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现代性的多维透视(笔谈)——走出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笔谈论文,现代性论文,这个时代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3)03-0020-14
毋庸置疑,现代性在国内外学术界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关于现代性 问题的思考,已经取得了许多真知灼见,然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无 法求得一致和共识。在我们看来,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争论与分歧,关键在于我们还没 能彻底摆脱理论上的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导致了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现代性的合 理性做出正确的估价。本文试图揭示在现代性问题上存在着的认识误区,并在批判性考 察的基础上对现代性进行某种正本清源意义上的理论辩护。
一、现代性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在哲学视野中,现代性问题是一个深刻的学理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历史 问题和文化问题,同时也是价值观念问题。在现代性问题上,由于问题本身的这种多层 面性、多视角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我们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一系列理解上的误区 。这种误区体现在我们对现代性问题的思想内涵还没有实现较为深刻、完整的认识和理 解,同时包括我们对现代性积极价值还不能实现准确、合理的定位。具体说来,这些误 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现代性精神内涵的单一性、同质性理解。这种误区的特点在于从某一特定的视角 对现代性做狭义的理解和释义。体现这种倾向的具体理解方式有:第一,将现代性等同 于近代西方的启蒙精神。这种理解方式立足于从文化精神上来理解现代性。现代性就是 启蒙运动所确立起来的时代意识和社会理想,即对理性、知识、科学的信仰,相信理性 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相信知识和科学的历史进步性。第二,将现代性等同于西方的 现代化进程。现代性意味着某种社会学和历史学意义上的社会结构性重组和制度性变迁 。这样,现代性实际上就是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 本特质,主要是韦伯意义上的理性化进程。第三,注重现代性精神中的理性化和世俗化 内涵,强化了现代性中的理性方面和现实历史维度,忽视现代性中的艺术实践和美学实 践,忽视了现代性中超现实的非理性方面和艺术审美维度,也就是没有看到审美现代性 的理论内涵。这些理解,都将现代性看做是某种具有单一内涵的、固定的、同质化的东 西,没有看到或没有充分重视现代性本身的多样性、异质性、非确定性,甚至自身的矛 盾性因素。
2.对现代性危机及其根源的非历史的片面性指认。在西方理论界,现代性问题在学理 层面的异军凸显,存在史和论两个方面的背景,一方面根源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 历史困境与文化危机;另一方面缘起于后现代理论思潮的崛起。从叔本华、尼采以来的 许多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如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后 结构理论、后现代理论等,在某种意义上,都对现代性危机进行了理论上的揭示和省察 。现代性的发展表现为一种畸形和片面性,人成为单纯的理性动物、经济动物,科学主 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日益加深,科学的实用价值被推到极致,科学在傲慢与偏见中,陶 醉于单纯的功利对善与美的离弃和僭越,艺术丧失了独立性,成为经济活动的附属物。 由此,人们日益远离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的迷失成为物欲社会中难以治疗的“病灶” 。
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就举起了理性批判的旗帜,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 的人类堕落。生命哲学家尼采痛切地认为,作为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具有反生命的生存论 本质,其根源在于理性主义本身敌视生命的价值论定位。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不遗余力 地分析和批判技术时代的存在困境,以此捍卫存在的家园。弗洛伊德主义试图揭示现代 文明本身的压抑性特征。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将现代性的危机悲观主 义地归结为启蒙精神本身的因素即启蒙精神的自我摧毁。
从深层的文化观念的视角奏响理性主义批判最强音的是一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利 奥塔、福柯、德里达、罗蒂、霍伊以及大卫·伯姆等。一些专事解构的后现代主义者怀 疑任何“元叙事”、反对任何基础和中心,认为理性、主体性不过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残 酷的暴君,现代性以其普遍性和自我中心消除任何“异己”和“他者”的合理性和合法 性。人不过是理性的牺牲品。由此看来,后现代理论以更为激烈的态度指认现代性在人 与自然(包括本能等)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巨大危险性以及在社会结构层面表现出来的集权 性和专制性。
这些现代性的批判者极大地暴露了“现代性精神”的困境和危机,而且将现代性危机 的根源归结于理性本身。我们认为,对现代性危机根源的分析,一般来说都没有切中要 害,而陷于抽象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
3.对现代性的积极合理性的盲目性否定。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理性主义和主体 性哲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重创。尼采、克尔凯郭尔、胡塞尔、弗洛伊德、汤因比 、斯宾格勒、韦伯、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等无一不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精神、 主体性进行程度不同的反思和批判。理性几乎成为20世纪哲学中最令人起疑、最令人失 望,甚至是最令人痛恨的字眼。无疑,这是以理性主义为内涵的现代性的危机。面对与 现代性相伴而来的各种社会困境和文化危机的凸显,许多现代性的批判者没有对现代性 的积极意义和价值给予合理的肯定和确认,相反表现出某种理论性的偏执。
