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假日文化意识与参与的调查报告与政策建议_传统节日论文

青少年节日文化认知和参与情况的调研报告及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调研报告论文,青少年论文,节日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文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确立了一套国家公共节日体系。传统节日、现代公共节日、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节日和部分地域性节日,共同构成了我国节日文化的当代形态。

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我国的节日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文化深深扎根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具有强盛鲜活的生命力,历经岁月的变迁,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但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信息化、全球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人们参与、对待节日的方式也产生了根本变化,不再固守传统的节庆习惯,开始追求一种更简洁、更休闲的过节方式。一些能够体现中国人礼仪往来的新形式进入了人们的选择视野,如网络、短信等已经成为人们互相庆贺、表达美好祝愿的新载体。在这之中,我们发现,节日文化的变化对年轻人节日观念和节日行为方式的影响非常明显。

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决策咨询委托项目《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旨在把握传统节日的当下现状、厘清节日文化存在问题的症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议,为国家有关文化决策机构、公共假期决策机构提供政策咨询支持。

本课题以调研为基础,由10多个子课题组成。“我国青少年对节日文化的认知和参与情况的调研报告”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子项目。该课题调研对象为我国广大青少年人群(主要是指大学本科及以下年龄段人群),目的在于获取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中国年轻一代对节日文化的认知、参与情况。为对课题的客观研究提供调查问卷资料,2010年的10月至11月,本课题的子课题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在一些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研对象及调研情况概述

本次抽样调查选取了中央民族大学(大一和大四两个年级)、北师大附小(六年级)、北京当代艺术学院(民办高校)、江西省泰和县第三中学、江苏省海门市悦来中学、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外国语实验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东田造型名人视线造型艺术培训学校(北京社会培训机构)、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王母渡中学、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岗中学、中国人民大学(大一新生)、广东省珠海市第九中学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分布充分考虑了学校类型、地域以及学历层次等方面的特点,总共抽取了654名学生(有效样本649人)。所选取的样本覆盖全国东部北方城市、东部南方城市、东部北方农村、东部南方农村、西部北方城市、西部南方城市、西部北方农村和西部南方农村8个地理区域,涉及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年龄段。少数民族青少年主要以中央民族大学大一和大四两个年级的学生为样本,并根据数据比对,了解城市社会生活和高等教育对民族地区学生节日文化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1.青少年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1)受访者的身份

本次调查的对象中男性337人,占51.9%,女性312人,占48.1%。从家庭情况来看,被访者中有60.1%和父母生活在一起,15.8%是三代人及以上生活在一起,22%是过集体生活,1.9%是独立生活或拥有家庭。年龄层次以青少年为主,其中小学生占总数的10.1%,初中生占总数的16%,高中或者中专职业学校以及大学的人数较多,分别占到总数的43.7%和29.9%,另外还有0.3%是刚参加工作。

(2)受访者的成长环境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有37.8%一直生活在城市而且父辈们世代生活在这里;28.7%的被访者自己生活在城市,但父辈们生活在外地城市;11.6%的人自己在城市,但父辈们生活在外地农村;还有21.9%的人一直生活在农村。

再从受访者成长的地域环境调查分布来看,有85%受访者的成长环境是在汉族地区,成长在单一少数民族地区和多民族地区的受访者分别占总数的5%和10%。

2.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情况

(1)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大部分青少年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的。有99.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至少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的来历(其中19.3%的人能够基本准确地讲出传统节日的来历);有79.5%的被访者基本了解传统文化节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有74.5%的人至少了解一点传统节日的特殊讲究和禁忌;有89.4%的被访者能够准确掌握或大体掌握传统节日的日期;有88.3%的被访者至少了解一点我国其他民族的节日(其中22.4%的人较为了解),见图1所示。

