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初中地理学术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_地理论文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的问题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命题论文,学业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南京市首次将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作为考查科目进入中考(在八年级完成考查),并以一定的分值记入中考总分。经过4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对“强调基础性,突出主干内容;落实新理念,体现三维目标;注意情境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凸显学科性,关注地理素养”等命题基本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尽管我们强调“教”不是为了“考”,但考试、评价客观上对教学有着较为深刻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回顾四年的命题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考地理学科的命题已经由经验逐步走向科学,并逐步回归学科本色。

一、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地理学科考试评价及试卷命制的重要依据,对整个课程实施具有指导意义。“课程标准”中包含着对学科性质的定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架构以及指导性的实施建议等。对于考试命题而言,最直接的依据应该是其中的“内容标准”所涵盖的学科内容和要求。如何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实质,使得其对命题工作的指导具有可操作性。在命题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三维目标如何在命题中体现和落实?试题的设计形式如何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如何对“内容标准”进行测量学解读?……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命题工作的实施,对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思考

1.体现地理课程的价值

地理学科研究的核心是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初中(7年级~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地理学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主干是区域地理,研究的是不同区域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初中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知识与技能——地球与地图,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对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等。这样一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从教育测量的角度来看就有了具体的内容载体。

例1 (2007年南京市中考试题)图1为某学校附近一座小山的等高线示意图,图中标出了4条可供选择的登山线路。该校的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选择其中最陡且距离最短的线路去山顶。他们应选择的线路是()

图1

A.① B.② C.③ D.④

这是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试题,其要求的知识储备和读图能力应该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应该“有益”。

2.领悟“三维”目标的内涵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学科课程目标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地理教学空间的拓展。但从教育测量的角度来看,“三维”目标中的有些内容不具备可测性,或不适宜用纸笔考试来测量,因此,在命题过程中,应该把握课程目标的内涵和精神,不能机械地强求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所要求的内容应该是考试命题最基本的载体,这一“维度”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即知识性和载体性。“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对地理教学过程的指导,是对地理教学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做出的要求,体现了两个特征——过程性和方法性,其可测性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提取、加工和应用,地理学科的思维方法,观点的表达等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是地理课程的最高境界标准,统领性、穿透性是其两个基本特征。统领性体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是地理课程设计、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穿透性则体现了这一维度目标的要求渗透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之中。因此,基于纸笔测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可测性问题,其一,这一维度目标达成情况客观上具有一定的不可测性;其二,这一维度目标达成情况可以适度地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目标的测评加以判断。在命题过程中,应将三个维度目标尽可能地整合起来,达到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统一。

例2 (2009年南京市中考试题)王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他在海南岛、内蒙古、吐鲁番拍摄的三幅风光照片(见图2)。

图2

(1)内蒙古牧场主要是______(温带草原、山地)牧场。

(2)三张照片中,______(填序号)所在地年降水量最少,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3)①、③两张照片中,______(填序号)所在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______(填序号)所在地盛产水果。①、③两张照片可能在元旦拍摄的是______(填序号),判断理由为______。

这道试题以景观照片为背景,以我国区域地理差异相关内容为考查的载体,试题设计立足于“知识与技能”维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生需要“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判断,并要“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表达观点,这些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要求。尽管本试题没有直接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要求,但对地理事实客观而正确的判断,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对“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间接测量。而风景照片的情境设计,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3.把握“内容标准”的定位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是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的具体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表述主要体现的是对教学的要求。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对“标准”的陈述,该“标准”的“活动建议”是“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讨论或知识竞赛”。这样的“内容标准”如何测量?关键是要从测试的角度把握其要求。

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学科学业考查的认知水平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分别用“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行为动词进行表述。“了解”是指根据地图等不同内容载体,再认、再现、识别和简单描述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理解”是指利用地图及有关信息资料,用地理语言来解释和说明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应用”是指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所遇到的常见地理问题,并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来。从测试的角度看,“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标准”可以进行如下解读:①了解秦岭、淮河在我国的地理位置;②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植被、河流的含沙量与结冰期、人们生活方式等的差异;③理解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

