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1]2001年在《肺癌中Glutl过度表达和FDG摄取相关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Glutl在人类肺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情况及其与FDG摄取的关 系。 方法:82例肺癌病人行全身或肺部PET检查。PET检查后1-47天内取得 肿瘤病理标本。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其中的67例(23例鳞癌;24 例腺癌;2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手术标本中的肿瘤与周围正常支气管肺组织的 Glut1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 结果:在82例病人中,肿瘤的FDG摄取值均高于相应的正常肺组织。FDG 摄取程度与肿瘤大小相关(P<0.01),SUV值鳞癌高于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 最低[SUVmean分别为6.12±2.90,4.35±3.10和2.25±0.99](P<0.01)。 所有67例肺癌组织标本都有Glut1的过度表达[阳性细胞率58.28%±25.84%, 染色强度3.75±1.08]。Glut1过度表达程度鳞癌[69.41%±18.17%和4.61± 0.61]高于腺癌[34.72%±22.56%和3.71±0.86],细支气管肺泡癌染色强度最低 [2.80±0.89](P<0.01)。FDG摄取、Glut1表达、肿瘤大小之间有相关性(P<0.01)。 结论:1、肺癌中Glut1过度表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在不同组织类型 的肺癌中有显着不同的特点,正常支气管肺组织无Glut1过度表达。2、PET 检查发聊癌组织的FDG摄取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而且不同组织类型的肺癌 之间SUV值有显着差异。3、Glut1过度表达程度、肿瘤大小、PDG摄取叁者 间存在着相关性,鳞癌、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之间有差异。
钟秀君[2]2006年在《葡萄糖转运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一、课题背景 肿瘤细胞无法调控地增殖是其最主要特征,而不断增多的细胞数对能量的需求上升,需要摄入更多的葡萄糖,细胞不能通过简单的弥散方式吸收葡萄糖,它必须借助一种特殊蛋白质,即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是介导细胞葡萄糖摄取的主要载体,与正常细胞、组织及良性病变相比,恶性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代谢率增加,而糖代谢的增高与Glut及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 由于各种组织有不同的葡萄糖需求,故可能有不同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目前用基因探针方法,已发现了9种不同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5,7-9;Glut6是个假基因,未见蛋白水平表达)。各种葡萄糖转移蛋白在不同类型肿瘤中作用作用可能各不相同,Glut1可能是大多数癌中表现的主要角色,随着对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研究深入,已发现Glut1在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均有过度表达,而且其表达水平与肺癌,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Glut3亦在肺癌、喉癌等存在过度表达。
李明焕[3]2008年在《肺癌原发灶FDG摄取与肿瘤大小及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分析肺癌原发灶~(18)F-脱氧葡萄糖(FDG)摄取与诊断时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03年12月至2007年10月行~(18)F-FDGPET/CT全身扫描的肺癌病人,收集检查前未行任何抗肿瘤治疗、血糖在正常范围、临床有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或影像学随访确诊的各期病人共243例。其中男性179例,女性64例;年龄31~90岁(中位为61岁)□明确临床分期情况:原发灶的大小以CT纵隔窗测量为主,用最大径表示;对手术病例转移状态以术后病理为准;非手术病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以CT标准(单个淋巴结以短径≥1.5cm或多个肿大淋巴结短径大于1.0cm)或PET标准(SUVmax≥2.5),两者之一即考虑为转移;远处转移根据PET/CT发现并经MRI,骨扫描等其他影像学验证,部分转移病灶由活检证实。原发灶FDG摄取用SUVmax表示。前期研究收入208例,观察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对FDG摄取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初步分析影响转移的因素;并对手术病例行免疫组化检测G1ut1、MMP2、CD44v6、EGFR、VEGF等因子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这些因子与SUVmax的相关性。随后从腺癌或鳞癌、小肺癌等角度,对比不同转移状态(无转移、仅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组间的原发灶FDG摄取的不同,并采用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探讨原发灶SUVmax与转移状态的关系。结果①不同性别口不同年龄段病人的原发灶SUVmax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影响SUVmax:小细胞癌和鳞癌高于腺癌(P=0.022);组织学高分级组SUVmax显着高于中-低分级组(P=0.008)。原发灶大小与SUVmax呈正相关性,r=0.613,P=0.000。不同转移状态组的原发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78);而SUVmax有显着性差异(P=0.008),其中无转移组SUVmax小于仅淋巴结转移组(P=0.041)和远处转移组(P=0.002),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9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UVmax是惟一影响转移的因素,SUVmax每增加1单位,发生转移的风险增加1.112倍,P=0.032。SUVmax与肺癌组织的G1ut-1、VEGF表达有中度相关而与CD44v6、EGFR、MMP2等的表达仅弱相关。②腺癌和鳞癌组:腺癌94例和鳞癌65例纳入研究。鳞癌原发灶的大小和SUVmax均显着大于腺癌(分别P=0.004和0.012)□肺腺□鳞癌的大小和SUVmax都呈显着正相关(均P=0.000)□肺鳞癌不同转移状态组间的FDG摄取无显着性差异(P=0.749),而肺腺癌有转移组的FDG摄取值显着高于无转移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肺腺癌原发灶FDG摄取值是影响转移的有意义因素(P=0.002)□腺癌不同临床分期间的SUVmax有显着性差异(P=0.000),而鳞癌不同临床分期间的SUVmax无统计学差异(P=0.662),相关性分析表明腺癌的SUVmax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r=0.420,P=0.000)□③小肺癌组:107例小肺癌(原发灶最大径≤3.0cm)病例。原发灶大小与SUVmax呈正相关性(r=0.474,P=0.000)。不同病理类型各组间的SUVmax无显着性差异(P=0.170)。不同转移状态组间大小无显着性差异(P=0.387);而FDG摄取却有显着性差异(P=0.001),无转移组SUVmax(5.63±2.87)明显小于仅有淋巴结转移组(7.69±3.03)和远处转移组(8.19±2.49),而后两组间SUVmax无差异(P=0.42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UVmax是影响转移的因素,SUVmax每增加1单位,已发生转移的风险增加1.469倍,P=0.001。