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渗透感恩教育策略研究
——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
蒋利超,杨华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摘 要: 实现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是现如今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脱贫任务艰巨,扶志教育是辅导员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巨大挑战。本文从渗透感恩教育着手,针对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现状,试图探索现实高校辅导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精神扶贫工作具有实用参考意义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精神扶贫;渗透感恩教育;策略
高校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对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随着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也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享受到国家资助政策的福利和帮助。然而,本人在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深刻体会到,越来越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国家的资助扶贫当作了理所当然,他们极其缺乏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每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满怀感恩才懂得珍惜生命、珍惜他人,懂得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才会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大学,是个体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也是为未来人生奠基的黄金时期,所以,对于大学生养成感恩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受国家资助和支持的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更需要感恩教育来帮助他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即精神脱贫。无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成为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和扶贫教育过程中的巨大挑战。本研究从基于高校贫困生精神脱贫的视角出发,探讨对高校贫困生渗透感恩教育的具体策略,是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充分践行,也是对德育内容的理论创新与与时俱进地发展。
雇主与家政服务员建立劳动关系,主要通过投亲靠友、运作不规范的劳务市场和小家政公司撮合。大多数家政服务员没有与招用的家政公司、雇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进而引发劳动纠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调解难、仲裁难,致使家政服务员、雇主、家政公司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家政服务员多为社会弱势群体,收入水平偏低而且不稳定,流动性大,家政公司、雇主、家政服务员三方都不愿接受国家现行的社会保险政策。现在,家政服务员不买社会保险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
一 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
(一)思想意识上的贫困
随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力度的大幅度深化,我国资助政策资助学生范围不断扩大,资助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各类奖学金等等,更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无论是在学费还是生活费等各方面,都充分享受到了国家资助政策的福利和帮助。但是很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认为国家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对国家资助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很多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他们思想意识上对国家助学金的错误认识,导致他们懒于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比如通过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通过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来获得资助。甚至还存在因为贫困生数量有限,而没有申请成功的,内心满是怨愤,在面临生活上的困难和挑战时,总是去怨天尤人,而不会想办法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去获得物质上的支持。另外更甚者,部分学生用资助基金去享乐挥霍,喜欢攀比,追求物质上的愉悦,进而导致失去国家资助的本来意义,反而出现精神贫困和病变。
(二)心理活动上的贫困
在高校贫困生中,自卑是最常见的心理表现。因为经济上的困难,部分贫困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过程中,会表现出不敢大胆自信,有时候会压抑自己的需求。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时又具有极其敏感的自尊心,他们容不得别人谈论物质方面的个人追求,对于自己的家庭情况不愿意公开,甚至拒绝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他们只想默默地通过自己的兼职、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生活需要。久而久之,他们可能没有时间顾及自己身边同学的朋友圈,甚至出现孤僻、自闭的现象,但其实内心是渴望融入大集体,这样的矛盾状态,久而久之,严重者会出现抑郁症。
(三)道德修养上的贫困
高校贫困生在道德修养上的贫困主要有三种表现。第一是缺乏诚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部分贫困生极其渴望得到国家资助,所以伪造自己的家庭基本情况,导致其他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没能获得资助,二是表现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有些贫困生在需要还款的时间段,想尽办法拒绝还款,出现严重的征信问题。三是不懂得感恩,缺乏孝道。有些贫困生拿着资助却肆意挥霍,不体谅自己的父母,好吃懒做,不仅不懂得感恩和珍惜,还攀比虚荣、物质现实,过分在乎自己的面子问题,自尊心过度敏感。
辅导员无小节,处处皆楷模。作为高校集管理者和教师角色于一体的辅导员,是学生和教师的桥梁,是家长和学校的桥梁,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行为培育的重要组织者和管理者。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让辅导员自身更优秀,才会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权威来影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统的灌输式感恩教育效果不佳
春节回家,看到老家父母的房子已经破旧到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程度,老人住了几十年,舍不得拆,想进行维修,他果断的说“拆了翻盖吧,这事我定了”。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现状不容乐观
作为高校辅导员,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最大的责任。但是近几年,自媒体播报的大学生自杀、心理抑郁等各类心理问题似乎越来越多。纵使,大学生从小都有受过各类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但各类轻视生命、不顾家人朋友关心和爱护、不顾他人生命安全的案例频频发生。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对高校辅导员而言,任重而道远。
