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领导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易经论文,领导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领导学在中国兴起以来,从《易经》中探析中国式领导的思维方式、领导方法等内容的学者并不在少数。进入新世纪,以《易经》为基础的领导学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将《易经》与领导学理论结合是中国学者对传统文化在领导学理论中的作用的一种肯定,是阐释中国式领导的一个必要途径。然而,关于《易经》对领导理论的影响尽管被广泛阐释与引申,却没有形成一个动态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且更多的是侧重于现实中的企业管理,而对领导学理论的整理和总结显得不足。各种著述主要围绕的是领导智慧、领导力、领导方式以及领导选人用人等单方面的论述,彼此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缺乏系统性。本文从《易经》的文本出发,以历史现实和传统文化为基础,试图概括出《易经》所包含的领导体系,并对中国式领导的传统文化根基和基本内容作出总结,通过把握中国传统社会领导艺术的规律来推进当代我国领导科学的建设与完善。
一、《易经》中的领导学体系
汉朝的王凤、唐代的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以为将相。”《易经》尽管并非专门论述领导学的著述,但也绝非只是片面地隐含一部分零星的领导思想。《易经》卦、爻辞中所取的象,充分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系统的制度、结构、仪式、等级、军事以及政务等方方面面,并彼此联系。而从“大君”、“大人”、“君子”、“小人”等人物关系、所处地位和彼此联系中,都可以发现其领导体系的存在。分析《易经》中的领导体系,是研究中国式领导的基础。
《易经》本身包含了“三易”原则,即变易、不易、简易。变易指的是万事万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不变化的。不易是指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但是唯有一样东西不会变,这就是“道”,即规律。简易指的是将复杂的道理用简约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叫简易。这三个原则也是掌握《易经》中的领导艺术的基本原则。不易指的是领导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需抽象于人类本质、社会本义以及国家本源;变易是指领导内容和方式是权变的、灵活的;只有掌握了领导的本质规律以及在规律基础上对内容灵活应变,这种领导才是简易的,即容易领导。
自《乾》卦开始,围绕着“大君”、“大人”、“君子”、“小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易经》中的领导体系,包括领导者自身、选才用人之道、领导方式与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不易在于领导的本质属性,变易在于卦变中所体现出的排列组合之变(人事组合)、因人之变(“小人勿用”、“小人弗克”)、因事之变(“公用亨于天子”、“高宗伐鬼方”)等。同样在家庭之中,“家人”(《易经》中指一家之主)的出现,也因迎合了古代“家天下”的传统领导内涵而与国家领导相对应。
二、经验、权力与等级——领导的基本要素
有了人类就有了领导。领导产生于社会的经验性生活,有经验,然后能指挥,指挥者就是领导。领导的产生早于社会与国家的形成,而国家与社会的形成则从经验之中超脱出权力。人们难以摆脱权力的影响,决定着领导的必然存在和领导行为的必然产生。领导的本质就是权力,它甚至是一个自然属性。这在《易经》中早已有所体现。以“大君”为例,“大君”是一个标准的领导者。《师》上六爻辞:“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归妹》六五爻辞:“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作为“命”、“用”、“归”的发起者,一方面体现了“大君”的领导者地位,另一方面体现了权力的媒介作用。当领导与具有自然属性的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天子”就产生了。
权力的扩大化伴随着维护“天子”的制度而产生,等级也随之出现。权力与等级捆绑是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式,正所谓在其位而谋其政。如《否》六二爻辞:“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大有》九三爻辞:“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这些都是说明等级制下贵族与庶民的区别。“包承”只能是小人做的事情,而只有“公用”可以“亨于天子”。这些都说明了领导在具备了权力之后所带来的地位上的特殊、等级上的高低甚至是人格上的贵赋。传统文化被深深印上这种权力的自然属性,即权力是神圣的、上帝的、天赋的,从而演绎出传统社会的领导行为是自上而下的、层级节制的权力运作方式,而这种方式延续了千年,至今仍可以找到这种权力路径依赖的痕迹。笔者认为,这就是《易经》所体现出来的领导的基本要素。
经验、权力与等级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领导的核心特征,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三者隐含的内容也是由具体的历史存在决定的。经验可以演化为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获取权力从而提高等级的过程是政治文化的作用过程。这样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现象——当不良的政治文化导致获取权力的过程是阴暗的、龌龊的时候,那么领导者必然是鱼肉百姓的统治者。同样,在整个政治文化作用的过程中,“上梁不正下梁歪”再次印证了经验对领导者的直接作用。尽管我们可以看到一定的反作用的呈现,但毕竟是微乎其微的,且均因不同流于政治文化而陷入政治旋涡。故当今之腐败问题也可以从《易经》中的权力、等级以及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找到答案,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唯有从这三个方面治理腐败,方能形成全面一致的系统方案。
由此,领导思想、领导规律、领导方法、领导环境、领导文化以及领导艺术可以看做是围绕权力的经验性研究,领导体制、领导决策、领导教育以及领导力则是等级原则下的规范性研究。通过经验和规范性的系统研究,以权力要素为逻辑起点将成为领导科学的一条规范路径。
三、“君子”与“小人”——领导素质与选才用人
关于领导者的自身素质,《易经》中的“君子”显然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君子不一定是领导,但领导一定要是君子。从《易经》出发,君子不但要符合传统的义利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责任心与事业心,这恰恰符合了人们对领导基本素质的要求。第一,要仁爱:“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第二,要有学问和修养:“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君子以懿文德”;第三,要有顽强的意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四,要有自控能力,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第五,要有耐性,能包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容民畜众”、“君子以同而异”;第六,要为人民服务:“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君子以竭恶扬善,顺天休命”、“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等。