结论①肺癌原发灶SUVmax与肿块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等因素有关,而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SUVmax而非肿块大小影响肺癌的转移,原发灶SUVmax增高,已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提示FDG摄取能力可能作为一个预测肺癌转移的指标,而且从免疫组化水平发现SUVmax与肺癌组织中一些转移相关蛋白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②肺腺癌原发灶SUVmax与转移有关,高SUVmax提示可能已经发生转移;而肺鳞癌SUVmax与转移无关;肺腺癌的SUVmax与临床分期相关而肺鳞癌的SUVmax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口③小肺癌原发灶的SUVmax与病灶大小正相关而不受病理类型的影响,不同转移状态组间SUVmax有显着性差异而大小无明显差异,SUVmax也可用来预测小肺癌的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张振江[4]2007年在《PET/CT在判断可手术切除肺癌患者预后、淋巴结分期中作用》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目前,接受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仍然较差。据统计,即使接受了根治性切除手术,约一半以上病人在术后五年内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乃至个体死亡,而且大部分的复发或转移出现于术后两年之内。预后分析是制定手术和手术辅助方案的重要依据。临床实践表明,对于能够手术切除的NSCLC,包括Ⅰ~Ⅲ_A及部分Ⅲ_B病人,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患者的预后要优于单一手术治疗。同时,TNM分期是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术后预后评估指标,而不同NSCLC患者之间由于肿瘤生物性差异巨大,即便是在同一TNM分期的病人,采用相同治疗方案,预后也大不相同。上述事实说明,单纯依靠以肿瘤解剖形态为基础的TNM分期来判断手术切除的NSCLC病人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案,已越来越不适应未来肺癌治疗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如何有效的判断不同个体的术后预后,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20世纪9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正电子发射体层这一功能性影像技术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闩趋广泛,~(18)-F-FDG是目前在肺癌中应用最为成熟的示踪剂。由于~(18)F-FDG PET具有独特的显像原理,肿瘤组织对~(18)F-FDG吸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代谢特征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可以为临床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提供重要依据。~(18)F-FDG PET检查时,肿瘤对~(18)F-FDG的吸收是用SUV值来量化的,故SUV值的大小亦应与肿瘤的上述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分析~(18)F-FDG最大摄取值(SUV_(max))在判断可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价值,力图寻找在术前即能够有效预测术后预后的指标,指导可手术切除NSCLC病人的个体化治疗。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两家医院在2002年7月至2004年2月间,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NSCLC患者的术后随访资料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PET/CT检查时测定了肿瘤感兴趣区的~(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以下简称SUV)和平均标准摄取值(SUV_(mean))。●所有入选病例的病理标本均常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叁步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53蛋白突变情况、PCNA标记指数(PI)、微血管密度(MVD)。●本研究运用生存分析统计学原理,对可能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临床病理因素、分子生物学因素及SUV分组因素)与本组患者2年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了单、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描述生存曲线,差异的显着性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则采用Cox回归风险比例模型。●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在各个TNM分期内SUV分组因素与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统计学运算均通过SSPS10软件在电脑上完成,以P<0.05作为显着性差异的标准(双侧检验)。研究结果;●82例行手术切除且具有完全随访资料的NSCLC患者进入本研究课题,术后2年总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42.3%和65.1%。●单因素预后分析表明,术前原发灶SUV>11与SUV<11的患者相比较,术后预后存在明显差异,高值组的预后要差于低值组,表现在术后更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P<0.001和P=0.002)。●单因素预后分析表明,TNM分期、P53突变蛋白、PI及MVD也均与术后2年无瘤生存时间呈明显相关(P=0.022、P=0.038、P=0.036和P=0.029)TNM分期、MVD和术后化疗则是影响术后2年总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P=0.006、P=0.039和P=0.046)。●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在本组病人中,SUV分组(以11分界点)是既与术后2年无瘤生存时间,又与术后总生存时间呈明显相关的独立预后指标;TNM分期是与患者术后2年总生存时间明显相关的独立预后指标,但与术后2年无瘤生存时间未存在明显独立相关性;其他因素与术后预后未见独立相关性。●在Ⅰ期NSCLC病例中,SUV高值组患者的术后2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SUV低值组(P=0.041和P=0.014);Ⅱ和Ⅲ期病例中,两组患者在术后2年总生存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术后2年无瘤生存率方面,SUV高值组患者要明显低于低值组(P<0.05)。研究结论;●在本组病例中,根据肿瘤原发灶SUV大小分组具有有效评估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术后2年无瘤生存和总生存时间的作用,而且在预测术后2年无瘤生存方面,SUV分组的有效性优于传统常用的TNM分期。●对于可手术切除的NSCLC病例,SUV分组有助于在同一TNM分期内进一步筛选具有不良预后的高危患者。课题创新性;●本课题通过对82例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的生存资料分析,发现根据原发灶SUV大小分组可以用于有效评估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的术后预后,即使在同一TNM分期内,术前SUV分组也有助于筛选具有不良预后的高危患者。这为NSCLC患者的术后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具有较大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本研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前瞻性地提出新的分期方法——TNMF分期;TNM分期+~(18)F-FDG摄取(SUV),它有助于弥补传统TNM分期不能反映NSCLC肿瘤内在生物学特性的缺陷与不足,使新的分期更加客观、准确,从而更有利于指导可手术切除NSCLC的个体化治疗。