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教材探究题的合理使用和再度开发——以必修1《经济生活》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生活论文,为例论文,新教材论文,高中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中政治新教材探究题设置的依据及概况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政治新教材编写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生活为主线,阐述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基本理论,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为体现生活主线和落实三维目标,新教材提供了大量图文并茂的直观材料,并在课文中或单元结束后设置了一系列相关探究题,供师生共同探讨。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全国各地的政治高考题——无论是文科综合卷(政治部分)还是政治单科卷,都出现了一些具有探究色彩的题目。特别是江苏省,自2007年开始,高考政治卷专门设置了探究题,且所占比重较大。在总分120分中,一道探究题18分,占全卷分值的15%。
那么,究竟什么是探究题?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2008年山东省高考政治科考试说明》对探究题下了定义,“探究题或称探究与实践题,是以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背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2009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考试说明》也具体提出了解答探究题的基本要求,“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二、高中政治教学处理新课程探究题的误区
尽管新课程和新高考都对探究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各地政治课对教材中探究题的处理方式仍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校在日常教学和复习迎考过程中,就如何处理教材上的探究题存在误区,甚至还有一些极端现象:一是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表现在一些学校为了赶进度和应付频繁的考试,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只关注教材上的“正文”,对探究材料和问题则是课前学生不看、课上教师不讲、课后学生不练。二是题题过关,面面俱到。表现在针对教材上的探究题,或者课上每题必讲,并将教参中的参考答案一字不落地报给学生,导致政治课变成了听写课;或者将这些探究题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每题必做,使得学生不堪重负。这些都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事实上,对教材中的探究题搞题题过关、面面俱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这是因为,一方面教材中的许多题目,特别是每课开始作为课堂导入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思维量也较小。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和教材知识的把握,这些题目的答案自然而然就呈现出来,根本无需探究。另一方面,现在高中政治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尤其是高一、高二必修班,一般每周只有两课时,每学期要完成至少一个模块的教学,加上教材中的探究题数量很多,少则五六个,多则十几个。对教材中的探究题,若每题必讲、每题必做,教学任务将难以完成。
三、提高高中政治新教材探究题利用效率的途径
如何适应新课程、新高考的要求,尽量避免上述误区的出现,以提高新教材探究题利用的效率,是许多政治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授课以及综合复习阶段,教师应当对教材中探究题的背景材料和问题,进行合理使用和再度开发。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使用教材中原有的探究题。
所谓合理使用,就是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对新教材中的探究题有选择地、恰当地使用。具体说,就是要对教材中探究题的背景材料和题目进行分类和筛选,对那些背景材料相对陈旧、题目难度较小、探究价值不大,只需通过学生预习或课堂教学就可以解决;对那些因学生知识和能力因素个体难以解决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运用课堂集体讨论或者通过组织课外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综合探究。
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正确对待金钱”是高中政治新教材安排的第一个综合探究活动。细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该探究材料及问题编写从学生熟知的俗语、名言着手,先生活后理论,便于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四组问题的设置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层层深入,均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据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教材,课上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并按要求回答教材上提出的四组问题:(1)金钱是什么?是魔鬼还是天使?(2)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3)金钱如何获得?什么叫取之有道?为什么要取之有道?(4)钱应该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用之有度?你的零花钱是怎么花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以避免陷入拜金主义误区。
又如,进入综合复习阶段,笔者综合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结合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地震”和“三鹿奶粉事件”,将探究范围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变化成“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编制了一道新题供学生探究。
例1 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在平稳、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天灾,也有人祸。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人们对诚信和金钱的态度凸显出来,对此,某校高三(1)班同学开展“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材料一:2008年9月,全国许多地区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调查认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婴幼儿“问题奶粉”,是不法分子为谋利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
(1)结合《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从不法分子为谋利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三聚氰胺中,你发现了什么?
材料二:“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许多奶制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纷纷表示,要坚持诚信经营,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奶制品质量。9月23日,全国109家奶制品生产企业和207家流通企业联合发布“中国奶制品产销企业质量诚信宣言”。
(2)请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保证企业坚持诚信经营,确保产品质量(各讲一点做法)。
材料三:“5·12汶川地震”导致69000多人死亡和18000多人失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纷纷慷慨解囊。到2008年底,社会各界和个人已向地震灾区捐助超过750亿元人民币。
(3)请从经济和哲学的角度,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谈谈你的认识。
其次,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和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对教材中的探究题进行再度开发。
政治教材中的探究题体现了国家意志和编写者的意图,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材中引用的材料不可能是最新的,甚至常常滞后于实际。加上高中政治教材为全国统编,不可能完全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所有学校的学生。因此,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在不同教学阶段,对探究教材和问题适当加工处理,进行二度甚至三度开发,使之更适合当时当地教学的需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那么,如何就教材中的探究题进行再度开发,使之更好地为适应新课程、新高考服务呢?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第一,适当增删相关背景材料。即对教材探究题中“过时”的背景材料进行删减,增添切合教材内容且时效性更强的时政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和关注时政的热情。
如,“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教材在讲述这一知识时,运用了照片、漫画、示意图以及文字材料设置了7组14个探究题,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能力。但是这些材料大多是若干年前的,设问也过于单调、直接,对学生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为此,笔者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实际,引入最新的时政材料,设置了更加新颖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针对新授课,笔者依据经济全球化知识,结合相关时政热点,给学生编制了两道探究题。
例2 材料一: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9月3日公布,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提出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若交易完成,汇源果汁将被撤销上市地位。
材料二:受次贷危机影响,9月15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受此影响,全球许多购买其股票和债券的金融机构和个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注: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发生在美国,因次级(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1)上述材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例3 2008年9月,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对许多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冲击,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无一幸免。它们中有的申请破产保护,有的被并购,有的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某校高三(1)班学生以“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殃及世界,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1)请结合联系的观点,谈谈为什么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会殃及世界。
材料二:自从美国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都十分关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许多国家都力排众议,采取了相应的联合救市行动。
(2)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各国采取相应的联合救市行动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在2010年底前将投资4万亿用于落实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结合材料和实际,从《经济生活》角度列举扩大内需的措施。
第二,有效地整合探究问题。虽然现行教材选用的背景材料都尽量考虑“长期效应”,但有些问题的设置不够新颖,特别是进入综合复习阶段,这些问题往往显得比较简单,难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对教材中的探究题目进行必要的整合。具体做法是:已经过时的舍弃,提法不妥的改编,问题欠缺的增添。
如,《经济生活》在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时,引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走势图”设置了两个问题:近年来,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这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尤其是第二问,只要通过对教材相关知识的学习,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笔者对探究题的背景材料和问题进行了再度开发。
在新授课阶段,为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009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考试说明》)的能力,笔者对教材中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走势图”和部分设问进行整合,重新设置了一道探究题。
例4 根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走势图”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据你了解,近年来政府为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了哪些措施?
(3)政府的这些措施体现了哪些经济学道理?
图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走势
在综合复习阶段,笔者结合“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时政热点,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走势图”转换成表格,并与“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走势图”结合,编制探究题。
例5
(1)表1、图2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通常情况下,从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大致可以推知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有人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要努力减小恩格尔系数。请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这一说法。
(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请你从《政治生活》角度,结合当前实际,说明应如何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总之,对新教材探究题的合理使用和再度开发,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较好地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