大学生主题班会教育,是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如何充分发挥主题班会教育的育人功能,是辅导员需要认真把握和对待的重要途径。大学,相对高中初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环境教育。中学阶段,主题班会更多由教师来策划、组织开展,学生参与。但是在大学生,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和主人。作为辅导员的我们更多是扮演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在主题教育中,辅导员应该把主动权更多的交给学生自己,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创新、积极探讨,学生是最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辅导员在适当的时候点播、启发、升华、总结概括。寓教于乐,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渗透感恩教育,是健全大学生学生人格、满足社会人才培养要求
作为辅导员,只有以身作则,带头和学生共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才能有效激发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懂得共享,懂得在集体中分享和分担,从而促进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关爱身边的同学,从而养成学会感恩、善于感恩、懂得知恩施恩的行为品质。
三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建议
在精准扶贫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高校辅导员,如何真正实现学生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的转化,如何具体通过感恩教育的渗透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志教育”,探讨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渗透感恩教育的具体策略显得尤为必要。笔者作为一名年轻的高校辅导员,将通过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反思和体悟,试图探讨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建议,希望能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一)辅导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小径薄壁管材内表面检测,传统方式是采用目视和聚光灯配合,有异样状况时,则会采用工业视频内窥镜来检查其缺陷状况。我单位最常使用的为IPLEX LX系列,其焦距为 4.0~6.0m,镜头直径为 4—8.5mm,探头软管长度为3.5m,采用USB接口,CD成像技术。光纤视频内窥镜价格昂贵,通过探头拍摄到管子内部情况在液晶显示器上成像,由此可初步判定管材内表面异常情况,为技术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体统分析依据。如图1、图2所示。
心怀大梦想的项建龙深知,让世界认可中国的技术仅仅靠一两家企业是不够的,只有全行业共同进步才能真正改变固有的偏见。“印刷行业被认为是一个艰苦的行业,我们希望把它变得轻松而美好。我们愿意与其他企业合作推动这个目标的实现。”项建龙向我们透露,下一步,科雷会更加注重全球化发展,将中国技术推广到更加开阔的国际舞台。
作为青年大学生,明确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四年的校园生活学习和熏陶,成为一名人格健全、懂得服务奉献社会的合格大学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必须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体系。感恩教育是实现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基础教育。必须要把感恩教育渗透在育人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才能培育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而如何实现全程育人,就需要辅导员、专任教师等教学管理者发挥合力,从完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着手,挖掘课程育人功能,贯穿思想道德教育,让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渗透到学生内心和大脑。
针对以上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贫困表现,笔者认为仅仅加强物质扶贫是不能解决贫困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要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加强扶志教育。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精神脱贫呢?笔者认为,通过对大学生渗透感恩教育,立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心理活动上、道德修养上取得进步与成长。
(二)辅导员要严格把关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高校家庭经济贫困生资助工作是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挑战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工作。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公平公开公正组织贫困生认定工作,保证信息全覆盖和全透明,对学生家庭情况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帮助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学生。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引路人,是集管理者和教师双重身份的高校工作者。在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他们会特别依赖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大学,对于他们而言,充满了新奇和憧憬。新生入学教育、启蒙教育在新生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辅导员如何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权威,新生阶段是关键阶段。所以,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作为辅导员要有意识地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要将规章制度和思想渗透教育相融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要发挥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调动他们参与班会教育、主题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多献言建策,共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辅导员要严慈相济,通过日常的管理和引导,给学生以温暖和帮助,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必须要具备优秀的品格品行、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化、教育、引导学生。
(三)在主题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创设情境,强化感恩情感
笔者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近两年,通过深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在大学期间,学生们课堂上主要是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非常缺乏。很多高校专任课教师认为上好专业课是他们的主要职责,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职责。而辅导员在日常主题班会教育或者日常管理中,因为大学生都已成年,思想偏成熟,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也忽视了很多。但是仔细思考大学生中常出现的各类事故,比如随意对待学业,任性地拖欠很多学分;和舍友相处不融洽,经常闹矛盾;抗挫折能力弱,轻易放弃生命等等,这些多是因为学生是不懂得感恩。
