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议“请”与“客”的量词移用
白莎莎 河南师范大学
摘 要 量词是现代汉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类词,同样也是非常特殊的一类词。其产生的原因是和其它语词的产生原因一样,都是在人们日常交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正因为此,“请”“客”的量词用法也从其原本语义中逐渐衍生出来,属于是语言崇拜现象的一种表现,内含对附加之物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情,包含着尊敬,崇敬和礼貌的附加意义。本文就量词“请”“客”的用法和其包含的文化语义色彩做适当分析。
关键字 量词;请;客;用法;文化语义色彩;
运用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征。社会活动中人们进行物质交往,需要计量、表量;思想交流,需要表达准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量词在低年级教学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张、个、条等量词均是学生搭配常用量词。还有一些不常用量词由于语言发展规律,时代环境等原因,逐渐退出了大家的视野,但是它们的存在和意义依然在语言发展中留下了痕迹,比如,“请”与“客”。在文章典籍中,“请”与“客”字屡见不鲜,在口语中使用更是频繁,被赋予了动词、名词和敬辞礼貌用语等多种丰富的含义。量词“请”与“客”经过较漫长的演变,逐渐从不具有的词义中衍生出了量词的新用法,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语义色彩。在本文中,笔者就量词“请”与“客”的用法和其包含的文化语义色彩做适当分析。
一、量词“请”的演变及文化语义色彩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请”字的义项有四个,分别是:①请求;②邀请;聘请;③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④旧时指买香烛、纸马、佛龛等。而当“请”字作为量词时,与量词用法相关的只有第四个义项,相当于名量词,多用来表示事物的单位。
在《说文》中,“请,谒也。”,即“谒见,拜谒”之意,还有表示“请求,要求”的含义,多做动词使用;而作为副词,“请”字多用来表示自己的意愿和对对方的尊敬与礼貌。据查阅古籍资料可知,大约成书于西周晚期的《仪礼》是最早出现“请”的文献,如《仪礼•士礼相见》中“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在该句中,“请”字做“请求”之意。到春秋末期的《左传》,“请”字已经虚化出敬辞之意,与动词“请求”有了明显区分。比如:“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左传•庄公九年》)”,这里的两个请字再做“请求”解释已经不合适了,它们只用来表示敬意。之后在有些文献中,动词“请”字出现了“拿、取”的义项。如:《元曲选外编•敬得不伏老》一折:“[房]请功劳簿来查看,论功行赏。”,这里的“请”则释义为了“拿或取”。
直到明清时期,在明代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和清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一书中,“请”字才出现了“旧时指买香烛、纸马、佛龛等”的义项,但此时的义项是动词用法,初含了“购买神圣的物品,虔诚地买,拿”的意味。如“奴家有烦师父替我请一卷到家来念(《初刻拍案惊奇》)。”,“你再请一部《莲经》供在上面(《醒世姻缘传》)。”关于这一用法,有文章言“显然是包含宗教崇拜色彩在内的旧格式的遗留”[注: 车淑娅.论词义演变对句式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78]。而这个观点恰与许钟宁在《二元修辞学》中,“请”字的量词用法是“语言崇拜现象的近现代版,是语言崇拜行为在汉语特有的‘量词文化’中的体现”[许钟宁.二元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0.第195页]的观点不谋而合。虽然,这是早期宗教对语言影响的遗留,但就现代语义学的观点看来,随着“请”字中“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义项的发展, “请”字可以理解为表示“对佛祖敬畏”的量词用法的义位变体。
“请”字作为量词使用,突破了原始用法的限制,从动词、副词等词性,移来用作量词,这被认为了“有意将常规上不用来标量且带有鲜明情感色彩的他类词从其所适宜的语域,并侧重于情感色彩义的凸显,以传递某种文化含义”[许钟宁.二元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0.第192页
]。东汉之后,佛教传入,百姓在思想观念,民俗礼仪等等方面都深深的受到了佛教的影响。面对变化莫测的大自然,面对残酷的封建统治,普通的劳动人民将信念寄托在宗教上,对神仙佛祖毕恭毕敬,在他们心中佛祖既神圣、威严,又让人惧怕又敬畏。在语言词汇上也创造出内涵丰富的词语,如,“心花”是佛教用语,形容口才好的人讲话生动活泼叫“妙语莲花”、“口吐莲花”,高兴了叫“心花怒放”;比喻人有仁慈之心叫“菩萨心肠”,还有大彻大悟、衣钵相传及佛口蛇心、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对佛教世界、信徒及教义褒贬参半的评价词。
在这种文化熏陶下,量词“请”字逐渐出现在宗教佛堂、佛教圣地等场所,所“请”之物专指佛经,佛龛,纸马,香烛等物件,包含着对所表达事物的尊敬,崇敬和礼貌的附加意义。这类用法在古代,乃至现代都有使用,例如:
“调羹道:……若是两个老人家的喜神合神主没人供养,你搀空子请了这来也好。
——(《醒世因缘传》第 77回)
我从韶山请回一尊毛主席铜像,放在办公室什么位置比较好?
