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技术、产品质量与绩效水平:关于重庆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

先进制造技术、产品质量与绩效水平:关于重庆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

刘钦坪[1]2003年在《先进制造技术、产品质量与绩效水平:关于重庆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旨在研究重庆市制造类企业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产品质量及绩效水平叁者间的逻辑关系,并试图探讨各类AMT技术与产品质量的关联程度的具体情况。并且,本论文更是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横向联系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也曾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T.S.Lee等教授的支持和帮助。本论文以实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来展开具体的研究工作。首先,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衡量AMT、产品质量与绩效水平的量表结构,同时结合重庆市制造类企业的特点,拟定出研究所需的量表体系,再通过预先测试(Pre-test)对其内容有效性进行检验。随后,将此量表体系与7分点Likert刻度结合,产生了初始的问卷,再将其纳入小样本、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工作过程。在小样本测试过程中,本项研究以重庆市制造类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遵循对象一致原则,并向企业派遣调查专员协助经理们填写问卷。此次调查回收的问卷数据将作为初始量表可靠性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实证基础,并以此结果进一步改善、修正问卷。然后,将小样本测试后的问卷用于大样本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与抽取方式与小样本类同,只是调查方式与问卷收集方式略有不同,即成批分发和定时回收。将获取的有效问卷数据再次用于可靠性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这两项分析均表明AMT、产品质量及绩效水平的量表结构高度可靠、有效,AMT的叁维技术结构的构想合理。最后,将大样本测试数据用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Structure Equations Modeling),即利用AMOS统计软件分析所假定的模型属性,获取所需的统计结论。结果表明AMT对产品质量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AMT各类技术中,管理技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最为明显;产品质量对绩效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本文采用了国外运营管理研究中的实证方法和借鉴相关结论,深入研究了AMT对产品质量的作用程度,探讨了AMT中的各技术要素对产品质量的不同影响,以及产品质量与企业绩效的关联程度,不仅弥补了企业运营管理领域的学术空白,而且对于企业正确制定AMT相关策略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既具学术意义,又具现实意义。考虑到本论文的采样是重庆市的制造企业,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重庆市的企业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李军锋[2]2009年在《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一个制造技术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运营管理领域重要研究议题之一。以往学者主要从质量管理整体和具体活动的角度讨论其与企业运作效果的关系,但研究结论未获统一。近年来,对不同背景下两者关系的研究开始增多,从不同视角讨论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为两者关系的阐释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脉络,但此类讨论还需更多不同背景下研究的支持。目前,我国的质量管理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与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企业运营实践存在很大的差距,也迫切需要在本领域展开大量的研究与讨论。有鉴于此,本文以我国制造企业为对象,从先进制造技术的视角,对质量管理活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采用规范的实证研究步骤与方法,通过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获得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潜变量分析方法,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测度、分类及与企业运作效果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体现在:①在国外文献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实际,从分析质量管理活动内部作用机制入手,对我国质量管理活动的实证测度进行了讨论。测度结果表明,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活动包括高层领导支持、员工参与、供应商关系、客户重视等基础活动以及产品设计、流程管理等核心活动。上述活动的加强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水平,研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而上述六项活动的测度指标也为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变量准备。②在质量管理活动测度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了实证分类,并讨论了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由此提出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改进路径。结论显示,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可以分为起始级、成长级和领先级叁个水平,不同水平间的企业绩效保持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从起始级到成长级再到领先级的发展态势,也构成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演进路径:质量管理活动上表现为高层支持与供应商关系的推动下产品设计与客户关系的成长,质量水平上表现为可靠性与一致性的率先改进到后来与一致性和耐用性的共同提升,企业总体绩效上则显现为客户满意、财务表现的改善到市场表现、竞争能力的最终提升。③从先进制造技术的视角,讨论了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总结了我国企业中质量管理活动与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分析了先进制造技术在上述关系中作用机理,并由此提出了企业质量管理实施与技术应用的对应策略。研究发现,我国企业中质量管理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着的,遵循了一条从高层支持到客户重视、供应商关系,进而影响人员参与、产品设计和流程管理并最终经由人员参与和产品设计对企业运作效果产生影响的逐层递进的影响路径。结论还表明,先进制造技术在上述关系中的直接影响和调节作用并不是逐渐增强,而是从弱到强、又从正到负的曲线关系,这说明了技术实施与质量管理之间相互匹配的重要性,研究由此根据不同质量管理阶段给出了我国企业技术使用与质量改进间应采用的策略与建议。

