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投资的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据国家统计测算,1995年1月至3月份全国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56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但是,如果对全国范围内的乡镇企业发展状况从一个长远时间跨度来考察,我国乡镇企业投资至目前的发展仍属一个初起阶段,在高速增长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应加强对乡镇企业投资的研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乡镇企业投资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具体来讲,目前乡镇企业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项目成功率低,投资浪费严重。
近年来,乡镇企业数量急剧增加,截止到1994年底,我国乡镇企业总数已达2300多万家。但与投资项目数量讯速上升相对应是相当数目的项目投资质量下降,投资成功率低,“短命项目”大量增加。据测算,目前处于半停产、停产和破产倒闭状态的企业数量占现在乡镇企业总数量的30%以上。尤其是一些贫困落后地区,这种“名存实亡”的乡镇企业数量所占比重更大。低成功率的项目投资造成了巨大浪费。首先,项目投资的失败使相当数量的设备与厂房闲置起来,成为一堆“废物”,占压的资金不能收回,于是银行死贷大量增加,许多个体投资者和联产投资者生产直接受损,不少投资者还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众多的从业人员不得不重返农田。其次,许多由社区政府担保靠农行信贷投资的项目失败以后,社区政府不得不替集体企业背上还贷的包袱,造成社区政府财政的极端困难,影响了社区其他公用事业的发展。再次,项目投资的失败,使被占的耕地没有产出,造成土地这种极其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与浪费。最后,大量投资项目的失败实质上造成了农村大量生产力的浪费,这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许多地区的乡镇企业投资规模过大。
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同样,乡镇企业要大发展,没有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是难以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投资规模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这是促成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现在,各地都希望本地的乡镇企业有更大的发展,普遍认为目前本地的乡镇企业投资规模小了,应该更大些才好。我们认为,无论是相对于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来说,还是相对于各地迫切要求本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来说,现有规模的确是小了。但是,拿以上两个因素来衡量目前乡镇企业的投资规模是否合理显然是不科学的。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企业发展的水平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应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各地财力状况是否能承受、是否影响农业生产、是否影响农民生活、现有规模将形成的生产能力是否为社会需要为标准,分别衡量各个地区的投资规模,进而对不同地区的乡镇企业投资规模作出判断。
一般来说,创办乡镇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乡(镇)财政收入、农民集资、农民自筹、银行农贷和扶贫资金。对于社区政府扶持的集体企业来说,其资金来源中农民集资部分和银行农贷部分所占比重最大。就全国范围来看,社区扶持的集体企业在乡镇企业总体中占主导地位。许多社区政府由于种种原因,迫切希望本地乡镇企业大发展,投资热情很高,于是社区政府积极动员或以搞运动的形式推动集体企业的创建,不惜动用手中的权力搞集资,扩大投资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农民负担,牺牲了对农业的部分现时投入,影响了农田基础设施和种植业的发展。进而由于农业生产没有过关,为非农业提供的剩余产品(原料)减少,导致非农业生产萎缩。另一个方面,由于农民收入相对减少。致使消费品市场需求萎缩,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目前许多地区的乡镇企业投资规模过大了,其实质是该地区的投资需求大大超过了目前落后的农业生产所能提供的供给能力积累水平,必将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将影响乡镇企业投资的长期稳定发展。这种现象在许多贫困落后的地区尤为普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防止问题的扩大化,做到规模合理,有序发展。
三、乡镇企业的投资结构扭曲,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建国以来,由于投资结构失衡,导致我国产业结构不协调,出现了“瓶颈”产业约束,这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顽症。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通过存量和增量调整的方式来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进行乡镇企业投资,使之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合拍,是通过增量调整来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因此,合理确定乡镇企业投资的结构,使之和其他类型投资主体的投资结构协调一致,是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近年来,在鼓励乡镇业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合理而又明确的投资政策和宏观调控体系,乡镇企业投资存在盲目布点、重复建设的现象,乡镇企业投资的产业选择偏离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常规模式,呈现同城市工业极大的同构性。据1993年资料,乡镇工业内部34个行业的产值结构,与全国县及以上工业33个行业的产值结构相似系数达0.8283,其中轻工业的10个行业高达0.9811。同时,由于乡镇企业投资区域结构的扭曲,使我国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区域布局同化,呈现高度的一致性。