●传统的TNM分期和新兴的肿瘤分子标志物在反映肺癌预后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前者更多的反映肺癌患者外在疾病的进程,而较少考虑每个肿瘤个体自身的生物学特点;后者易受标本和实验方法的影响,结果差异较大,难于统一。SUV值通过比较恶性肿瘤在糖代谢方面的不同,进而反映不同个体之间生物学性质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本质性;并且系通过机器无创获得,是定量指标,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和客观性,最大程度减少人为误差的影响,有效避免了上述缺陷。背景与目的;能够进行代谢显像和定量分析是PET/CT显像的显着优势和特点。基于~(18)F-FDG PET/CT的肿瘤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是代谢显像中定量分析的重要参数,它在术前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套用公式无创获得,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客观性,能够定量反映肿瘤活体组织在分子水平的代谢差异——葡萄糖代谢差异。目前,SUV大小已成为肺部肿瘤良、恶性鉴别的重要临床指标,也已作为判断肺部肿瘤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本研究结果和以往报道提示,根据原发灶SUV大小分组具有有效评估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价值。但是,作为与肿瘤自身相关的一项定量指标,SUV值大小与NSCLC其它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研究报道不多。尤其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肿瘤分子标志物被认为可以从分子结构水平(非分子代谢水平)来定性或定量反映肿瘤的内在生物学本质,如;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突变、肿瘤增殖活性、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肿瘤转移调控等。SUV值的测定与肿瘤分子标志物的检测虽然都是从分子水平对肿瘤内在生物学特性进行描述,但它们分别是从分子代谢、分子结构两个不同角度来反映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也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NSCLC原发灶中SUV大小与常见临床病理因素和分子生物学指标(P53蛋白突变、肿瘤微血管密度、肿瘤PCNA标记指数)相关性,探讨NSCLC原发灶中SUV值大小的测定,是否具有反映更多肿瘤外在临床特征和内在生物学信息的作用,旨在为SUV应用于临床和预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解释,探讨进一步扩展其临床应用范围的可能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两家医院在2002年7月至2004年2月间,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82例NSCLC患者的术后随访资料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PET/CT检查时测定了肿瘤感兴趣区的~(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以下简称SUV)和平均标准摄取值(SUV_(mean))。●所有入选病例的病理标本均常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叁步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53蛋白突变情况、PCNA标记指数(PI)、微血管密度(MVD)。●本研究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NSCLC原发灶中SUV值大小与临床病理因素及分子生物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SUV值与数值变量之间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与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X~2检验。●统计学运算均通过SSPS10软件在电脑上完成,以P<0.05作为显着性差异的标准(双侧检验)。研究结果;●根据原发灶SUV值大小分组与N分期有明显相关关系,SUV高值组与低值组相比,有更高的局部淋巴结转移几率(r_p=0.7012,P<0.001);●SUV分组与T分期、TNM分期不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SUV分组与患者年龄分组、性别、肿瘤组织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均不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SUV值分组与肿瘤P53蛋白突变具有明显相关性,SUV高值组具有更高的P53蛋白突变率(r_p=0.2935,P=0.0079)。●SUV值大小与肿瘤PCNA标记指数(PI)大小具有正向相关性(r_s=0.199,P=0.003)。●SUV值大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大小具有正向相关性(r_s=0.267,P=0.036)研究结论;●NSCLC原发灶中的SUV值大小与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相关关系,高值组具有更高的局部淋巴结转移倾向。●NSCLC原发灶中SUV值与常见分子生物学预后因素——P53蛋白突变、PI、MVD均具有相关性,SUV可被视为是对NSCLC内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一种定量、综合反映指标。课题创新性;●本研究发现,NSCLC原发灶呈SUV高值组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局部淋巴结转移率,原发灶中SUV处于较高值,可能预示着肿瘤本身具有较大的侵袭、转移的能力。同时本研究结果也提示,NSCLC肿瘤原发灶中SUV值大小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传统影像学检查呈阴性结果时,可以提供独特有价值的信息。●本课题研究了NSCLC术前原发灶中SUV与常见不良分子预后因素——肿瘤P53突变蛋白表达、PI及MVD的关系,发现均呈明显正向相关性。P53突变蛋白表达是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肿瘤PI和MVD大小则分别反映NSCLC内在的增殖和转移潜能。肿瘤原发灶SUV大小与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一方面说明SUV值大小可用于评估NSCLC的生长和侵袭能力,另一方面也为SUV在NSCLC预后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合理的分子生物学解释。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肺癌超过癌症死因的20%,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增长趋势。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整个肺癌的80%,而手术切除是早中期NSCLC得到临床治愈的唯一手段。术前正确临床分期的建立,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术前分期中重要的一环,是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正确诊断。目前常用的诊断途径包括胸部CT和纵隔镜检查等。前者在临床最为常用,被认为是目前进行术前淋巴结分期的“金标准”,但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不高,均在约60%左右;后者属有创检查,需要特殊器械,临床尚不易普及。近年来,以~(18)F-FDG为示踪剂PET的技术在肺癌临床诊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显像机理主要利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在葡萄糖代谢方面存在差异,~(18)F-FDG更多的在肿瘤组织内滞留而使肿瘤显像。