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陶渊明论文_董永书

品读陶渊明论文_董永书

董永书(四川广安友谊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 广安 638500)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0165-02

陶渊明的辞官是文学史上的大事,对文学,对知识分子都有极大的影响。田园诗歌从此新秀于诗林,而文人们也从此知道:学而优则仕,不如关心粮食和蔬菜,喂马劈柴,春暖花开。

在这之前,不是没有隐士,他们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但没有一个是因为心灵的需要。渊明辞官,不只是为了避世自保,更是为了安放心灵;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今是而昨非”,解放被束缚的灵魂。

历来知识分子在出与入上,常陷入矛盾之中。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又说:邦无道则愚。庄子说: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楚辞》中的渔父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这种明哲保身的装傻哲学,在中国很是发达。只是孔子自己并没做到。孔子所处时代,礼崩乐坏,不见孔子隐过,相反,子路还指责隐士“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孔子虽然向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诗性生活,也一度心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归去之念,可是孔子毕竟是孔子,越是乱世,越需要仁义的担当,所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孔子颠沛流离之中不忘推行大道,正是为此。后来的知识分子,说隐居可能仅仅是牢骚,在他们那里,心灵的自由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那些对心灵的种种戕害,也是他们能够忍受的。

陶渊明归隐,他自己说是“守拙归园田”。这里的守拙,与庄子讲的超是非、同美丑、一善恶而求逍遥于人世根本不同,渊明的守拙,正是要讲是非,要辨美丑,要明善恶;是守住自己的质朴,守住自己的原则,守住自己的天性和笨拙的自由。在世俗之人看来,这根本不是装傻,而是真傻。那个劝三闾大夫的渔父,不过是随波逐流之人,高洁的屈子当然会拒绝他,同做隐士的陶渊明也会拒绝他。渊明归园田而居,不是放弃,而是坚守;不是沉沦,而是一次自我的救赎,它是向上的,当然就越艰难。

“田园将芜胡不归?”荒芜的不是现实的田园,而是心灵。很多人心萦名利而斤斤计较,却忽视自己内在的贫瘠和黑暗。我们只有上升到精神的高度,才能真正理解渊明。一个心灵纯洁的人,一个执着骄傲的人,又怎么受得了人格的委顿,受得了各种勾心斗角的伤害,又如何能降志辱身、唯唯取容?他的心性容不得他一直含混与糊涂,他必须要来一次决断。心灵的自由,于他是性命攸关,必须郑重其事。他宁愿选择躬耕劳作,宁愿选择箪瓢屡空,因为他知道,劳作的背后是自由,贫困的背后有不受羁绊的潇洒。在魏晋人看来,这可能是更重要的东西。所以说,辞官归去,不是躲避,而是渊明对那些压抑心性之物一次漂亮的还击。

屈原说“固时俗之工巧兮”,痛心于贤人君子黄钟毁弃,愤怒于不肖小人瓦釜雷鸣,但他是挂念楚王、心存魏阙的。屈原身上沉重的责任感,让他无暇顾及内心的惶惑。渊明可能比屈原更敏感,有着洁癖一样的精神特质。

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时候,极似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但是李白实际上是事了权贵又被权贵辞了,而且后来仍然是到处求门路,他不得开心颜,恰恰是因为不能事权贵。所以渊明又比李白勇敢,是真心的喜欢自由,真心的要保持着人格的尊严和独立。他的行为,他的诗歌,激励着后来的知识分子要尽量保持布衣本色书生意气,同时,也温暖着无数的失意者去田园寻找诗意。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渊明的心愿为何?回归田园又意味着什么?他把官场比作樊笼,做官不过是“误落尘网中”。可见做官带给他的,主要是束缚,是煎熬。在渊明看来,做官意味着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艰难,所以他的田园,就是一块精神家园,意味着故乡和亲情,意味着安宁与朴实,也意味着劳作艰辛,但无疑,田园生活是从容的,健康的,也是自由的,是一种洁净而自足的生活方式。这块田园,不仅是果腹之地,更是精神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陶渊明是第一个发现田园意义的诗人。在这之前,屈原以卓越的想象力和深刻地孤独构筑了一个绮丽迷离的世界,来衬托自己的高洁与不凡,而今,渊明就在现实的田园之中,找寻到一种质朴粗粝的诗意。田园不如屈原的香草美人那么漂亮精细,当然,也没有那么脆弱。