领导者自身素质的要求与领导基本要素有着重要的辩证关系,属于经验获取权力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倘若一个领导者是凭借着自身素质成为领导,则领导者必然能司职其位,安国保民,成就一方太平;若领导者不是通过此种渠道获得权力,则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贪污腐败就此产生和加剧。这就对处于等级上层的治国者提出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即选才用人。选才用人同样成为领导素质的一个方面。《易经》中关于选才用人,直接提到的是“小人勿用”、“小人弗克”。“小人”到底小在何处?为什么这样的人不能用?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小人”的气量小。《剥》上九爻辞:“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意思是说,硕果仅存之时,若为君子所得,则分而食之,君子因而受到拥护;若为小人所得,则尽吞干净,而不与他人分享。这说明小人无气度。
“小人”的能力小。《师》上六爻辞:“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大君”勿用“小人”的原因,是因小人无德、无才、无谋。无德、无才、无谋者,无能。所以高宗讨伐鬼方,这类征战方面的事,小人不能任用;开创邦国并继承家业,这类建国利民的事,小人不能任用。
“小人”的目光短小。《观》初六爻辞:“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童观”者,如稚气未消的孩童,见识短且薄。处微而观庙堂之远,不明天子意,君子如是则吝也。《诗经·小雅·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荀子·劝学》曰:“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这些皆言小人短视。
“小人”的信誉少。《解》六五爻辞:“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革》上六爻辞:“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有孚于小人”者,君子也,故《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小人革面”,仅是表面装样子,非从心愿,故不可信。武王要收服民心,希望取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故有《逸周书·和寤解》曰:“惟事惟敬,小人难保。”又有《尚书·康诰》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礼记·坊记》曰:“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这些皆言君子有言必行,小人言而无信。
“小人”的毅力小。《遁》九四爻辞:“好遁,君子吉,小人否。”君子自好而克制,小人则不能。小人之所以不能自制,是因为无毅力。刚健的君子,在遁的时候,虽有所喜好,亦能不为所恋,毫不犹疑地毅然遁去,小人则相反。取舍之间,自见小人与君子之毅力;得失之处,君子与小人之别立分。
“小人”的德性少。《师》上六爻辞:“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小人勿用”,是因为其德劣而不能胜其位。《正义》曰:“小人无刚正之德,则虽得此爻,不能当也。”《礼记·坊记》曰:“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论语·颜渊》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如此等等,诸子论集中甚多。
关于君子与小人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是我国传统文化对领导者自身素质、领导者选才用人方面所留下的宝贵财富。
四、容易领导概说
《易经》的不易和变易,最终让我们得出一个简易的领导学体系。不易就是要把握领导的本质和特点。以领导的核心要素为基础,通过权力的获得、获得途径以及权力等级原则的研究可以发现,权力是领导的中心,经验是领导力的核心,等级是领导体制的基本原则,万变不离其宗,在固定的领导外部环境下,我们可以称其为不易。变易则是《易经》中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现。经验有好坏、权力有善恶、等级更会有尊卑,提高领导者自身的修养,加强对领导者的道德修养的要求,在选才用人上把好关,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真正高尚和有能力的君子顺理成章地成为领导,这是国富民强的保障,其深远的意义更涉及治国理念和政治文化。说来复杂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其实就蕴涵在简单的领导公式当中。首先,正视权力的赋予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权力乃契约之物,权力是国家公器,公器公用,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其次,培养优良的领导方法,使等级扁平化,最终实现民主政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挺身而出,又要甘为人后;一切标准取决于权力的赋予者;要让获取权力的途径公开透明,选择有能力、能服众的人才成为领导,对通过不良途径成为领导的行为进行打击。再次,把握人才的基本素质、考察考核等关键点,从而在整个领导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
五、容易领导对构建现代领导学的启示
容易领导虽然是一个源自封建社会的产物,但是其核心价值理念却至今仍作用于当代社会。如何把握其中的要点和中国式领导的独特性,是容易领导的关键,而改良其中的糟粕使其成为新的领导学内容更是任重而道远。领导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其深刻的哲学层面值得我们反复、执著地深入研究下去,而技术层面则必须变得简单易懂。容易领导所提倡的就是在认清哲学层面的深刻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之后,在操作层面上提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领导方式和方法。我们不能抛弃文化传统,更无法割断历史,唯有正视传统社会的领导学才能发展当今的领导学。《易经》中的“君子”与“小人”、“安国”与“保民”的思想至今都有其进步性和时代价值,而传统社会的封建皇权和专制等级是必须抛弃和改良的。抛弃的是专制,改良的则是等级。如果我们承认权力在领导学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接受它的附属品——等级制。我们只有不断改良等级制的内涵,从而实现民主制,才能彻底消灭权力恶的一面,使领导者完全投入到服务社会大众当中去。领导学理论的科学化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更要求我们从头做起。只有把握了领导学的核心要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进行改良和完善,才能实现领导学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