图1 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

(2)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各不相同。有64.6%的受访者表示传统节日具有情感功能,如传统节日是增进和家人、亲人以及已逝亲人情感的纽带,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51.2%的受访者表示传统节日具有娱乐功能,可以提供朋友聚会、旅游等机会。41.6%的受访者认为传统节日有休假调整功能。有36.8%的受访者认为传统节日具有理性价值,如历史文化价值、社会学价值、人类学价值等。有19.8%的受访者认为,传统节日具有社交功能,可以提供办事送礼、社会交往的机会,见图2所示。

图2 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3.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参与情况

(1)对传统节日的参与方式

在过传统节日时,大部分青少年(82.8%)表示会与家庭团聚。可见,家庭团聚是青少年参与传统节日的主要方式。有7.1%的人在过传统节日时选择与朋友团聚为主,有6.1%的人选择安排旅游休闲的方式过传统节日,也有1.1%的人会和恋人在一起过传统节日,见图3所示。

图3 参与传统节日的情况

在节日期间,青少年表达祝福的方式也比以前丰富了许多。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往在节日期间当面表达问候、祝福的方式现在已淡出主流。短信已经成为青少年表达节日祝福的最普遍的方式,有35.2%的人会用短信表达自己的祝福。分别有31.4%和20.2%的人表示会通过当面问候和电话来表达自己的祝福。另外,有8.9%的人会采用网络问候方式,还有4.3%的人采用其他表达节日祝福方式,见图4所示。

图4 表达节日祝福的方式

(2)对新节日的参与方式

从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态度来看,有46.1%的青少年喜欢过传统节日,主要因为中国传统节日更有文化内涵、讲究仪式、崇拜祖先、凸显伦理、富有亲情,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是我们文化血脉中独特的成分。但是,也有11.4%的人表示更喜欢过洋节。他们认为中国传统节日趣味性不足,节日主题多数讲究回家团圆,是农耕文化时代的产物,没有吸引力。相比之下,西方的节日充满了乐趣和人情味,公共性和娱乐性强,过节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适合年轻人的口味。另外,有38%的人表示同等对待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还有4.5%的人表示无所谓。

青少年对于新鲜事物一般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对于由媒体创造或提议的新节日(比如光棍节、男人节、女生节、男生节等)的认同程度并不高。青少年对于一些比较好的新节日(如“祖父节”等),也只有51.9%的青少年认为值得学习和发扬,见图5所示。

图5 对媒体倡导一些比较好的新节日的看法

同时,青少年对这些所谓新节日的参与也较少,仅有19.4%的人参加过各种新节日的具体活动。但是,青少年对于当前“一节两过”的现象(比如既过西方的情人节,也过中国的七夕情人节)也有比较高的认同。调查结果显示,有65.7%的青少年认为“一节两过”现象正常,有17.9%的人认为无所谓,只有16.5%的人认为那是商家或媒体忽悠。

4.青少年对现代生活方式和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冲击的理解

(1)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传统节日首先面临的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但是,现代生活方式是否与传统节日格格不入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青少年认为现代生活与传统节日风俗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冲突。有56.7%的人认为节日风俗很重要,要过好传统节日,发扬好节日风俗。有22%的人认为二者可以相互调和。也有15.3%的人认为二者并不冲突,不同的人群过不同形式的节日风俗。另有3.7%的人认为二者是矛盾冲突的,现代生活方式不利于传统节日风俗的存在。另外,还有2.4%的人认为他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见图6所示。

图6 对节日风俗和现代生活之间关系的看法

商业活动也对传统节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商家为了营利还推出了一些所谓的“人造节日”。对此,有67.2%的青少年表示这些活动有可取之处,它使城市生活更丰富了。也有32.8%的青少年表示无可取之处,这些活动纯粹是部分商家搞噱头。

(2)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影响

青少年对于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等)是非常熟悉的。被访者中对于西方节日完全了解和部分了解的占到总数的98%,完全不了解的只占总数的2%从这一点来看,青少年对于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完全不亚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可以与图1进行比较),见图7所示。

