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琴 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鹤溪小学 325405
【摘要】写作难,难于上青天。如何让小学生解决作文无内容可写、字数不够、不懂捕捉加工素材、写出真情实感等系列难题,教师们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实践与探索。除了写作方法的灌输,找到原因所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结合自身经历活用方法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作文化难;困难表现 ;困难归因;一点实践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251-02
作文难吗?对于那些患上“语文恐怖症”,写作难如挤牙膏的同学来说,写作简直如同西天取经,长路漫漫却憋不出几个字,简直痛苦极了。然而,小学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如同高楼大厦打地基般,根本缺不得。一旦学生产生厌恶或者排斥心理,那学生在将来的语文之路上便很难走远。那,小学生作文究竟难在哪里,原因何在,又该如何实践化难呢?
一、困难表现
经过调查和访谈,本人发现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字数不够,语言不畅
没内容可写
审题困难,中心不明确
写出真情实感难
选材难,加工难
开头难
取题难
写作方法难
构建框架难
不会描写、没有细节
更偏好某种题材,如写童话
· ·····
二、困难归因
学生们表现出来的作文困难,看似五花八门、千头万绪,其实细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未及时捕捉素材,生活敏感度低
作文的素材本就来源于生活,注重生活体验,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才能更好提高生活敏感度。比如让自己做一些特别的事,把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大写,看到什么写什么。美国作家山姆•史沃普在《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中提到,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写下来。我们要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感觉体验生活,用思想审视生活。
(二)素材加工无从下手,不懂剪裁
有了素材,如何加工?很多学生表示无从下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作文素材的处理正如这句诗词所说,从不同角度切入,做到新颖独特。
人人手中都有一把“剪刀”,如何运用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立意,把同样的素材裁剪得漂亮?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以下方法:1.仿写素材2.扩写素材3.压缩素材4.虚构素材5.添加故事情节6.丰满人物形象7.转换角度加工素材8.运用探因思维、索果思维、正反思维等加工素材。素材运用得当,还怕字数写不够吗?
(三)写作方法难运用,构建框架难
很多学生之所以文章写得乱,写不下去,一来是框架构建不清晰,二来是写作方法套路不够深。首先构建框架,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时刻关注落实,学生要在不断写作中摸索尝试。很多学生困惑,看了作文题目有想法,但就是写不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实作文套路千千万,但唯有用对了套路才能事半功倍。我们要做到有选择的运用,追求用了套路却让人浑然不知的最高境界。
(四)写作兴趣不高,阅读不够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讨厌写作的,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写童话入手,依托绘本,将绘本与作文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童话创作。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只是引路人,带孩子过一座桥,走一段路。之后,阅读和写作由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感悟、去完成。
(五)练笔不够,缺乏修改
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说过:“写作的艺术,就是把裤子放进椅子的艺术。”很多学生总是觉得自己没内容写,不会写,写不长,而这所有的担心在没有静下心坐下来写之前都是多余的,没有人天生就会写作文。无论是找老师、家长或者同学帮助,前提都是先写下来,再不断改进,发现并保留文章的闪光点。哪怕一周只有一次作文,那这次作文也一定是修改过至少三遍以上的,精益求精方能更上一层楼。
三、一点实践
(一)尝试微写作
微,当前形势下,越来越被提倡。微写作,正在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微写作,即一种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形式自由,能迅速反应生活的写作样式。小学生总是很难写长文章,又不知道该写点什么,那么不妨尝试从“微”入手,带着学生体验生活,多形式尝试写片段。
(二)绘本与写作
让作文写长,让童话起到帮助孩子们的作用,不妨试试绘本的写作。小学生很喜欢读绘本,但是绘本往往更适合一二年级阅读,那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让中高年段的孩子也能边读边写呢?选择想象空间大的绘本,让学生发挥想象,有感而发。
本人曾尝试多节绘本与写作结合的课堂,如《失落的一角》,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写出简短的开头,继而扩写这个小圆经历的坎坷和趣事,学生们兴趣满满,通过对话的描写、环境的渲染,写出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而在结局的引导上,本人设置了多个开放式的结局,学生们在原有的结局上一步一步升华,直到写出自己满意的结局为止。最后呈现的作品,主题思想满满,更有甚至上升了思想的高度,令人为之一震!
绘本与写作的结合,给了孩子们一个载体,他们借助着这样的载体,更加自如地运用写作的方法,组建加工素材,写出真情实感!
(三)体验乐动笔
作文千万条,体验第一条,平时不体验,考试两行泪。既然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那么就要引导学生们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本人会告诉孩子们一定要快乐玩耍,感受活动的乐趣。游园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便开始写感受,他们写起自己玩过的游戏就简单的多了。如若没有大节日,那么就自己营造小活动,过个集体生日,一起做个灯笼,再引导学生写活动感受。紧接着请学生们对同伴的作文进行点评、赏析、建议,再结合他们的观点,让学生再次
修改。
除了在学校里的体验,也鼓励孩子们去观察生活,把身边的事都记录下来。比如去杨梅园采摘杨梅的时候,上学的路上看到路两旁桂花满枝丫的时候,小狗见到自己放学回家激动的时候,都用笔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孩子们便在体验中积累了素材。生活敏感度的提升,让孩子们更乐于动笔。
(三)公众号、班刊激发兴趣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导演。当它导演的“作文” 杀青后,一定是希望收视率能够高涨,能有很多很多的观众欣赏他的作品。那么学生的写作心理,教师们就要合理揣测,为他们提供一些优秀的展示平台,让他们的作品可以让更多人得知。
不妨利用班级的公众号、班级的班刊以及各类的竞赛活动,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那么孩子们就能更来劲地去写作,因为他们渴望着被别人认可。本人也在这几项做了尝试,拥有本班的公众号用于展示学生的作品,更是在班刊里收纳了全班学生的众多作品。当然也指导他们参与各项竞赛,也获得众多佳绩。学生们的兴趣大大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不愧是“作文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
蒋军晶老师说过:“写作是一件关乎辛勤劳作、坚持、信念的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提到做学问的三境界: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作亦如此,正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但写得多了,琢磨透了,最后会发现所谓的拦路虎都是不堪一击。坚持之花迟早开遍原野。
论文作者:郑小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素材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们论文; 学生们论文; 方法论文; 兴趣论文; 加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