——(www.wenda.haosou.com /q/1365011335062312,2013年4月3日)
一请佛像,每请50元
——(转引自《修辞学习》,2003年1期,第34页)
第一个例句中“喜神”指句中两个老人家的传真画像 ,“神主”指木制的牌位,古代民间常以此以祭祀亡故的亲人。例二则是在“文革”时期的常用用法,那个时代人们把领袖毛主席当做神来对待,为了表示对领袖的尊重,一律把“请”说成“买”,放到今天这种用法依旧存在。例三中“请”字相当于量词“个”,常见于佛教圣地等场所,避免对神像的亵渎,表示对宗庙祠堂的敬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总而言之,出于对神像的虔诚、对领袖的崇拜使人们有意识的回避了“买”字,带之以充满敬意的“请”。当这一传统文化心态延伸到这一领域的量词时,所购之物也就出现临时使用的“请”,有了诸如“一请挂件”“一请佛像”的用法。虽然,在现代“请”字量词用法的使用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请”字的作为敬辞用法含义的保留是经过了从文化认知心理、社交会话情境的复杂条件、同义单位的竞争,更是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学生规范用语的词汇。
二、量词“客”的演变及文化语义色彩
从“客”的起源来看,客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外为房屋之形,屋内有一个面朝左的人,左边有只大脚,会外人到了之意。在《说文》中“客,寄也” ,而“寄,託也”,本义为宾客,也引申为门客,有寄人门下之意,常作为名词使用,如:“有不速之~三人来。(《周易•需》)”和“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战国策·齐策四》)”。后来,“客”字逐渐活用为了动词。如,“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之(《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客”是以宾客之礼招待他;让……为客的使用用法,也有史料佐证,如“(冯谖)过其友,曰:“孟尝君~我!”(《战国策·齐策四》)中;此外“客”还可以作状语,作为宾客……,如“齐将田忌善而~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从已查阅的史料中可见,“客”字作为名词和活用为动词出现,并没有量词的用法。但是“客” 的量词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是这样解释的:<方>量词,用于论份出售的食品、饮料,如:一客饭,三客冰淇淋,意义和“份”相近。”《现代汉语词典》只是提到作为方言量词使用,并没有具体哪种方言,而在《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中,特别提示“‘客’是吴方言量词用法”[注: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01.第80页
]。但是“客”作吴方言量词用法的出处,笔者还没有从已有资料中考证出来。可依据上
文许钟宁的观点来看,“客”同“请”一样,属于量词移用,源于方言,是语言崇拜行为的体现。这种用法在吴方言区的饭馆、小吃店的价目表上随处可见,例如:
我请你去吃一客小笼包子。
——(《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下午两三点上飞机前路过冰淇淋柜台吃了一客冰淇淋苏打——飞机上没饭吃。
——(《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新星出版社,2012,第240页)
它是做小生意的:25美分的一个面包加牛肉饼,10美分一客的炸土豆条,20美分一客的冰淇淋,一瓶橘子水,几片酸黄瓜……
——(《现代市场营销学习指导》,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第132页)
存在即是合理,“客”既然可以随着语言发展而产生量词用法,那同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不无关系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历来有好客和敬客的传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客”的第一个基本义项是:“与‘主’相对,到别处短居或短时停留的人”。故古时住店的地方尊称“客栈”,就餐的人被尊称为“客官”,直到今天,称呼人的“客户”、“顾客”、“旅客”、“乘客”、“游客”等,称呼交通工具的“客机”“客船”“客车”等词汇,依然在广泛使用,包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体现着对“客”的尊重和友好。以至于后来,购买的对象也被敬称为“客”,以量词为媒介,用作所购买物品的计量单位,使“客”的文化色彩义得以延伸,充满了“迎宾”、“敬客”“礼貌”的感情色彩,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随着互联网极速的发展,“客”的含义也得到了极大丰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出现比如黑客,背包客,创客等新词汇,诞生了“x客”一类词汇。这类词汇追本溯源,在古代文献中也可查询到“刀客”“剑客”“门客”“食客”“刺客”等词汇,泛指了一类人。在汉语中用来指人的后缀或类后缀有很多,主要有“x者、x员、x长、x师、x生、x工、x匠、x迷、x汉”等等, 其中很少提到“客”。但“客” 作为计量后缀,泛指“一类人”使用用法,还是体现了一种尊重和礼貌。
结 语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请”与“客”的量词用法已经不常见了,而和其有类似用法的还有“尊”字,比如“一尊佛像”“一尊铜鼎”等,这些量词的用法只是较少的出现了某部作品中,或者具体一个场合。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这是量词的“趋新趋向于弃旧用新,以新代旧”[注:刁晏斌.现代汉语史概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第18页
]。笔者则认为,“请”与“客”的量词用法,是它们的一种特殊用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用法的出现是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社会历史环境,思想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而产生的。既然社会在不停地发展,语言同样在发展,昙花一现的新兴词语比比皆是,新兴语言也在进入语文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而如果是具有生命力的新兴语言,即便是经过了多少年,依然不会被历史埋没。对此,作为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语言词汇的演变,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而面对新兴语言,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规范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国光.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释[C].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90
[2]陈功焕 李丽华.语言学初探[A]——郑颐寿 袁晖等.修辞学研究(第9辑)[C].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91-99
[3]于涛 郭作飞.论古代汉语“请”字句[J].社会科学家,2007,5(3):200-202
[4]刘雪芹.试论量词“请”和“客”的文化语义色彩[J].修辞学习,2003,1(115):34-35
[5]王脉.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J].东疆学刊,2007,24(1):81-83
[6]梁晓红.论佛教词语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J].杭州大学学报,1994,24(4):184-187
[7]刘立.现代汉语量词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0
[8]岳春娴.《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中的方言词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9
[9]丁松.敬辞“请”的语法化历程、特点及成因[J].宜宾学院学报,2010,10(9):64-66
作者简介:白莎莎(1991.07---):女,26岁,汉族,籍贯河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论文作者:白莎莎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9
标签:量词论文; 义项论文; 佛教论文; 语言论文; 语义论文; 敬辞论文; 色彩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