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比较研究_竞技体育论文

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比较研究_竞技体育论文

中外高校体育的对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外论文,高校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00(2003)04-0043-03

当前高校体育比较研究的资料相对较少,本文以发达国家德、日、俄、美、英5国高校体育为例进行介绍,从比较中获得启示,为我国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整理法以及比较分析法。

2 研究结果

2.1 中外高校体育的主要区别

2.1.1 统一和灵活相结合与完全自主性

我国高校由教委制定的指导性大纲和公认的课程标准,而大部分发达国家没有为高校制定这种大纲,这说明我国和发达国家在高校体育方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统一下的灵活和完全自主性的差别。中国高校体育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主要是指在制度上,我们有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专项提高课和保健体育课等若干种课程,而发达国家在制度上对高校开设何种类型的课程没有限制,完全由学校自主确定。如日本、英国、俄国只有基础教育的国家标准,没有高校体育的国家标准。而美国和德国的基础体育、高校体育都没有国家标准。因此,发达国家高校体育也就不存在统一大纲、课程目标和各类教材的时数分配。充分的自主性是发达国家高校体育的一大特征。

2.1.2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巨大作用

在国外,有的学校不开设体育课,学生广泛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活动,成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更多的学校是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与体育俱乐部活动并举,这些学校的俱乐部在高校体育中有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均有人提出高校以俱乐部形式代替体育课的可行性,认为高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变革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转化。与此同时体育教师的角色也发生根本转化,变成学生体育活动的辅导者、协助者、专项运动的裁判和组织者,某种程度上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欧美国家发展势头甚健,大有可能成为高校体育主流。美国最大的59所大学每年为中学生提供10500个运动员奖学金名额,平均每校近200名。美国的高等学校,无论是高水平的运动队还是群众性的娱乐体育,均以俱乐部为基本组织形式。德国,全国有7万个体育俱乐部,2400万名会员,每3个公民就有一个在册的运动俱乐部会员。高校课余体育一般均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活动。俱乐部有校内外之分,校内俱乐部可以参加社会上的单项运动俱乐部,社会上的单项俱乐部也可以吸收高校教师和学生以个人身份参加。德国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实质上和社会体育俱乐部溶为一体。另外,在德国学校中,无论是高水平运动员,还是以健体强身、娱乐身心为目的的一般学生,均参加了不同层次的俱乐部,成为俱乐部的一员,同时都以运动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活动,二者互相融合。这和我国学校把运动训练和学生课余锻炼截然分开的组织途径是截然不同的。英国、日本、俄国的高校课余体育也以俱乐部的形式展开,当然,美、德两国高校俱乐部的影响和规模均超过其它国家。

2.2 国外高校体育观念的变革

国外影响高校体育发展的不是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和统一的大纲,而是对高校体育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通过行政渠道强制推行的,而是通过媒体传播和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由高校师生自觉接受的,这些观念在各个国家反映各异,内容不尽相同,但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归纳起来,二战后在体育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2.2.1 由手段价值观向目的价值观的转移

手段论价值观是把体育作为手段,把体育的目标定位于体育以外的社会目标。如以体育为手段,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目标,最典型的是德、日在军国主义时期,体育被当作实现军国主义目标的手段。德国在二次大战期间的体育强调:健康、体力、军事准备和种族意识,健康和体力是实现军事准备和种族意识的手段,这是一种典型的手段论价值观。战后德、日体育均力求实现由手段论向目标论价值观的转移,目标论价值观把体育的价值定位在运动和运动着的人,这种目标定位突出了学科的特征。在初期重视技能掌握和体力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集中在人的素质提高,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把教育的本位目标定位于人的发展上,这和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相一致。学校体育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出现很多新的价值观念,如身心的全面发展、快乐的体育课、充实余暇生活,为终生体育作准备、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和能力、提高体育的行为能力、促进人际交流等,这些均是不同国家在实现体育观转移时提出来的新的观点。

2.2.2 对竞技运动(sports)的重新认识

由于体育观念的差别,各国学者对竞技的认识不一样。一种是竞技(sports)和体育逐渐分离的观点。如日本体育社会学家提出,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脱离了体育的本来目标,高强度的负荷和高难度的技术影响了人的身心发展,使一部分人产生了对竞技的厌恶感,因此提出了对竞技运动的反向思维。影山健提出的新名词是托罗普斯,即把sports反过来写,写成(trops)。影山健指出,这并不是反对竞技,而是要提倡对竞技(sports)进行反向思维,消除竞技运动不适应大众参加的消极内容,把竞技改造成为一种适应于广大群众参与和实现娱乐的新内容。

另一种观点是竞技(sports)和体育合流。例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把体育课改成了运动(sports)课,因为德语中体育和竞技(sports)的词意本来就相近,另外德国对sports的理解不同,认为在与自然环境和人进行抗争的游戏和竞赛均是竞技,竞技既包含高水平的竞技,也包含大众竞技。因此,德国把体育课改为运动课,强调了体育课的竞争和游戏因素,重视竞技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而不是要把学校体育引向高水平竞技方向。

在此理论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德国提出“超越竞技运动”;美国和欧洲提出“新体育”;澳大利亚提出“澳式体育”,上述国家发展趋势虽以不同的理论为依据,却出现了相同的特征,即为了适应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要,可以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包括了改变规则、改变条件等方面。因此,竞技运动项目仍然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也有人提出了竞技运动的娱乐化,其理论根据也许和各国有差别,但具体做法也有相似之处。

2.3 高校体育课程的模式选择

不同的体育观念形成不同的体育课程模式设计思路,而这些观念并非处于非此及彼的对立状态,因此,发达国家形成了以不同观念设计的体育课程模式并存的现状。日本和英国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标准,而大学阶段没有统一要求,体育课程完全有学校自主确定。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实施全国统一的综合性大纲,20世纪90年代,国家分别制定了综合性体育大纲、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大纲、形成性体育大纲、竞技性体育大纲和农村小学专门大纲5种模式供中小学自行选择,而高等学校完全按照本身的特殊条件和需要,借鉴基础教育的模式,自行设计体育课程模式。美、德两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均无国家统一标准,没有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制约,高校和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依靠学术界提供的各种设想确定体育课程模式。德国有开展多种体育项目、开发运动行为和强调参与体验三种体育课程模式。美国学术界提供了竞技体育教育、健身体育教学、社会责任以及学科联合4种课程模式。

3 结论与建议

3.1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进行体育课程的整体结构改革,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应是思想观念的转化。把学校体育的目标定位在人的发展上,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摆脱单一的、机械化的、以技术和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模式,建立灵活多样的多元化的课程模式。

3.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和体育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体育俱乐部体制尚不完善,高等院校的体育师资水平和场地设备条件也制约了高校体育的发展。因此,在体育课程方面,采用统一和灵活相结合的办法基本上适合我国国情。但是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体育实现完全自主的体育课程安排可以作为我国一些已列入211工程的重点高校的借鉴。使这些学校的体育课程减少来自行政的约束,使这些学校体育课程更适合本校的实际,并创造出特色,为中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闯出新路。

3.3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建,也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争取在部分高校中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学校体育俱乐部以专项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这种形式能有效的把高校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起来,也有利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但是我们也不能照搬国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成模式,要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体制,新方法,通过实验,逐步推广。因此,我们既要学习发达国家高校体育的经验,也要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走中国自己的高校体育发展之路,才能使我国的高校体育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标签:;  ;  

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比较研究_竞技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