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知识点——向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向量论文,知识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向量是新课程增加的新内容,由于向量自身的工具性,其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高考中越来越受到青睐.本文就向量知识的考查情况,做一整理分析,供考生复习参考.
一、试题分布与特点
从近五年的新课程高考试卷的趋势来看,与向量知识有关的题目的分布大致是一道选择题,一道立体几何题,一道解析几何题.这些题目,注意联系教材,常常是通过对教科书上原题的改编,将各部分基础知识互相渗透,变换拓广,重新组合出立意高、情境新、设计巧,富于创造性的新鲜题目.
由于向量具有几何形式(有向线段)和代数形式(坐标法表示)的双重身份,这就使它成为数学各分支知识的一个交汇点,众多内容的媒介.如向量可与直线、二次曲线、三角函数、空间角和距离交叉渗透,融合自然,令人赏心悦目.
向量的题目,注重对四个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向量的数量积,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二、近几年新课程卷中向量试题的类型分析
1.在选择题中的考查
由前两年考查基本概念和运算为主,逐步向纵深发展,重点考查在解析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例1 (2000年)设
中,是真命题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例2 (2001年)若向量
例3 (2002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原点A(3,1),B(-1,3),若点C满足
,其中α、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
(A)3x+2y-11=0
(B)(x-1)[2]+(y-2)[2]=5
(C)2x-y=0
(D)x+2y-5=0
例4 (2003年)O是平面上的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
,则点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例5 (2004年)已知平面上直线l的方向向量e=(-(4/5),(3/5))点O(0,0)和A(1,-2)在l上的射影分别是O′和A′,则其中λ=(
)
(A)11/5 (B)-(11/5) (c)2 (D)-2
评析:以上各题源于课本,既考查了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点,又考查了对基本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2.将向量与轨迹、直线、二次曲线的解答问题融为一体
例6 (2002年)已知两点M(-1,0),N(1,0),且点P使成公差小于零的等差数列.
(1)点P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2)若点P坐标为(x[,0],y[,0]),记θ为的夹角,求tanθ.
例7 (2003年)已知常数a>0,向量c=(0,a),i=(1,0),经过原点O以c+λi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定点A(0,a)以i-2λc为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点P,其中λ∈R试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E、F,使得|PE|+|PF|为定值.若存在,求出E、F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例8 (2004年)给定抛物线C:y[2]=4x,F是C的焦点,过点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
若λ∈[4,9],求l在y轴上截距的变化范围.
评析:随着新课程教材的逐步推开,高考中对向量内容的考查也逐渐加深加宽.特别是对解析几何各类问题的考查,近三年来往往都要与向量知识结合,融为一体,解题中发挥向量的工具作用.因此,使解析几何试题表述别致,立意新颖,解法思路清晰,巧妙简捷.
3.用向量法解立体几何问题
用向量法解答立体几何问题,只需通过规范的运算即可解决,回避了传统的繁复的逻辑推理,为立体几何的求解,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特别对平行,垂直、夹角、距离问题,用向量法求解,思路清晰、方法单纯.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例9 (2000年)如图1,直三棱柱ABC-A[,1]B[,1]C[,1],底面△ABC中,CA=CB=1,∠BCA=90°,棱AA[,1]=2,M、N分别是A[,1]B[,1]、A[,1]A的中点.
的值;
(Ⅲ)求证A[,1]B⊥C[,1]M.
例10 (2001年)如图2,以正四棱锥V-ABCD底面中心O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其中Ox∥BC,Oy∥AB.E为VC中点,正四棱锥底面边长为2a,高为h.
(Ⅰ)求cos
(Ⅱ)记面BCV为α,面DCV为β,若∠BED是二面角α—VC—β的平面角,求∠BED.
例11 (2002年)如图3,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为a,侧棱长为a.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写出点A,B,A[,1],C[,1]的坐标;
(2)求AC[,1]与侧面ABB[,1]A[,1]所成的角.
例12 (2003年)如图4,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侧棱AA[,1]=2,D、E分别是CC[,1]与A[,1]B的中点,点E在平面ABD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G.
(Ⅰ)求A[,1]B与平面ABD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Ⅱ)求点A[,1]到平面AED的距离.
例13 (2004年)如图5.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C=1,CB=,侧棱AA[,1]=1,侧面AA[,1]B[,1]B的两条对角线交点为D,B[,1]C[,1]的中点为M.
(Ⅰ)求证CD⊥平面BDM;
(Ⅱ)求面B[,1]BD与面CB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