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护在III-IV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论文_张津维1,李,斌(通讯作者),周朝阳,唐国强

颅内压监护在III-IV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论文_张津维1,李,斌(通讯作者),周朝阳,唐国强

广东医科大学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护在III-IV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给予颅内压监护。比较15例患者术前后的ICP数值,并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在3个月的随访中,有7例患者为良好,5例患者为轻残,1例患者为重残,1例患者为植物状态,1例患者为死亡;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0.00%,预后不良率20.00%。患者术前的ICP为(4.65±0.55)kpa,术后ICP数值为(2.54±0.30)kpa。比较术前后的ICP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颅内压监护,可有效提高对于外科手术术后的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颅内压监护;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

高血压脑出血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的疾患,该疾患具有起病急促、进展速度快等特点,对人体的伤害较大[1]。临床研究表明,引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脑血流量降低以及脑灌注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颅脑内压的过度增高而引起的[2]。因此,对患者的颅脑内压实施颅内压监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3]。在临床上监护过程中,颅内压监护已逐渐的应用好于各类颅脑损伤中[4]。但是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监护报道十分少见。为了了解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护。现将研究结果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出现意识障碍、失语、偏瘫、呕吐以及头痛等临床症状。1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例,有女性患者5例;最小年龄为35岁,最大年龄为70岁,平均年龄为(40.5±3.5)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病程为1~25年;患者从发病时间到手术时间1~6h,平均时间为(3.5±0.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5例患者评分为9~12分,有5例患者评分为9~6分,有5例患者评分6~4分;影像学诊断患者的出血部位:有5例位于皮层下,有15例位于基底节区;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16~101ml,平均为(36.5±6.5)ml。15例患者中分为III-Iv级,III级是神志模糊,IV级是神志浅昏迷,III级患者有7例,Ⅳ级患者有8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开颅血肿清除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步骤如下:按照术前CT 检查对患者的出血位置定位对患者进行手术,手术按照就近原则的进行。在手术时,在患者头皮出为患者实施切口,切口直径为4cm。然后,将其扩大成一个直径为3cm左右的骨窗。扩大完毕后,切开患者的硬脑膜,切开时注意避免损伤患者的脑皮层以及其他功能区域。最后,对患者血肿区域实施清除。在手术前后均给予患者颅内压监护,术中患者的的ICP降低到令人满意的值时,即可停止清除;术后时刻对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护,并且剂量患者的颅内压数值,监护天数为5到10天,平均(11.5±1.5)天;每天监护时间为30分钟。若患者的术后的颅内压数值超标则采用引流管内注射尿激酶或给予脱水措施对患者的颅内压数值(ICP)进行降低。在术后,对患者实施3个月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应用国际上通用的GOC预后评分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将其分为几个等级,分别为死亡、植物状态、重残、轻残以及良好等。其中良好和轻残均属于预后良好、而植物状态、重残以及死亡等均属于预后不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3个月的随访中,有7例患者为良好,5例患者为轻残,1例患者为重残,1例患者为植物状态,1例患者为死亡;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0.00%,预后不良率20.00%。患者术前的ICP为(4.65±0.55)kpa,术后ICP数值为(2.54±0.30)kpa。比较术前后的ICP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3.1治疗的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扩大期通常在发病早期,其脑水肿症状会随着患者患病时间的不断增加而加重,但是人类的颅内容积始终有限,而患者脑水肿不断加重过程会导致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降低,并且会促脑灌注压的减少,若未能及时给予有限的处理,患者极易出现严重的生理病理症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5~6]。因此,尽早的对患者实施血肿情况,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颅内压,逆转威胁患者生命恶性循环,减少继发性病理性变化,进而达到治疗患者疾病的临床目的。

3.2检测的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监护的报道十分少见,对于ICP与血肿量的报道也十分罕见。临床研究表明,在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仅仅凭着主治医生的临床经验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7~8]。而采用ICP监测仪器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可有效监控患者颅内内压的变化,为主治医生的临床处理提高治疗依据。ICP监测仪器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监测手段,能够对患者的患者颅内内压的变化进行实时观察,而ICP监测仪器对患者病情的表现明显早于患者自身的表现。因此,ICP监测对患者临床病情的监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

3.3术后注意事项

对术后颅内压反弹性上升患者,一般不建议采取完全清除血肿,更建议采用ICP对患者实施监护。对于患者体内的残余的血肿,可采用注意尿激酶来溶解患者的血肿,以达到降低患者的颅内压的作用。而对于术后颅内压轻微上升的患者、药物使用过度所引发潜在危险的患者。在处理后,应继续对患者实施颅内压监护,避免患者再次出现临床症状。

3.4总结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颅内压监护,可有效提高对于外科手术术后的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管义祥.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压监护的临床应用[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6,20(2):196-197.

[2]张显强,周玉璞,曾春生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简易有创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测的临床应用[J].贵州医药,2010,34(1):26-29.

[3]张天奇.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点与微创治疗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4):165-165

[4]张顺香,金锦华.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0):73-73.

[5]高晓,潘新.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与开颅清除血肿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4):71-71.

[6]郑秀娟.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4):77-77.

[7]刘家敏,李卫.定向软通道加尿激酶冲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验交流[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8):100-101.

[8]郑丽萍.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治疗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7):187-187,188.

论文作者:张津维1,李,斌(通讯作者),周朝阳,唐国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5

标签:;  ;  ;  ;  ;  ;  ;  ;  

颅内压监护在III-IV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论文_张津维1,李,斌(通讯作者),周朝阳,唐国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