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探究论文_黄智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探究论文_黄智慧

黄智慧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城区第一小学 陕西 商洛 7114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学习方式其中之一。儿童天生具有探究世界的欲望和才能。但探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指导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步骤,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思路的“接通”,点破知识实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学法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2-079-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提倡的重要的三大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中概念的形成、法则的推演、公式的推导以及运用知识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与运用都是学生尝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天生有探究世界的欲望和才能。”但探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并且探究性学习比接受性学习更具难度,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加强指导。

一、指导探究内容的精准选择

哪些知识适合探究,具有探究的价值,学生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把握,然后提供给学生。教材中一些约定俗成的内容,学生就探究不了。比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十进制计数法,约数、倍数、倒数概念等,宜采用接受学习。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是探究的好题材,如概念的形成、法则的推演、公式的推导以及运用知识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这种探究方式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一次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规律。如长方体直观图画在纸上是3个面、7个顶点、9条棱,长方体明明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为什么不全部画出来?能不能组织学生探究一番?像这一内容,教师要有发现的眼光,要敢于质疑,敢于实践。另外,要结合课本内容,让探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探究了商不变规律,课外探讨和不变规律、差不变规律、积不变规律等等。

二、指导探究步骤的有效选择

一个光滑的大皮球,你要设法控制它,总需要有一个着手点。有些新知识,教师不讲解,学生是可以去做的。但是,学生不知道做的步骤,教师可以直接告知。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例1:“小华买2本笔记本和l枝钢笔一共用去17元。买钢笔一共用去9元,每本笔记本多少元?”直接把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告诉学生,让学生据此步骤去做。评讲时,重点落在如何找等量关系。有的学生是联系生活实际得到“买笔记本用的钱数+买钢笔用的钱数=一共用去的钱数”;有的学生是从题目“小华买2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一共用去17元”这句话,直接把它写成等量关系;还有的学生是根据“2本笔记本”和“每本笔记本x元”求出“买笔记本用的钱数”,根据“买笔记本用的钱数”、“l支钢笔9元”、“一共用去17元”得到等量关系。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告诉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把问题和条件放在平等的位置,共同参与运算,而算术解法是把问题当作解题的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指导思路接通技巧的合理选择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在完成这一过程的进程中,会出现探究不下去的情况,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接通思路,使探究继续下去。如学习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教师提供如下的材料:l/2、1/3、2/5、2/9、3/4、3/1l、4/25、4/15、5/8、5/6、7/10、7/22学生计算后通过观察,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那与分母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就是想不到把分母分解质因数,探究陷于停滞。实质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就要看分母能否变成10、100、1000,这时就需要考虑质因数2和5。如分母是2,要配一个5;分母是4,要配两个5;分母是8,要配三个5。此时,教师启发:我们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想想看,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根据小数的意义,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小数?引导学生把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能否把分母变成10、100、1000挂起钩来,找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将分母分解质因数就成为一种必然。教师接通思路应紧紧围绕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新知识的生长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学生学习的疑点、盲点处展开,其一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梳理;其二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指导点破实质的方法选择

4.1提出问题:如“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学生提出了种种猜测,有的说和长有关系,有的说和宽有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看到:长方形的宽不变,长越来越长,面积越来越大;长方形的长不变,宽越来越长,面积越来越大。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4.2“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用边长1cm的小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所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记录到表格中。

4.3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回想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具体数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数学知识具有两重性,一是它的过程层面,二是它的对象层面。把握一个知识,通常要经历由过程入门,然后转变为对象的认知过程。知识在过程阶段表现为一系列步骤,有操作性,相对直观。但由于步骤的前后次序以及每一步中包含不少细节,思维要把握的因素呈序列动态,就不易全面掌握,较难抓住要害和实质。上述的探究就是长方形面积公式形成的过程阶段,学生通过对“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概括过程,在头脑中对“活动”进行描述,抽象出面积公式。知识步入对象状态后,便呈现一种静态的结构关系,易于整体把握性质,完整的理解才真正成型。此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究竟是什么意思?要让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指长方形包含面积单位的数量有多少,面积单位的数量=每排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有几排,而每排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有这样的几排就是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就是知识的实质,教师必须点拨到位。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更新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样就会收到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黄智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5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探究论文_黄智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