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本维护理论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资本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维护又称资本保全,指在会计计量中保证报告期前后企业“财富没有变化”或“境况良好”的基础上,确认当期收益,即指在原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以补偿后,才确认收益。
一、资本维护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第102段中指出,“按照资本的财务概念,资本如同投入的货币或投入的购买力,是企业净资产或产权的同义语,按照资本的实物概念,资本如同营运能力,被看作是以每日产量等为基础的企业的生产能力”。这两种概念缘于西方的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对资本的不同理解,从而形成两种资本维护概念。
1.财务资本维护(financial capital maintenance)观点认为:资本应视为一种财务现象,即包括由业主投入企业形成资本的货币等值,从而与会计人员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计量相吻合,因此,在扣除本期的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后,期末净资产的财务金额必须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财务金额,才算赚得利润。这一资本保全概念,要求的是报告期中业主投入或再投入资本的货币价值保持完整,收益是以货币额表示的企业收入超过业主投入资本的货币价值的部分,已实现的持产损益视为持有利得或损失,包括在本期净收益之中。
2.实务资本保持(physical capital mainenance)观点认为:资本应视为一种实务现象,指业主投入或再投入企业的资本代表实际生产能力,从而与经济理论中关于收益以及资本的理解相吻合。因此,在扣除本期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或企业达到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必须大于期初实物生产能力,才算赚得利润。这一资本保全概念,要求的是企业的资产能在报告期中保持实际生产能力,不是因为部分持产损益未纳入资本回收而在期末削弱实际生产能力。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费用必须而且只有以重置成本而非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才可能实现实物资本保全。
二、资本维护与收益概念及权益理论
资本维护概念的产生离不开会计学中对收益认识的深入,其发展更是和会计学两大派别的观点密切相关。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收益、资本的理论开阔了会计学家的思维,近年来他们逐渐注重吸收经济学收益的某些涵义,试图在遵循会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形成新的会计学收益概念和资本维护概念。在这种前进和探索中,会计基本理论日益丰富,形成有机统一的联系,将为会计实务作出巨大贡献。
正是由于经济理论和会计理论对资本的不同解释,以致两者对收益的理解和确定也有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资本维护概念。
(一)财务资本维护及相关的收益概念和权益理论
与相应的会计理论联系,财务资本维护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以业主或股东权益的保全为起点。业主权益是会计服务的中心,会计以保全业主权益的货币等值为计量前提。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动,货币价值发生变化时,财务资本维护概念下通过变换货币计量单位来达到资本价值保全的目的。在物价稳定或变化较小时,采用名义货币单位实现财务资本保持,资本保全额即为原始货币量;在剧烈的通货膨胀时期,必须使用一般购买力单位,通过调整财务报表各项目,反映真实货币价值,实现财务资本保全,维护业主的权益。
第二,以本期收益借贷项目的配比为前提。收益应反映期间内所发生的全部收益借贷项目的总影响及其可比性。因为,经营业务并非全部是可再生的,各个分别期间的净收益也只是暂时的,有关正常经营活动与非经营业务、非常事项、前期更正等项目的划分并不是全面和有效的;并且,各项经营决策之间并非界限分明、互不影响,任何可由企业自身控制的经营条件(如持产损益的实现,经营项目的划分等等)都不应该排除在企业总收益的影响之外。
第三,与业主论相符合。业主论以业主权益的维护为中心,主张以本期收益借贷项目的配比计算净收益,体现业主权益价值的变动。这种典型的传统会计观念下,业主关心自身权益是否受到侵犯,以及企业过去经营决策所体现的业绩。
第四,体现稳健原则的执行。基于经营项目的划分并非全面有效,收益借贷项目的取舍并非客观真实,财务资本维护的概念充分体现稳健原则的精神,避免报表项目难于为使用者理解,或避免管理当局、会计人员的主观取舍,使人产生期间收益数字不实或人为操纵之感。
(二)实物资本维护及相关的收益概念和权益理论
与相应的会计理论联系,实物资本维护,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以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维护为起点。从资金来源的意义上讲,企业经营所必需的资产保全依赖于权益的维持;从资金使用的意义上讲,资产保全更强调资产重置能力的维护,或权益的维持实质上是权益的实物等值维护。这种概念考虑了非通货膨胀因素引起的显著价格变化。具体说来,资产市价上升不一定表明币值下跌,很可能是生产成本上升或供需不平衡等原因所致,而财务资本维护概念下维护的资本价值势必不能重置原有规模的资产,导致生产经营能力萎缩。所以,从充分满足企业经营能力保全的需要出发,按照资产的历史价格与重置价格之间的差额来调整业主权益,才算真正实现了“资本维护”。
