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成长中的某些缺陷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生子女论文,对策论文,缺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从集合体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独生子女成长中存在的七种缺陷,并提出予以克服和矫正的三种措施。
关键词 独生子女 缺陷 对策
自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已成为极普遍的家庭观念,三口型家庭在城镇已成为一种基本的家庭组合模式。经济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兴旺,社会环境的改善,人口的控制等,为这代独生子女的成长创造了极为良好的生存环境。但是,不能否认独生子女现象在目前已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其成长中的某些缺陷甚至成了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难题。因而,如何从整体上优化教育机制,对此进行系统而完满的矫正,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集合体的角度,对现代独生子女成长中的主要缺陷作一探索分析。
(一)至高至尊的心理倾向。独生子女自降生那天起,就意味着他是家里的“独苗”,特殊的优越意识,从某种程度上铸定了他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确立了其家庭角色的独特性。在其成长过程中,优裕的生活条件,相对于父母长辈言,可谓前所未有。他所体验的是祖辈父辈们掌上明珠式的珍爱,亲戚朋友们交口称赞的夸奖,由于生存价值非同一般,幼小的权威也便在一种沾沾自喜、千容百惯的生活习俗中逐步得到确认;异乎寻常的娇宠与怜爱,往往使年幼的心灵过早地埋下享乐的种子,对其社会行为方式、个性的发展、心理的成熟,都易于产生偏向。因为全家围着小太阳转,众星捧月,他们很少经受劳动的磨炼,而要求的被不折不扣地予以满足。迁就错误,姑息缺点,时间长了,易形成至高至尊的心理倾向,使之缺乏生活的责任感,丢失勤俭的作风,少了朴实的人生态度,等等。
(二)自我中心的品行追求。自我中心观念就是其至高至尊的心理倾向在品行上的表现或反映。它首先来自父母的影响,由于自幼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父母的工作与生活安排,很大程度上要体现子女的生活主体性,围绕着如何对教育子女、使其生活学习更为方便有利这个中心来安排;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子女的言行往往对父母产生具有一定威力的影响,也使他们形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在3—5岁的幼儿活动中,自我意识形成并基本定型,加上与幼儿的自身成长基因相关,他们对一些自己不懂也不可能懂的问题,总表现出绝对的自我信任,往往以第一名自诩。而真正要解决具体问题时,又满脸沮丧,无所适从,报之以疑惑的目光,但对自我的信任却并不因之而减弱。在平素生活环境中养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品行追求,从不同程度上调控支配着个体行为方式,使他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抓住机会确立自己的中心位置。
(三)博而难专的意愿志趣。对周围事物的广泛兴趣,对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美妙向往,是现代独生子女的共同特点。以往一些要到10多岁才能有所闻有所见的新鲜事物,在现代的幼儿园即可认识,时代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年幼一代与新事物接触的时间与空间距离,对其智能开发和广泛的兴趣培养,是大有裨益的。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有广泛接触的机会,充满了博爱的情感,又往往难于专一潜心于某一事物、某一领域,找到最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和智力要求的培养目标,将有限的精力用于广泛的爱好之中,难有定期专一的收获。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的父母,为自己读学前班的孩子请有多个家庭教师,今习字,明练画,再又学琴背英语,反而从客观上钳制了孩子心智的健康发展,框限了其性格爱好的自由选择,难于在过宽的知识海洋中得到喘息的机会,在过泛的兴趣爱好中找到自己所独钟的学习内容,因而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身的智力条件。当然,对少年儿童早期定向是应予反对的,但脱离智力发育与生理成长的实际,对于非幼儿的自由选择,反而会形成强制性的压力,过早添加心理负担,强化塑造出另外一种人格,对其品行习惯、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等行为方式的培养,达不到自由选择,学会知识的目的。
(四)怯懦脆弱的意志。主要指在行为上任其兴趣所至,不加约束;或畏惧不前,张惶失措;或意志脆弱,经不起挫折和困难,在意志的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毅性方面表现出不足。由于在家庭中的尊贵地位,处处优待,得到娇宠,父母严严实实的保护伞让他们处于生活的真空中。有的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衣食住行样样不愁,整天处于安逸优裕的生活环境中;有的战胜困难的信心比较差;有的生活能力不强,一旦步入生活,走上工作岗位,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对难于适应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平日得天独厚的依附心理密切相关。
(五)执拗不驯的性格特征。在现代独生子女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中,执拗不驯的性格特征较明显。自幼没有经受太多的社会风雨,不是社会经验使之拥有坚定执拗的性格,而大多来自家庭优裕生活环境的熏陶,是心理上的暂时性偏执优势使然。因而,真正面对社会时,就变得任性、鲁莽和固执己见,一意孤行,难于照顾和正确处理老师、同学、同伴、同事及父母的意见。不少中小学教师感到,现在学生难教,关键是性格变了,变得偏执甚至顽固了。可见,一代独生子女的性格变化给中小学课堂和教学管理工作已带来了影响。特别是到了13、14岁时,孩子心理上逐步增强自立意识,在许多方面试图割断与成人的联系,这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执拗不驯的性格表现得更明显。在追求独立又难于自立的矛盾中,往往产生心理冲突。在行为支配和调节的独立性与强烈的自我意识之间形成反差,偏执己见,不顺师长。