周芳[3]2012年在《中美制造业质量管理活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一体化导致全球性竞争和技术发展、产品经济周期的缩短、市场细分,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优质、高效低消耗、敏捷、精良的目标,制造业企业就必须关注质量管理的实施和发展,探索适合自身需要的质量管理实践。论文将中国制造业质量管理活动与质量管理先进的美国进行比较,了解中美制造业质量管理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分析这些差异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同时,了解到中国的制造业管理者有着较高的质量管理理论水平,但却出现了与实践水平不同步的情况。此外,实证结果还体现了文化对中国制造业管理者在管理控制、与他人合作、团队建设等方面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同时指出不能忽视文化对管理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浓厚的民族文化导致的高的权力距离对管理在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心理、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方面会产生负面影响。论文首先对中美质量管理现状,国内和国际对质量管理的研究进行回顾。接着进行可比性分析和对调查问卷进行介绍,调查问卷将质量管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将员工、领导、供应商、客户等等归于“人”的因素,从对顾客的观念、设施和设备投资的观念、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观念、制定全球性决策的观念、管理控制的观念、供应商整合的观念这个六维度进行指标设计;另一部分将生产设计、流程管理、生产方式、过程控制等归于“物”的因素,从工程再造计划、单元式制造、质量努力改进、预防性维修、拉动式生产这五个维度进行指标设计。并根据该问卷调查进行实证,主要借助于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均值分析和方差分析。最后,根据比较结果,论述中美制造业质量管理存在的异同,并对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李军锋[4]2003年在《重庆市制造企业先进制造技术、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之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如今的企业里,巨大的市场压力使得企业经营者开始越发关注企业的竞争能力,只有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术水平的提升是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质量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从而对提升竞争能力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自从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提出以来,企业的经营者就对新技术的应用趋之若骛。但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在现实中却并不是总能够带来企业绩效的明显改善,使得人们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些困惑。由此,很多企业经营者与学者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管理活动的关系开始进行关注,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实际上是我的导师所承担的香港中文大学与重庆大学合作运营管理课题的一部分,属于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研究的是先进制造技术、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运营管理学界是不多见的,具有很大的开创性,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打下一些基础,指出一些方向。本文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采样的范围是重庆市制造类企业。经过小样本调查与大样本调查两个阶段并对变量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进行分析后,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先进制造技术水平对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绩效水平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而虽然先进制造技术水平对企业的绩效并无显着的影响,但通过与质量管理工作的共同作用,它对企业绩效还是有着一定的间接影响。我们还对先进制造技术与质量管理维度的关系做了探讨,并认为先进制造技术对质量管理的所有维度都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最后,我们又分析了重庆市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问题,结果表明,尽管重庆市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不能按照国外学者的标准被分作基础与核心活动,但两者在内容上是接近的,我们就此提出了一些质量管理的建议。本文的贡献还在于提出了一整套实证研究中有关先进制造技术、质量管理与绩效的指标体系,它对于未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谢晶[5]2014年在《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企业成长问题始终是他们所追逐的热点话题。作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状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当今,世界装备制造业格局正发生着重大变革,美国、欧洲、日本等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不仅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占据了垄断地位,而且还在努力地将其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新一轮的装备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对我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也就是说,其中所反映出的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可持续、健康成长的“瓶颈”。因此,基于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的理论解构,对如何提升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给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进而在新一轮的全球装备制造资源配置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对装备制造企业内涵及其所具有的外部效应和特殊地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先进性属性进行了诠释,依据装备制造企业先进性属性体现程度的定量分析结果以及组合与属性的哲学原理,推导出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是决定企业成长状况的根本因素。第二,在分析了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本文从经济、社会、科技及叁者间的协同关系四个方面详细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的现状并探讨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在其所控资源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叁,根据系统理论,本文分别从战略转型视角、外部网络嵌入视角、资源整合视角、持续创新视角以及装备制造产品特点五个方面,从理论层面上分析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的结构维度,并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基于协同视角,利用布尔计算理论及序参量方程更进一步分析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所划分子能力维度间的相互关系。第四,本文引入组织学习过程、知识交易、结构资本、企业绩效等变量,通过理论推理的方式,构建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对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框架,并将其作为对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作用效果的评价研究,基于此,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实证研究所需的原始数据,在利用投影寻踪法优化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基于Bootstrap的结构方程模型、层次回归分析分别对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主效应、组织学习过程的前置效应、知识交易的中介效应以及结构资本的调节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鉴于对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评价的完整性考虑,本文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了反映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特点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组合评价方法PCA-DEA-TOPSIS和Ward聚类法对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沿着整体研究维度的划分,本文基于能力作用效果和自身效率视角对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提升的对策进行分析。

