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WTO以后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家竞争力将表现得非常乐观,但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却不容乐观。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在WTO的意义上不再是同一个概念。国家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国家吸引资源、要素、技术的能力,而企业竞争力是它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中经营和赢利的能力。过去,我们曾将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混为一谈。
根据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发展经验,我估计,中国国家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可以持续15—20年。也就是说在未来的15—20年里,中国经济对全球的企业资本、人才都非常具有吸引力,中国经济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大体只能持续3—5年的时间。如果中国企业在3—5年之后仍然不能发展出新的竞争力,那么,中国的经济将是被外国企业所主导的经济。
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中国企业过去以怎样的竞争优势支撑着发展和赢利?我总结了五个方面,前两个方面主要与国有企业有关,后三个方面特别是后两个方面与民营企业关系更大。
(一)廉价资源。中国企业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都使用着大量的稀缺资源———资金和人才,但是并不为其支付足够的成本。比如:一家房地产公司是赢利的,但其使用的土地是通过政府划拨得到的,房地产公司只要将盖好的房子卖出去就可以赚钱。另外在资金方面,国有企业拿到银行贷款时并没有想着要偿还贷款,实际上使用的是免费的资金。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中国企业的赢利主要是靠剥削高素质的人才。比如一个人的市场价值是20万,但是国有企业只付给他两万,又由于人事管理等方面的限制,这些优秀的人才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企业便从中赚了钱。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给出的价位上稍稍抬高了一点儿,但仍然可以从中赚钱。最典型的是80年代的军工企业,他们利用生产飞机的原材料生产洗衣机、电风扇,但是对这些原材料并没有按真实的价格付费,甚至连普通的价格都不到。所以,这些企业即使赢利,也是建立在国家的资源和人才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代价之上的。WTO以后的廉价资源将不再存在。价值20万的人就要付其20万而不是两万,这样许多企业就要亏损了。中国企业过去不重视人才,我担心他们未来想重视但没有机会了,因为中国企业没有能力支付人才费用。其他资源包括土地、资金也进入了市场化,所以廉价资源的优势不再存在。与80年代的军工企业到了90年代都垮了一样,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仅仅因廉价资源而获得的竞争优势在WTO以后都将无法参与竞争。
(二)政府垄断和地方保护。我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都要得到政府的批准,为什么那么多地方企业不论好坏都能生存?是地方政府不允许外国的、外地的优秀企业进来,不允许高质量的产品打败劣质产品,所以才造成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过去十几年来,虽然有大量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但是由于我们的规则不透明和不稳定,使外企进入中国像进入了迷宫,根本摸不着在中国做生意的规律。这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大量收取“导游费”的机会,因为中国企业可以搞定某一个主管部门和负责的干部,所以外国企业也只好与其合作。中国企业在外企赚的钱里面分一勺羹,算是收取的小费。
WTO为中国带来最重要的变化是政府由规则的制定人和改变人退而成为规则的执行人和接受人。政府可能更习惯制定和改变规则,但不习惯遵守和接受规则。WTO是一个很强的承诺,不管政府愿意不愿意都必须遵守这个承诺。WTO的规则也将成为国家法律的一部分,国家和地方对企业的任何保护都将因WTO而变得非常困难。像我国汽车行业因受保护而长不大,而当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要进入又得不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第一辆私家汽车生产出来了,但是没有办法投入市场。未来这些规则将变得越来越清晰,外企也不再需要中国企业做他的导游,原来合资企业在特殊情况下形成的所谓双嬴,在WTO之后完全可能变成外企的单赢,相当一部分外企会退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在短期内,不排除一些中国企业可能会获得一些好处。外国的保险公司要进入中国,我们规定其持股不能超过50%,那他一定要找一家中国的保险公司或者信贷企业与其合作。一个例子是一家外国很大的保险公司在中国找的合作伙伴,竟然没有任何保险业经验而且也不是做保险的。外企为什么找没有保险资质的企业合作成立保险公司?唯一的答案是因为现在的有关规定使其受限制,但是一旦这个规定几年以后废除了,外企就会立即退出合作,找一个非业内的企业在退出来时也会容易一些。
