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开放水平不平衡性的空间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我国经济论文,水平论文,不平衡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前言
经济开放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化生产过程与国际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联系程度。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本国或地区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何种代价进入世界,二是允许别国经济渗透本国或地区经济的方式和程度。它既是衡量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又是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对外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尤其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了巨大的就,开放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十分明显。兰宜生(2002)[1]用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作为开放度指标,发现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并认为经济开放度差异是造成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在改革开放早期,政策的倾斜、沿海地区的对外地理优势的确导致了经济开放度地区结构的不平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推行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经济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等等,目的都在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肖磊、刘伟娜(2006)[2]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正经历由政策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由政府主导型开放向市场主导型开放转变的过程,在开放进度上表现为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由不平衡到平衡的递进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进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各个地区经济体的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全球贸易和投资额不断增加的需要,经济活动必然突破地理边界对资源配置的市场的地理空间的限制,必然会实现对经济资源跨国度、跨区域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由此必然会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经济开放度必然也会呈现区域化的空间分布格局。那么我国的经济开放度在地理分布上到底呈现何种特征,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有何关系,这些现象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对经济开放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既有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的分析,也有对各个省份的经济开放度的分析。何枫(2004)[3]用贸易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构造了一个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开放度对我国技术效率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周倩(2006)[4]用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之和衡量经济开放度,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度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些研究都更多地关注经济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少有学者注意到我国经济开放度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二 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总体特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从1978年的出口贸易额仅占世界0.76%到今天的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外经贸实现了量和质的飞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200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外经贸增长较为稳定,外贸顺差下降、商品结构优化、多元化战略稳步推进、外商投资规模扩大。2008年,中国进出口25616.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7.8%,与1978年的203亿美元相比,实现了百倍的增长。1979年到2007年,我国协议利用外资金额达19842.9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1889.01亿美元,基本上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1.65%和22.58%。2008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952.53亿美元,增长21.6%。自1993年,中国利用外资流量长期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世界第二的位置,在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利用外资的世界奇迹。
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主要包括商品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引进外国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对海外投资和国际援助6个部分,其中的重点和主体部分是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因此,本文选择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开放度。其中,外贸依存度是指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具体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之和,外资依存度是指实际利用外资额与GDP之比。而经济开放度是指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之和[5]。
