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对策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过度的食品需求与土地掠夺式经营。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农产品供给以国内生产自给为主的方针,农业生产系统为了满足目前的12亿人口和每年新增加的1600多万人口的衣食之需,以及经济发展、工业化加速和生活水平提高所引起的农产品需求量的增长,把人均粮、肉、奶仅为世界发达国家平均1/2、1/3和1/5的水平迅速提高,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掠夺式的生产经营。过度垦殖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竭;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以保证增产而毁林开荒;为了抗旱增产和保证灌溉而无限制地开采地下水,以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渍生盐碱化发生;为了增温保墒和延长作物生长发育期而大量使用塑料薄膜,以致土壤污染和再度耕作障碍;为了提高单产而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土壤养分失调和有益的天敌昆虫死亡,生物种群破坏。这一切都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据估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5~16亿,而农业资源供给日趋减少。一方面资源的数量减少、相对紧缺。1994年我国人均耕地从1952年的2.8亩下降到1.18亩(0.079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5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草原超载过牧面积约占1/3,目前可利用的草原的产草量比60年代下降30~50%,人均草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注:卢良恕、刘志澄等:《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持续发展》,《陕西农业研究》1997年第2期。)。另一方面,资源的质量不高,且在不断下降。在全国0.95亿公顷的耕地中,水土流失面积目前已达到0.4亿公顷,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其中4/5得不到治理;受盐碱化危害的耕地有0.1公顷,内蒙古河套平原1976~1995年20年间,盐渍土占水浇地的比例由11%上升到58%,因盐碱化弃耕的耕地达12万公顷;全国有占国土面积16%(1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沙化土地,有400万公顷耕地处在沙漠威胁之中,部分地方已形成了沙进人退的局面(注:范秀荣:《生产5000亿公斤粮食与耕地资源保护》,《陕西农村经济》1997年第2期。)。面对这样的资源禀赋条件,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只能束之高阁,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技术落后。一是经济落后导致用现代物质技术对农业的武装程度不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根据李比西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大量的使用化学肥料,加之其它配套技术,使农业生态循环中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从封闭、半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从农业外部输入了大量的能量和物质,从而使土地长时间地保持了高产出。1994年法国每公顷谷物产量高达6554公斤,比我国高2000公斤(注:卢良恕、刘志澄等:《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持续发展》,《陕西农业研究》1997年第2期。);位于沙漠干旱地区的以色列,人均水资源量400立方米,仅相当于我国黄淮海地区的1/3,由于节水技术和设施,农业很发达,耕地的40%可以灌溉,水果、蔬菜、花卉及畜产品产量很高,滴灌温室的辣椒产量可达16吨/亩,西红柿达25吨/亩,棚菜花卉增产300%,大量向欧洲出口,年创汇13亿美元,创造了世界近代农业的奇迹(注:程序:《中国应走“可持续集约农业”之路》,《科技导报》1995年第11期。)。如果我国耕地有如此高的产出能力,则少种高产多收就会成为事实,休耕、免耕等资源恢复和保护的措施就可以实施,农业的持续发展就可以成为现实。二是经济不发达和生产技术落后,对自然资源改造和对已有技术的利用力度不够。考察和分析世界农业生产的环境现状,其地力减退、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现象较严重的地方,并非都出现在经济发达的石油农业国家,而恰恰则多出现于经济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国家。如经济发达的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资源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21%。日本一方面依靠大量的经济投入,改造本国的资源条件,提高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求得农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依靠其先进高效的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别国汲取资源,以补偿本国的资源不足,求得农业的持续发展。再如在1991年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被誉为农业持续发展典型的荷兰,由于经济发达、围海造田等改造自然的农业投入力度大,农业明显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征。相反,在经济技术落后的南美和非洲一些国家,则资源环境恶化正在加速,可持续发展还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目前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技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化肥、农药、机械、电力等现代工业技术;一类是良种、人工生物防治、秸秆还田和生物发酵利用等生物科学技术。这两类技术的有机结合和配套,是人类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理想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的技术结构不尽合理,一般在发达国家前一类技术略重,后* 类技术略轻,在发展中国家两类皆弱。因而出现了地力破坏、水源污染、水土流失加剧等农业资源环境破坏和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