尼采以生命力的张扬、倡导审美的人生态度为理由彻底拒斥了现代性。而激进的、极 端的法国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利奥塔、德里达也步尼采后尘,试图从各个方面极力否定 理性,解构主体甚至消解人本身,进而从根本上解构现代性。理性的价值、知识的意义 和科学的历史进步信念受到了明显的怀疑、动摇,乃至根本的否定。在中国崛起的新儒 家,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怀疑和否定西方的现代性的合理性,试图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 找生成新现代性的内在因素。
由于现代性的批判者没有完全以历史主义的视角正确地分析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因而 导致了理性彻底的怀疑和否定,并断然地拒斥现代性,从而陷入盲目性和武断性的误区 。
二、走出误区:对现代性的辩护
什么是现代性?应当如何界说现代性?现代性危机的真正根源何在?究竟应当如何把握现 代性的合理价值?要在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克服在现代性问题表现出来的单一性 、非历史性和盲目武断等误区。
1.现代性的多元异质性。现代性是一个宽泛的范畴,不能在单一的层面上加以理解, 将现代性看成是同质性的东西,是一种完全固定的、确定的状态。现代性是理论的,也 是实践的;是事实的,也是价值的;是描述性的,也是规范性的;是确定的,也是流变 的、生成的。因何如此?现代性在生成之初,作为新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意味着对 过去的挑战和与传统的决裂,因而表现出批判、否定和超越。如康德所言,启蒙首先意 味着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摆脱人类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在此,康德所谓的启蒙 ,本质精神在于使用理性对某种现实东西进行否定和批判。现代性表达出对理性的信任 和乐观情绪,在理论上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确立。
理论势必进入实践。理性要在历史中实现自身,成为现实性的力量,即社会实现自身 的理性化或理性的世俗化。在实践阶段,现代性确立了一系列反传统社会的制度,即工 业化制度、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等。理性主义 的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发展为技术理性主义。社会理论家孔德、斯宾塞、马克思、迪尔凯 姆、滕尼斯、帕森斯以及吉登斯等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制度性特征,如由机 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由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由礼俗社会到法理型社会以及宗法等级制 向市场制度的转变等。传统被战胜以后,现代性为维护自身开始由对传统的否定性变成 肯定性。在此,理论的现代性已经转变成制度上的现代性。
无论作为文化精神的启蒙,还是现代社会在制度上的构建,现代性都与理性有不解之 缘。然而,在西方还有一种与理性的现代性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现代性,即审美现代性 。这种现代性表征于文学艺术形式中,表达着人本身的非理性的激情和超越性冲动,提 供生命意义和社会理想,因而承担着对现实生活、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审视,并在某种意 义上直接对抗着理性。早在近代,哲学家康德实际上就已经为知识理性划定了界限,揭 示了道德理性和审美理性的价值。而近代德国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艺术理想在更直接 的意义上抵制着作为现代性的理性和现代工业文明。艺术是自律的,体现着人的自由超 越精神,因而保持着对社会的批判和否定潜力。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 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和《批判理论》等著作中详细地论述了这种现代主义艺术的本 质,美学的现代性对抗着世俗的现代性。因此,在一般的意义上谈论现代性,现代性是 一种张力,不是同质的,而是异质的。
2.在历史性中理解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现在,没有人能够否认现代社会所存在的困境 和危机,这种危机表征于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以及人的生存方式等各个方面。因而, 对现代性的批判也展开于诸多的层面,但是,大多数现代性的批判者都将锋芒指向理性 主义的文化精神。在危机的根源问题上,他们陷入这样一种误区,即将这种根源只归结 于理性本身或理性化进程本身。对于尼采而言是如此,对其它一些批判如存在主义、弗 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历史哲学、生态哲学的批判而言,也是如此,而对于极 端的后现代主义来说,更是如此。
现代性的批判者所陷入的误区就是非历史的批判方式。然而,在我们看来,在历史中 ,理性主义或理性本身不是自足的,理性的文化观念本身无力承担起这样的历史责任。 文化观念所发生作用的方式,是通过在总体性的历史结构中与其它的历史因素的结合、 互动,并通过人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科学、理性、知识、文明在本性上并非与生 命相敌对,它们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促进生命、完善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压抑生命、 毁灭人的生活。而科学、理性的负面性既来自于科学本身的不完善,也源自于人的活动 的盲目性和非人道的使用。20世纪的灾难不能仅仅就是理性主义导致的灾难,非理性主 义也难辞其咎,我们同意韦伯的观点,就是形式的合理性从另一方面看实际上就是实质 的非合理性。站在工具理性、目的合理性背后的,就是属于非理性的利益和欲望。脱离 非理性因素,无法理解理性因素的消极性。尼采和福柯在理论上都揭示了理性、知识的 非理性背景即权力意志的体现,但是却没有将批判指向非理性,而是拒斥了理性。其症 结在于既没有对理性本身进行区分,也没有对理性的消极性后果做历史的分析。
3.充分估价现代性的积极合理性。如果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多样性和异质性,而不是将 现代性的内涵狭隘化,那么,我们就能够充分地把握现代性的合理价值。第一,现代性 无论是作为一种理性精神,还是作为审美现代性都标志着一种怀疑、否定和批判的态度 ,都意味着社会发展的批判性潜力。在这一意义上,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精神的某种体现 。第二,美化传统、贬抑现代不是可取的态度。现代性是进步的,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 着现代文明的成就,现代性已经内化到我们的生活之中。第三,无可否认,现代性尤其 是作为制度的现代性不是完善的。就现代性的困境和危机而言,原因在于,一方面不是 理性太多,而是理性太少;另一方面不是缺少非理性,而是欠缺另一种合理性。在现代 社会,诸种理性还处于僵硬的对立和分裂状态,而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人类最终还是 要靠理性的重建来完善自己、拯救自己,这是历史性的工程。
收稿日期:200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