在看待青年人热衷于过洋节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都持宽容态度。有40.9%的被访者表示属于正常现象,是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应当顺其自然。有40.9%的人认为应当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既要顺应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对这一现象没看法和认为不正常的人分别只有7.4%和10.8%,见图8所示。

图7 对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等)的了解程度

图8 对青年人热衷于过洋节的看法

在如何看待传统节日被洋节排挤、取代这个问题上,大部分青少年采取了开放态度。有70.8%的人认为传统节日与洋节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另有22.4%的人认为应该守护传统节日,抵制洋节。只有3%的人认为应该支持发展洋节,顺应潮流,见图9所示。

图9 对传统节日被洋节排挤、取代的看法

5.不同城乡地区青少年对待传统节日的差异

(1)节日偏好与认知的城乡差异

城市和农村青少年在节日偏好上略有差异。农村青少年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而城市的青少年则更喜欢过洋节。农村青少年喜欢过传统节日的比例为53.9%,而城市青少年这一比例只有42.5%。城市青少年喜欢过洋节的比例为12.1%,而农村青少年这一比例只有10.1%。同时,城市青少年认为传统节日和洋节应同等对待的比例也比农村青少年要高得多(高出10.9%),见图10所示。

图10 对传统节日和洋节偏好的城乡差异

(2)节日参与方式的城乡差异

在过传统节日时表达祝福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城乡差异。城市青少年采用短信方式表达节日祝福的比例比农村青少年高出了8.5%。而农村青少年在当面问候和电话祝福方式上比城市青少年分别高出了2.9%和5.3%,见图11所示。

图11 城市与农村表达节日祝福的不同

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和媒体感受节日文化元素最为普遍,其次是广告、商业促销活动,最后是本地风俗氛围。同时,城市和农村青少年在感受节日文化元素的途径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图12显示,城市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和媒体途径感受节日文化的比例要高于农村。有39.7%的城市青少年认为他们通过网络游戏和媒体途径感受节日文化元素,而农村青少年的这一比例只有35%。农村青少年在通过本地风俗氛围途径感受节日文化元素上则要比城市青少年高得多。有31.4%的农村青少年认为他们在本地的风俗氛围和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元素,而这一比例对于城市青少年只有22.5%,见图12所示。

(3)过节消费上的城乡差异

城市的青少年在过节时的消费要比农村的稍多一些。农村青少年有53.2%的人选择每次过节的消费在100元以下,而城市青少年的这一比例为40.7%。每次过节消费在100元至1 000元之间的城市青少年比例为56.3%,而农村青少年这一比例为42.9%。而每次过节消费超过1 000元的青少年,无论城市和农村都很少,见图13所示。

图12 感受节日文化的元素的城乡差异

图13 每次过节消费的城乡差异

(4)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城乡差异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学校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并且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从城乡差异来看,在幼儿园阶段,城市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要早于农村。被访者中有32.4%的城市青少年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起始于幼儿园阶段,而这一比例在农村青少年中只有24.5%。在小学阶段,则是农村多于城市。被访者中有51.5%的农村青少年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起始于小学阶段,而这一比例在城市青少年中只有43.8%,见图14所示。

图14 学校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起始阶段的城乡差异对比

6.不同民族地区青少年对待传统节日的差异

(1)不同民族地区学校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起始阶段和重视程度差异

单一少数民族地区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面要早于单一汉族地区和多民族地区。单一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有38.2%的人表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主要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在汉族地区和多民族地区,这一比例分别只有29.4%和24.6%。更多的汉族地区和多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认为学校的节日文化教育开始于小学阶段(其比例分别为47.3%和45.9%),而多民族地区这一比例只有32.4%,见图15所示。

图15 学校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起始阶段的民族区域差异对比

不同民族地区的学校或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一定差异,青少年认为学校或老师比较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在汉族地区最高,占43.5%,其次是单一少数民族地区,占35.3%,最后是多民族地区占26.2%。可见,多民族地区和单一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认为学校或老师相对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见图16所示。

