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自组织研究_势函数论文

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自组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战略论文,能力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面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或被迫选择战略转型作为实现持续成长的一种战略手段。但是从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率方面看,企业之间又存在实质性的差异。事实表明,企业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它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多战略转型成功的能力[1]。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了解战略转型能力的基本结构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战略转型能力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学者们都是根据对现有战略转型现象和动态能力理论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战略转型能力。Grimm和Smith(1991)[2]从管理者年龄、教育和工作经历的视角对战略转型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Bisbe和Otley(2004)[3]、Davila(2000)[4]等从战略变革的过程出发,研究了管理控制体系的影响作用。Bierly和Chakrabarti(1996)[5]、Nadkarni和Narayanan(2004)[6]、Hatch和Zweig(2001)[7]等通过研究公司战略弹性,认为战略弹性实质是一种战略转型能力,能够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最终提高企业绩效。国内学者李烨(2005)[8]以单一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战略转型的能力要素,建立起战略创新-战略转型-企业持续成长的分析框架。李卫峰(2006)[9]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从战略转型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认为应从产业定位、创新能力、资源利用的视角来提升战略转型能力。

上述理论观点虽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侧面对企业战略转型能力进行了分析,但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个共同缺陷是:大多侧重于对企业战略转型能力单一因素的分析,忽视了企业战略转型能力是多因素综合、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

20世纪后半叶,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等为主要内容的自组织理论快速发展,为人们阐释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支持。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组织就是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通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状态,也就是系统有序状态的自我形成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由于企业战略转型过程的实质是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管理,改变原来的资源投向,形成新的经营模式[10-11],使系统不断结构化、层次化,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较低有序走向较高层次有序。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企业战略转型能力,借以揭示企业战略转型的成功规律,促进企业持续成长。

1 战略转型能力的理论模型

战略转型能力是以战略转型为基础的能力,是"战略转型"和"能力"的复合体。企业战略转型能力源于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环境识别、资源整合、管理控制以及持续创新等四个环节属性,由此构成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四力维度结构,并可表示为:

企业战略转型能力=F(环境识别力、资源整合力、管理控制力、持续创新力)

1.1 环境识别力维度

战略转型获得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充分认识环境的能力,因为企业战略转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战略变革行为。战略变革行为并非企业对环境变化的盲从,而是基于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和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行为。环境识别是在对环境信息收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识别,化解所存在(潜在)的危机。环境识别主要通过环境扫描、机会识别、战略信息管理等途径来实现。

1.2 资源整合力维度

Chowdhury和Lang(1993)认为,资源整合程度是在企业成功地进行战略转型中的关键因素[12]。Teece、Pisano、Shuen(1997)[13]认为,成功企业往往具有有效协调、整合与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并显示出及时、快速与灵活的创新能力。战略转型能力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如产品开发常规惯例、战略决策形成等;重新配置资源,包括复制、专卖常规惯例以用来复制、转变和重新组合资源;获取资源和让渡资源,如知识创新常规惯例、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常规惯例等。资源整合力维度是企业在进行战略转型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选择、配置和有机融合,使之具有较强柔性。资源整合力维度包括资源选择、资源配置、资源融合等三要素。

1.3 管理控制力维度

战略转型能力存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管理控制力维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和流程,形成独特的转型愿景、转型文化和转型价值观来正确认识企业战略转型行为,保障战略转型的成功。管理控制是以价值流程为主线,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公司战略目标为出发点的由所有者和高层管理者实施的控制组织行为和管理者行为,主要通过系统匹配、战略执行、组织激励等途径来实现。

1.4 持续创新力维度

持续创新力维度主要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体现于企业创新全过程中的一种系统整体能力,同时也是企业达到竞争优势的主要能力[14]。战略转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通过持续创新,形成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根据创新演进理论和企业创新能力理论,企业持续创新力维度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支持创新来实现。

2 战略转型能力的自组织特征及自组织演化

2.1 战略转型能力的自组织特征

企业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耗散结构性[15]。企业是能力的整合体,企业的动态能力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16]。战略转型能力作为企业的动态能力,同样具有自组织系统的特征。首先,战略转型能力系统具有开发性和动态性。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战略转型能力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是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资源的动态能力,使之与外部环境相匹配;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组织学习行为积累能力的信息量,引起负熵(des)增加,克服组织惯例所带来的路径依赖性,使自身正熵(dis)减少,从而拓展能力的边界以应对环境压力。其次,战略转型能力系统具有整体性。自组织学派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自组织系统,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是建立在动态能力自组织协同过程之上的,是各个能力子系统持续协同作用从而确保动态能力始终处于最佳运用状态的结果,是一种整体效应[16]。最后,战略转型能力系统具有自身演化性。系统演化过程是自适应的,演化的结果是自组织升级,且升级后的系统能达到自我超越的整体效应。

