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收期规范化栽培前胡总香豆素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不同采收期规范化栽培前胡总香豆素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张胜[1]2003年在《不同采收期规范化栽培前胡总香豆素含量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胡为常用中药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版药典一部前胡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和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rum Maxim.)的干燥根及根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前胡的化学成分尤其是香豆素类成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尚未有人对前胡的最佳采收期进行科学的研究。通过对规范化栽培前胡不同采收期总香豆素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了紫外分光度法测定前胡总香豆素,该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和回收率实验结果均良好。用此方法考查了不同采收期规范化栽培白花前胡与紫花前胡中总香豆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经过统计分析,同时结合原植物的生长情况,提出前胡合理的采收期应在11月中下旬。2、初步建立了栽培白花前胡与紫花前胡药材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方法,该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实验结果均良好。用此方法分别对栽培白花前胡与紫花前胡药材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总峰面积进行考查,发现不同采收期总峰面积的变化与总香豆素含量动态变化相似,因此可作为一种质量控制与药材鉴别的辅助方法。3、比较了7个地区收集的9个前胡样本总香豆素的含量及其指纹图谱。发现无论从总香豆素的含量还是指纹图谱峰的组成方面进行比较,都有较大的不同。由此可见市售前胡药材有效成分的种类与含量与药材是否按照GAP种植有必然的联系,同时佐证了规范化栽培中药材(GAP)在我国推行的重要性。

张胜, 周日宝, 陈玉秀, 马忠华[2]2005年在《不同采收期两种栽培前胡总香豆素含量变化》文中认为采用紫外分光度法测定不同采收期两种栽培前胡总香豆素含量,经过统计分析,在11月中下旬达到最高值,且以紫花前胡高过白花前胡。

熊英[3]2003年在《川白芷的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配合川白芷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GAP)研究,本文首次采用RAPD技术对川白芷生长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四个类群及杭白芷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认为川白芷叶柄颜色的不同与是否抽薹无明显的相关性,而产地的差异对遗传变异的影响大于因其叶柄颜色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为其栽培及种质鉴定提供依据。 原植物调查及鉴定发现杭白芷与白芷在茎与叶鞘的颜色上无明显差异,一般茎的基部与叶鞘多为紫色,与文献记载的有所不同,作者认为不能以此作为分类依据。 对川白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形态组织学研究,并与杭白芷、公白芷进行了对比鉴别。显微特征上,发现单粒和复粒淀粉粒表面有时可见类似多边形边缘的折光率较强的亮线,薄壁组织中可见草酸钙方晶,以往文献中未见记载。 测定了二十余批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白芷的水分、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结果表明:白芷药材的含水量应控制在12%以下为宜;多数药材的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符合药典标准。 考查了不同商品、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以及不同加工方法等对白芷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芷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挥发油含量与成分受产地、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差异较大。不同商品的白芷浸出物含量以杭白芷最低,而祁白芷(未熏硫)的最高;川白芷不同产地的药材浸出物含量以遂宁和南充产的较高。不同产地川白芷药材挥发油的含量,以南充、渠县产的较高。挥发油的GC-MS分析表明:川白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烷醇类和碳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约占整个挥发油的62~78%,其次为饱和烃类与有机酸类。且不同产地川白芷在挥发油的成分组成与含量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在加工方法上,同一品种熏硫者较未熏硫者无论其浸出物的含量还是挥发油含量与成分均有所损失,不同干燥方法中以自然干燥和切片日晒二法较好。白芷不同采收期的药材,其浸出物、挥发油的含量均以7月上旬含量最高。 公白芷的组织研究表明其木化程度高,而与挥发油和香豆素类成分密切相关的组织(分泌腔)又较少,白芷浸出物含量测定的结果也表明,公白芷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明显低于一般白芷。从理论上证实了其不能药用的情况。

