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科技发展思想初探_科技论文

周恩来科技发展思想初探_科技论文

周恩来的科技发展思想略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科技发展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周恩来青年时期就有科学救国志向。新中国成立后的50~60年代,他对科学发展问题具有了新的深刻思考,并逐步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发展的方式和思路。归纳起来有五点: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群众运动式发展,科技——生产互动发展,引进——消化拉动发展,人才——利益驱动发展。

青年时期,周恩来就抱有科学救国的宏伟志向。“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即是他痴求科学真理的铭记。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各种客观实际使他进一步发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解放后,百废待兴,新中国建设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人民当家做主的优越环境,使他长期驻留在头脑的科技意识得以迸发出来。像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他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中国实际,提出了卓有远见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实践证明,这些思想是及时的、正确的。

一、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思想

建国初期,我国科学技术十分落后,连缝衣针和自行车都不能生产。周恩来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要发展,科技要先行。并果断地选择了重点突破、跳跃发展的思想方式。

周恩来在《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一文中指出:“实行技术革命,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技术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前夜,我们必须急起直追”〔1〕。在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12年规划中, 他进一步指出:“目标要尽可能瞄准代表世界科技尖端水平的新学科、新技术,不失时机地迎头赶上,要尽可能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成就尽可能介绍到我国的科学部门、国防部门、生产部门和教学部门,把我国科学界所最短缺又是国家建设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 使12年后我国这些门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接近苏联和其他大国。”〔2 〕他从三方面论述了跳跃式发展思想。首先,他认为这是世界科技发展形势的要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当我们向前时,别人也在前进,若不打破常规,专走别人的老路,就永远不能超过别人,就永远被动挨打。其次,他认为这是国内人才现状的要求。旧中国留下的科技人才不多,新中国培养的人才有限,要发展科技就要集中力量,解决重要问题,争取突破。否则,平均用力就会一事无成。最后,他认为搞尖端技术、实行重点突破能够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尖端技术是综合型技术,如果尖端技术有突破就可带动整个技术体系的发展。在论及实现这种战略的可能性时,他提出三个有利条件。第一,我们已学习了苏联许多东西,有了基础;我们已培养了一些大学生,同时又从国外回来一批高水平专家,人才紧缺问题有了缓解。第二,我们有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直接利用。第三,我们有优越的社会制度给予保证。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在1956~1967年的12年科技发展规划中得到充分贯彻。我国的原子能技术、喷气技术、激光技术和电子技术,正是由于被列入重点科技规划,才得到迅速发展的。

二、群众运动式发展思想

50年代,毛泽东多次提出在技术上来一次革命的思想。周恩来是毛泽东技术革命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具体执行者。在具体实践中,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进行技术革命不能单靠科技专家,而应该全民动手,全民参与,大搞群众运动,在全国人民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懂技术、会技术的良好风气。他说:“要采用先进技术必须发挥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大搞科学试验”;“要采用新技术必须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相结合”〔3〕; “实现集中领导和大搞群众运动相结合,要把任务交给群众讨论,开展比学、赶帮竞赛,实行领导干部、专家、群众三结合”〔4〕。在50~60年代,我国城镇、 农村各条战线在周恩来这一思想指导下,迅速掀起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出现了蔡祖泉、王崇伦等一批技术革新能手。小发明、小革新不断涌现。仅1965年统计,一般技术革新成果达1373项, 较大革新成果达260项。

三、科技——生产互动发展思想

在谈到科技和生产的关系时,周恩来明确提出:生产孕育着科学,科学要面向生产。在1959年9月的一次国务会议上, 他指出:“科学研究工作应该同国家的各项建设工作,特别是国家经济建设工作结合起来。”〔5〕他还说:“如果不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 这个知识就是死的,没有用的。”〔6〕1962年, 他进一步提出“科研机构进入生产企业,实行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设想。他批评一些研究人员,大学毕业后十几年没有到过生产现场,不是画就是抄。1966年9月, 他具体地指导了科研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联合工作,提出“部院合并”,“场所挂钩”。1971年12月,针对科研院所又从生产部门分离出去的情况,他严厉批评道:要把研究所给工厂,脱离生产不行,我不相信放在工厂就搞不出东西来。

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地位方面,周恩来一直坚持生产的目的性和科学技术的手段性。1964年12月21日,他指出:“所有科学研究和教学单位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同生产结合的形式和服务的对象,各级计划经济部门要把推广科技成果作为经常性工作。”在如何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层面上,周恩来认为:“科研、教学、工厂三者有分工有合作,而不是把力量全部集中在科研部门,也不是把力量全集中在教育部门或工厂,安排这些关系是科委的责任。”〔7〕

四、引进——消化拉动发展思想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周恩来把科学技术引进视为重要国策,从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成熟的经验。