李小欢[6]2016年在《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文中提出医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医药产品是人类防御、治疗疾病的必需品,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医药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在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面还很落后,新药研发能力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要实现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就必须重视技术创新。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效率不断提高,但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不同子行业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何差异?不同区域在有限的技术创新投入下产出如何?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效率进行全面深入的实证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深入分析总结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并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现状以及企业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法,对1995-2014年不同区域、不同省市、不同子行业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而后运用DEA模型测算2012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分区域、分省市、分行业、分所有制的技术创新效率,并进行聚类分析;接着运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对1995-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动态分析;最后,给出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可行性建议。通过研究可以发现,1995-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效率得到改善。从叁大区域看,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效率提升最快;从23省市看,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天津、上海等省市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相对较快;从叁大子行业看,化学药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技术研发效率增长最快,技术转化效率出现下降。

张林超[7]2008年在《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安全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在我国中央政府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宏观背景下,本文以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为基础对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进行系统研究。国外关于产业安全的研究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一是考察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产业安全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研究,大致上形成了产业国民控制论、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国民产业权益论、外资影响及抵御和抗衡能力论以及综合产业安全论等五类观点和见解。关于产业安全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从外商直接投资论、制度非均衡论、投资与贸易自由化论及产业结构论等不同方面作出解释。本文对产业安全的理解,更加强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只有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维护产业安全,并由此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据此对产业安全概念作出如下新的定义:产业安全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重要的国民产业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生存与发展不受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威胁而保持一国的经济安全。该定义基本上概况了目前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各种不同观点所表达的含义,并揭示出产业安全的本质是产业国际竞争力高低的状态。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开放条件下来自国外的资本、技术和产品对产业安全形成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国内产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对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产业国内生存环境包括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和市场需求环境叁个方面,其决定了产业在国内生存的可能性;竞争环境主要是指过度竞争或垄断问题。从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出发,可以把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分为产业组织因素、产业结构因素、产业布局因素和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的各种因素构成产业安全的评价模型和分析基础。世界各国把维护产业安全、进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即使是国际竞争力十分强大的发达国家,也十分注重采取各项措施维护本国的战略性产业的产业安全,进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于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更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产业安全的理论及研究方法,选择作为战略性产业的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进行产业安全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体系的支柱,是国民经济的脊梁。装备制造业的安全发展,关系到整个工业体系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发展。而重大装备是装备制造业中“技术难度大、关联面广、成套性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需要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才能完成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①,重大装备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象征,尤其是强国必须要有水平相当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我国对发展民族装备制造业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任务;2006年8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并召开了国务院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再一次强调了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明确要求②。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包括电力装备在内的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大量装备,部分重大装备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大装备生产大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及民族工业的佼佼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电设备设计制造和电站工程建设工业体系,基本满足了我国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7.2亿千瓦电力装机中,自给率接近90%。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代表了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前沿水平,选择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作为基础对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意义。我国在几年前就已成为发电设备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具备了水电、火电、核电、重型燃气轮机、风电等各个领域高端装备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我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如何?产业竞争力状况如何?哪些是制约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影响我国发电设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否引发产业安全问题?政府层面和产业内企业层面如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包括发电设备在内的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维护产业安全?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逻辑。在分析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并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基于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分析和国际竞争力评价,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安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综合评价。总体来看,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叁、四章,即理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对与产业安全相关的产业保护和贸易保护思想、产业安全的基本理论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该部分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即第五章,深入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在对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扼要分析了重大装备产业所具有的战略性产业特征;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特别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的代表性行业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为下一步关于产业安全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第叁部分为第六、七章,根据产业安全相关理论,重点以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为出发点,在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直接利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结论,从产业国内生存与竞争环境、产业控制力、产业对外依存度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扼要分析影响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就提高中国发电设备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提出了一些建议思路。本文利用产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比交完整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的方式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安全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程度的估算值为67.75。根据本文设定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及对应的五种不同产业安全状态,得出了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为“安全”的结论。因而从总体上说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是安全的,产业安全问题基本不存在。同时,由于评价值接近安全状态区间的底线,表明仍然存在一些潜在因素影响中国发电设备的产业安全,因而存在潜在的产业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维护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保持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转变。具体而言,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介绍本文的逻辑结构;归纳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及主要观点;客观评价本文的创新与突破;指出研究难点、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二章:产业安全基本理论。本章首先简要梳理古典经济学前后以及当代最新的关于贸易保护、产业安全的经济思想和主要理论;然后再阐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关系;并重点研究产业安全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以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产业安全观和研究的基本逻辑。