读渊明的诗歌,很难读出田园生活的劳作之苦贫困之忧,就在于渊明的诗意世界也是大境界的,生活无处不诗。他的田园世界,与庄子的逍遥江湖,是最富自由最有诗意的两个世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然,一般人会迷恋庄子的超尘拔俗和幻化无方,而不会把渊明的田园归于浪漫。然而他的任真自得,率性单纯,他的田园理想又直通世外桃源的终极幻梦,何尝不是真浪漫大浪漫呢?当然,他的浪漫根植于大地,不是屈原式的梦幻,不是李白式的飘逸,反而结实磅礴,如独树称奇的青松,唯卓然见其高枝。

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他的和陶诗有上百首。只有真正伟大的灵魂,才能感动另一个伟大的灵魂。

海子曾经批评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说他们把一切变成了趣味。他认为渊明归隐山水重视文人趣味而不关注生命存在本身。确实多数山水田园诗人,并不关注风景里的灵魂,而是在比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道德诉求,常以风景来证明自己的高洁,以风景来寄托自己的不遇。醉翁之意不在酒,又岂在山水之间乎?

在渊明这里,田园就是生活中的劳作,劳作之后的休憩,丰收之后的喜悦,就是围绕田园而展开的与亲人邻里之间的自然天成的生活。渊明种豆,不是彰显自己安贫乐道;渊明爱菊,并不以之凸显孤高。他与山水或田园,是没有距离的。田园的幸福,人生的苦难,渊明何尝没有书写?他的诗歌里,闲情逸致是最少的,他不是在赏玩故土的草木烟云,而正是在书写大地上的栖居者如何以诗意的方式存在。

我常常疑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的白描有什么好?渊明所写,其实不只是风景;我们若只看到风景,便错过了这风景中悲悯与热爱。一颗没有伪饰的心,才能“悠然见南山”,才能有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而感动的草木情怀。

一千四百多年后的美国青年梭罗,走进森林,在瓦尔登湖边思索时,想着中国的哲人,也一定想着陶渊明吧。梭罗和渊明是相通的,他追求简单,保持天性,而且在沉思中“静静微笑,笑自己幸福无涯”,这不就是渊明的“欲辨已忘言”吗?“一亿个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我的生活。”渊明早已经是这样的返璞归真者。比起渊明,梭罗在林子生活了两年而已,他只是一个探索者思想者。而渊明辞官后,生活就是田园本身。而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此相比,梭罗似乎太造作了。梭罗面对的是工业文明的喧嚣与农业文明的纯粹之间的对立,而渊明,则是肉身与灵魂的对立。谁说渊明的田园里没有灵魂?他对自然本身生活本身的热爱,他对简单自由的热爱,就如同那只归林的倦鸟,虽无翩跹舞姿,但一声清脆的鸣叫也足以动人醒人。虽然渊明不能像利奥波德那样去关注土地伦理之类的宏大主题,但是关注心灵的健康,不是应该更有力量吗?

木心推崇渊明,以为乃中国文学的塔外人。我以为个中缘由,就是渊明的诗歌确实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的传统。渊明不游戏人生,不游戏笔墨,不自命清高也不孤芳自赏。他真诚的赤子之心,比庄子李白都纯粹。

渊明身上有两层高贵,第一是从官员到农夫的身份转变,第二则是,他一介农夫,还在写诗,还能写诗。他的多数诗歌,多数优秀的作品,都是在归隐之后完成的。

每天的劳作自然辛苦,满身疲倦未能消磨他的灵性和诗情;各种鸡毛蒜皮的琐碎各种平庸甚至粗俗的乡邻,亦未消渊明的童心,未泯渊明的诗心。渊明回归田园,依然风雅独立,他仍然是诗人。

现代以来,科学与理性逐渐得势,但也有两个弊端,一是如尼采所讲,上帝死了。人类在信仰崩坍之后无家可归;一是对自然的态度,不再敬畏,而是当成征服与开发的对象。当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大地早如荒原,人类被异化成空心人或者大甲虫。这个时代,像渊明那样的真真切切保持着和土地的亲密,和田园的亲密,是难能可贵的;而他的诗情与诗心,那样充盈博大,天地间的大美,田园里的诗意,生命本身的悲欢,他一一为我们道来。他说“带月荷锄归”,他说“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这是他的感动,这是他的幸福,这无愧于诗意地栖居。

许多人想要诗意,可是,心灵不自由,怎么能有诗意?一旦处于忙碌中,或者市侩里,或者为生存而辗转时,人们往往感受不到自由,也自然丧失了感受诗意的可能。陶渊明先用诗心拯救了自己,又用自由丰富了诗心。他离不开自由,也离不开诗心。而真正的诗歌,正是靠着自由的心灵和不灭的诗心写就的。

作者介绍

董永书,四川广安友谊中学实验学校高中语文老师.

论文作者:董永书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品读陶渊明论文_董永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