过去,政府有关部门把规则放在兜里,遇到关系好的人才掏出来,关系不好的根本看不着。另外就是多变,朝令夕改。有人讲:“政府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其实比月亮还糟糕,因为月亮还可以预测,但我们的政策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也为企业预测未来宏观形势带来很大困难。
(三)推行“吃苦耐劳”,以盘剥雇员的劳动创造企业利润。这在中国民营企业更为明显。在外企,每个雇员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每年还有20几天的休假;在中国民营企业,雇员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周工作7天,根本没有什么年假。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所以温州的产品能够卖到美国去。有许多新兴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也是这样不分白天晚上的工作。利用强加给雇员的吃苦耐劳形成竞争力以后慢慢也将行不通。人们在收入提高以后,会更追求生活的品质。他们要去旅游,要跟家人团聚,要去远郊住他们的别墅,不会再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这时候,劳动力的成本就会大幅度攀升。
(四)家族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缺乏社会信任,真正的经理人队伍还没有形成,民营企业主要靠家族血缘关系、同学关系或朋友关系来招聘管理人才。其好处是信任度高一些,但是这种信任是建立在缺乏能力的基础之上,因为很难在一个家族里面找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优秀人才。外国企
业的职业经理人不仅被信任也有能力,外企对职业经理人的使用———早期来自本国母公司———然后发展到从台湾、新加坡雇佣员工———最后再推广到在中国内地招聘,这既是外企公司人才本地化的发展轨迹,也形成了对中国企业留住人才的最大挑战。
(五)产品优势。中国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优势,并且可能维持10~20年。肯德基能够打入中国,四川餐馆在北京也开得非常红火,尽管四川的产品可能在北京卖得有些困难。
由此中国企业就要考虑,未来什么是我们的竞争力?过去学术界强调的是产业的特点,经济学家们把产业进行了赚钱和不能赚钱的划分,让能赚钱的且市场集中度比较高的产业具有垄断性。所以,企业也认为找到一个好的产品就可以赚钱。房地产能赚钱,好,大家都做房地产;如果说飞机运输能赚钱,那大家一定都搞航空运输。但是,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利润率差距远远大于行业之间利润率的差距。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叫做“行行出状元”,这里是说行行能赚钱。所以,现在学术界把对企业赢利的研究转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行业竞争力的研究,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中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一个企业要在竞争的市场中比其他的企业搞得好才能赚钱。怎样比其他企业搞得更好?这里强调企业的资源、能力一定要有独特性。中关村的公司很多,但是真正赚钱的企业很少。因为中关村的经济类似农民经济,一个农民今天种辣椒赚钱了,结果明天全村人都开始种辣椒,其后果是辣椒卖不出去了。中关村所谓电脑行业的企业赚的其实是搬运工的钱,不是赚的企业独特资源所带来的利润。
什么叫企业资源的独特性?即:第一偷不去,第二买不来,第三拆不开,第四带不走,第五溜不掉。
“偷不去”是指企业产品被模仿的时候非常困难,这里一方面有企业的技术,另一方面还有企业文化,它是一个只属于一家企业的品牌。当然能不能偷走还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和产权制度。在美国偷不走的东西在中国很容易被偷走,这是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对知识产权缺乏足够的保护。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仅仅从这一点也会看到在中国,企业如果要真正走入竞争会有相当的难度。企业花了相当的资金从事的一项技术改革———比如创造了一个软件,当软件出来之后所有的人都在免费使用它,竞争对手还偷偷拿走样本复制进行销售。北大方正的电脑制版系统就被几个企业仿制和销售,这就使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得不到保证。
“买不来”即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在市场上得不到,所有在市场上能得到的资源都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人才,如果你的企业拥有别人没有的人才,那就是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以,一个企业在未来是否拥有优秀的人才决定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原来利用的廉价人才未来不会再有了,企业要知道哪些东西是在市场上买不到的。