在中小学阶段,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目前的在校大学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是以教师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为主。所以,在很多大学生的印象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纯教条式的理论灌输,因此来到大学后,他们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人文素质类的课程很容易产生排斥。他们认为这类课程没有专业课程重要,也就是所谓的“可以逃课”的课程。所以,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中,如果继续传统的感恩教育方式,忽略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将继续出现感恩教育无效的现象,仍然无法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大部分已是成年的高校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思想意识,如果继续采取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学生们只会反感排斥,学生只会认为辅导员纯粹教条理论,对辅导员的认可和评价也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教育实效。所以笔者采取渗透感恩教育,通过一定载体或途径,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和主体教育中,以潜移默化,看似自然无意实则精心设计的形式,通过谈心谈话、主题教育、环境熏陶等等,慢慢地感化、影响受教育者。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感恩,就是融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离自己的生活很近,因而学生自己很容易完成。最终,被辅导员的教育感化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5 学习记忆 良好的睡眠可对记忆进行有效的巩固,而失眠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其也是影响患者生活及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陈莉弘和黄俊山[24]研究指出,睡眠与学习记忆关系密切。鲁珊珊等[25]研究指出慢性失眠对瞬时记忆、延时记忆等均具有显著影响。刘艳和吴卫平[26]对24只1月龄雄性小鼠进行研究,将其分为慢性睡眠限制组、睡眠剥夺组及对照组,结果发现,连续5 d,每天6 h的睡眠限制及睡眠剥夺均可减弱幼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睡眠剥夺的影响程度更大。
同时,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投入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注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状态。更加重视他们的参与程度。
(四)重视谈心谈话,强化案例化教育
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谈心谈话,就是要深入内心,有效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问题。是师生深入了解重要渠道。所以在辅导员谈心谈话过程中尽量通过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来进行熏陶、感化。作为已经成年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更加喜欢通过具体事例来感受、体悟道理,因为他们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思维和认知体系。比如在面对具有自卑心理的家庭贫困学生时,辅导员可以通过往届学生或同龄学生中的某具体例子,来启发学生每个在校学生都是平等的,家庭贫困不是自卑堕落的资本,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来自贫困家庭,因为贫困家庭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明白生活不易,而激发斗志,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奋斗出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五)强化感恩行为的践行,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通过谈心谈话教育和主题班会教育,更多停留在感恩意识、感恩情感的培养。而感恩行为的养成才是渗透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必须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感恩意识和情感,养成感恩行为习惯。
作为大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去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作为辅导员,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检查的作用,是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完成一定的义务活动,积极主动为学院、为学校老师的工作提供帮助。在学院建设需要的时候,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参加,贡献力量。在学院各类活动中应该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积极尝试。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勤工俭学,帮助父母减轻负担。此外,辅导员可以发挥班级骨干力量,组织带领班级学生多开展以感恩行为养成为主题的时间活动,比如踏春,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青山绿水的魅力,而引导学生要爱护环境、感恩爱护大自然;比如社区志愿者活动,敬老爱老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去服务、奉献,关注社区建设、关爱老年人,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等等。通过类似以上的各类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坚持实践,反复实施,从而实现感恩教育渗透的育人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风云.学会感恩,懂得分享[M].北京:长安出版社,2006.
[2]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 惠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4] 李建兰.当代中国青少年感恩教育初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5] 蒋平,何成武,阳德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及教育策略探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4):52-54.
[6] 黄平.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探微[J].教育评论,2006(01):56-58.
[7 杨艳.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D].江南:江南大学,2009.
[8] 蒋学萍.感恩教育三维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9] 仇忠海.学校感恩文化的内涵及形成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 ,2010(06):57-59.
本文引用格式: 蒋利超,等.浅谈大学生渗透感恩教育策略研究——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J].教育现代化 ,2019,6(61):178-180,18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1.064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发展性资助工作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及实践》,项目编号:2014ZZ040。
作者简介: 蒋利超,女,广西灌阳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辅导员;杨华,男,福建松溪人,学生工作处副处长。
标签:高校贫困生论文; 精神扶贫论文; 渗透感恩教育论文; 策略论文;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