例3 (2009年南京市中考试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请将下列地理现象及事物的相关序号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 ②农作物熟制一年二至三熟 ③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 ④农田以旱地为主 ⑤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⑥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例4 (2007年南京市中考试题)用直线将下列城市与其相应的地理特征连接起来。

黄梅时节家家雨

北京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南京 属于湿润区

位于华北平原

例5 (2006年南京市中考试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该线南北自然地理特征存在着差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将下列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与其所在区域用直线连接起来。

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多水田

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人们喜爱吃面食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四次中考命题中有三次给予这个考点较大的分值,考查的层次主要为“了解”。当然,如果学生对产生差异原因能够较好地理解,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死记硬背。2007年的试题设计没有直接出现“秦岭—淮河一线”,而是以两个具有南、北方地理差异的代表性城市——北京和南京作为试题设计的载体,应该说已经包含了对该考点一定程度的“理解”要求。

在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时,首先应对所使用的行为动词给予一定的界定,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测试要求的解读,为命题的准确定位提供可靠依据。

4.回归学科本色的精彩

立意、情境、设问及答案等是试题设计的主要环节。立意准确是指试题的主题要能够鲜明地体现考查的主旨,反映考试目标的要求,突出重点,试题与考试要求一脉相承。情境是实现立意的具体素材选择与呈现,试题的情境设计为命题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素材的选择与呈现首先应完整地表达出立意的要求,情境的设计要得体,信息量与立意及所要考查的知识、能力的层次要相符。同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八年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直接影响着试题的具体设计。回顾南京市四年的中考试题,经历了一个由“初中与小学衔接”逐步过渡到“初中与高中衔接”的过程。有几个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一是试卷设计是否要教材化?二是试题情境是否要儿童化?三是试题设问如何体现开放性?

现行的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如果试卷的设计与教材呈现形式接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下”完成考试任务,应该有其优势的一面。

例6 (2007年南京市中考试题)下列四张卡片(见图3)中的内容,哪一张是正确的()

图3

这样的设计形式比较活泼,可以避免学生单调地阅读大量的文字和图像信息。但试卷的长度(地理学科一般4个页码)往往是一定的,如果注重这样的形式设计,往往会影响地理图表的呈现量。

由于八年级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在试题情境设计中,往往会考虑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接近,让学生感到亲切。

例7 (2006年南京市中考试题)某中学初二(5)班的黑板报上新增了一个“是真是假”的栏目,以下为本期“是真是假”的内容,其中真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这样的试题设计形式比较接近儿童生活化的情境,学生会觉得比较自然,但这种“生活化”与地理学科所关注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在试题设计中如果过于关注这样的情境设计,往往会影响到地理术语的运用。2009年的中考命题已经尝试了回归地理试题情境设计与设问的地理视角。

开放性试题设计一直备受关注,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试卷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考虑到阅卷工作的特点与要求,试题的答案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定性,这样才能确保公平性。下列为历年南京市地理中考试题中的开放性试题,这些题目均没有单独设计成一道大题,而是某一情境中的一道小题,分值比重也不大。

例8 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请你对台湾的中学生说一句心里话。(2006年)

例9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今天,当无锡市民再听到这首广为传诵的歌曲时,心里别有一番滋味。请你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太湖的水资源提出建议。(2007年)

例10 我们的家乡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请你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利用提出合理的建议。(2008年)

2009年的开放性试题见例题2的最后一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以上的几道试题可以看出,开放性试题的设计越来越回归地理学科本色,越来越关注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与问题解决的方法。

总之,新课程强调“注重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在中考的命题过程中,既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现状,本文所提出的“问题”是基于我们对命题工作实践的反思,所进行的“思考”也是基于实际工作的尝试和摸索。笔者希望能够与同仁们一起,继续进行改革探索,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

标签:;  ;  ;  ;  ;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学术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