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玲[1]2000年在《针刺对局灶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深入揭示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制,本课题以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造成大鼠局灶性脑梗塞为实验模型,以针刺对脑缺血时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为主题,采用显微录相装置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染色法及白细胞荧光示踪法,动态定量地观察了MCAo后3、6、24小时软脑膜微血管密度、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血流速度等的变化,以及针刺对其的影响。结果如下: 一、MCAo后3、6、24小时,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而针刺可使微血管开放增加,密度增大。说明针刺能促进脑缺血时侧支循环的建立。 二、MCAo后3、6、24小时,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表现为高频率、低振幅的运动,并伴随着流速的降低。说明其血管自律运动紊乱,严重地影响着缺血区及时有效地接纳代偿血流。针刺组3、6小时血管运动的频率明显低于模型组,但高于正常组;振幅明显高于模型组,血流速度较快。表明血管自律运动活跃,有力地“吸吮”着代偿血流。24小时时,其频率、振幅已接近正常水平。以上说明针刺能及时有效地纠正MCAo后脑血管自律运动的紊乱,改善脑微循环灌注状态。
张莉[2]2004年在《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损伤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对缺血极为敏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机体主动或被动地作出广泛的反应,构成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杂的病理机制。由于脑缺血后存在着缺血时相改变,为在治疗时间窗内研究针对性干预,改善大脑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缺血半暗区理论提出,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重点定位于脑组织出现不可逆之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基本病理改变脑水肿及细胞凋亡,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结果。虽然线粒体功能恢复在缺血再灌注细胞复苏中必不可少,但线粒体在脑损伤一系列瀑布反应中起着非常关键作用,围绕着线粒体介导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主要事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上发生了一系列时间和空间的错综级联反应。脑缺血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不能有效进行,ATP 生成减少而水解增多,细胞由于能量不足发生功能障碍,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线粒体功能和结构受损,ATP 耗竭,细胞功能进一步损害。再灌注时,线粒体产生大量自由基,同时线粒体钙转运紊乱,发生永久性通透性改变,胞浆钙急剧升高,在 Bcl-2 家族、半胱天冬酶、细胞色素 C 等凋亡相关因子的作用下,导致细胞凋亡发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神经细胞再生,有内源性 NSC 激活现象,脑功能可以发生重建。神经元再生有分布和移行规律。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特异性蛋白等和神经再生关系密切。在众多的细胞因子中,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再生中具有重要作用。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方式,转输作用于相应神经细胞,只有那些获得足够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元能够成活,否则就会死亡。脑缺血属于中医学中的中风病范畴。针刺治疗中风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临床验证,早在《黄帝内经》、《甲乙经》及《针灸大全》中即有记载。由于时间治疗窗的提出,针刺疗法已经从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和恢复期的治疗转到了对其急性期的治疗研究;针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多途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涉及面较广,从对大鼠神经功能行为缺损的干预、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的改变、脑功能代谢和脑微循环的改善到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信号转导的影响等方面都有所及。对针刺机理的研究已经不是仅限于器官和系统水平的整体分析,对针刺效应的研究已经在微观水平层面上逐渐开展。虽然针灸的脑保护作用机制还未十分明确,但很可能是通过激发机体的潜能,启动包括内源性抗缺血损伤的能力在内的多种调控机制,共同发挥抗损伤的脑保护作用。这种脑保护作用也可能促进了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参与病损的修复。本研究利用线拴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在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了下列主要研究工作:① 从脑损伤后起关键作用的线粒体改变入手,分别观察线粒体膜电势变化、细胞内钙变化,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能说明体内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状况的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动态变化。② 从与抗脑损伤有相应关系的神经再生营养角度,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生长相关肽(GAP-43)表达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含量变化和二者的相关关系。③ 电<WP=4>中文摘要 - 2 -针曲池、足三里、百会穴对脑组织中 MDA、GSH 动态变化的影响。电针对海马部位 GAP-43表达和血清 TGF-β含量变化的影响。④ 将电针曲池、足三里、百会穴的正常大鼠和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血清,加入到海马神经元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培养液中,观察针刺血清对线粒体膜电势及细胞内钙的变化的影响。 本研究共分 4 部分进行: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为学和病理形态学变化及针刺的影响:神经功能缺损是 MCAO大鼠重要表现体征。用单盲法在 MCAO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 6h、24h、48h、72h 不用时间点内,对大鼠的相关行为表现进行评分。发现用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方法结合 TTC 染色和 HE染色方法,可以作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的方法之一。电针可以降低神经行为等级评分,说明电针能有效改变大鼠神经功能缺损。 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MDA 和 GSH 动态变化及针刺的影响: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产生增加,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低下导致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自由基可以过度消耗抗氧化酶 GSH,并生成大量的脂质过氧化物代谢终产物丙二醛(MDA),介导神经元不可逆损伤。在 MCAO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 6h、24h、48h、72h 不用时间点内,发现大鼠再灌注后,脑组织的 MDA 含量明显增加,24h 以后升高明显;GSH 的活性显著下降,在脑缺血再灌注6h 时最低。针刺有助于降低 MDA 水平和提高 GSH 活性,尤其对再灌注较长时相组作用明显。针刺可以降低 MDA 水平和提高 GSH 活性,因而说明抑制自由基生成、整合内源性抗氧化系统,促进自由基清除、抗脂质过氧化。 3.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GAP-43 和 TGF-β表达及针刺的影响:GAP-43 是神经元发育和可塑性的分子标志物。TGF-β可以作为脑损伤的标记。在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 ELISA 方法观察 MCAO 大鼠造模后 72h,损伤脑组织的生长相关蛋白 GAP-43、血清转移生长因子 TGF-?