PET/CT则更进一步将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相融合,弥补了PET解剖定位不精确的缺陷,可以对转移淋巴结进行精确定位。本研究探讨术前~(18)F-FDG PET/CT显像对可手术切除NSCLC患者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SCLC并接受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胸部PET/CT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结果,与同期胸部CT检查对比,并以术后病理作为正确诊断的标准。结果;经分析,术后病理证实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47例,术前PET/CT正确定性诊断41例,CT正确定性26例;病理报告未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32例,PET/CT正确诊断30例,CT正确诊断28例;PET/CT显像对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灶检出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7.2%和90.0%)明显高于CT(分别为55.3%和68.4%)(P<0.05),两者的诊断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病理证实N_1分期24例中,术前PET/CT正确分期18例,过低分期5例,过高分期1例,诊断与病理相符率为75.0%;CT正确术前分期7例,过低分期15例,过高分期2例,诊断相符率仅为29.2%;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病理证实N_2分期23例中,术前PET/CT正确诊断20例,过低分期3例,诊断相符率为87.0%;CT正确诊断16例,过低分期7例,诊断相符率为70.0%;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病例中PET/CT显像在判断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假阳性率为4.7%,假阴性率为16.7%,假阴性的出现主要与转移淋巴结大小、原发灶病理类型有关,假阳性则与淋巴结炎症或增生性改变有关。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于NSCLC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灶的检出较传统的CT检查,具有明显优势,可为临床准确分期、确定合适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但~(18)F-FDG PET/CT显像也同时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诊断时需要结合病史和其它检查结果综合考虑。
杨小清[5]2014年在《GLUT1与膀胱癌进展相关性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膀胱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目的:分析总结中国人群中膀胱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方法:收集并统计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所有新发的膀胱癌患者的诊治病例资料,共计992份,将这些膀胱癌患者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单纯膀胱癌组和膀胱癌合并糖尿病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比较,膀胱癌合并糖尿病组患者体重、BMI明显高于单纯膀胱癌组(P=0.000、P=0.000)。膀胱癌合并糖尿病组患者FPG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膀胱癌组(P=0.000),且膀胱癌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更高(P=0.007)。与单纯膀胱组患者相比较,膀胱癌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肿瘤更多发生于膀胱颈部位(P=0.002),肿瘤病理分级的级别更高(P=0.042),初诊时即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更高(P=0.000)。两组间患者性别、是否吸烟、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初诊时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增加膀胱癌患者的体重、BMI;与单纯膀胱癌组患者相比较,膀胱癌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血糖水平更高,且糖尿病增加膀胱癌患者的高血压合并率;与单纯膀胱癌组患者相比较,膀胱癌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肿瘤更多见于膀胱颈部位,且膀胱癌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肿瘤病理分级别更高、初诊时即有较多患者伴有远处转移,表明糖尿病可能增加膀胱癌的恶性度。第二部分GLUT1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IF1a、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研究GLUT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探索糖尿病合并膀胱癌患者组织中的GLUT1的异常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及调控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GLUT1、HF1a、MVD、 VEGF的表达,比较单纯膀胱癌和合并糖尿病的膀胱癌组织中各指标的差异,分析GLUT1与HIF1a、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GLUT1在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不表达,在UCC组织中过表达,且GLUT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有关(P=0.000、P=0.000)。膀胱癌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组织中GLUT1的表达水平高于单纯膀胱癌组(P=0.015);HIFla在U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有关(P=0.000、P=0.000),且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有关(P=0.015);MVD、VEGF在U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有关(P=0.000、P=0.001; P=0.000、P=0.039),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无关(P>0.05;P>0.05);在UCC组织中,GLUT1的表达与HIF1a、MVD、VEGF呈正相关关系(r=0.794,P=0.000; r=0.549, P=0.006; r=0.381, P=0.006)。结论:GLUT1在U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级、肿瘤的缺氧微环境及肿瘤的血管形成有关,且糖尿病会增加UCC患者肿瘤组织中GLUT1的表达水平。第叁部分GLUT1shRNA干扰对膀胱癌T24细胞株的效应研究目的:通过研究GLUT1对膀胱癌细胞的效应,探索GLUT1在膀胱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研究利用重组质粒载体转染技术干扰膀胱癌细胞GLUT1水平,Q-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RNA干扰效果,MTT、流式细胞术、Transwell等方法验证GLUT1对臃胱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周期以及侵袭的效应作用,并应用2-脱氧-D-[3H]-葡萄糖法检测细胞内葡萄糖摄取率的变化。