以1993年乡镇机械、纺织和缝纫工业为例,其中86%的机械产值、90%的纺织和缝纫产值均来自东部地区,采掘业则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产值占到同行业的70%以上。乡镇企业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乡镇企业工业结构和城市工业结构叠加的现象,不仅没有使乡镇投资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反而使我国本来就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生产力区域结构更加扭曲,大大加剧了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增加了资源配置的难度,加大了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的矛盾。城乡企业之间、区域之间没有形成互为补充的结构优势,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乡镇企业自身的工业结构来看,既没有优势,也不利于竞争。
四、乡镇企业投资布局不合理,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
乡镇企业投资布局是指乡镇企业投资运行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与存在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了我国的生产力布局。目前我国乡镇投资布局的不合理性明显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乡镇企业投资的地区布局不平衡,呈现投资偏集东部地区的畸形分布。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了。1994年,西部10省区乡镇企业总产值仅占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这种不平衡的投资地区布局,使中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进一步拉大,不利于西部的开发。第二,一定经济区域内的乡镇企业投资的地点布局过于分散。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乡镇企业办在城市和集镇的尚不足12%,88%分散在广阔的农村。普遍的分散布局妨碍了聚集效应的产生和小城镇的建设;分散布局使产业组织规模普遍不足,损失了规模经济效益。分散布局弱化了城乡工业的联系,增加了创办企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管理费用,提高了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增加了综合治理工业“三废”的难度。同时,分散布局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尤其是土地这一极其稀缺资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费作用。再就是由乡镇企业投资的地点布局高度分散引发外部不经济,导致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巨大环境代价。据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乡镇企业占用耕地已超过1亿亩;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1988年为613亿元,而1994年则达1200多亿元。第三,一定社区内的乡镇企业厂址选择不合理。投资者为了节省投资,不注意利用废弃耕地,而是占用肥沃丰产的耕地。更有甚者,遍布山区的许多砖瓦厂利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宝贵耕地生产砖瓦,谋取眼前的短期收益,遗患于后世子孙。
五、从总体上看,乡镇企业投资效益低下,速度与效益的矛盾十分突出。
投资效益是指投资活动中成果和消耗的比例关系。乡镇企业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必须依赖于企业的投资经济效益。我国乡镇企业投资效益的高低也是我国乡镇企业投资长期稳定发展的决定因素。目前,在发展乡镇企业中只顾上项目、上规模、花投资的本质,实际上在强调速度的同时,忽视了效益的提高,于是出现了大批挂满奖状和锦旗的亏损乡镇企业。近几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乡镇企业投资的产值利润率、净产值率、产值工资率每年都在下降,投资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前面我们曾提到目前项目成功率较低的问题,这也表明无效的乡镇企业投资在增加。统计资料还表明,近年来乡镇企业投资的社会效益有所下降,乡镇企业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并没有对农村相关产业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198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6495亿元,农村人均得到的收入近100元。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较1991年增加6354亿元,增加量相当于1988年的全年总产值,农民人均由此而增加的收入只有22元,即使考虑人口增加的因素,也不成比例。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近70%,农民人均由此而增加的收入也就是30-40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幅度也不过百分之几。从另一方面看,乡镇企业投资所占用的资金、土地、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原料的机会成本却在迅速增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投资效益下降的警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生态环境损害等外部不经济行为,若不迅速加以制止,农村改革投资领域也存在着投资规模膨胀、投资结构失衡、投资布局不合理、投资效益不佳等问题。促使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考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不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是诱使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乡镇企业的投资环境是指围绕乡镇企业的投资主体并足以影响或制约投资动机、投资决策、投资行为、投资效益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称。