图16 不同民族地区学校或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对比

(2)不同民族地区节日参与方式的差异

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表达祝福是过传统节日时的一项重要环节,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在表达节日祝福的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在多民族地区,有49.1%的人会通过短信来表达自己的祝福,而单一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则相对较少。青少年采用当面问候的方式表达祝福,在汉族地区要略高于单一少数民族地区和多民族地区,而单一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采用电话表达节日祝福的比例要高于汉族地区和多民族地区。此外,青少年使用网络表达节日祝福在汉族的比例最高,见图17所示。

图17 不同民族地区表达节日祝福的方式差异

在参与特定的节日仪式方面,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单一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在参加传统节日的特定仪式活动方面比汉族地区和多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要多。有41.2%的单一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表示他们经常参加传统节日的特定仪式活动,而汉族地区和多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这一比例分别只有34.3%和33.9%。有58.8%的单一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表示他们很少参加传统节日的特定仪式活动,而汉族地区和多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61%和62.9%,见图18所示。

图18 不同民族在传统节日期间参加某种特定的仪式活动(比如清明扫墓)的差异

(3)不同民族地区对于传统节日被忽视原因的看法差异

不同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在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正在被人们所忽视这一现象的原因时也有一定差异。首先,大多数的青少年认为传统节日被人们忽视的原因是发扬方式不当,并且多民族地区(57.4%)和单一少数民族地区(57.6%)的比例比汉族地区(32%)的比例要高得多。认为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冲突导致其被忽视的原因更多的得到汉族地区(28.1%)和多民族地区(24.6%)青少年的认可,单一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认为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冲突的比例只有12.1%。此外,汉族地区青少年认为外来节日冲击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日本身有问题的比例高于单一少数民族地区和多民族地区,见图19所示。

图19 传统节日被人忽视的原因

7.青少年对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创新节日文化的态度与认识

(1)政府对传统节日调整的影响

在面临西方节日及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节日双重冲击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保护和发扬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将清明节、中秋节和端午节规定为法定节日。对于此种做法,本次调查的被访者有91.1%的人认为政府此举很好,很有意义,有7.8%的人认为无所谓,只有1.1%的人明确表示反对。

另外,被访者对于政府调整节日产生的积极效果非常认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75.6%的被访者认为国家对节日假期进行调整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不仅拉动了内需,而且还能促进民生,推动经济的发展。有21.3%的被访者认为积极效果不明显,另有3.1%的被访者认为消极效果大于积极效果,见图20所示。

图20 对国家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否产生积极后果的看法

(2)对传统节日创新和重建的态度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民俗、新形式、新载体的涌现,带给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人们对此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70.3%的受访者对此表示支持,10.2%的受访者表示反对,19.5%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见图21所示。

在看待各地花样翻新地进行传统节日开发的问题上,有47.5%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认为是地方发展的重要资源。被访者认为有必要,但认为开发过程中有问题。另有不到17.6%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认为开发结果弊大于利,还有1.9%的人认为应当明令禁止,见图22所示。

图21 对传统节日中的新民俗的态度

图22 对各地花样翻新进行的传统节日开发的态度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保护热的兴起,一些小范围的民间传统节日被挖掘出来,人们对这种现象持何种态度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68.8%的人认为这种做法有意义。因为每个节日都有它的特定意义,至于这些节日是不是真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只要起到了教育和认识作用就可以。有19.8%的人觉得没意义,认为这些节日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任何影响,剩下11.4%的人认为无所谓。

二、问题分析与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或特点。

1.对青少年而言,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良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青少年群体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包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具有很高认知水平的。支撑此结论的要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对节日文化教育的重视。不过,数据也表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形式、方法还需进一步改善。调查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老师如何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许多学生表现出的是漠然和无动于衷,缺乏兴趣和激情。这让老师们感到困惑和痛苦。