结果:应用肿瘤细胞A549筛选出对GLUT1干扰效果达到82%的GLUT1-shRNA;MTT、流式细胞术、Transwell等结果显示,GLUT1-shRNA可抑制T24细胞的增殖达58.69%(48h);促进T24细胞坏死凋亡,48h坏死和凋亡率为47.41%和22.03%;抑制T24细胞的侵袭能力。同时GLUT1-shRNA可减少T24细胞内葡萄糖摄取率达62.39%。结论:GLUT1在人肿瘤细胞包括人膀胱癌细胞中表达,并成功构建、筛选出对GLUT1干扰效果达到82%的pYr-1.1-GLUT1-shRNA质粒;体外实验证实GLUT1-shRNA可减少膀胱癌T24的细胞内葡萄糖摄取、抑制增殖、促进凋亡、抑制侵袭的作用。提示GLUT1可能在膀胱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四部分GLUT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病风险以及P53、Ki67的关系目的:GLUT1是肿瘤葡萄糖代谢的关键因素,探索GLUT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UCC肿瘤形成和侵袭中作用。方法:选取UCC患者314例和健康对照者204例,提取血样DNA,应用PCR-RFLP方法进行GLUT1基因多态性分析,同时选取51例UCC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GLUT1、P53、Ki67免疫组化染色,分析GLUT1基因多态性与UCC发病风险以及GLUT1、P53、Ki67免疫组化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GLUT1XbaI G>T的TT基因型频率更低(38%vs.53%,P=0.033);GT基因型频率更高(58%vs.43%,P=0.034)),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更低(64%vs.74%,P=0.022,两组间GG基因型的频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GLUT1HaeⅢT>C的CC基因型频率更低(38%vs.53%,P=0.033),TC基因型频率更高(83%vs.73%,P=0.006),C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更低(45%vs.56%,P=0.001);两组间TT基因型的频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与低分期肿瘤患者相比较,高肿瘤分期患者中GLUT1XbaⅠ的GG基因型的频率更高(P=0.014)。与XbaⅠ G>T中CT/TT基因型相比,GG基因型患者组织中ki67(P=0.031)、GLUT1(P=0.009)的表达水平更高;XbaⅠ G>T各基因型中P53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35)。HaeⅢ T>C各基因型中P53(P=0.964)、ki67(P=0.145),、GLUT1(P=0.167)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结论:GLUT1XbaⅠ G>T中TT基因型和HaeⅢ T>C中CC基因型可能在UCC患者肿瘤发生中发挥保护作用;同时XbaⅠ G>T中GG基因型可能与肿瘤的增殖、肿瘤葡萄糖的摄取、肿瘤的恶性程度正相关。这些结果提示GLUT1可能会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一个更高恶性度和更高增殖活性预测因素。
周玉玲[6]2005年在《大肠腺癌HIF-1α、Glut1表达与增殖活性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恶性肿瘤细胞表现出微环境缺氧和糖代谢增加,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 HIF-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 Glut1)促进糖代谢增加满足肿瘤生长能量代谢的需要。两者在大肠腺癌中表达的关联性分析及与增殖活性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两者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HIF-1α、Glut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60例大肠腺癌组织及20例正常大肠组织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它们之间相关性。 结果:HIF-1α、Glut1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3%和83.3%,在正常大肠组织中无表达,与正常大肠组织表达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均P<0.01)。高分化大肠腺癌Glut1蛋白表达与低分化癌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HIF-1α蛋白表达和分化程度没有明显相关。HIF-1α、Glut1表达与大肠腺癌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随着Dukes分期的升高表达逐渐增加,C+D期组表达率明显高于A期,差异有显着性(P<0.05和P<0.05),淋巴结转移组中的HIF-1α、Glut1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PCNA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65.25±16.35)显着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15.20±3.47)(P<0.01)。HIF-1α与PCNA呈正相关(r=0.647, P<0.01),Glut1与PCNA呈正相关(r=0.449, P<0.01),Glut1和HIF-1α亦呈正相关(r=0.587, P<0.01)。 结论:(1) Glut1和HIF-1α蛋白的过表达,可能共同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2) Glut1和HIF-1α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两者与大肠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密切相关,其对癌细胞的增殖具有重要意义。
王昆[7]2001年在《18FDG-PE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和GLUT1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18)F-2-脱氧葡萄糖(~(18)fluoro-2-deoxyglucose,~(18)FDG) 一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鉴. 别肺部肿块良恶性和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肺癌组织中I型易化葡萄糖转运蛋白(facilitative 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的表达与FDG摄取的关系;探讨非小细胞肺 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株中 GLUT1mRNA表达 水平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分析GLUT1表达与NSCLC患者预 后的关系。 方法:对34例肺部肿块患者进行了~(18)FDG-PET检查,分别采 用目测法和以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为依 据的半定量法进行图像分析,并与CT和病理结果对照;使用免疫 组化方法检测肺癌、正常肺组织和肺部良性肿瘤中GLUT1的表达, 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肺癌组织中GLUT1表达水平;采 用半定量RT-PCR和碱基序列测定技术检测4株非小细胞肺癌细胞 株中GLUT1mRNA的表达;最后,采用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 析系统检测了8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I期和Ⅱ期NSCLC患者石蜡 切片中GLUT1的表达水平。 结果:目测法 ~(18)FDG-PET诊断肺部肿块良恶性的敏感度、准 3 军医进修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一 确度分别是 93o、85%,CT分别是 630、53%,两者差异有显着性 意义(P<o.05)。