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论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论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赵 丹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教育也需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文章从分析教育的意蕴以及立德树人的深刻理解入手,提出教育不仅需要深刻理解其意蕴,而且要提出真正的践行之道。“立德树人”要以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为着力点,强调以敢为人先的理念“树”创新之人,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作为指导,“树”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之人,从而提出在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教育;立德树人

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对教育的把握也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把握人类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其本质,洞察其精髓。对有记载的人类史上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教育,且被阐述了无数次,至今依然众说风云的“教育”一词作出界定,业内皆知并非易事。“人们可以把两种发明看作是对人类来说最困难的东西,这就是统治艺术和教育艺术,而且人们对它们的理念还处在争论之中。”[1]然而,作为教育学研究的起点,最基本的概念——教育的界定,确实不能不为之事。定义自己的教育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缜密的论证。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其人生真谛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并将这些认识和理论践行与教育的过程当中。在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后,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和发展中,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深度学习的能力。

一、深刻理解教育的意蕴

首先,理解教育的含义就是教师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回顾历史,我们会吸收到许多教育学家的营养,比如卢梭的《爱弥儿》中“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自由”是弥漫渗透在卢梭全部教育思想中的“魂”;康德的《论教育学》是教育学走向理性的标志和起点,他使以往的教育关注“自然人”转变为受教育者的社会性教育,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叶澜老师在《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中提出了教育的现代化意义,叶澜老师以“新基础教育”为基点,提出教育是以“天地人事”之教,涵“生命自觉”之育。蕴含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的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就其所达到的境界而言,可用“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来表达。人类已积累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理论、知识及其行事规则等,相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外在的“类认识”。“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使受教育者把知识内化于心,然后转变为生存发展的技能,并且能够过好自己的一生。

“一个角色59个演员”开了个恶劣的先例,假若这种做法得不到遏制,影视制作“卖道具”进而“卖演员”之风愈演愈烈,人们对影视行业的美好期望,恐怕将烟消云散,化为泡影。这一点,应当引起深切的忧患和警惕。

其次,教师不仅要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还要将这种认识运用于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的育人价值,挖掘本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本学科具有独特育人价值的部分,要深度挖掘,最终落地到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在定义自己的教育以后首先考虑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本学科可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形成什么样的品格,锻炼出什么样的能力,立德树人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技能,并且注重方法,最终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闭合的过程。教师深刻理解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基础,也是教师理解并践行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深刻认识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从“立德树人”的字面意思看,就是树立贤德,培育人才。而我们对立德树人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要做出深刻的理解。“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学知识而学知识,而是为以后进入社会储备技能和实践能力,具有自我认知和对世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要以主动的、理性的、辩证的方式独立思考,汲取人类现有的认识和实践成果,并且转化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学生并不是被动的等待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当中去,发挥积极主动性亲身经历知识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了解到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其精神境界,使其成为具有高级社会情感、积极地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勇于担当的未来社会的主人。并且立德与树人是统一的,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与根本,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和结果,没有德的人是树不起来的;树人首先要立德,立德本身就是树人,立德的过程就是树人的过程。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体现了一种大德,为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树立了价值观的标杆。除此之外,立德树人还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敢于冲破思想和固有知识的藩篱,冲破碎片学习和浅层学习的桎梏,走向深度学习,以全身心参与的态度,克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立德树人”还提倡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学生如何在碎片式的知识中探索能充实自我的学习模式;如何在多元价值观的考验中坚定的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能够形成自己的内在定力和明确的目标,这才是教育不可替代的价值,才是“立德树人”的迫切要求所在。

走向深度学习,是学生克服浅层学习,落实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在当下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课程存在浅层学习和知识碎片化学习的弊端,学生为了应试重复操练,死记硬背,对学习是一种更加消极和机械的态度。学生虽然学习能力强,但在面向社会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学到的内容和未来职业的衔接程度也不高,知识难以迁移运用,文理分科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理性思维割裂。这就需要具体的细化发展核心素养,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课程、教材、教学中落实,要充分挖掘每一学科基于本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设立教学目标时不能局限于三维目标,更注重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重新设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三、立德树人的现实途径

1.走向深度学习,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某火电厂计划安装2台机组,2座炉膛共用1个筒形烟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筒为等径自支撑结构,高220 m,烟囱口直径7.2 m,计划施工面积约5 000 m2。该发电厂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不设GGH(烟气换热器),烟囱的设计寿命为50 a。

2.建设先进校园文化,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氛围

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要素形成合力,紧密相连,互相牵制,才能发挥出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对立德树人是一个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的学工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务部门要建立严密管理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校园文化,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教师尊重差异,学生积极学习的氛围。例如学校为学生创立真实的情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开放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实践、讨论、质疑和反思,只有学校形成这种理性的、民主的、深层学习的文化氛围,才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深层次要求。

3.健全服务育人机制,满足人才健康成长实际需求

学习本身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习,而是为人类社会实践和创造美好生活服务的。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学习压力大,与外界联系小,网络的发展异化学生的交流方式。因此,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平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学校也可以增设哲学的校本课程,结合哲学的知识让学生对人生和世界有一个辩证的、深刻的、长远的认识,解决在学习上和生活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学不到的,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学生才能体悟人生。此外,学校需要突破对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育人价值不等同于德育价值,它的外延要比德育价值要广,还包括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除此之外,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内容,还需要践行与学科过程当中,这都需要学校在制度和教研上进行突破和完善,以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立德树人”落地。

四、结语

教师对教育拥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是理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要对立德树人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当代学生需要在碎片式的知识中寻找探索;需要在多元价值观的考验中坚定的坚持自我;需要与各色人群组成的世界交往又不叛自我独立深色。“立德树人”不仅只看重个人的发展,而是整个社会的全面素养的发展。“立德树人”是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选择,还包括着人对自己的特长与不足、目前的发展状态、可能的发展目标与前景、人生未来理想的构建与策略选择,以及有方向地、坚持不懈地践行与实现等方面。总而言之,就是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把握自己的命运,过好自己的一生。

采用主成分法对标准化处理后的三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按照输出结果中特征值和贡献率的大小提取出两个公共因子F1和F2。由表2可知,两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方差累计贡献率为100%,大于85%,符合提取公共因子的原则;最后将旋转后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视为权重,与两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值相乘得出因子综合得分,该得分作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的指标值F,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7.

[2][3]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5.

[4]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5]张明钊.立德树人的现实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6]杨兴林.关于高校立德树人问题的思考[J].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18,1.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19-0417-02

作者简介: 赵 丹(1994-),女,汉族,甘肃酒泉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标签:;  ;  ;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