乡镇企业主要分布在农村,但由于农村的经济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无论是农村的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不能满足乡镇企业投资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从乡镇企业投资的硬环境来看,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初起阶段,乡镇企业投资布局分散和投资结构不协调有其必然性。由于九亿农民居住在农村,各个村庄的布局比较分散;再兼农民根深蒂固的离土不离乡思想,同时也为了便于经营,找到可靠的劳动力,躲避外出办厂的风险,绝大多数农民都倾向于在家门口投资办厂,占用本村的耕地,于是形成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状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还使得社区政府没有资金改善农村落后的交通运输状况和邮电通讯状况,也没有资金解决能源供给的困难和综合治理“三废”,投资者个人也没有资金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分散的布局导致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增加,效益下降,投资成功率不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分散的布局虽然弱化了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的联系,但是乡镇企业离不开城市工业。由于乡镇企业的设备很大一部分来自城市工业的二手设备,技术人员也主要来自于本地城市工业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发新产品。于是在产业选择上出现了与本地城市工业结构的同构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东部的农村经济相对于中西部来说较发达,客观上导致了乡镇投资向东部倾斜的布局特征,也致使乡镇企业的投资区域结构不平衡。
其次,从乡镇企业投资的软环境来看,也存在许多使乡镇企业投资偏离正常轨道的诱因。1.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刺激了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但无明确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另外,乡镇企业的政策体系不完备、不规范导致政策执行的随意性较强,使问题的产生在政策“默许”下成为可能。2.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乡镇企业的投资规模。但是,由于人们急于发展的热情过高,片面追求速度,又使许多地区的投资规模超出了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投资规模过大。3.扭曲的市场经济与规则缺损的市场,引起投资者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出现了盲目的投资和违法的投机行为。4.人的文化水准及技术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较低,技术人才匮乏,致使乡镇企业的投资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条件差,也使得乡镇企业的投资软环境不理想,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第二、缺乏科学的乡镇企业投资决策机制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乡镇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近年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学投资机制,造成大量项目决策失误的问题,使得乡镇企业投资在投资规模、结构、布局、效益上出现了问题。
经过对大量失败项目的考察,我们发觉在非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下,出现了以下三种不正确的决策行为。
1、盲目乐观型决策。投资者对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等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估计不足,风险意识不强,只想到成功而不考虑潜在不利因素,盲目投资。
2、“尾随式”投资决策。决资者看到别人的项目投资成功后,于是竞相模仿,不考虑自身的条件,不考虑现有市场容量。类似的投资项目一哄而起,最后必然是同类项目的过度进入,项目投资效益不佳,宏观造成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
3、责、权、利相脱钩的社区政府片面的投资决策。社区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是对的。但是不少社区政府为响应政策号召,或者片面地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为了充当“产值英雄”、为了消灭“空白村”,甚至于个别干部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相互攀比,一味增加项目个数、扩大乡镇企业投资规模。在项目选择上,不是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规划,而是采用干部到外地考察时学不来的“借鉴项目”,片面决策,最后导致规模过大、效益不佳。
上述三种方式的通病是没有对项目进行细致的评估论证,不注重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重视外延的扩张而不注重内涵投资,直接导致了乡镇企业投资中的一系列问题。
第三、对乡镇企业投资调控的薄弱和管理中的偏差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继发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主要集中在城市工业。在乡镇经济发展的政策确立后,忽视了对乡镇企业投资的调控和管理,没有相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合理的管理机构和调控体系来协调、控制和管理。乡镇企业缺乏总体规划和产业引导,其投资行为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膨胀的投资冲动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和引导,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乡镇企业投资布点的相对集中,使乡镇企业投资中的诸多问题具有较强的继发性。
综上所述,我们在为乡镇企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欢欣鼓舞的同时,应注意研究乡镇企业投资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解决。目前应努力改善乡镇企业的投资环境,加强对乡镇企业投资的管理和调控,为乡镇企业投资决策作好信息服务,并帮助进行项目筛选和评估,保证乡镇企业投资健康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