半定量法准确度为74%,也显着高于*八P<0.05)。 18FDGIET和 CT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分期与病理结果符合率分别 为 100%和 78%(P<0.05人 24例肺癌标本GLUTI蛋白染色全部 阳性,而且GLUTI 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与SUV值之间直线相关 h—O.86,P<O.05人4株肺癌细胞株中均存在***Tim**A的表达, 并且 2株巨细胞肺癌细胞 GLUT mRNA表达水平高于其它 2株鳞 癌和肺泡细胞癌细胞,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o.05)。生存分析显 示1期和*期N S C L C患者中,G LUT高表达组的生存率比低表达 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尸<O.05)。 结论:同 CT相比,‘SFDGPET能更准确地鉴别肺部肿块性质 及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是一种较好的无创性肺癌诊断技术; GLUT 蛋白在肺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 株 NSCLC细胞中GLUTlmRNA表达水平和其恶性程度一致;GLUTI 蛋白的过度表达对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意义。
阮同德[8]2010年在《GLUT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与背景中国肾癌的发病率在泌尿系肿瘤中为仅次于膀胱肿瘤的恶性肿瘤,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实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目前肾癌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清楚。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 protein-1, GLUT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形成过程、进展有一定关联,目前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但其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国内外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检测人正常肾组织和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组织中GLUT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肾透明细胞癌形成、进展、分期、分级的关系,为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泌尿外科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肾癌标本50例作为实验组,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术前均未进行放疗、化疗治疗,且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另取10例正常肾脏组织(均经病理证实为正常肾脏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和正常组织石蜡切片中GLUT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GLUT1蛋白表达水平与肾透明细胞癌形成、进展、分期及分级等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结果1、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GLUT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为阳性、强阳性,明显高于正常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0,两者之间的表达差别有显着性(P<0.01)。2、GLUT1蛋白的不同阳性表达程度和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年龄有关,肾透明细胞癌中的年龄≤50岁患者强阳性表达率为100%(8/8),>50岁患者强阳性表达率为54.8%(23/42),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T1蛋白的不同阳性表达程度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GLUT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阳性(++)组T1、T2和T3期表达率分别为21.1%(4/19)、5.2%(1/19)和73.7%(14/19);强阳性(+++)组T1、T2和T3期表达率分别为22.6%(7/31)、6.4%(2/31)和71.0%(22/31)。但两组之间GLUTl的表达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χ2=0.052,P=0.97>0.05)。在T1组和T2+T3组阳性表达分别占22%(11/50)和78%(39/50),表明晚期肿瘤(T2+T3)组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早期肿瘤(T1)组,但两组阳性表达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χ2=0.016,P=0.90>0.05)。4、GLUT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阳性(++)组G1、G2和G3表达率分别为31.6%(6/19)、57.9%(11/19)和10.5%(2/19);强阳性(+++)组G1、G2和G3表达率分别为29.0%(9/31)、45.2%(14/31)和25.8%(8/31)。但两组之间GLUTl的表达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χ2=1.783,P=0.410>0.05)。在G1组和G2+G3组的阳性表达分别占30%(15/50)和70%(35/50),表明晚期肿瘤(G2+G3)组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早期肿瘤(G1)组,但两组阳性表达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χ2=0.018,P=0.90>0.05)。结论1、GLUT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其间差别有显着性。2、GLUT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均为阳性、强阳性的表达,提示GLUT1基因参与了肾透明细胞癌的形成过程,和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该基因可作为肿瘤进展的一个灵敏性指标,可能成为一种对肾癌行免疫疗法的靶点。3、GLUT1蛋白的阳性表达程度与患者的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其强阳性的表达水平越低。可能与年轻者的组织代谢较年龄大者旺盛,GLUT1基因更容易表达有关。
