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改革/教学改革与学生减负———位留学生对中美教育差异的观察与思考(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教学改革论文,留学生论文,差异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中国有着优秀的教育遗产,特别是在教学法方面,自古就有“举一反三”、“循循善诱”及师生对答等启发式教学的优良传统。但是,中国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弱点或称“弊端”,就是其实老师已知道某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各种方式教学,以诱导学生到达老师指点的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一旦这个答案被学生“找到”,这个教学环节便告结束。
而美国学校的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老师已知的正确答案外,还给予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去探索老师和学生都未知的但却客观存在着的潜在答案。比如说,4+6=10是正确的,但4 加上多少个数字都可以等于10,你可让学生去想过吗?包括整数、分数、百分数、或小数,甚至负数?茫茫数海,由此便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学习兴趣。又比如,一篇描写海鸥的课文讲完之后,你是引导学生都按照课文中对海鸥的描述来得出“统一答案”就行了呢?还是像美国老师那样让学生们去图书馆查询有关海鸥的信息,去海边观察海鸥的种类与生活习性,去访问鸟类学家或动物饲养员以掌握对海鸥更多的知识呢?当美国的学生作完这样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后,回到学校交给老师的作文,都会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带来意外的惊喜!
此外,教学法与教学内容又是紧密联系的。在美国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里,有两门课是与我们中国不一样的,一是职业教育课,二是演讲课。
美国的职业教育课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比如,每年到了“万圣节”时,幼儿园老师结合美国人过“鬼节”的习俗,教小朋友做香甜可口的南瓜饼。因为万圣节来临时,美国人习惯拿个大南瓜(也有拿小南瓜的)挖空了内瓤,然后掏出几个洞成为眼睛、鼻子、嘴巴,再点一支蜡烛放在南瓜里,把这个“南瓜神”摆在门口,说是可以“驱鬼”。第二天,这个“南瓜神”又被拿来切、蒸制成南瓜饼,供家人享用,小朋友都很喜欢吃。所以,依照这个民俗,幼儿园老师就会把一个大南瓜带到教室里,让小朋友参与切块的工作,然后老师在教室里插上电搅拌机、电烤箱,并把制作南瓜饼的糖、蛋、面粉、水的配方和烘烤时间写在黑板上,由小朋友一起参加调制、烘烤,当香味扑鼻的南瓜饼从烤炉中拿出来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津津有味地分享这一“家政烹调课”的成果。到了小学和初中,教室里都摆放有供学习裁剪、缝纫的工具,学习文秘的打字机以及学习修理汽车的图片等。到了高中,职业教育是每个高中生必修的10个学分课(每学期每门课是5个学分), 教学地点是社区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各个学校的学生乘坐校车来到职业教育中心,按个人兴趣选择10个学分的职业教育课程。不论是修车、家政、文秘、会计助理或医务助理课均可,既可以选择两门不同的课,每门课5个学分,或连续性地把10个学分用于修同一门课,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所以当学生高中毕业后,即可走上社会就业。这样的教学法就是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英文叫做“Learning by doing”。
演讲课在中国也许某些大学里有,中小学里则不太多见。而美国的高中生必修《基础演讲》课,5个学分。不仅如此, 在初中有演讲训练,小学有演讲学习,就连幼儿园也有演说练习,其教学法称为“分享式教学”,英文叫做SHARING。
美国幼儿园的演说练习课,每星期上一次或两次,每次约30分钟。由3个小朋友轮流到黑板前学着讲。老师说“It's sharing time(现在是分享教学时间了)……”一个小朋友先走上来,拿着一个他最喜欢的物品,可以是一个玩具,或文具或小动物或任何一件东西,面对全班小同学介绍说这是个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做什么用的,从哪里得来的,为什么喜欢它……,然后学着老师的口气问大家“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下面坐着的小朋友就会纷纷举手提问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颜色?”“是谁送给你的?”“多少钱?”“我可以摸一下吗?”他就会一一回答各个提问,然后才走下来,换另外一个小朋友上去演说。这样,每一个小朋友都有机会上到黑板前,模仿老师神态,把自己对某个东西喜爱的感受与全班同学分享,既锻炼了胆量和口才,又互相学习,增长了见识。经过这样从幼儿园开始的训练,到了小学加中学的学习,到了大学的课堂里,难道学生们还会仅仅是被动地坐着去听教授讲课而一言不发,不敢提问吗?那些竞选学生会主席、市长、州长、国会议员以至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不就是这样的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吗?
关于学生的“减负”
我是在广西的重点小学天桃实验学校、重点中学南宁二中、以至广西师范大学毕业后才去美国留学的,虽然已过去15年,但对于当年在国内的学生生涯,自己承受过的沉重学习负担却还记忆犹新。
我认为大书包的重量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应试复习资料,二是大量的应试搭配教科书。其根子在于“考试”这个指挥棒。
美国的学生无论是大学生、研究生,还是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都没有我国学生这么沉重的学习负担。美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从早上七点钟到校,下午三点钟放学,中午十二点有四十分钟的午餐时间。学生们的学习节奏是非常紧凑的,同时又是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学生要完成教师规定的课堂练习;放学后,学生也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但是,这些作业既是适量的,不会过分地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是学生必须认真完成的,因为这些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比例的一半。
下午三点学校放学后,学生们去做什么呢?由于没有“考试指挥棒”的压力,有的学生去参加音乐、美术、体育的兴趣小组,有的去参与航海、航天的俱乐部,有的作为“童子军”战士接受严格的训练,有的钻进环保、种植养殖、电脑电器的小天地里东摸摸西碰碰,当然,也会有些后进生还坐在教室里补习,完成在课堂上未完成的作业或觉得难度较大的家庭作业。高中生当然忘不了参加向着未来目标努力的各种专业活动和社会活动……总之,学生们在课后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而各得其所。在美国,这些校外活动都是由私营文教组织依据美国教育法经营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的考试改革,教学改革与学生减负,是教育整体改革的三个方面,而考试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只有应试教育转变了,素质教育才能获得应有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教学改革才会有新的、质的突破;当学生应试负担没有了,才能真正轻松活泼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启发想像力,激发创造精神。
人们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国际间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也好,或是化学或别的什么学科竞赛考试也好,不少中国学生获奖,很少听说美国学生获奖;然而,世界公认的诺贝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就奖,却被众多的美国人拿去,至今尚未被一个中国人捧回“大陆”,美国的教育体制重视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培养,考试中的项目设计启迪了新理念新造物的灵感。激发学生想像力的教学法是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事实正是这样:诺贝尔奖奖励的不是应试高分的姣姣者,而是社会科学中的杰出活动家和自然科学中的项目发明者。中国人是最聪明的。沉睡的东方之狮应该快醒过来。如果我们的考试改革、教学改革与学生减负朝这方面坚定不移地去努力,那么,中国的诺贝尔奖不也是指日可待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