姜伟, 杨敏, 余茜[3]2006年在《针刺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形态、能量代谢及神经保护因子表达的干预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合分析针刺促进脑梗死大鼠功能恢复的研究新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6-08有关针刺促进脑梗死或脑缺血大鼠功能恢复的文献,检索词“cerebralischemia,cerebralinfarction,acupuncture,rat”,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文全文数据库、VIP2000-01/2006-08有关针刺促进脑梗死或脑缺血大鼠功能恢复的文献,检索词“脑梗死,针刺,大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包含研究目的的基础研究文章,筛除综述类及与研究目的无关的文章,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章70篇。资料提炼:通过阅读摘要或全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其中24篇与研究目的关系密切,排除46篇。资料综合:①电针可显著缩小脑梗死面积,促进软化坏死灶内新生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增生修复,减少坏死灶周围区水肿和炎症反应。②针刺不仅具有显著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显著改善心肌组织、肺脏及血液能量代谢的效应。③针刺可以上调脑梗死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热休克蛋白、即刻早期基因等神经保护因子的表达。结论:针刺可显著缩小大鼠脑梗死后梗死灶体积,促进血管新生及突触、树突的可塑性变化,改善心脑组织、肺脏及血液能量代谢效应,提高脑组织内保护性蛋白因子的基因表达。
朱肖菊[4]2008年在《电项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中风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致残率极高,而缺血性中风约占75%,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溶栓疗法的应用,再灌注损伤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与神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钙超载、氧自由基的产生、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等密切相关。因此预防和治疗缺血性中风,降低它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电项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目的:观察大鼠CIR后缺血半暗区ICAM-1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电项针对其的影响,探讨电项针治疗脑梗死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栓线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模型组(B)、电体针组(C)及电项针组(D),各组随机分成12h、1d、3d、5d四个时间段,对大鼠进行实验观察。(1)参照Zea-Longa的5级评分标准对其神经功能障碍进行评分;(2)通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3)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4)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5)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半暗区Bcl-2、Fas-1、ICAM-1的蛋白表达;(6)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缺血半暗区Fas-1 mRNA和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证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模型成功;电体针组、电项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电项针组与电体针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项针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HE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体针组和电项针组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肿胀减轻,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数量和新生毛细血管增多;电项针组较电体针组明显。(3)电镜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体针组和电项针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明显改善,电项针组优于电体针组。(4)电体针组和电项针组均有很好地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电体针组与电项针组3d和5d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电项针组抑制细胞凋亡作用最优。(5)电体针组和电项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可明显提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并在早期抑制Fas-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ICAM-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p<0.05,p<0.01)。同时间点电项针组与电体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电项针可有效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2)电项针可促进缺血半暗带区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3)电项针有较好地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可促进Bcl-2蛋白表达,抑制Fas-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表明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调控Bcl-2蛋白和Fas-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有关。(4)电项针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区粘附分子ICAM-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而防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5)通过对照研究发现电项针治疗在以上几方面均优于电体针组,说明电项针疗法是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方法。