钟江涛[9]2018年在《靶向抑制喉癌干细胞GLUT-1提高喉癌放射敏感性机制的体内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五年生存率为72.3%。目前喉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和综合治疗,然而喉癌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生存率并未提高。另一方面,候功能保留是目前喉癌治疗的趋势。放疗对于喉功能保留具有明显优势,然而放疗抵抗的存在,限制了放疗在喉癌治疗上的应用。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途径提高喉癌放射敏感性。我们前期已发现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DN)、小干扰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抑制葡萄糖转运体-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能提高喉癌放射敏感性,同时发现喉癌干细胞中GLUT-1高表达。因此喉癌干细胞很可能在喉癌放疗抵抗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使用AS-ODN、siRNA靶向抑制喉癌干细胞GLUT-1,进行喉癌干细胞放射抵抗机制的体内外研究。1.构建具有放射抵抗性的喉癌细胞株Hep-2R,并分选表达CD133的喉癌干细胞CD133+Hep-2R。2.体外研究明确喉癌放射抵抗与喉癌干细胞中GLUT-1表达增高有关,明确抑制喉癌干细胞中GLUT-1表达可提高放射敏感性的机制。3.体内研究明确喉癌放射抵抗与喉癌干细胞中GLUT-1表达增高有关,明确抑制喉癌干细胞中GLUT-1表达可提高放射敏感性的机制。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喉癌细胞株Hep-2进行X线照射,建立放射抵抗细胞株Hep-2R,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出放射抵抗喉癌干细胞CD133+Hep-2R,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细胞的比例;然后将CD133+Hep-2R分成对照组CD133+Hep-2R-siRNA-NC(0Gy;2Gy;4Gy;8Gy;12Gy)和实验组 CD133+Hep-2R-siRNA-GLUT-1(0Gy;2Gy;4Gy;8Gy;12Gy),转染 GLUT-1-siRNA、X 线照射后用 RT-PCR 检测 GLUT-1 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GLUT-1蛋白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最后将喉癌细胞 Hep-2、Hep-2R、CD133+-Hep-2、CD133+-Hep-2R注射到裸鼠皮下,建立喉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18组:Hep-2、Hep-2R、CD133+-Hep-2、CD133+-Hep-2R、CD133+-Hep-2+X-ray、CD133+-Hep-2R+X-ray、CD133+-Hep-2+AS-ODN-NC、CD133+-Hep-2R +AS-ODN-NC、CD133+-Hep-2 +AS-ODN-GLUT-1、CD133+-Hep-2R+AS-ODN-GLUT-1、CD133+-Hep-2+AS-ODN-GLUT-1+X-rayCD133+-Hep-2R+AS-ODN-GLUT-1+X-ray、CD133+-Hep-2 +siRNA-NC、CD133+-Hep-2R +siRNA-NC、CD133+-Hep-2 +siRNA-GLUT-1、CD133+-Hep-2R+siRNA-GLUT-1、CD133+-Hep-2+siRNA-GLUT-1+X-ray、CD133+-Hep-2R+siRNA-GLUT-1+X-ray。观察并记录各组移植瘤的体积、重量,计算抑瘤率,裸鼠体重。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GLUT-1 mRNA转录与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统计分析采用IBM 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wo-way ANOVA,t-test,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用GraphPad Prism5软件进行绘图分析。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成功制备Hep-2R细胞。Hep-2R和Hep-2种板24 h后贴壁,Hep-2细胞株比Hep-2R细胞株更易形成集落,Hep-2R细胞株的细胞稍大。CCK-8法检测发现,Hep-2细胞株在种板的第1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约在第5天达到平台期;Hep-2R细胞株约在种板后的第2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6天达到平台期。Hep-2R细胞株和Hep-2细胞株的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48.4 h和40.7 h。本实验结果显示Hep-2R细胞株的α/β值明显小于Hep-2细胞株,其SF2值也有所增高。2.免疫磁珠法分离Hep-2R细胞后,Hep-2R细胞的CD133表达率由8.42%提高到90.82%。分离后的CD133+Hep-2R细胞状态良好,满足后续实验需求。第二部分1.RT-PCR 和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转染 siRNA-GLUT-1 后 CD133+Hep-2R 细胞中GLUT-1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对照组中,小剂量射线如2Gy、4Gy明显提高GLUT-1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其中4Gy更加明显;当剂量增大至8Gy时GLUT-1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当剂量进一步增大至16Gy时,GLUT-1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实验组中,X线照射后,GLUT-1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均有所降低,其中4Gy降低幅度最小,16Gy的降低幅度最大。2.CCK-8结果显示:转染siRNA-GLUT-1后实验组中,CD133+Hep-2R细胞的OD450值较对照组低;随着X线剂量逐渐增大,对照组中CD133+Hep-2R细胞的OD450值降低幅度较低,其中8、12Gy较2、4Gy时降低更为明显;实验组中2、4、8Gy时细胞的OD450值降低幅度不明显,12Gy时细胞的OD450值明显降低。3.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转染siRNA-GLUT-1后实验组中,CD133+Hep-2R细胞存活率明显较对照组低,提示转染siRNA-GLUT-1后细胞凋亡增加;随着X线剂量逐渐增大,对照组中CD133+Hep-2R细胞的生存率降低幅度较低,其中12Gy时降低最为明显;实验组中CD133+Hep-2R细胞的生存率随着X线剂量增大逐渐降低,12Gy时最明显。4.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显示:随着X线的剂量增加,对照组中CD133+Hep-2R细胞数无明显减少,并且8Gy量的X线时还增加了 CD133+Hep-2R细胞数;实验组中,OGy时CD133+Hep-2R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并随着X线剂量的加大而减少。第叁部分1.与Hep-2组相比,Hep-2R组肿瘤体积显着减小,CD133+-Hep-2组肿瘤体积明显增大;CD133+-Hep-2R组肿瘤体积较Hep-2R组显着增大,较CD133+-Hep-2组显着减小,与Hep-2组无显着性差异;RT-PCR结果显示,CD133+-Hep-2组GLUT-1 mRNA 转录水平较 Hep-2 显着性增加;CD133+-Hep-2R 组 GLUT-1 mRNA转录水平较Hep-2R组显着性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ep-2R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较Hep-2组显着增加。CD133+-Hep-2R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较CD133+-Hep-2组显着增加。与Hep-2或Hep-2R组相比,CD133+-Hep-2或CD133+-Hep-2R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2.X线照射后,肿瘤体积显着减小。与转染反义核苷酸对照组相比,转染AS-ODN-GLUT-1组肿瘤大小显着变小。与转染siRNA对照组相比,转染siRNA-GLUT-1组肿瘤大小显着降低。当有X线照射时,CD133+-Hep-2细胞敲降GLUT-1组肿瘤大小均显着低于CD133+-Hep-2R细胞敲降GLUT-1组。3.X线照射后,肿瘤抑制率显着增加。与转染反义核苷酸对照组相比,转染AS-ODN-GLUT-1组肿瘤抑制率显着增大。与转染siRNA对照组相比,转染siRNA-GLUT-1组肿瘤抑制率显着提高。当有X线照射时,CD133+-Hep-2细胞敲降GLUT-1组肿瘤抑制率均显着高于CD133+-Hep-2R细胞敲降GLUT-1组。4.X线照射后,小鼠体重明显减轻。与转染反义核苷酸对照组相比,转染AS-ODN-GLUT-1组体重变化不明显。与转染siRNA对照组相比,转染SiRNA-GLUT-1组体重无显着性变化。当有X线照射时,小鼠体重均减轻,CD133+-Hep-2细胞敲降GLUT-1组小鼠体重略高于CD133+-Hep-2R细胞敲降GLUT-1 组。