2.2 战略转型能力的自组织演化

根据自组织的协同学理论,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因素是战略转型能力形成和演化的外在条件,对战略转型能力起到随机涨落外力的作用,使企业进入了不稳定状态。战略转型能力的形成过程可以看作是自组织运动过程,其形成和演化是战略转型能力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互动、能力子系统各自的状态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用自组织运动方程加以描述,可建立如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模型中的5个公式分别表明了战略转型能力及各自能力子系统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规律,包括战略转型能力及各自能力子系统的变化状况以及企业随机涨落外力对战略转型能力要素E,R,M,I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所导致的战略转型能力及各自能力子系统的变化。同时,描述了战略转型能力系统内部的自组织作用机理,自组织运动过程既促进了战略转型能力的形成与演化,也促成了内部各能力子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3 企业发展的序参量——战略转型能力

根据协同学的支配原理[17],企业的有序结构是由少数几个缓慢增加的模或变量决定的,所有子系统都受这少数几个模的支配,通过这几个慢变量,即可对系统的演化做出描述。战略转型能力的各能力子系统产生与其外部资源关系密切,直接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作用。因而其较易从资源中获得,也较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而战略转型能力是企业四力维度协同生成的,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战略转型能力对各能力子系统起支配作用,驱使各能力子系统的运动演化,进而达到自身的演化。根据支配原理,不稳定模支配稳定模,慢变量支配快变量,不稳定模或慢变量就是序参量,从无到低级再到高级缓慢地有序变化,并能够产生新的结构。因此,战略转型能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序参量。

3.1 战略转型能力的势函数分析

势在社会领域中范指系统具有采取某种走向的能力,或者指从一种状态趋向另一种状态的能力,是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在协同学中对系统的结构、性能和演化行为的研究,都归结为对势函数的研究,所以可用函数研究战略转型能力对企业系统演化的影响。

企业战略转型能力S的非线性变化可用如下运动方程表示:

式中K表示战略转型能力的变化率与原有状态的关系,-β表示战略转型能力形成的非线性,F表示外部环境随机涨落力的作用,G表示促使系统演化的控制参量。

战略转型能力的势函数为:

该函数的曲线形状由二次项的系数决定。

当(-K+G)<0,势函数曲线如图1(a)所示。此状态下的战略转型能力运动演化行为,犹如一个处于势函数谷中的粒子,粒子不断受到随机涨落外力F的冲击,可能使其偏离谷底,而沿势函数斜坡向上运动,但每次冲击之后最终在恢复力作用下又回到谷底。它表明战略转型能力演化的势能较弱,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较差。

当(-K+G)>0,势函数曲线如图1(b)。从势函数曲线形态可知,系统原来的平衡位置(,0)现变成不稳定点,在没有涨落时,粒子在两个能谷中以相等概率出现,战略转型能力随时都可能从(,O)点演化到新的均衡点(-,V),(+,V),战略转型能力将从一个状态变到多个可能的状态,形成系统的非平衡相变。它表明战略转型能力演化势能较大,系统内部的自组织作用较强,不仅战略转型能力自身较易演化,而且还支配能力子系统的演化。

图1 战略转型能力势函数曲线1

3.2 战略转型能力的非平衡相变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非平衡相变是指在远离平衡状态下系统从一种稳定结构转变为另一种稳定结构的现象。非平衡相变是一种临界现象,当外界提供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达到临界值时,非平衡相变就会突然发生,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新态转变。新态一旦出现,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因外界条件的微小改变而改变。

(1)非平衡相变。战略转型能力的势函数中的二次项系数(-K+G)从负到正的变化过程中,势函数曲线连续经历了如图2中Ⅰ-Ⅱ-Ⅲ的变化。势函数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原平衡点处越来越平坦,系统的恢复力越来越弱,系统相变行为表现出奇异特性,战略转型能力的演化可能范围就更大,即战略转型能力要素E,R,M,I等发生微小变化时,都会对战略转型能力的演化产生影响,同时,由于随机涨落力的作用,在远离平衡态时,非平衡相变不可避免地发生。