二是家庭的有意传承。我们在对“是否返回祖籍地过重要的传统节日”问题的统计中,发现有62.6%的青少年有返回祖籍地过重要节日的习惯;在对“您本人(或曾随父辈)回乡祭祖过吗?”问题的统计中,发现有83.6%比例的青少年有过返回祖籍地祭祖的经历或习惯。这个数据反映了家庭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是社会或网络媒体的影响。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和媒体感受节日文化元素最为普遍,其次是广告、商业促销活动,最后是本地风俗氛围。而本地风俗氛围对青少年节日影响的弱化,说明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现状很不乐观。

2.虽然西方节日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着较高的认知、认同和参与程度,但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冲突

虽然我国学校并不重视对西方节日的教育,但在我国青少年中,对于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完全不亚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见图7说明),且在“传统节日、西方节日和公共假期在形式上的区别”的答卷中,有高达54.6%的答卷者了解三者的差异。

与此同时,我国青少年对过西方节日有着较高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在如何看待青年人热衷于过洋节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都持宽容态度,如有65.7%的青少年认为“一节两过”现象正常。而在如何看待传统节日被洋节排挤、取代这个问题上,大部分青少年采取了开放态度,如有70.8%的人认为传统节日与洋节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另有22.4%的人认为应该守护传统节日,抵制洋节。只有3%的人认为应该支持发展洋节,顺应潮流。在“对传统节日和洋节偏好的城乡差异”数据对比中,也能看出青少年在价值判断和情感态度上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高于西方节日(如对2009年2月14日中国春节和西方情人节“撞车”时,中国绝大部分青少年选择的是过中国春节,达78.3%)。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虽然我国青少年倾向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并重,但在价值和情感上,还是略倾向于中国传统节日。这就导致矛盾的出现,即在做价值判断时,传统节日的地位高于西方节日,但在选择过节的具体形式时,我国青少年又表现出对西方节日更为重视。

3.我国青少年对节日内容加以丰富和充实的要求远大于创造新节日

一是我国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缺乏应有的节日风俗、仪轨、内容知氛围表示不满意。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青少年认为节日风俗和氛围在节日文化中很重要。在传统节日受到西方节日排挤原因的分析中,认为节日风俗和氛围上存在差异的观点占了较大比重;在对节日文化元素感受的途径方面,本地节日氛围对青少年的影响放在了最末的位置;在对传统节日不断被弱化的理解上,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发扬方式存在问题的达到33.8%。从这些来看,我国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缺乏或不断消失的独特风俗、民俗和节日氛围很不满意。

二是我国青少年对传统节日开发、创造新节日民俗持支持和赞成态度,而对创造新的节日并不感兴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我国青少年对媒体热衷的新节日(如光棍节之类的),反对者要多于赞成者。②我国青少年对此类新节日的参与程度也很低。③对网络上成人比较热衷的设立新节日的倡议,普遍持反对态度,如对单设“国家烈士纪念日”、“国家英雄纪念日”、“国家军人纪念日”、“国家胜利纪念日”、“夫妻与家庭日”、“民族大团结日”、“改革开放和创新日”分别有60%~80%的反对比率,对“您认为应设立的其他国家级新节日”的反对态度甚至高达95.4%!在这点上远远出乎调查者的预想。由此看来,我国青少年对节日质量的要求远远高于对节日数量的要求。

4.青少年对政府弘扬节日文化、重视节日文化内涵的重建或创新,普遍持支持、理解和乐观态度

(1)关于国家放假制度

调查中发现,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65.6%的人对我国现行的放假制度表示满意并理解,有19%表示不满意但理解。在被问到“您是否知道国家放假制度是在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后的折中结果”时,有61.6%的人表示知道。

(2)关于国家弘扬节日文化政策

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群体对我国政府采取国家级措施,保护和弘扬传统节日的作法表示认同的比例高达91.1%,并且有76.0%的青少年认为国家调整节假日产生的积极效果明显。有68.8%的青少年认为国家把传统节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是有积极意义的;有78.6%的青少年对“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是“支持并乐观”(另有8.4%持“支持但悲观”的态度)。