“拆不开”是强调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互补性。有了这个互补性,试图将其分开远没有合起来使用更有价值,员工带走其中一部分资源对企业并不构成根本上的伤害。互补性资源最简单的道理就像一双鞋,左鞋和右鞋就是互补,如果一个小偷只偷走其中的一只鞋是没有用的。但是这有一个前提,你的鞋跟别人必须不一样,不能让小偷从你这儿拿了左鞋,在别人那儿又偷了右鞋,那就不行了。
“带不走”是强调资源的组织性。有些资源可能是个人的技能,比如MBA学位使一个人的身价升高并且可以带走,这种资源本身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不走的属于企业的资源比如专利权,但如果专利权是属于个人的,那它仍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外的企业中,只要是雇员的发明和创造,它就属于企业不属于个人。我们国家大量的技术发明都属于个人,其中一个原因是与产权保护不利有关。现在企业的工作人员兼职很多,兼职就是带走企业资源的一个办法。用A企业的资金搞的发明创造,到B企业或者自己办一个C企业把它生产出来卖钱。这让许多民营企业都沾了光,在国有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因没有得到国有企业应该付给的价格,而把资源带到民营企业。当时,政府为了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曾鼓励兼职,结果是国有企业的资源外流,民营企业得到了好处。
何谓“溜不掉”?企业今天偷不走、拆不开的东西在明天的市场中就可能被偷走,这就要求企业继续不断地创造上面所讲的四点,也就是要不断创新。实际上一个企业家真正要做的不是企业的管理工作,而是要不断地创造这个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理论上讲,一个企业在未来市场要构成它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满足上述条件。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需要激励机制
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市场不完善,过去是因产品市场的不完善只有少数的企业或者垄断企业可以赚钱;现在是在要素市场、资源市场不完善时企业才能够赚钱。但是,非常无情的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将导致市场越来越完善,昨天你与政府有关系,具备别人偷不走的关系优势,今天政府里的关系人手里没权了,你的竞争力就不存在了。历史证明: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的扩大,导致消费者享受的利益越来越多,而企业得到的利润却越来越少。我们看到网络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带来赚钱的机会,但网络挣钱会越来越困难。这也是全世界的企业为什么都在寻找新的竞争力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企业最难被偷走、不容易被拆开的就是知识。企业生产组织的知识含量将越来越高,也只有知识不容易被市场化。当然,有一部分知识是可以市场化的,但是企业家要掌握的是不能市场化的那部分资源,这也是社会需要企业家组织生产创造企业的原因。
中国的企业(包括其他的组织,像大学、新闻媒体)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提高个人的竞争力,而不是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比如大学,提高大学的竞争力就是使它的每一个教授都非常的专业化,在每一个领域都能反映出世界前沿的动态,这样的大学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但是,可能我们的教授并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如果遇上所教授的专业是专攻一个很窄的领域,那听课的人就会很少。所以,我们的教授就可能对会计、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感兴趣,结果是学校的竞争力越来越差。同样,新闻单位也是这样,不少记者都把最好的稿子卖给其他的报社企业,而只是用业余时间应付本单位的工作要求。社科院的研究人员特别是经济方面的研究人员,如果花大量时间研究怎样买车买房子,最后是社科院的地位在科学界越来越低。
企业这种情况更严重。每个人都在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提高企业的能力。比如一个人用一个小时学知识,这个知识可以为他本人带来100元的价值,而企业特定的知识,他用一小时学习后对公司只可以创造30元的价值,如果是外国企业就会制定激励机制使雇员愿意学那值30元钱的知识,但是在中国没有这样的激励制度,中国的员工都在学习为自己创造价值的知识。这样,就使得员工很容易带走能为企业赚钱的那部分钱。我们的企业又缺乏足够的互补性资源,员工在这个企业能创造100万的价值,到另外一个企业同样也能创造100万,所以他可以通过讨价还价把所有创造的价值都带走。一个企业要想真正赚钱,就一定要使员工在本企业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在其他企业创造的价值。如果他在其他企业只能创造100万,来你的企业能创造110万,你给他101万,公司还可以有9万的利润。