第叁章: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本章在深入分析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的基础上,引入产业安全评价方法及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后面的针对特定产业的产业安全研究提供研究方法和指导。本章还选择美国、日本、韩国扼要介绍国外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及经验。第四章: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本文推崇竞争力导向的产业安全观。本章对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作简要介绍,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作初步研究,为将要进行的包括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进而对产业安全状况评价在内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五章:实证研究一:重大装备产业与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本章在界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业概念的基础上,对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性产业特征以及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作出简要分析,并从发展历程、产业规模及产品产量、产业主导产品、产业内厂商结构、进入和退出壁垒、产业市场前景以及产业“走出去”情况等各个方面对作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代表性行业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作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将要进行的产业安全实证研究做准备。第六章:实证研究二: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估是产业安全状况评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竞争力导向的产业安全观及相关理论,本章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最重要的代表性行业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专门研究,为下一章的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奠定基础。结合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及重大装备产业的产业特征,构建专门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专门对业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评价,为产业安全总体评价提供有关结论和数据。第七章:实证研究叁: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评价。在上一章专门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前文有关章节关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的论述,本章利用现存的评价模型和方法,构建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产业对外依存度以及产业控制力等几个方面对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状况进行总体评估,并在对影响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作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的建议思路。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试图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结论上有所创新:在研究对象方面:关于产业安全的系统研究本来就起步很晚,在我国则是随着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才开始对产业安全问题予以关注,因而相关的文献并不多,更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我国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本文专门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进而对重大装备产业的产业安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产业安全角度研究我国重大装备产业,在国内尚属首次,该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并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直接调查,专家咨询,引用大量的第一手最新数据,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第一次进行系统的定量研究。根据发电设备这样的重大装备产业所具有的产业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产业安全评价模型和最新数据,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客观的评估,并得出了由价值的结论。在观点创新方面:本文还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观点,得出了一些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发展有价值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新思路、新建议。(1)突破传统的以产业保护为重点的产业安全观,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维护产业安全、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根据产业国际竞争力导向的产业安全观,对产业安全的概念做了重新界定:产业安全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重要的国民产业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生存与发展不受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威胁而保持一国的经济安全。(3)基于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认为,以发电设备制造为代表的我国重大装备产业总体上是安全的,但安全的程度接近评价值范围的底线,因而仍然存在一些引发产业安全问题的潜在重要因素。(4)虽然我国重大装备产业面对开放经济具有较强的产业控制力,但随着我国金融及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重大装备产业内主要企业纷纷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外资并购而引发产业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5)随着我国重大装备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认为有选择的并购国外研发机构,是提高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6)随着我国重大装备产业的市场需求逐步趋于理性,进一步推动产业国际化经营,实施包括扩大产品出口、技术出口及部分产能逐步向国外转移的“走出去”战略,是维护产业安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季良玉[8]2016年在《技术创新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即考察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方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论文首先对创新、技术创新、制造业、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等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较为系统地回顾和述评。然后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制造业、制造业细分行业以及各地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测度。继而通过考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国际环境以及战略机遇等分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行业面板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中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最后以ICT(电子及通讯设备业)这一典型制造业产业为例探讨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前景和动力。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为实现中国制造业高效、协调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通过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测算了 2003-2013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以及30个省(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呈不断提高的态势,但仍呈现出产业差异性和区域不平衡性。技术创新能力排名前五的产业为通信设备业、运输设备业、电气机械业、专用设备业和通用设备业,均属于高端技术产业,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名前五的省(市)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均属于东部地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国内地位显着提高,但是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体制、市场以及企业层面的诸多问题。美国重振制造业、德国工业4.0计划以及日本的工业复兴计划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造成一定影响,而国内"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等则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重要机遇。通过构建制造业产业集约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使用离差最大化方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及细分行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利用2003-2013年的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自主创新、外资技术溢出、模仿创新等叁种技术创新路径对制造业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自主创新尚不能促进制造业产业集约化发展,外资技术溢出以及模仿创新则均能提高制造业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在测度中国及各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技术创新的叁种路径对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自主创新、外资技术溢出以及模仿创新均能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并且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低于东北部以及西部地区,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创新的影响则明显高于东北部以及西部地区,但与东部地区则无明显差异。分别使用泰尔指数和结构偏离度测算了中国及各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并利用2003-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叁种技术创新路径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自主创新能够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外资技术溢出会弱化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模仿创新不能提升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区域差异时发现:自主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程度不存在区域差异,但中部地区的外资技术溢出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程度低于西部地区,与东部及东北部地区不存在差异。对中国ICT产业的演进轨迹考察发现,1990-2013年,该产业的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能力逐年增强,目前处于成长期(后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通过构建ICT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0-2013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ICT产业出口值等数据,使用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显示,ICT产业的竞争力可分为四个层次,中国目前处于第一层次,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并运用钻石模型对中国ICT产业竞争力变化进行了原因剖析。最后对该产业中华为公司的自主创新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构建了自主创新的框架图,以为中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景和动力提供经验数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政府应在产业政策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区域布局调整、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核心企业培植等方面增强协调。制造业企业则需加大技术投入,注重自主创新;采取整合战略,扩大企业影响;融入国际网络,参与标准制定;发挥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发展。