第二,以企业经营业绩的有效衡量为前提。在衡量期间收益、维持资本价值时,着眼于企业经营效率的衡量,即企业资源在经营活动和盈利过程中的有效运用。因为,企业经营的目标是维持生产、提高效率、扩大规模,因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计量和报告强调对本期经营业绩(即效率)的报告,以便有利于对未来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的预测。所以,净资产的变动来自正常经营活动的结果,非经营业务、非常项目或前期更正等因素产生的影响应单独列示或调整权益项目。这样的收益数字才可能用于不同年份或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反映本期的经营效率和业绩,所体现的实物资本保全概念才更有意义,更有说服力。
第三,与主体论相符合。主体论强调企业自身存在的独立性,以企业及企业利益为中心。实物资本维护概念就是将实物资产重置能力的维护看成是资本维护的实质涵义。这种观点正好与主体理论中将资产视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相吻合。这种由经济学概念发展而来的实体理论颇受现代企业的欢迎、重视及实际运用。
第四,体现重要性原则的执行。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单位计量和报告使用者有关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极富成效,但仅此一种计量单位计量信息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质的影响,决策有用性受到破坏时,按照重要性原则的要求,此种会计计量模式必须有所调整。实物资本维护概念,不仅保留货币计量特征,还须以资产实物数量为计量的另一个单位,从而在重要性的杠杆平衡中提供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会计信息。
三、资本维护理论的基本内容
资本维护理论的形成和丰富,来源于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生产经营的资本存量和增量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对企业而言,良好的愿望是能不断发展、壮大,给予投资者丰厚的回报。企业管理当局从事企业的经营决策,无非希望在风险与报酬寻找最佳决策组合,避免企业资不抵债。这种愿望的达成,前提就是资本得到维护下进行收益的分配和管理。因此,形成有关资本维护理论的出发点、目的及意义。
1.资本维护理论的出发点,是企业资本在不被侵蚀的条件下,企业财富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分析有关企业资本的内容,从而分清资本存量与增量之间的界限;更需要分析有关企业财富的取得和来源,从而在真正实现资本保全的前提下增加企业财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2.资本维护理论的目的,是有助于现代会计模式的实践应用,形成体现资本维护概念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从而实现资本保值及增值。资本维护理论由抽象变为具体,主要用于指导现代会计模式的构建和完善,以适应通货膨胀环境中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要求。
3.资本维护理论的意义,主要是:(1)有利于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能力,真正实现资本保值增值;(2)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财务信息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完善;(3)有利于经济资源合理流动,创造效益,避免那种通货膨胀下表面繁荣的“泡沫经济”的恶劣影响。
随着资本维护概念及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它逐步融入到会计学其它理论中,并对其它理论有所创新和深入。传统会计模式和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分别在资本维护方面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如:
(1)在收益计量方面。传统会计模式以历史成本实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没有消除物价变动的举措,由此形成传统的会计学收益。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在不同程度上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还以重置成本实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由此形成与生产经营更为相关的、接近经济学收益概念的会计学收益。
(2)在资产计价方面。传统会计模式以历史成本表现期末资产,期末净资产在资产变动方面仅仅体现期间资产的增加或减少,不反映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一般购买力会计用一般物价指数调整报表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对资产的影响;重置成本会计用重置成本计量属性计量资产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对其影响。
(3)在权益计量方面。传统会计和重置成本会计使用名义货币单位,权益项目中“投入资本”(或“普通股”)期初期末保持一致,物价变动对权益的影响体现在“留存收益”的调整上,它会按照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的差额除去其它权益项目之后计列。一般购买力会计使用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权益项目中“投入资本”(或“普通股”)在期末要根据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因而权益计量中有关物价变动的影响从“投入资本”(或“普通股”)和“留存收益”两方面得到调整。
因此,在物价变动时期,只有运用物价变动模式,才有条件根据会计模式提供的信息如期实现实物资产的更新,才可能保证任何会计期末有关业主权益的数字真正体现业主享有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