许多人觉得中国缺少优秀的人才,其实不是这样。我总结出一个规律:一流的企业是用三流的人才做二流的事赚一流的钱;三流的企业是用一流的人才做二流的事赚三流的钱。中国企业的做法正是三流企业的做法,而一流企业的方式也正是外企的方式,外企的人并不一定比中国企业的员工更优秀,但是他们可以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等于三甚至是四;中国企业做的事是二加二等于四,甚至等于三。这在过去还可以生存,但在未来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真正设计出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家学习对企业有价值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对个人有价值。
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是品牌和信誉
光华管理学院办的MBA项目,目前收费的标准是每个人19.8万元。如果让每一个教授办同样课程,他可能收到9万,那么这多出来的10.8万就是企业的资源、学校的资源,这是任何人都带不走的。我们的企业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有些企业非常自豪的对外宣称有多少非常能干的员工,但是如果企业的全部价值只依赖于所能数出的员工,那个企业早晚得完蛋。企业的价值一定不能归结于任何单个员工,归结单个员工的任何因素都不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北大之所以有核心竞争力,就是因为北大有100年来积累起来的品牌。中国企业真正积累企业品牌的却非常少。
现在市场上不讲信誉的现象非常普遍,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三个看法:
第一,企业信誉的价值和品牌的价值与社会的收入水平有关系。一个社会其收入越高,品牌的价值就越大,一个全球企业其品牌价值在美国比在中国大,在日本没有在美国大,但是仍然比在中国大。中国大众的收入正在提高,过去人们不愿意为高质量的产品、品牌支付的价格以后会愿意了。比如在三年前,有一些超市开始销售蔬菜,但卖不出去,为什么?因为大街上小摊小贩卖的便宜菜可以打垮超市。但是今天超市里的蔬菜可以卖出去了,因为人民的收入提高了,愿意为值得信赖的高质量的产品支付这个异价。社会发展和市场环境给企业提供了打垮这些小商小贩的机会,但同时也发现一个个更有声望、名字更响亮的跨国公司进来了,很多中国人更愿意到外国企业去买东西,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修炼的是与跨国公司争夺消费者的实力。
第二,信誉与产业有关,但并不是所有产业其信用都同样重要。比如电视机有品牌而土豆没有,道理很简单,产品的品牌与技术含量有关。
我曾经问过希望集团的老总刘永行,在你这个行业里面你的品牌值多少钱?他说只值1%。其实不同行业的品牌价值是不一样的,技术含量越高的行业其品牌价值越高。如果我们以土豆作为最低价值的产业品牌,那么咨询业、会计事务所可能是最高的。
第三,我们过去讲价值链,现在我要讲信誉链。信誉链是讲任何一个企业品牌的价值都与它的环境有关。比如当消费者愿意为有品牌的、高质量的产品支付异价的时候,就会有企业愿意满足这一需求,而当有企业愿意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时,他还希望得到消费者更多的信赖,这样连锁店就起来了。连锁店能打垮普通的商店,因为连锁店的优势之一是讲信誉。而连锁店的经营涉及被连锁的许多企业,其中任何一个店发生欺骗客人的事件都会使所有店的生意受到损失。被连锁后的所有商店都得重视信用,信用不好整个企业就要垮,而且其不良影响还会波及到生产厂家、原材料厂家、零部件厂家等等。消费者对吃的肉不放心时,就会有大的连锁店出来供应肉,消费者就不再去小店买肉,因而也就要求卖肉的连锁店不能有坏名声。这时候,肉店一定要跟大的屠宰场签署一个信誉合同,屠宰场如果违反信誉肉将卖不出去。接下来是屠宰场与饲料公司之间的信誉关系,肉好就必须得买好的饲料。所以从这个信誉链来看,希望集团刘永行的品牌在未来是越来越值钱。
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是品牌的竞争。耐克在中国卖100元人民币,在美国卖100美元,其中赚的就是品牌的价格。所
以,品牌会在总分配当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美国品牌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WTO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样的过程,中国那些毫无品牌的企业要直接面对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全球声誉与品牌的企业和产品,这才是对中国企业最残忍的地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就没有救了,这个救星就是中国企业家的真正努力:在认识到我们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的同时,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建立起互补性知识、互补性资源。在未来的市场中,也许我们没有能力生产出带有中国品牌的汽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生产雇佣,比如为通用汽车生产奥迪车的零部件。当然,零部件企业也同样要讲信誉。
这就是我对WTO将带给中国经济乐观和带给中国企业不乐观的观点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