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教材,让科学教学更“科学”论文_康宏鑫

合理使用教材,让科学教学更“科学”论文_康宏鑫

甘肃省嘉峪关市迎宾路小学 73510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又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既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又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由此可见,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是这一学科的特点,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动手操作的要求高,教学活动的组织难度大,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目标的意义,努力掌握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新课程目标指导科学课的教学,灵活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尽管教材在设计时已考虑到课程目标的落实,但因教育对象、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的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作灵活处理,可以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补充、替换或删减教材上的某些内容或活动,使之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一、充分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是教学之本。编写者在编写过程中花费了大量心血,对每一个章节的安排都是慎之又慎、仔细推敲的,一线的教师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应该认真研读教材,要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体会编写者的用意,使教材的价值达到最大化。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温度计”,这一课是“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属于“物质世界”中能量表现形式之一——热现象的教学内容,教材按“比较水的冷热——观察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与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四个部分编写。教材设计通过分组学生触摸三杯冷热程度不一样,也就是温度不一样水,形成初步“热水的温度要高一些、冷水的温度低”的概念。但每个人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无法准确了解几杯水的温度,就会引出测量工具“温度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注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注重了各部分内在的逻辑联系,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而如果将重点放在温度计上,先让学生测量温度,再去触摸感受,就影响了孩子探究时所关注的目标。形成了模式化的思维,对学生的探究是一种禁锢。同时要明白前面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吃透教材,不仅仅是本课,应该着眼整个单元、整册教材的内容,甚至可以纵向备课,就是把每一册中研究主题相同的拿出来,好好理解,明确各自所要达到的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在本课前学生有了怎样的基础,在本课后又会有怎样的要求,才能确定好属于本课的合理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二、适当调整探究的材料

在活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材料的获取简单经济,能使孩子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我们还可以课前用多种材料实验对比,选择出最佳材料。要做到这些,很多实验我们就必须在课前进行试做,通过教师试做,亲自当一回学生,试一试材料,看它是否科学,是否方便学生操作,操作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数量多少更为合理,会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材料会不会引起歧义,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品,从而争取材料在孩子的探究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教材的要求是用蜡粘,在课前的尝试中却发现蜡很多都粘不牢,影响实验效果。通过分析思考,改蜡为修自行车用的轴承油——“黄油”,增加了粘度,在实验中学生操作得心应用,真正使学生将注意力用在了观察探究热传递上。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另外,也有教师制作了蜡圈,串在铁丝上,效果也非常好,非常有利于学生观察,从而达到认知。

三、恰当调整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需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明确实验目的前提下,认真思考实验设计,分析存在的不足,因地制宜适时改进。如在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空气有重量吗”一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制一个小“天平”,一侧挂上一个没有充气的气球,另一侧挂上笔帽,调节平衡。然后给气球充满气,发现天平会向充满气的气球一边倾斜,从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两次将气球绑到同一位置,影响了实验的精准。为此,我让学生利用天平,通过称质量的方法,对未充气的气球和充满气的气球分别测量,提高了实验的精准度,同时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还得出了充满气的气球的空气很轻,大约跟一颗订书针的重量一样的结论。

四、巧秒运用身边资源

科学课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如在学习“观察身体”时,教师首先让同桌同学互相观察对方的身体,了解身体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的,并把观察到的画下来,在对身体的外形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让孩子摸摸自己,发现身体里还有什么,比如找心脏的位置,找肋骨,并数数肋骨有几根。

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教师又让孩子在观察种子的基础上,分小组亲自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并为植物的每个生长时期画像。在这游戏,观察、实验、记录、制作、画画等多种活动中,孩子不仅仅亲身体验了一次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而且还有了极高的兴趣。

论文作者:康宏鑫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合理使用教材,让科学教学更“科学”论文_康宏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