(六)孤寂冷峻的情绪类型。独生子女由于环境的不同作用等,在情绪情感上存在不健全因素。由于其父母多为社会各条战线的工作骨干,工作任务繁重,不能与子女促膝谈心,互相沟通,一人活动的时间居多。再者,现代家庭的独立性也不断升值,很少密切往来,互通有无,共同协作。这对独生子女社会参与性与个人情绪的培养,客观上存在消极影响,不少独生子女认为自己同祖辈父母之间代沟很深,在家庭缺乏交流,由于观点分歧和认识相异,无法沟通自己的思想感情。现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宠物热”,就与这种情绪类型相关,正是消除孤寂、求得其心理平衡和情感发泄或闲暇消遣的方式。有的中小学教师也感到,现在的学生对于教师没有以往那么热情那么交心了,有时还有意避开躲闪,是否也与之相关呢?其孤寂冷峻的情绪一经形成,便在性格中打上烙印,形成定型,不自觉地影响甚至支配其动机、兴趣、目的,表现为一种普遍性的情绪情感特征。
(七)在望子成龙的家庭气氛熏染下的心理压力。尽管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裕,但其心理压力很大。他们自幼浸染在操之过急的超前教育之中,家长煞费苦心,望子成龙心切,将极大的希望寄于下一代,以期超越自己。一些孩子,还在天真烂漫地上幼儿园,本该享受童年的乐趣,却已施以小学教育内容,紧张忙碌,其节奏和追求超出了应有的心理承受力。不少中小学生白天紧张地学习了一天,回到家里,其作息安排得紧紧的,有的父母还在成绩达标、作业评语等方面作硬性规定,甚至进行精神施压和体罚。这种心理压力,实际上在扼杀少儿的智力。
个体人格心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常存在二重性。扭结在独生子女身上的精神意识、心理特征、性格组合、情绪意向等,就有二重综合的多面性能,是一个多面体。上举人格心理缺陷,也只是一些较突出的现象,并不一定会产生什么恶果,有时还是中性的,可向正面转化,产生积极效应。但这些缺陷客观存在,关键在于怎样克服和矫正。笔者认为,主要应抓住这样几个方面:
(一)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首先应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好的情感和优良品质。多让他们投入社会温暖的怀抱,对周围人事产生积极向上、稳定平衡的态度,谦虚谨慎,助人为乐,对生活和学习有责任感,对祖国和人民有浓厚纯朴的热爱之心;将个体自我熔入广阔的社会大熔炉中,培养优良的品质,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家庭和学校应注意培养少年儿童果断、坚忍、勇敢与自制等良好的行为方式。说到底,即是个性的社会化问题,让作为个体的独生子女不断加入社会环境,按受社会影响,使个体性格具有社会化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发展,最为深刻而隐秘地影响控制着其人格心理的发展,通过自我修正和完善而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强化个体形象。
(二)教育对个体人格心理的形成发展起着主要作用。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自觉活动,只要方式正确,方法恰当,内容切合教育对象,就能产生系统的积极影响。因此教育对克服和矫正独生子女成长中的缺陷,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实行实庭、学校与社会的一体化教育。现代独生子女成长中的缺陷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问题,产生了新阻力,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互相埋怨。其实,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教环境,是其成长的初起点,为入园、入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且两者始终交叉渗透,结合社会环境的实情,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全面教育、全面发展的目的。其次,学校教育形式多样,使独生子女拥有温暖的小集体。学生在班集体生活,人格心理受班风的熏陶和影响,要充分利用集体生活的魅力和威力,让他们积极投入集体,参加活动,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品性。活动形式应针对不同班的实际情况而多样化,探索、总结、推广,并适应不同个性特点。第三,科学看待早期教育与提前入学、早慧成长及早期定向的关系。早期教育不等于迟教无用,不等于智育领先,应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特点特别是脑动能的完善程度,把握年龄特征,适当施以正确的教育形式。第四,正确认识人格心理结构与遗传的关系。尽管有的孩子存在诸多不足,但并非全是素质使然,不能忽视后天的培养。素质虽是物质基础,但只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不是唯一的。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从初生儿到学龄期,就经历了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过程。成长中的某些缺陷在某一年龄阶段发展特别迅速,而另一年龄阶段则相对缓慢,应具体分析,注重从后天因素考虑其人格心理结构的水平。第五,扭转智力唯一的教育倾向,培养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气质、性格等,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时智商高低相差并不太大。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成长的快慢、能力的发挥水平等,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而在独生子女成长中应鼓励立志,培养意志,树立恒心,发现兴趣,满足求知欲望。
(三)不断开发孩子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其热情与积极性。让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空间与活动环境,有自己的交往圈与真正可靠的朋友。在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中施展才能,培养能力,发挥积极性,也能学会交往,加强联系,沟通心声,从而摆脱孤寂,敞开自己的心扉,不断呼吸新鲜空气,汲取新的养料,更新生活,获得全新自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自己想;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干;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看;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说;解放他们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将他们关闭起来,过分控制其行为环境,以求单纯,但不利于挖掘孩子的潜能,有时甚至导致逆反心理。同时应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在其性格心理结构系统中注入积极向上、不断完善的鲜活因子。
收稿 199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