由表1可以看到,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开放度由32.4%提高到62.1%,增加了29.6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在此期间增加了30.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增加17.4个百分点,进口依存度增加12.7个百分点。而外资依存度以1990年的2.7%到1994年达到最高7.7%,以后逐年下降,到2008年降至2.2%,比1990年减少0.4个百分点。
表1 中国1990-2008年的经济开放度(单位:%)
年份
出口依存度 进口依存度外贸依存度 外资依存度 对外经济开放度
1990 16.0 13.8 29.8 2.7 32.4
1991 17.6 15.6 33.2 2.8 36.0
1992 17.4 16.5 33.9 3.9 37.8
1993 15.0 16.9 31.9 6.4 38.2
1994 21.6 20.7 42.3 7.7 50.0
1995 20.5 18.2 38.7 6.6 45.3
1996 17.7 16.2 33.9 6.4 40.3
1997 19.2 15.0 34.1 6.8 40.9
1998 18.0 13.8 31.8 5.8 37.6
1999 18.0 15.3 33.3 4.9 38.2
2000 20.8 18.8 39.6 5.0 44.5
2001 20.1 18.4 38.5 3.7 42.2
2002 22.4 20.3 42.7 3.8 46.5
2003 26.7 25.2 51.9 3.4 55.3
2004 30.7 29.0 59.8 3.3 63.1
2005 34.2 29.6 63.8 2.9 66.7
2006 36.6 29.9 66.5 2.5 69.1
2007 36.3 28.5 64.8 2.3 67.1
2008 33.4 26.4 59.8 2.2 62.1
注: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均按1990-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折算。
从图1、图2也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8年,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外贸依存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由图1还可以发现对外经济开放度主要由外贸依存度决定,近20年来的经济开放度的走势基本上和外贸依存度的走势一致,外贸依存度增加,经济开放度增加,外贸依存度降低,经济开放度就降低。这说明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在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国际分工,促进了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5]。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略有增加,但外资依存度从1990年开始增长至1994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以后逐年减少,2008年的外资依存度比1990年还低,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利用外资相对外贸交易不够活跃,另一方面也说明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跟不上GDP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水平已经大大高于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外贸依存度是中国经济开放度提高的主要拉动力。
图1 中国1990年-2008年经济开放度指标
图2 中国1990-2008年对外经济指标
三 中国经济开放度的空间结构分析
从时间序列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开放度在1990年到2008年这近20年间增加了近一倍,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6]。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开放度数据,可以从横截面角度来分析中国的经济开放度的空间格局和分布模式。首先以国内31个地区作为空间观测单元,以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各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为衡量指标,对经济开放度进行地理空间格局的分位图描述,从地图角度观察我国经济开放度的空间分布,然后用Theil熵来精确衡量我国经济开放度分布的不均衡性,用经济开放度的相对平均增长速度来识别各地区的经济开放水平,以确定我国经济开放的空间结构[7]。
表2 国内31个地区1990、2000和2008年的经济开放度(%)
地区1990年排名
2000年 排名 2008年 排名
北京19.34 7 171.35 1
182.29 1
天津34.53 5 92.51 495.12 4
河北11.38 13 9.63 20
17.79 15
山西 6.30 24 10.02 18
16.99 16
内蒙古
7.94 17 16.12 11
10.26 26
辽宁32.41 6 37.37 843.18 8
吉林11.78 12 13.22 14
15.35 18
黑龙江 11.05 14 8.37 22
21.27 12
上海48.82 3 105.26 3
166.89 2
江苏13.88 10 50.22 694.77 5
浙江14.85 9 40.38 770.86 6
安徽 5.91 25 9.99 19
18.36 13
福建35.54 4 52.06 557.55 7
江西 7.31 21 7.65 25
18.29 14
山东15.57 8 27.10 10
36.91 9
河南 5.29 27 4.59 318.04 29
湖北 7.36 20 8.07 24
14.55 19
湖南 6.44 23 7.16 26
10.21 27
广东57.75 1 155.40 2
135.77 3
广西10.92 15 10.33 17
13.63 22
海南52.38 2 27.44 927.41 11
重庆12.35 11 10.58 16
16.54 17
四川 4.30 29 6.16 27
14.01 20
贵州 4.10 31 5.71 287.26 30
云南 9.10 16 8.22 23
12.53 24
西藏 5.91 25 9.18 21
13.71 21
陕西 7.45 19 12.10 159.74 28
甘肃 4.14 30 5.32 29
13.49 23
青海 5.07 28 5.02 306.51 31
宁夏 6.54 22 14.35 12
12.16 25
新疆 7.90 18 13.85 13
36.69 10
全国32.4- 44.5-
62.1
-
注:数据来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1》、《中国统计年鉴1992》、《中国统计摘要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9》等,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均按1990-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折算。其中四川省1990年数据均为减去重庆市所占值后的余额,重庆市1990年数据为当时作为四川省所辖市时的统计数据。
图3 1990年我国大陆各省经济开放度空间分位图①
图4 2000年我国大陆各省经济开放度空间分位图
图5 2008年我国大陆各省经济开放度空间分位图
