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 435000)
摘要:目的 总体概况出双心护理模式应用在心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随机选取的心内科患者84例,平均分到两组,一组为双心护理组,一组为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42例患者采取比较常规的护理方式;双心护理组42例患者进行双心护理,最后将这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医疗期间对医院护理过程的满意度进行记录。结果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双心护理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3.52%,常规护理组为 95.02%,同时将这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这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P < 0.05。结论 心内科患者在护理中运用双心护理模式,其临床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有效降低了患者的住院率,增加病患的康复速度。
关键词:双心护理模式;心血管内科;整体护理
引言:
心血管疾病是心内科心脏血管疾病的全称,在中老年人群患发较为多见。心血管疾病不但患病的诱因多种多样,而且术后一把会留有多重并发症。在治疗期间,病患往往会因为疾病的性质而产生的恐慌,从而产生抑郁、畏惧等多种心理疾病,任其发展甚至会造成厌世自杀的心态。这种负面的心理疾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为了预防患者出现这些不良的因素,护理中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心内患者实行双心护理,这种模式效果明显,得到患者及医学界的一致好评,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将我院的2013年六月到2014年的七月抽出84例心内科患者,并分成两组。常规护理组42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50-85岁,平均年龄在(56±1.3)岁。疾病的类型为:心脏类疾病23例,由心脏类疾病导致的并发症15例,其他2例;双心护理组42例:其中男性占26例,年龄在43~85岁之间离散分布,平均年龄为(55±1.1)岁,心脏类疾病20例,由心脏类疾病导致的并发症13例,其他7例。将双心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者之间可以比较。
2、选取对象标准:所选的心内患者入院后必须经过详细检查并确认患者患有其心内科性疾病。并排除其患者有意识不清、理解障碍和语言沟通障碍等现象,排除患者患有病发前的抑郁症、精神等心理性疾病。
3、操作方法
(1)针对常规护理组的病患采用基础性护理的模式。在护理过程中,及时监测病患的详细病情,比如及时测量病患的各项心血管疾病相关指标。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吩咐去严格执行患者的饮食、作息等情况。具体工作如下:
a 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得食用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作息规律,保持安静,防止疲劳过度和精神刺激等现象。
b 及时根据患者的详细病情实施对症药物治疗等方案,
c 提醒患者在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及时适度运动,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d教患者学会测量脉搏、血压等测量方法,及时到院定期进行复查。
e患者入院后应做好引导和介绍的工作,并严格执行患者的饮食合理及作息规律。
(2)针对双心护理组的病患实施双心护理,并在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针对实施对象一定请专业的心理护理师或接受过心理学理论教育的相关专业人员实施。护理人员对患者有必要进行合理的心理测式和针对性的护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病患要因人而异的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
a 医护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因为心内科疾病具备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沟通,可能会导致病患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医护人员应做到与病患保持顺畅的沟通,及时了解和调整病患心理状态,增强病患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
b 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做好和患者的良性沟通工作,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操作前应明确告诉患者的操作方法和目的以及操作中会极大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极大程度获得患者的认可。这种良性的沟通方式可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会让患者提前做好治疗的心理准备,从而避免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
c 塑造安全和舒适的医疗氛围:医院和相关医护工作人员有责任为患者塑造一个温馨、安静、舒适治疗环境,让患者深刻感受到亲人和医院以及相关的医护人员对其的关怀与爱。这种舒适的医疗氛围和医院的服务模式将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程度,效果极为明显。医护人员可采取与病患积极沟通的方法,有效缓解和去除病患的压抑情绪和心理恐惧。
d 实施相对的措施: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在实行护理的同时,及时详细了解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并及时采用有效措施进行改正。同时应和患者的家属保持沟通,获得家属的支持,和家属一起配合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这对于患者的病情来说,相当重要。这些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
e 积极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医护人员随时关注病患心理状态的改变与病患时刻保持一种良好的信任与沟通关系。有助于病患在积极和心态良好的情况下轻松面对治疗。相关数据也证明:通过调整病患的不良精神状态和负面因素,对于病患后期的病情康复具备非常显著的效果。
f观察指标:根据焦虑自评量表及时测评了解到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不良情绪因素,并在护理的几周后评价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并根据医院的自制调查问卷来统计该护理方式实施的具体满意程度,对比双心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的在院治疗周期。
4、对心血管疾病病患进行心理测试,并在实施护理8d后,根据SAS对病患进行评分,根据自制调查问卷统计护理实施满意情况,比较双心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在院治疗周期。
5、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18.0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对象数量用卡方检验,对象状态采用t检验,如P<0.05则证明两者存在差异,具备了可比性。
二、结 果
1、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在84例患者中,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概率(73.22%),轻度抑郁患者(41.69%)。中度抑郁者(41.38)。重度抑郁者(15.93%)。根据治疗前对比,常规护理组焦虑患者和双心护理组比较,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双心护理组43.65分±8.26分。低于常规护理组52.65分±11.48分。差异有统计学异义(P<0.01)
2、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调查分析:常规护理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程度在86.17%。双心护理组的满意程度在9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住院天数对比分析:常规护理组住院天数10.45d±4.36d,护理组8.434d± 2.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入,除了对医疗手段要求越来越高以外,对于更科学的护理也有着新的需求。心内科疾病作为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具备发病快、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短期内容易造成病患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容易导致病患消极的态度,有些甚至会有轻生。双心护理模式通过专业的医护人员对病患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从病情的发展以及预后恢复方面与病患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其增加面对此类疾病时的信心,减少其焦虑的心理。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心内科治疗时,不仅应该注意医疗的方式方法,还应注意在心理上对病患及时进行疏导,通过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使病患端正面对此类疾病的态度,积极的配合医院的治疗。双心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善心内科病人的心理状态,减少康复过程,缩短治疗周期,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论文作者:曹秋桂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3
标签:患者论文; 病患论文; 常规论文; 心理论文; 疾病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模式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