第一,周恩来主张坚持科学技术引进。1949年5月, 他指出:科学技术不分国界,对全人类都有用。在科学问题上,共产党应该服从真理。他坚持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与“四人帮”宣扬的“从西方引进科学技术是洋奴哲学”的论调进行了斗争。1971年12月,他在一次会议上有针对性地指出:不能认为凡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东西都不好,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能搞。

第二,科学技术引进要不拘一格。周恩来实事求是地从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出发,提出社会制度不同不应该妨碍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经济、技术要发展必须不拘一格地进行技术引进。1956年5月, 他在一次国务会议上说:“日本、美国和英国,它们的长处,我们也可学。”并批评了那种“好像只能学社会主义国家的,不能学其他国家的”迷信思想。他反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1960年,他在聂荣臻给中央的报告上批注:关于科学技术能学到就学,能买到应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千方百计地买到。周恩来还提倡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引进科学技术。在70年代,中美关系一解冻,他就指示立刻恢复科技部门和美国的正常接触,邀请美籍华人科学家来访。

第三,科学技术引进要高起点。周恩来一贯认为,技术引进时,要有长远考虑和战略眼光, 要引进世界最先进国家的最高水平的技术。 1972年10月,他在外交部、外经部向国务院递交的准备向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引进技术,并在派人考察的报告上批注:为何不派人去伦敦、巴黎、波恩、东京去研究西欧、美加、日本的机械工业呢?反而求其次?

第四,技术引进要避免迷信和盲从,要和独创相结合。周恩来提出:引进并不是认为外国一切都好,一切都要引进。1956年5月, 他提出了向外国学习应遵守的十二字原则。即“独立思考,避免盲从,不要迷信”。1964年12月,他又提出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相结合,倡导技术引进的一学二用三改四创的八字方针。70年代,他再次提出:引进的目的不是模仿,而是创新和赶超。

五、人才——利益驱动发展思想

在发展科技、振兴经济的实践中,周恩来固然重视利用全国人民的力量和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但他并没有忽视广大科技人才的中坚作用。他认为大量的科技人才和尽量满足人才的利益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基本保证。由此,他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

1、科技人才是国家的宝贝。1952年10月,周恩来在国务院第156次会议上指出:我国要建设,人才就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1953年9月8日,他又说:培养技术人才是我国建设的关键。1955年12月24日,他在一次会议上又强调知识分子的工资待遇问题。他提出:“知识分子工资待遇政策存在着等级制度和平均主义倾向。一些教授工资只相当于副局长,甚至更低,一定要调整,其中有些特殊贡献者,工资可超过国家主席。”〔8〕在1956年的一次知识分子会议上, 他提出了科技人才是国家宝贝的思想,他说:“新中国建立后到去年为止,我们有96万大学毕业生,几百万中级知识分子。再过十年,我们又有一百多万大学生毕业,这是旧时代所不能比拟的。我们现在已有一支不少的技术力量和科学机构,这是国家的宝贝。”〔9〕在文化大革命中, 周恩来在艰难的环境中,苦心保护大批科学家,以自己的亲身活动履行了这种思想。1969年8月9日,他指示军管会的有关领导“要想尽办法,保护好钱学森等一批专家,使他们不受干扰、不被冲击。如果有人要武斗、抓人,可武力保护。”〔10〕

2、使用科技人才要用而不疑,疑而不用。我国建国初期, 科技人才十分缺乏,但对有限的科技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却存在严重弊端。受“左”的思想影响,一段时间内党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瞧不起知识分子、不重视科技专家的倾向。一些人还利用各种政治运动,对专家学者加以打击和排挤。1955年11月,周恩来向毛泽东提出:“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这危及中国的进步。”〔11〕1956年1月, 他又提出:我国目前对于知识分子使用和待遇中的某些不合理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同志对于党外知识分子的某些宗派主义情绪,在相当程度上障碍了知识分子现有力量的发挥。周恩来针对使用科技人才中的种种问题,在1955年11月明确提出了“用而不疑,疑而不用”的具体措施。

3、知识分子大多数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建国初期一段时间, 党内对知识分子的使用问题存在着分歧。因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大部分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由国外回来的。受“左”的思想影响,一些人总是戴着墨镜看人,认为他们靠不住,他们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周恩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明确提出:“知识分子中间绝大部分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工人的一部分。”〔12〕1956年1月, 他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让知识分子当家作主,发挥知识分子力量的三个必要条件:第一,妥善使用和安排他们,使之用有所长。第二,充分了解他们,给予应有的信任和支持。第三,关心他们,给予应有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周恩来的科技发展思想主要形成于50~60年代。它的形成在理论上大大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但这些思想仍对我国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有指导意义。尤其对迎接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注释:

〔1〕〔2〕〔3〕〔4〕〔7〕〔9〕〔10〕〔12〕《周恩来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441、184、441、442、415、 414、19、162页。

〔5〕〔6〕《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第143、58页。

〔8〕《周恩来——智慧、勇气、真诚的化身》,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27页。

〔11〕《周恩来和他的世纪》,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328页。

标签:;  ;  ;  ;  

周恩来科技发展思想初探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