刘轲[5]2004年在《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临床危、急、重病之一,发病既有其慢性复杂的病理基础,又有其凶险多变的急性演变过程,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在我国,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深入研究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迫切。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多种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措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细胞内蛋白酶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水解细胞外基质的两个主要酶系统为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和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目前,从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及其相关降解酶类,动态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病理生理的机制甚为少见,尤以老年动物为研究对象国内尚未见报道;在开展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中多使用青年动物,忽视了人类脑血管疾病中增龄因素的重要性,致使实验研究结果与临床有较大差距;以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方药治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资料报道较少,特别以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方药对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基底膜成分改变及其相关降解酶类系统表达变化影响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课题以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细胞外基质的损伤与气虚血瘀,浊毒损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IV型胶原和层连蛋白等变化揭示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从脑微血管基底膜MMPs、TIMP与PA、PAI 的变化揭示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机制。从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IV型胶原和层连蛋白等变化证实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从脑微血管基底膜MMPs、TIMP与PA、PAI的变化揭示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保护机制。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及脑脉通的保护作用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3h、再灌注6h、12h、24h、3d、6d 动物模型。将青年和老龄大鼠分为青年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根据缺血及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缺血3h、再灌注6h、12h、24h、3d、6d组)、老龄假手术组、老龄模型组(分组时间点同青年模型组)、脑脉通中剂量组(分组时间点同上,0.90g·kg-1·d-1)、尼莫地平组(分组时间点同上,6.00mg·kg-1·d-1)、脑脉通大剂量组(观察再灌注 24h、3d 两个时间点,1.80g·kg-1·d-1)、脑脉通小剂量组(分组时间点同脑脉通大剂量组,0.45g·kg-1·d-1)。应用整体观察包括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梗死面积等及一般形态学方法包括HE染色、透射电镜等技术对比研究老龄与青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整体和形态学变化特征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 结果:①神经症状积分变化 青年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12h~I/R 6d组高于I 3h、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 组。老龄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12h~I/R 6d 组高于I3h;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I/R 6d 组;I/R 3d 组高于I/R 6d组。与青年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大鼠模型组I/R 24h、I/R 3d增高。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大、中剂量组I/R 24 h 和脑脉通中剂量 I/R 3d组下降。②脑组织含水量变化 青年大鼠组间比较:I/R 12h~I/R 6d组高于青年假手术组;<WP=6>2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I/R 12h~I/R 3d 组高于I 3h 组;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I/R 6d 组。老龄大鼠组间比较:I/R 12h~I/R 6d 组高于老龄假手术组、I 3h 组;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 组。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I/R24h降低;脑脉通大、中剂量组I/R3d降低。③脑组织梗死面积变化 青年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12h~I/R 6d 组高于 I 3h、I/R 6h 组;I/R 24h~I/R 6d 组高于I/R 12h 组;I/R 3d、I/R 6d 组高于I/R 24h 组。老龄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6h~I/R 6d组高于I 3h组;I/R 12h~I/R 6d组高于I/R 6h组;I/R 24h~I/R 6d组高于I/R 12h组;I/R 3d、I/R 6d 组高于I/R 24h 组。与青年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大鼠模型组I/R6h~I/R 6d 增高。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 I/R 6h~I/R 6d 减小,脑脉通小剂量组I/R 24h、I/R 3d减小。与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I/R 12h、I/R 6d减小。④组织病理损伤 光镜下青年模型组可见到血管壁肿胀、壁结构模糊,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管内有大量的红细胞淤集。与青年模型组比较,老龄模型组管周有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受压、甚或形成“血管套,管周有红细胞渗出物。脑脉通中剂量组(I/R24h)可见管壁水肿、组织结构欠清,管周水肿明显、管周有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受压变形。电镜下青年模型组可见管周围轻度、中度及高度水肿。血管壁厚薄不均。与青年模型组比较,老年模型组可见红细胞(出血灶)。基底膜厚薄不匀,可部分增厚,或折叠、扭曲,或分层、模糊,或溶解、断裂、缺损。脑脉通中剂量组(I/R 24h)可见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局部水肿。 结论:?