(3)关于传统节日开发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有高达80.6%的青少年认可政府此举有着积极意义,也有33%的青少年看到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外有76.1%的青少年认为,在今天重建传统节日的显著意义是“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源”。

(4)关于对传统节日加以改造的问题

在“如果对现有传统节日进行改造(类似重阳节和爱老日结合),您持什么态度”的答卷中,有62.5%的青少年持支持态度。这一数据也佐证了青少年对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视大于节日名目。

(5)关于节日公共活动的政府管理

在关于“您是如何看待节日公众活动政府管控的问题”的答卷中,有40.4%的答卷者主张政府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节日公众活动,有35.4%的答卷者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多干涉公众节日活动,但需提高行政水平和能力。

三、政策建议

1.面向青少年人群的学校教育,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和对西方节日文化、尤其是西方宗教节日文化的正确引导

首先,需要重视民族地区关于传统节日文化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汉族地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较为重视,而单一少数民族地区或多民族地区,在这方面的教育力度稍显不足。

其次,除了节日知识之外,对青少年要加强节日制度层面的教育。如在“您是否知道国家放假制度是在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后的折中结果”的答卷结果中,有近4成青少年回答是“不知道”(35.8%);如在“您是否知道我国公众假期天数排在世界前列”的答卷结果中,有近1/4(24.5%)的青少年对此毫不知情。这些比重都是很大的。

再次,在学校教育中,要把西方节日文化尤其是宗教节日文化的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对教师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但这里还需要提出年龄和成长环境对节日价值的认同问题。目前,我们的教育者和青少年对节日价值观的认同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多数教育者和年长者对西方节日有一个后接受的过程,因此普遍存在着传统节日文化高于西方节日文化这样一种价值观。而青少年则不明显,因为自他们懂事起,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文化都对他们的生活有着同样的意义和影响,两者有着同样的价值和地位,因此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教育者非得“扬中抑西”,可能适得其反。此点尤其需要提请我们教育者和年长者注意。

2.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利用好传统节日文化这个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尤其是青少年可亲身参与和体验的节日文化活动

在关于“在您的印象中,学校或老师会将主题活动放在传统节日吗?”、“您是否在传统节日期间参加学校或家庭的某种特定的仪式活动?如“清明扫墓活动”和“您是否参与过传统节日的特定仪式?”等调查项的答卷中,我们看出,学校和教师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这个载体进行主题教育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关于这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3.政府应引导各种社会力量、拢聚各种资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和提倡节日仪式符号,对节日文化公共性、公益性、创意性、娱乐性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加以指导与支持,加强对公共节日文化活动的科学管理

调查中发现,广大青少年热爱传统节日,对政府和社会各界弘扬节日文化的作法持支持立场,也持乐观态度。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广大青少年对当前节日文化缺少内涵、氛围和新颖的形式表示不满,对弘扬节日文化的某些方式方法表示质疑,因此我们作如下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和各类教育机构要以传统节日和公共节日为平台或载体,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并借鉴西方节日文化的一些特色内容或形式,重视节日氛围,拓展节日活动空间,重视开发丰富多彩、适合各年龄段未成年人和年轻人特点与需求的节日文化活动,尽可能地多组织一些有公众参与的公益性、创意性、娱乐性活动,增强节日文化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每个城市或城镇都应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公开的、广场化的节日文化活动中心。与此同时,节日活动可适当弱化传统节日中的一些和现代社会生活不紧密或意义不大的成分,掌控好节日文化中教化成分和娱乐成分的关系,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些内涵或形式进行合理改造,让传统节日文化得以发展。此外,行政管理机构不必对节庆活动、广场活动或狂欢性质的活动过于限制。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节日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各级政府和各类教育机构要积极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平台,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弘扬节日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促进,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传承我国的节日文化。

标签:;  ;  ;  ;  ;  ;  ;  ;  ;  ;  

青少年假日文化意识与参与的调查报告与政策建议_传统节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