;无信用,金融无从谈起;无信用,市场经济无法存在。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的内在缺陷和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客观上要求发挥信用的强大功能,从而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扩大交易规模和范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目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尚未建立,企业不讲信用成风,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十分严重,企业信用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看看我国私营企业的经济纠纷案件和民营企业的虚假出资问题,就可以发现企业信用问题的严重性。据对北京市x区人民法院X执行庭在2000年1月至2000年9月受理的经济纠纷案件的调查发现:期间信用纠纷案总发生数为489起,私营企业涉案数为173起;其中购销纠纷和借贷纠纷分别为132和256起,私营企业涉案数分别为64与48起,分别占购销纠纷和借贷纠纷的48.48%和18.7%,两项累计高达67.23%。此外,据对X市工商所调查得知,有大约70-80%的民营企业存在着虚假出资现象。注册资本金不实使企业信用根基受到了损害,结果是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问题严重。为改变目前的不良状况,提高企业的信用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是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条件下金融市场的一种必然的制度选择
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是金融市场的一个明显特征。在金融市场上,资金的借贷受到交易双方信任程度的限制,而信任上的困难最终又在于双方之间缺乏了解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由于借款人对自己借款的用途乃至收益具有较大的了解,而贷款人则并不掌握借款人的这些“私人信息”,资质差的借款人在争取贷款时较为积极,贷款人最后往往选择了他们。道德风险是指,由于资金借贷是一个过程,在订立贷款合同转移资金的使用权之后,还必须等到借款人付清全部本息,交易过程才算完成。但在合同订立到债务还清之前的这段时间内,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会诱使借款人脱离监控,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增大资金运用的风险。要使金融市场正常运作,关键是保证信息的充分揭示。信息、信任与信用交易之间的锁链关系,使信息问题成为金融制度演进的重要决定因素。为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造成的资金交易障碍,金融体系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解决办法。其中由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进而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就是克服由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带来的种种金融交易困难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是重塑银企关系,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的需要
“无信则不立”,没有健全的企业信用制度和良好的信用观念,就不会有融洽的银企关系。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密切的信用关系往来,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是其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其主要客户也是企业,两者有很强的相互依存性。企业信用状况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资金使用的好坏和效益的高低,对银行信用风险有重要影响。目前学术界对不良贷款成因看法不一,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1)从微观层面通过考察资金交易全过程,分析企业、银行、政府在不良贷款形成中的作用,这是一种主流的观点。(2)从宏观层面通过考察金融交易发生的金融经济环境,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历史的、体制的原因。(3)从金融交易的制度背景考察,强调信用制度、金融制度等制度因素的作用,这是一种比较新的见解。与此同时,实业界也对不良贷款成因作了许多个案分析。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为寻找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主因,对当地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新增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中,企业信用制度因素占52%、银行因素占29%、国家政策因素占19%。企业信用度下降、企业信用制度不完善是导致不良贷款剥而又增的主因。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个案调查都表明:企业是不良贷款产生的直接源头,即企业信用状况决定着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是造成不良贷款之根源。当前进行的坏账剥离处置工作及改革传统信贷体制都只是治标之策;要从根本上遏制不良贷款的增长,必须建立企业信用制度,这才是治本之策。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状况差决非一日之寒,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亦决非朝夕之功就能为之;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信用文化约束——培育新的信用文化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的前提
传统信用文化是制约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都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经济形态有不同的信用文化。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其经济运行是建立在不同的信用文化之上的;反过来,不同的信用文化又反作用于不同的经济形态。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可以说就是信用经济,其信用文化十分发达,讲信用蔚然成风;信用已作为商品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信用就是财富,信用就是生命,在西方国家已根深蒂固。在我国历史上,“童叟无欺,诚实信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并在小农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都得到了维持。传统的信用文化十分重视信用的作用,如古语有曰:“君子,无信而不立”,“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但这只是把信用作为一种美德去广为传诵;作为一种观念,仅仅用道德去约束。现阶段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传统的信用文化、信用制度被打破,而新的信用文化、信用制度尚未建立。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信用市场的“格雷欣法则”——失信者驱逐守信者,失信者得利,守信者遭殃表现得淋漓尽致。
培育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文化,建立新的企业信用制度,客观上需要深化对信用的认识:(1)信用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商品;信用的商品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信用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企业信用的质量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企业信用将扩大企业购买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给企业带来种种收益;而信用不良者将遭到市场经济的淘汰。也就是说,信用是把双刃剑,既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也具有风险。(2)企业信用可以创造。影响企业信用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常包括企业的素质、经济效益、经营管理、资金信用、发展前景等。企业应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在信用建立的初期阶段,企业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这种投资在信用建立起来之前是无法获得收益的。此外,在企业信用的建立和丧失过程中存在着极度的不对称性,失信容易守信难,因此企业信用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长抓不懈。(3)信用不只是一种心理现象,也不只是一种活动,它是“制度”。信用的心理特征是信任,信用的经济学意义就在于它构成了社会的“信任结构”。信用往往涉及到时间间隔,由于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时间间隔的存在,信用是维系“现在”和“将来”之间这一段行为上的空白的纽带。培育信用文化是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前提,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
(二)企业信用市场约束——培育企业信用市场是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基础