4.制度安排不合理。从户籍制度看,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推崇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被禁锢和捆绑在农村,绝大多数以经营农业、耕作土地为生。尽管改革开放以后,允许农民进城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是受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批职工下岗等因素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大批农业劳动力滞留于农村,拼资源而获收益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制度,全国有2.2亿个农户,平均每户经营的耕地仅为6.7亩,被世界农业经济学者称之为“超小型”经济。这种生产经营组织制度的优点是农户对生产的关心照料程度提高;同一生产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互助协作精神无与伦比;农户对生产经营拥有自主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和经营方向。但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小规模使机械耕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病虫害综合统一防治、品种搭配和轮作倒茬等现代化集约经营技术措施难以实施;农户可以随意地摆脱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制衡,使农业生产的计划性、有序性进一步降低。从土地制度看,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使用权由农户掌握、社区内的农民对社区内的土地平等拥有使用权的土地制度。农户对自己经营的土地可以采取集约经营和精耕细作,也可以采取兼业化粗放经营和撂荒,还可进行短期化行为的掠夺式经营,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农户的经济利益常常难以协调统一,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国家“被子”(植被),农民要“票子”(经济收入)的矛盾,直接阻碍农业的持续发展。
5.协调不力。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不力。按理而论,人是万物之灵,有意志,有思维,能够自觉的寻求出一条维系、支持自己生命系统繁衍生息之路,而不应该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趋灭亡。可是在解放以后的一度时期内,我们误认为“人多好办事”,忽视了人多的问题,否定人口控制的必要性,对人口的计划增长理论进行了错误的批判,导致人口增长失控,以致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和适当比例被破坏,为持续发展造成了障碍。二是生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协调不力。利益机制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人类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组成了一定生产、经济机构和社会团体,建立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以维持各自的经济利益。这就有一个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矛盾,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的矛盾,当代人的利益与下一代人的利益的矛盾。为了眼前利益过伐森林、过牧草原、滥施化肥、滥用农药、过量开采地下水而灌溉农田,以致农业后劲不足;为了内在利益,工厂向河流排泄废液,污染下游水源;发达地区无节制地使用林木、能源,低价索取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以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区域差别扩大,一些地区贫穷落后;为了当代人的利益,对土地、矿产资源掠夺式的经营与消耗,以致造成生产经营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三是技术进步及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之间协调不力。一般说来,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都是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共同繁荣的,但都有一个适应和适度的问题,否则就会带来负面效应。如农业利用石油能源,进行远洋捕捞是人类技术进步的象征,但是超量应用石油能源,过渡捕捞,就会破坏自然界故有的相克相生、相互依存关系而造成生态平衡破坏,使好事变成了坏事。再如市场经济制度可使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配置,促进地区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和生产要素流动;通过价格讯号来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保持资源的有偿使用,激励资源的利用方式改进和效率提高。但是,如果不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必要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措施,则就会因竞争的不完全性而造成一些部门对资源的垄断;因经济的外部性而使部分资源过度应用和使社会整体利益受损;因市场调节的滞后性而造成生产的波动和收入的不稳定;因资源的禀赋不同而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和贫富差别扩大,以致障碍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正视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问题,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制度,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制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减轻需求压力。认真贯彻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狠抓农村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建立人口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机制。从根本上消除资源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制定和完善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缓解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要依据资源承载力,划定耕地、水等农业支柱性资源的利用警界线;完善资源利用保护体系,进行资源的合理评价和科学估价,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加强资源管理和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如节水灌溉、配方施肥、无土栽培等。
三是建立和完善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制度。要积极发展农村工业,扩大农业劳动力的农外就业,减轻对耕地收入的依赖性;建立和完善耕地产权制度,确立农户对耕地的权力本位和市场主体地位,健全和发育耕地市场,促进耕地适当集中和合理流转,以便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四是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商品基地、交通道路、运输能力、贸易机构和组织等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法规制度、市场信息传递、市场行为规范等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软件”建设,以保证农产品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流通和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以保证农业生产对市场的敏感反应能力,并能依据市场状况自我调节;以防止市场经济的外部性、竞争过度性和无序性、垄断性、调节的迟滞性等负面效应扩大或发生。