(2)对称性破缺。势函数从Ⅰ到Ⅲ的变化过程中,其对称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势曲线变到III时,系统的状态不能同时处于-、+两点上,要么在-,要么在+,这意味着相变后系统的状态降低了原系统的对称性,出现了对称性破缺。在战略转型能力系统中,某一维度力量的变动,都会改变相互间的关系和协同作用的结果,使战略转型能力发生演化,但由于各维度力量的变化及其速率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协同结果,这就使战略转型能力的演化方向存在多种选择,如图2中的-、+,但一旦某一维度力量发生变动后,在企业系统内部的自组织作用下,只会产生一种状态的战略转型能力,使势函数呈现极端的不对称性。

图2 战略转型能力势函数曲线2

(3)分岔与涨落。如图3所示,在临界点系统开始时=0处,随着相变过程的进行,势函数曲线便出现了两个极值,并且它们的值在逐渐增加。这种由原来一个解在临界点分成两个解-、+来代替的现象,称为分岔现象。由于企业外部市场、经济、政治等随机涨落外力作用,会使战略转型能力对系统整体性产生微小的偏离,并通过内部四力维度的自组织过程而被迅速放大,形成巨涨落。协同作用的结果使战略转型能力得以跃升,进而带动企业系统演化到新的有序状态。

4 对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应用分析

中国许多企业战略转型之所以不成功,缘于无法突破企业成长上限,而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上述分析框架,可以认为,企业无法实施战略转型成功源于环境识别、资源整合、管理控制、持续创新四力维度力量发展的不均衡及其低效整合,制约了企业自组织系统的演化。

图3 战略转型能力势函数曲线3

4.1 转型产业的选择与定位不合理

目前,相当多企业在战略转型时缺乏对环境的充分认识,包括缺乏对企业环境变化规律(如产业发展趋势、需求变化规律等)、对环境变化因素特征(如政策、技术、竞争等因素的变化特征),以及环境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包括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在进行战略转型的时候只看到了当前转型产业利润高的一面,却对产业发展演变趋势认识不深刻,通常当企业发现"机会窗口"并开始在目标产业生产的时候,市场机会却早已逝去,"机会窗口"将成为埋葬企业的"机会陷阱"。所以,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时不能头脑发热,应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要对目标产业仔细分析,要有长远的眼光。

4.2 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

资源整合是将选择与配置的资源有效地融合于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其核心是降低战略转型成本,发挥企业资源的最佳使用效率和效果,形成较强的企业竞争优势。目前,一些中国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时考虑如何充分运用企业原有的资源与能力较少,主要表现为转型目标与原主业的关联性较差,导致战略转型成本过大。转型目标与原主业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销售渠道、客户关系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共享性程度上。如果企业所选择的新的转型目标能与原有主业共享企业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并且共享成本小于共享收益,那么就会使企业各项资源形成协同效应,这将有利于培育战略转型能力,提高战略转型的成功率。

4.3 管理控制体系不健全

无数事实证明,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是战略转型成功的重要保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与业务流程,规范企业与员工行为,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开,提高企业战略执行的效果。目前,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在战略转型目标确定后,不能随着企业战略转型的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因此,要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因地制宜、不断吸收和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把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与组织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转型文化,为企业成功进行战略转型提供制度保证。

4.4 持续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转型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的战略转型方式大都采取的是资产重组,很少是通过内部培育实现的,也就是说源于自发性、内生性的战略转型很少见。二是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技术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以及技术创新主体错位等,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并影响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三是不注重组织学习,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先进技术,没有很好地消化,没有及时把引进的技术转变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中国企业要通过战略转型实现可持续成长,必须建立合适的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系统,提升技术引进的吸收与转化水平,注重企业内生性自我创新能力的培育。

5 研究结论

企业战略转型能力是由环境识别力、资源整合力、管理控制力以及持续创新力构成的四力维度结构,具有耗散结构特征,其形成与演化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现状、四力维度结构和外部环境的随机涨落因素,从总体上确定了企业战略转型能力跃升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企业战略转型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序参量,其演化表现为势函数和非平衡相变。要实现中国企业的成功战略转型,必须重视战略转型能力的培育,并通过四力维度的动态整合和协同作用,驱使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系统自组织的形成和有效运行,进一步提升企业战略转型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自组织研究_势函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