图3-图5是我国大陆31个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在1990年、2000年、2008年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图,其中排名越靠前,表明经济开放度越高。结合表2全国31个地区三个时间点的经济开放度数值,比较这三幅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省域的对外经济活动在三个时间点的空间分布倾向于某种明确的空间分布模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经济活动大部分发生在沿海省域,少部分发生在边界地区,而中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开放度最低,这一方面和这些地区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结构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投资环境和政策倾斜的作用;(2)经济开放度较低的层次上是均衡的,表现为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在这三个时间点上低于20%,2008年时最低超过所有地区的七成,在1990年时最高占所有地区的87%,2000年时出现了广东、北京、上海三个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大于100%,到2008年仍只有这三个地区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经济开放度除广东外均略有提高;其他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均小于100%;(3)经济开放度最低的地区在1990年时集中在西部地区的内陆省份,且在地域上相互连接,形成了集中连片地区,在2008年时这种格局逐渐被打破,经济开放度最低的地区的分布虽然仍在中西部地区,但是经济开放度的值有高有低,逐渐拉开了差距;(4)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经济活动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到2008年已经形成了三个聚集点,分别是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这表明对外经济活动存在相当规模的围绕我国若干大都市的某些省域的空间集聚,中心城市的带动、扩散作用较为明显[4]。
经济开放度的分布图分析只是对我国经济开放度空间结构的感性认识,借助Theil熵来衡量各省区经济开放的不均衡性,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经济开放和外贸活动的空间分布情况[8]。Theil熵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Theil熵可以较好地评估经济开放度的不平衡性,其值越大说明观测值分布越不平衡。当各省的经济开放度水平完全相同时,Theil=0;在最不平衡的情况下,即全国的外贸活动集中在一个省区时,Theil=ln(31)=3.434。
1990-2008年共10年我国大陆31个地区的经济开放度的Theil熵如表3所示,Theil熵从1990年的0.353到2000年上升到这十年所显示的最大值0.647,至2000年以后,Theil熵略有下降,但一直在0.5以上。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开放度分布不均衡性从1990年到2000年逐年加剧,对外经济活动倾向于向少数几个地区聚集,领先与落后省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早期政策的倾斜以及地区的区位条件所致。自2000年以后经济开放度地区不均衡性稳步减弱,到2008年已降至0.52,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地区开始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体系当中,经济开放度的地区不平衡性由此减轻,另一方面说明我国2000年开始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4年开始实施的振兴东北经济的战略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开始奏效,经济开放的区域差距开始缩小。但经济开放度的不平衡性相比1990年以前,仍十分严重,结合我国大陆各地区经济开放度空间分布图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外贸活动存在明显的地理聚集现象。
表3 我国经济开放度的Theil熵
1990 2000 2001 20022003 20042005 20062007 2008
0.3530.6470.6330.6230.6180.5720.5800.5680.5350.520
Theil熵评估了经济开放在我国内地31个地区的不均衡度,但未能指出哪些省份处于领先位置,哪些处于落后状态。可以通过计算各地区在2000-2008年经济开放度的平均增长速度相对于全国水平的高低,来识别哪些地区在该时间段内实现了高于全国速度的增长,哪些地区增速缓慢,甚至于经济开放度出现倒退。利用下述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各省份经济开放度的相对平均增长速度AGrowth。
为全国第t年的经济开放度的增长速度。
=1表示该省的经济开放度的平均增长速度与全国经济开放度的平均增长速度一致;>1表明该省的经济开放度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说明该省的经济开放度的平均增速低于全国水平;<0说明该省的经济开放程度相对1990年出现倒退。2000-2008年各地区经济开放度的相对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各地区经济开放度的相对平均增长速度
地区速度
地区速度
地区 速度
地区 速度
地区速度
北京5.54
安徽0.99
江西 0.49
西藏 0.30
广西-0.01
江苏3.71
甘肃0.97 内蒙古 0.44
吉林 0.27
重庆-0.03
浙江2.24
宁夏0.93
湖北 0.42
辽宁 0.23
海南-0.32
天津1.58
山东0.89
青海 0.41 黑龙江 0.15
上海1.52
四川0.89
贵州 0.38
河南 0.12
广东1.35
山西0.71
陕西 0.36
云南 0.10
新疆1.21
福建0.55
湖南 0.30
河北 0.07
图6 2000-2008年各地区经济开放度的相对平均增长速度的分位图
在2000-2008年这九年间,只有北京、江苏、浙江、天津、上海、广东、新疆7个省份的经济开放度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水平,它们是对外经济活动的活跃地区,尤其是北京、江苏、浙江这三个省市的经济开放度的平均增速是全国的2倍多,是经济开放水平发展最快的三个省市。此外,这7个地区除新疆位于西部外,均为东部沿海地区,这表明全国的对外经济活动的发展水平是由这几个东部沿海城市带动的。
广西、重庆、海南3个省份的经济开放度的增长速度为负值,相对1990年的水平出现倒退。这表明,经济开放水平的增长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地理集聚现象,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最重要的增长极,经济开放水平最高,形成了以分别是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三个聚集区,正是这三个聚集区的高速增长才拉动了全国的外贸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放水平略有提高,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整体上拉低了全国经济开放度的增长[2]。
四 结论与启示
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贸经济。外资利用较之外贸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型开放和倾斜式开放,为我国对外开放规模的迅速扩大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但也导致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向平衡式开放转型,但由于经济发展基础以及区位差异等因素,目前经济开放的不平衡格局较2000年以前虽略有改善,但是最显著的特征却是经济开放向东部地区聚集,形成了从北到南三大聚集区,以出口导向和大量吸引外资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结构中存在的严重失衡问题,平衡开放应当是我国对外经济当前和将来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
注释:
①此处仅绘制大陆31个地区的地图,未包括港澳台地区和南海区域的地图,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