5.RT-PCR检测结果显示,X线照射和与转染AS-ODN-GLUT-1、siRNA后,与Hep-2组相比,Hep2R组肿瘤组织GLUT-1 mRNA表达显着降低。与Hep-2或Hep-2R 组相比,CD133+-Hep-2 或 CD133+-Hep-2R 组肿瘤组织 GLUT-1 mRNA表达均显着增加。与无X线照射组相比,X线照射后,肿瘤组织GLUT-1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与转染反义核苷酸、siRNA对照组相比,转染AS-ODN-GLUT-1组、siRNA组肿瘤组织GLUT-1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有X线照射和与转染AS-ODN-GLUT-1、siRNA后,与Hep-2组相比,Hep-2R组肿瘤组织GLUT-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Hep-2或Hep-2R 组相比,CD133+-Hep-2 或 CD133+-Hep-2R 组肿瘤组织 GLUT-1 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与无X线照射组相比,X线照射后,肿瘤组织GLUT-1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与转染反义核苷酸对照组、siRNA组相比,转染AS-ODN-GLUT-1组、siRNA组肿瘤组织GLUT-1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6.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无X线照射组相比,X线照射后,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与转染反义核苷酸、siRNA-GLUT-1对照组相比,转染AS-ODN-GLUT-1组、siRNA-GLUT-1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X线照射后,Hep-2R组凋亡率均显着低于Hep-2组。7.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未经X线照射组相比,经过X线照射后,肿瘤组织细胞G0/G1其细胞比例略有增加,S期和G2/M其细胞比例略有降低,说明细胞增殖略有降低。与转染反义核苷酸、siRNA-GLUT-1对照组相比,转染AS-ODN-GLUT-1组、siRNA-GLUT-1组肿瘤组织细胞G0/G1其细胞比例略有增加,S期和G2/M其细胞比例略有降低,说明细胞增殖略有降低。X线照射时,Hep-2R组与Hep-2组相比,肿瘤组织细胞G0/G1其细胞比例略有降低,S期和G2/M其细胞比例略有增加,说明细胞增殖略有增加。结论:1.喉癌干细胞在X线照射后出现放射抵抗性进一步增强,在喉癌放射抵抗中具有重要作用。2.靶向抑制喉癌干细胞中GLUT-1能提高喉癌放射敏感性。
刘琼[10]2012年在《葡萄糖转运蛋白-1 mRNA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胸水是肺部疾病或肺癌的常见并发体症,也是查找病因,鉴别其良恶性的重要媒介。本课题以免疫化学SP法在细胞水平上检测GLUT1表达差异,同时采用双标准曲线法Real-time RT-PCR定量检测肺癌患者胸水中GLUT1mRNA含量,其意为癌细胞在脱落胸腔内早期阶段、甚至尚未脱落至胸腔而建立国内肺癌早期诊断方法。方法研究用150例标本来自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及湖南省肿瘤医院患者胸水细胞。病例标本分为对照组和肺部疾病患者组,后者又分为肺部炎症、良性肿瘤和肺癌组。其检测标本离体后经2500r/min离心10min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将沉淀细胞制成石蜡切片用于HE常规染色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胸水细胞中的GLUT1蛋白表达;另一剩余的沉淀细胞置-70℃冰箱保存,采用双标准曲线法Real-time RT-PCR技术对GLUT1mR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1) GLUT1蛋白在对照组、肺良性病变组和肺癌组叁组中的总体表达有差异(Hc=45.197,P<0.05)。两两比较显示:对照组和肺良性病变组两组间比较,GLU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93,JP>0.05);GLUT1在肺癌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肺良性病变组(x2=6.090,4.817,均P<0.001)。2) GLUT1蛋白在肺癌70例中,其中Ⅲ-Ⅳ期中的表达强度高于Ⅰ-Ⅱ期、低-中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均P<0.05)。3) Real-time RT-PCR双标准曲线法检测GLUT1mRNA归一化值分别为:对照组:0.0014±0.0199、肺良性病组:0.0119±0.0240、肺癌组:0.3889±0.4598。GLUT1mRNA在对照组、肺良性病变组和肺癌组叁组中的表达总体差异非常显着(Hc=69.848,P<0.01)。两两比较显示:GLUT1mRNA在肺癌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肺良性病变组(x2=7.559,6.008均P<0.001);但对照组和肺良性病变组GLUT1mRNA表达无统计学意义(x2=2.325,P>0.05)。4) GLUT1mRNA在不同类型疾病组间比较:肺癌Ⅲ-Ⅳ期中的表达强度高于Ⅰ-Ⅱ期、低-中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存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均P<0.05)。5).ROC曲线结果显示:在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为0.0056的条件下,计算RT-PCR的GLUT1mRNA与SP免疫组化检测GLUT1下面积,分别为0.880和0.791,显示GLUT1mRNA诊断价值优于SP法GLUT1检测。结论1)胸水中GLUT1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肺癌临床鉴别诊断及预后有临床参考价值。2)建立了双标准曲线法Real-time PCR检测胸水中GLUT1mRNA的方法,可作为早期检测肺癌的新方法。3) GLUT1mRNA对肺癌早期诊断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参考文献:
[1]. 肺癌中Glutl过度表达和FDG摄取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 汪涛. 军医进修学院. 2001
[2]. 葡萄糖转运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钟秀君. 浙江大学. 2006
[3]. 肺癌原发灶FDG摄取与肿瘤大小及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 李明焕. 天津医科大学. 2008
[4]. PET/CT在判断可手术切除肺癌患者预后、淋巴结分期中作用[D]. 张振江. 山东大学. 2007
[5]. GLUT1与膀胱癌进展相关性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杨小清. 天津医科大学. 2014
[6]. 大肠腺癌HIF-1α、Glut1表达与增殖活性的相关研究[D]. 周玉玲. 武汉大学. 2005
[7]. 18FDG-PE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和GLUT1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研究[D]. 王昆. 军医进修学院. 2001
[8]. GLUT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阮同德. 天津医科大学. 2010
[9]. 靶向抑制喉癌干细胞GLUT-1提高喉癌放射敏感性机制的体内外研究[D]. 钟江涛. 浙江大学. 2018
[10]. 葡萄糖转运蛋白-1 mRNA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刘琼.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标签:肿瘤学论文; 肺癌论文; 肿瘤论文; 肿瘤分期论文; 病理报告论文; 肺癌转移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膀胱癌论文; 预后论文; 癌症论文; 淋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