五是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农业生产化建设。要选择好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化项目;确定好带动发展的龙头企业;建设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基地;协调好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能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约束制衡机制,防止利益分割和产业化各环节的利益摩擦;搞好产业布局和规划,防止产业项目重复建设,使农业产业化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六是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制定科学可行的国际合作贸易政策及方略,促进农业走上国际化的轨道。应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发展本国经济;以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合作,减少稀缺资源的过度消耗;取向“立足本国资源,坚持以自给为主,适度进口调剂”的粮食政策,以便防止土地和资本两项要素因过度强调粮食自给而机会成本大幅度提高,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全方位的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一般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制度和政策三个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其投资力度不够,科技投资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对技术创新单位缺乏统一协调管理,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和人才物浪费严重;科技立项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经济承载力脱节,成果转化利用效率较低。在技术推广方面,因农民技术素质差、文化程度低、经济承接水平不高,对技术需求不足;因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引入农业经济的速度慢;因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比较效益低而技术转化效率低。在技术应用制度和政策方面,因对生产者是否采用新技术缺乏约束机制,使技术向生产的导入成为一种自由行为而导入慢;缺乏把农业技术推广由原来的政府行为和福利性社会化服务,变成生产者自愿行为和商品化服务的配套政策;在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推广中,科技人员的劳动缺乏可行的量化考核标准及合理的付酬措施,使促进科技发展的诱导、激励、调控措施显得无力,可持续发展在“技术适当”、技术先进方面失去了优势。
为此,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一是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强调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使技术创新力量集中、目标统一,形成万众一心、同攻难关之势。二是政府要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的同时确定好科技发展的目标方向及技术结构,选择好技术的着力点,如发展节水技术、生物技术及基因遗传工程、微生物酶技术及秸秆高效利用等。三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强技术管理和协调,无论是对技术创新者,还是技术应用者,或者是技术服务中介组织,都要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和市场利益结合的方式,诱导和激发内在动力,使农业技术供需两旺。四是把科技进步同人的科技素质提高结合起来,加强农业专业技术创新人才、推广人才及农业劳动者三方面的培训,从根本上解决科技进步问题。五是加强农业技术进步政策研究,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方面要有新的激励、保护政策。
(三)加强农业资源管理、保护及农业基本建设,力争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生产环境方面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政府要加强资源的管理工作。要通过一套法律规范和经济手段来规范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行为。要完善资源法规建设,在认真贯彻执行已有法规的同时搞好资源立法工作。要搞好资源的评估和作价,达到有偿使用、鼓励节约,防止社区内农民对资源的低水平利用和随意转移,防止因资源禀赋不同和无价无偿利用而造成的贫富差别扩大。要加强资源开发前的论证工作,推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技术手段没有改进,利用效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一般禁止开发利用,以防止对资源的破坏。要自上而下的建立资源监测信息网络系统,进行资源的定位监测,观测资源的消长动态,监督资源的利用技术,防止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要通过合理的生产布局和结构优化,搞好多种资源的合理匹配,实现资源的科学投放。要加强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实现资源利用科学化和效率最大化。
二是政府要加强资源的保护工作。要从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水平低,资源负荷重、压力大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降低农用生产资料成本,利用工业品投放农业来补偿农业资源;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来补偿国内资源,以补偿求保护。充分认识农业是个弱质产业特点,加大对农业及农业资源的保护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社会再分配,调动其它生产利润回流于农业。充分认识我国农业资源面临着向工业及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站在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分配资源,防止农业资源的过早超速流失。充分认识在我们受到知识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制约,没有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降低资源的开垦利用速度,最大限度的把资源保护起来。
三是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长期以来我国用于农业的投资较少,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五五”期为10.5%,“六五”期为5.1%,“七五”期为3%,“八五”期间1991年为2.8%,1992年为2.5%,1993年为2.2%,1994年为1.9%,1995年为1.8%,199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660亿元,用于农业336亿元,虽比上年增长27.5%,但比重仍然只有1.9%;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只占GDP的0.8%(注:郭书田:《对农村经济总体形势的认识》,《农村经济文稿》1997年第7期),致使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环境日趋恶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很难提高。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发达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发达国家是在石油农业,大量的工业品投放于农业,农产品过剩情况下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而我国是在农产品短缺,农业资源利用外延扩大而感到资源危机的情况下提出可持续农业的,应该加大投入,强化基本建设,以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