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素质教育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语文课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长期围绕“应试”的指挥棒团团转,积习甚多。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语文教法改革,走语文素质教育之路,积累了一点初浅的教学经验。
一、课文学习 化知为能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无庸讳言,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满足于“奉送”真理,在教学中搞“填鸭式”教育,教师讲、学生听,忽略对学生“发现”真理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围绕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文教学上我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我把一篇课文的教学分为“预习、精讲、巧练”三个步骤,尤其注重预习环节。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是学生对课文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而传统教学的预习设置常是“走过场”,预习和课堂是脱节的,即使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教师仍旧按自己的设想满堂灌,使学生感到预习是白费力气。而我却把抓好预习作为促进语文各个环节教法改革的关键,提出了以“读”为本的预习方式:
(1)读预习提示。 我认为高中教材的预习提示部分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通过它,学生可以了解到写作背景、课文大意,与本文相关的内容介绍等。学生可边看边勾划要点。
(2)熟读课文。借助于工具书,学生可解决字、词障碍,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我把学生分为五人一个学习小组,各小组轮流登台朗读,或齐读,或分角色读,或与其它小组比较朗读,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机会,还加强了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又培养了竞争意识,真是一举多得。
(3)细读自然段。要求学生标出段落序号, 在作业本上逐段写出其大意。然后各学习小组选派同学在黑板上把段意写出,同学们评议选择较为准确者记录在书上,这很好地训练了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4)读说明注释。 学生从课文的小注释中可了解更多的知识信息,对积累词语也很有帮助。
(5)读课后作业。有的作业, 通过前面的预习过程学生已能独立完成,可给学生一种学有所得的愉悦感;有的作业,学生虽一时不能完满解答,但他能带着问题听课,形成一种积极的求知心态,这都是预读作业的妙处。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怎么“讲”呢?我主张“精”,——抓住教材的精华、讲出语文的精采。由于有了全面、踏实的预习作铺垫,我的学生对课文已十分熟悉了,我一般只需对重点段落作赏析式点拨,不必在课堂中宝贵的45分钟里喋喋不休地讲述学生早就掌握的内容,而要让精辟独到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思维,解答他们的疑难,激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怎样讲出语文的精采呢?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学生喜欢什么?名作家梁晓声在《我想这样上语文》中的一段话引我深思:“一篇课文,无论是诗是词是小说是散文或古今或中外,老师讲作者生平、命运;接着讲作者所处的时代……文中他的人生观爱情观世界观,他或她的实事或轶事——判断一位老师的教学责任和水准,主要看其在以上方面收集了多少有价值的资料,向学生讲了多少有意义值得听的内容。”我认为语文课的精采离不开这些传统教学“不屑一顾”的细枝末节,因此,我在课堂上也许会穿插一段作者轶事,也许会讲一个语林趣话,也许会来几句流行歌词评析……学生深感语文课开阔眼界,值得一听,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关于练习,它其实早已灵活地贯穿在预习、听课的教学环节中了,我也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味追求“量”上的突破,大搞“题海战术”,我认为“练”应在“质”上多动脑筋,突出“巧练”。我的语文练习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预习、听课时的随堂练习。(二)有选择地完成某些课后练习。(三)有创意的、带总结性的练习。如在高中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后,我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的各成员通力合作,办一张文学小报《诗仙李白》,把从小学到高中所学过的李白诗歌,你所知道的李白的其它名诗名句、李白的典故,名人们对李白的评价等收集整理起来,温故知新,练习的效果非常好。
二.课外阅读 化虚为实
课外阅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提高语文读写能力有密切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也高谈课外阅读的作用,但强调的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课外阅读很难落到实处。我为了开展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一)保证阅读书源。图书资料不足是制约课外阅读的一个原因,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根据实际情况提了一些建议:每学期班上每个同学必须带1—2本质量较高的课外读物,如中外名著,《读者文摘》、《演讲与口才》等刊物,全班近百本书刊杂志就组成了一个小型图书室,每人与同学交流阅读不少于20次;我校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靠近全国闻名的重庆沙坪坝文化区,遍布大大小小的书店,我鼓励学生逛书店浏览新书,只要注意爱护书本,这种免费阅读一般都能顺利进行;目前新书价格不菲,但旧书往往价廉物美,学校附近的旧书摊也是一块“宝藏”,有心人常可买到好书;动员学生多到学校里、社会上的各类图书馆博览群书……,有了这些办法,课外阅读的书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确定摘抄计划。有一句颇含哲理的话:“再淡的墨水也比最强的记忆持久”。为了保存下课外阅读的成果,我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完成五条摘抄;为了提高他们摘抄的兴致,我常会给出一组组新颖的选题,如“万紫千红——摘录写鲜花的诗文;秋高气爽——摘录写秋景的篇章;名著名段、报刊摘要、奇闻怪事、爱国名言、微型小诗、十条歇后语……学生坚持摘抄一段时间后,就习惯成自然,把摘抄视为精神享受,把摘抄本视为忠实的朋友。摘抄陪伴孩子们走过多彩的花季雨季,丰富了他们年轻的心灵。
(三)定期“摘抄赏析”,同学们做好了摘抄,既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也希望体会“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乐趣,于是我两周进行一次“摘抄赏析课”,或同学读摘抄谈理解,引发师生们的共鸣;或互相传看摘抄本,交流评比;或来一场摘抄精选朗诵,让同学们陶醉在美妙的文学意境里……活泼多样的“摘抄赏析”深受大家欢迎,更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文章写得好的学生,恐怕多半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我的学生们经过三年的高中课外阅读训练,读写能力明显提高,这情形正如一句诗所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是语文素质教育源源不断的活水,应该坚持不懈!
在语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中,我力求体现“以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思想,不断推陈出新。我相信有了许多和我一样默默耕耘的语文教学同仁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开创出语文教学新局面。让我们以鲁迅先生的名言共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