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思想论文,现实意义论文,经验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在七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在自己的旗帜上写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写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现在又写上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在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有力地保证着我们的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因而深入探讨、研究、把握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这对于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发展的动因和根本原则
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和发展过程,有其内部的驱动力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对不同时期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的清醒认识,是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立足点。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思想不能不反映时代的特征,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是时代发展的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国情又怎样认识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此作了艰辛探索,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依据这一思想, 我们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以及革命的任务、动力、前途和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有了深刻的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的主题,邓小平纠正了种种长期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把理想当作现实的错误倾向,使社会主义立足在现实的基础上,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符合国情的科学论断,从而奠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块理论基石。
(二)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是解决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的迫切需要。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或历史阶段,都需要而且也都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据该时代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产生和形成相应的理论形态或理论形式,以指导和保证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从而把革命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对外来文化反复选择的结果,是解决近现代革命运动主题的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所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通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在解决这一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怎样来发展生产力呢?他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毛泽东当年的重点在于搞清楚马、恩的社会革命论,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邓小平今天的任务主要是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之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其实质和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实践是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发展的根本途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的产物。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原则,都只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且不断吸收、消化新的实践经验,从而赋予这些理论原则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强大生命力。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1927—1945年近二十年的伟大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在概括和提炼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性活动中产生的。离开了社会实践,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则,也是一条根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课题,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指导作用,完全在于它必须同各国、各民族的实际相结合,从而成为各族人民自己的理论和行动的指南。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结合,“结合”的出发点选在哪里?是从“本本”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求革命和建设的答案,还是从实际出发,在新的具体实践中去寻求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怎样具体化,中国化?等等,对这些历史课题的回答和解决,将不断地推动着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
(五)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才能发展,也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毛泽东思想着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着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二、思想解放运动是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发展的基本思想前提
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坚持和发展,离不开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思想斗争和思想解放运动,这是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马克思主义,是经过思想阵线严重斗争的。当时斗争的主要焦点是:要不要高举马列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二十年代初发生的几次大论战都与此有关。胡适、张东荪、梁启超等人借口中国政治经济落后或马克思主义是“空想”,鼓吹“中国现在没有谈论社会主义的资格,没有采取什么主义的余地”。以李大钊、蔡和森、李达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参加了这些论战,有力地回答了以下问题:中国需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能够和实际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二)延安整风运动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思想基础。1941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的著名论断,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他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运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延安整风,它对于在全党确立和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通过整风,毛泽东思想开始为全党所公认和接受。1943年,党的理论界和党的领导人王稼祥、周恩来、邓小平等分别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界定,正式将它定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七大新党章将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旗帜上郑重地写上了毛泽东思想。
(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巡讲话,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是我们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首开了思想解放的先河。这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的禁锢,这就为克服多年来的左倾指导思想,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舆论准备。邓小平积极支持了这场大讨论,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巡重要讲话,出现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这一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鲜明地回答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解放的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消除了姓“资”姓“社”的困扰和疑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作了新概括,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特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是同党的成熟程度成正比的
党在理论上的发展和成熟是一个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和条件,也是关系一个党,思想、政治水准的重要基本建设。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是同党的成熟程度成正比的,两者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的。只有一个成熟的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刻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动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内多次出现右倾和左倾错误,使革命事业受到极大挫折,这表明我党还是一个幼年的党。党的不成熟性突出表现在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还没有自觉提出和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和原则。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承担了历史的重任,勇于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井冈山斗争时期、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阶段、延安整风至党的七大这样几个阶段,实现了“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始终是摆在取得政权之后的共产党人面前的头等重要问题,但又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必须正视的是,我党已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还不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党努力寻求马克思主义和新时期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创造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理论,这是一个党更加成熟的标志,也是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特色理论的孕育阶段;党的十二大至十三大,是特色理论的初步确立阶段,特别是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十三大以后的五年,是特色理论的深化阶段;十四大以及十四大以来,是特色理论的新概括阶段和继续发展阶段。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的新概括,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终于演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四、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发展的现实意义
深入探求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发展的进程,把握住其基本经验和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特色理论,既是相互依存、一脉相承的统一整体,又是各具特色、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它们之间具有历时性、阶段性的递进关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用特色理论武装全党,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学习特色理论,最主要的是学习其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二)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是一种合力积极推动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各自不同的经历,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善于引导人民群众的实践。
(三)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不抄模式,不循陈规,敢于面对新事物,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我们工作的标准,不断开辟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633页。
〔2〕《邓小平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