企业信用市场是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平台,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也就是培育和完善企业信用市场的过程。欧美是企业信用市场最为发达的地区,他们的企业资信评估机构对开展企业信用评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企业资信的收集和登记。数据是形成征信产品的第一环节,构成企业信用的信息数据多且复杂。西方国家在进行企业信用调查时一般将调查指标分为两大类,即广度指标和深度指标。广度指标为企业信用分析提供了一般性构架和准则,包括企业素质、资金信用、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深度指标是对上述指标的深化,具体包括:营运资产/总资产(WC/TA)、留存收益/总资产(RE/TA)、税息前利润/总资产(EBIT/TA)、权益市值/总债务的账面值(MVE/TL)、销售收入/总资产(S/TA)、流动比率、总债务/净价值、长期负债/资本金等指标。须注意的是,数据的准确性和商业机密的保护是企业资信收集过程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2)企业信用数据的加工处理和企业信用评估。要形成征信产品,散乱无序的信息首先必需经过分类、比较、计算、判断、编撰等加工处理过程,然后对企业信用进行评级和打分,最终形成征信产品并标以价格。企业信用的评估是区分不同企业信用质量的关键。如果不能有效地区分企业信用质量的好坏,信用市场的“格雷欣法则”就不可避免,就不能有效地制裁“滥竽充数者”。主观评级法和客观经济计量模型量化法是常用的两种评估方法。主观评级法由专家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财务比率、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判断来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在80年代以前主观评级法是一种主流的信用评估法,但该方法的缺陷也十分明显:一方面,该系统的维护成本十分昂贵;另一方面,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官僚主义经营作风,无法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为了弥补主观评级法的不足,大量的信用评估系统和模型应运而生,如Altman(1968)Z计分模型、ZETA模型、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市场报酬模型及死亡率等。信用评估模型使企业信用级别能进行精确的度量和区分,因而自80年代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信用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3)企业信用产品的公开与使用。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司法部门、企业本身是企业信用产品的主要需求者,在经济利益推动下一些专门从事企业信用调查服务的公司得以创建。当前国际著名的企业信用调查类公司主要有三家:邓白氏集团、格瑞顿公司、TCM国际信用管理集团,它们是国际企业信用市场的三巨头。如邓白氏集团始建于1841年7月,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座小城。它拥有全球企业档案5700多万份,其中就有20多万家中国企业的资信档案。1998年邓白氏集团的产值约为21亿美元,是企业信用市场的最大供应商。其生产的企业信用产品十分丰富,包括邓白氏风险指数报告、普通企业资信调查报告、深层次企业资信调查报告、专项问题调查报告、公司家谱等12种信用产品。邓白氏集团在全球4O多个国家中拥有130个直接办事机构,销售网络遍及全球。企业信用产品的销售和使用,扩大了交易规模,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大大促进了美国新经济的繁荣。
美国企业信用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目前我国企业信用产品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企业信用市场的发展十分落后;企业信用评估很不规范,企业信用评估机构资质参差不齐,既有政府部门所属的评估机构如外经贸系统、国家统计系统、银行系统等下属企业对企业信用的评估,也有市场驱动型的商业评估机构如北京新华信、上海中商征信、华夏国际企业资信咨询公司等。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企业信用评估可信度低,企业信用市场十分混乱。企业信用评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特殊国情,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同时我们不能照走美国式的渐进市场化的老路,而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推进企业信用市场的建设。(1)政府应选择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和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为重点,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建立商业化的信用评估机构;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培育地区性企业信用市场,由大城市到小城市、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发展,最终建立全国性的企业信用市场。(2)政府应协调各方利益,动员全社会参与企业信用市场的培育。一方面政府应通过立法为信用中介机构在市场上进行信用信息的收集、评级、服务等提供法律支持,制定行业标准以及规范引导各地区性市场的有序发展,为全国性的企业信用市场形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网络化信用数据库和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网络系统,为信用市场的培育提供网络技术支持,改变目前各系统各自为战的局面。
(三)法律环境约束——制订与企业信用相关的法律是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保障
法律环境是制约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又一关键因素。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必然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企业信用数据的收集、公开、使用和披露,商业机密和国家机密的保护等问题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欧美是企业信用市场最发达的国家,围绕规范授信、平等授信机会等问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以美国为例,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就有16项,具体又可分为与银行相关的信用管理法和与非银行相关的信用管理法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规范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后者主要规范信用管理行业。欧洲各国也都建立了有关信用管理的立法。除此之外,欧美各国都有明确规定企业信用数据的开放范围和使用限制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了数据开放和使用与商业机密的保护问题。
目前我国缺乏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市场的法律基础和环境,对信用的管理还停留在原始水平,仅靠社会舆论和道德去约束,缺乏对信用的经济制裁、法律制裁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为改变目前信用约束软化的局面,加快立法,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来管理信用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目前首要的就是建立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而惩罚机制的建立依赖于下列基本条件:(1)立法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2)各行业有关信用服务组织的建立并联网向会员提供信用信息服务;(3)企业信用数据库的良好经营和管理。但有效甄别不守信者是建立有效惩罚机制的前提。此外,我们应修改现行的法律如《银行法》;同时制定新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提供法律支持。
(四)网络技术约束——信息网络技术是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载体
纵观美国企业信用市场发展史可以发现,技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100多年时间内,美国的企业信用市场发展缓慢;但进入70年代后,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美国企业信用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大加强了企业信用市场的透明度,大大改变了企业信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为一体化的企业信用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载体。通过网络可以及时跟踪企业信用,惩罚不守信者。目前我国网络化建设的落后,十分不利于企业信用市场的培育;而这一问题的解决绝非易事,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等的共同努力,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建立企业信用制度任重而道远。
标签:企业信用论文; 金融论文; 经济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不良贷款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