王梦月[4]2003年在《白芷的古今药用概况及香豆素类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或杭白芷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B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为一常用中药,用于风寒感冒、鼻渊头痛、风湿痹痛等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课题对白芷的产地变迁、四大商品的栽培历史、品种变化、功能主治变化、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的变化、药材的质量评价及入药部位进行了较详细的本草学考证。发现杭白芷的药用历史最悠久,主产地由历史上的杭州移至现今的磐安、东阳一带。北方的山西、南方的江浙一带为历史上白芷的道地产区,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北方的白芷主产地已由山西一带变为现在的河北、河南,形成现在的祁白芷、禹白芷。白芷的应用,以明代及明以前最为广泛,功效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止血、消痈散结、托毒排脓、生肌止痛等,清以后白芷的应用范围逐渐缩小,其中止血、解蛇毒等功能已不广泛使用。南北方白芷的采收时间有较大差异,我们认为历代本草记载“八月采根”及“自芷寒犹采”反映的是我国北方白芷的采收情况。 为弄清全国商品白芷的产销情况、了解不同产区白芷的栽种、采收、加工方法,作者先后深入浙江杭州、东阳、磐安,河北石家庄、保定、安国,河南郑州、禹县、长葛,四川遂宁、安岳、达州、渠县、南充等4省14市(县)的白芷产地进行了实地调查,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发现川白芷产量最大,约占全国商品白芷的70%以上,且质量上乘,畅销国内外,亩产最高;杭白芷的产量最小,约占5%;祁白芷及禹白芷产量较小,分别占10%、15%,主要供地方使用;发现目前白芷产区的加工方法不尽合理,各产区目前仍在广泛采用硫磺熏法,此法对白芷的香豆素及挥发油均有较大损失。 运用柱层析、薄层层析等方法对白芷根中的主要成分—香豆素类进行提取、分离,从自芷根中得到了10个结晶,运用UV、IR、HNMR、MS等方法鉴定了其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的p一谷幽醇、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蛇床子素、东蓑若内酷、花椒毒素、白当归素、水合氧化前胡素8个成分,其中p一谷幽醇、蛇床子素为首次从白芷类药材中分得,东蓖若内醋、花椒毒素为首次从杭白芷An如licadahurica (Fiseh.ex Hof伽.)Yuan中分得。Benth.et Hook.f.var.f’Or功osana(Boiss.)Shanet 考察了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加工方法(微波干燥、远红外千燥等)、不同产地等对白芷主要香豆素类成分及总香豆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白芷在七月中旬根中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最高,而加工方法以晒干为高、硫熏最低。对白芷香豆素类成分在根、茎、叶、果实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白芷果实中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最高、茎中的含量最低、根的木质部中几乎不含有香豆素。对全国四大商品白芷中的香豆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四大商品白芷中香豆素的含量有较大差异。对不同产地的川白芷中香豆素的含量也进行了测定,发现南充产白芷的含量最高。 从白芷中提取了总香豆素(AGC),并首次对白芷总香豆素类成分进行了抗炎、镇痛和解痉实验,首次发现总香豆素类成分具有明显的镇痛和解痉作用,无明显的抗炎作用。首次对分得的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白当归素、水合氧化前胡素进行了抗炎、镇痛和解痉作用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四种香豆素类成分均无明显的抗炎活性;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为白芷镇痛的活性成分之一;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均有明显的解痉作用,能明显缓解氯化钡所致兔肠平滑肌痉挛,对乙酞胆碱所致的兔肠平滑肌痉挛无明显缓解作用;白当归素无明显解痉作用。总香豆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对兔肠平滑肌的正常舒缩均无影响。

兰志琼[5]2012年在《白芷香豆素类成分与分泌组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加强中药基础学科的研究是提高我国中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中药研发实现重大突破的必要条件。白芷为四十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品种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同许多道地药材一样,虽近年来研究报道颇多,但有关其活性成分的生物来源机制研究,特别是相关植物学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有待开展及深入。前期研究已初步发现白芷的活性成分香豆素与其分泌组织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有关研究报道极少。本文通过科学、系统的实验研究,阐明两者的具体关系,为进一步阐释白芷香豆素类成分的生物来源机制奠定扎实的植物解剖学基础,对揭示白芷药材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基础研究,其结果对进一步推进白芷药材的鉴定、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等相关研究、获得原始创新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植物组织、细胞水平为切入点,积极引入结构植物学、组织化学等现代生物学先进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SLCM)等,结合中药学研究方法,紧紧围绕白芷活性成分香豆素类与其分泌组织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白芷不同营养器官分泌组织结构及分布的比较解剖研究首次开展白芷不同营养器官分泌组织结构及分布的比较解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芷根、茎、叶中均分布有分泌组织,集中在药用部位根的韧皮部中及茎、叶的维管束周围;不同营养器官中的分泌组织其结构基本一致。重点开展了白芷药用部位根中分泌组织的解剖学研究,掌握了其分布、结构和类型:栓内层散在分布分泌腔;韧皮部中密集分布分泌道,且呈现径向放射状排列。2.白芷根分泌道的超微结构研究通过研究,确定了白芷根分泌道的超薄切片制备技术;并运用TEM技术观察白芷根中分泌道的超微结构,揭示了其超微结构特征。白芷根中分泌道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质体、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数目较多,但质体很少观察到内膜结构,线粒体嵴不发达,内质网、核糖体均分布在上皮细胞靠近腔组织细胞壁一侧的细胞质中;而周围相邻薄壁细胞中的质体发育良好,具有复杂的内膜结构并积累淀粉。3.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组织化学研究通过白芷根冰冻切片主要影响因素保护剂、包埋剂、切片厚度及切片方法的考查,结合植物冰冻切片的基本制作步骤,首次确定白芷根冰冻切片的最佳制备方法;并运用冰冻切片和荧光显微镜技术,首次通过实验发现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仅分布于分泌组织中;同时,引入SLCM技术进行了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相对定量探索研究。4.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与欧前胡素含量的关系研究参考有关研究报道,结合白芷根分泌组织解剖学特征,首次提出白芷根韧皮部分泌道密度系数的测算方法,其测算公式为:分泌道密度系数=皮部比例(%)×分泌道密度(个/mm2)×分泌道面积(近似为圆形,μm2);并运用其开展了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与欧前胡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与欧前胡素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即分泌道密度系数愈大,其欧前胡素含量愈高。本研究引入结构植物学、组织化学等植物学研究方法,结合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中药学研究方法,将中药活性成分与植物内部结构联系起来,从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来源角度研究中药,学科结合,优势互补,方法创新,为开拓出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拓展中药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不同采收期规范化栽培前胡总香豆素含量动态变化研究[D]. 张胜. 湖南中医学院. 2003

[2]. 不同采收期两种栽培前胡总香豆素含量变化[J]. 张胜, 周日宝, 陈玉秀, 马忠华. 中药材. 2005

[3]. 川白芷的品质研究[D]. 熊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

[4]. 白芷的古今药用概况及香豆素类成分研究[D]. 王梦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

[5]. 白芷香豆素类成分与分泌组织的相关性研究[D]. 兰志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不同采收期规范化栽培前胡总香豆素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