陈役军[9]2008年在《中小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简称AMT)是现代制造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最有效途径。但是对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实施AMT却面临着相当的困难,与大型企业采用AMT进行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造,培育竞争优势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当前大部分文献资料要么集中在对大型企业采用AMT的研究上,要么避开企业规模偏重于研究AMT的概念分类、实施环境、AMT的实施效果评价等理论分析上。对于对国民经济有着特殊意义的中小企业能否采用AMT,哪些因素会对其成功实施AMT起到决定性影响的讨论则比较模糊,而且很多都缺乏实证支撑。本文在回顾AMT相关文献基础上,在具体分析各种AMT模式的前提下,重点选取了对于国民经济具有支撑意义的中小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针对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自身规模、技术采用特性及其所处的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着重寻求其采用AMT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素,并根据对企业的实际调查找出影响中小企业的实质性因素,最后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自己的解决模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回顾国内外有关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状况,并予以阐述评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其次对本文所重点关注的中小企业的背景予以详细表述和总结,并结合以往的理论分析对中小企业采用AMT的可能性影响因素设计出问卷,对企业进行试调研,根据反馈结果最终设计出合理的问卷;再次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利用统计分析得出影响中小企业AMT采用的特殊影响因素;最后,根据上一调查结论提出自己的解决中小企业采用AMT问题的解决模型。第四章根据前面数据的处理结果,从政府政策、中小企业自身及金融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解决对策。本研究对中小企业成功采用AMT将有着较大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李军锋, 龙勇, 杨秀苔[10]2010年在《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重庆市制造企业为样本,运用基于Bootstrap的结构方程方法,对质量管理在先进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中介效应的叁步检验结果表明:先进制造技术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并不显着;先进制造技术对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对企业绩效均有显着的直接影响,质量管理活动在先进制造技术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先进制造技术通过对质量管理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的递进作用,最终经由员工管理和流程管理活动间接改善了企业的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 先进制造技术、产品质量与绩效水平:关于重庆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D]. 刘钦坪. 重庆大学. 2003

[2]. 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一个制造技术的视角[D]. 李军锋. 重庆大学. 2009

[3]. 中美制造业质量管理活动的比较研究[D]. 周芳. 重庆大学. 2012

[4]. 重庆市制造企业先进制造技术、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之实证研究[D]. 李军锋. 重庆大学. 2003

[5].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成长能力研究[D]. 谢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

[6]. 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 李小欢.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7]. 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安全研究[D]. 张林超.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8]. 技术创新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 季良玉. 东南大学. 2016

[9]. 中小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陈役军. 郑州大学. 2008

[10]. 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J]. 李军锋, 龙勇, 杨秀苔. 科研管理. 2010

标签:;  ;  ;  ;  ;  ;  ;  ;  ;  ;  

先进制造技术、产品质量与绩效水平:关于重庆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