梁超[6]2014年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局部血流量和血管新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为特点,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目前对ICVD研究最多的就是缺血后血流再灌和脑组织血管新生之间的联系。虽然缺血后血流的再灌注可挽救濒临梗死的神经细胞,但也会加重神经细胞损伤而导致其死亡。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修复不仅和细胞因子、血氧供应有关,更取决于缺血区血管新生的程度。因为血管新生能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后侧枝循环的建立,进而为神经细胞的修复和神经功能的重塑创造良好的微环境。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组成血管的基本单位,血管新生的主要表现是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包括形态的改变和数量的增多。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直接引发了新生血管密度的增加,也为缺血脑组织血流的再灌提供了基础,而缺血局部脑组织血流再灌量的多少又是评价新生血管的成熟度最直观的指标。基于针灸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多水平、多靶点的保护作用,观察针灸对脑缺血后脑组织血流复灌和血管新生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研究针灸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机理,更确切地把握针灸治疗脑缺血的介入时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rythro-poietin)是目前有关促血管新生最热门的细胞因子,它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而不增加其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还能通过激活其下游JAK2/STAT5分子信号通路有效作用神经血管单元保护受损脑组织。但脑缺血后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组织自身表达的EPO基因和蛋白都会有所变化,电针对不同时间段、不同缺血区域的脑组织中EPO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脑缺血后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了JAK/STAT信号通路中JAK蛋白和STAT蛋白的磷酸化,电针通过对JAK1/STAT3分子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来抑制炎症反应、诱导细胞凋亡、减轻脑损伤。而JAK2/STAT5分子信号通路是目前研究出与血管新生有关的一条分子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后予以电针干预而出现的血管新生现象是否与激活JAK2/STST5信号通路有一定的关系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因此本研究以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脑皮质局部脑血流量变化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脑皮质中EPO及其下游相关分子信号通路P-JAK2、P-STAT5在此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从而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的作用时机、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又分别按缺血再灌注12h、24h、48h和72h分为四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而不插线栓,模型组、电针组两组大鼠参照Longa报道的线栓法,加以改进,制备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Zea-Longa的5级评分标准对实验动物神经障碍进行评分,只有神经功能障碍在1级以上的大鼠才能保留下来算作造模成功。电针组造模后采用电针双侧“曲池”、“足三里”穴进行干预,其余组不予以任何干预。采用HE染色以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局部脑皮质病理形态的变化;同时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检测各组大鼠实验前、缺血再灌注12h、24h、48h和72h后局部脑组织血流量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缺血局部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变化情况,并将各组大鼠试验后缺血局部皮质血流值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进行Pearson相关性统计分析;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缺血皮质中EPO蛋白表达变化;RT-PCR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皮质中EPO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皮质中P-JAK2、P-STAT5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光镜下观察发现: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大鼠脑皮质形态正常、染色均匀,组织形态结构清晰致密,假手术组的大鼠脑皮质仅见极少量炎性细胞。模型组和电针组的大鼠脑皮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可见组织结构紊乱,间质水肿,微血管周围间隙增宽、微血管管腔变形,部分微血管扩张;神经元变形、坏死,炎性细胞和胶质细胞渗出。但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皮质的损伤较模型组的明显减轻,电针能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缺血脑皮质损伤,改善受损脑组织结构紊乱及水肿程度,减小缺血面积,减少坏死细胞数量及减轻细胞变性程度,对受损区域微血管有保护作用。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发现: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的大鼠缺血脑皮质局部rCBF在实验前后几乎没有变化,模型组和电针组两组大鼠缺血脑皮质局部rCBF在实验前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变化,两组大鼠缺血脑皮质局部rCBF又有升高的趋势。电针能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皮质局部血流量,除再灌注24h外,电针组比模型组在各时间点的rCBF均高,且呈显著性差异(P<0.05),特别是在再灌注72h最为明显(P<0.01)。(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实验前后,正常对照组缺血局部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数目无变化,假手术组大鼠缺血局部脑皮质可见极少量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两组大鼠局部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殖,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其在脑缺血再灌注12h开始增加,24h持续上升,48h到达峰值,且一直持续到再灌注72h;除再灌注12h外(P>0.05),电针组再灌注24h、48h和72h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均多于模型组(P<0.05,P<0.01);将各组大鼠试验后缺血局部皮质血流值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进行Pearson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出:模型组和电针组两组大鼠局部脑血流量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呈正相关,说明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和局部脑血流量的增加,微血管内皮细胞数目也增加。(3)光镜下观察可见:实验前后,正常对照组缺血局部脑皮质EPO蛋白的表达无变化,假手术组仅见极少量EPO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两组大鼠局部脑皮质中EPO蛋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在再灌注12h开始增加,24h到峰值,48h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再灌注72h。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除再灌注12h外(P>0.05),其余各时间点EPO蛋白含量均多于模型组(P<0.05)。通过RT-PCR检测方法可以看出:实验前后,正常对照组缺血局部脑皮质EPO蛋白的表达无变化,假手术组仅见极少量EPO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两组大鼠局部脑皮质中EPOmRNA的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在再灌注12h开始增加,24h到峰值,48h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再灌注72h。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EPOmRNA表达均多于模型组(P<0.05、P<0.01)。(4)通过Western Bloting蛋白印迹结果显示:实验前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皮质中P-JAK2和P-STAT5蛋白含量在实验前后变化不大,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各组大鼠局部脑组织中P-JAK2和P-STAT5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都在脑缺血再灌注12h开始增加,24h持续增加,48h到达高峰,72h开始下降;再灌注12h和72h电针组大鼠脑皮质P-JAK2蛋白含量较模型组的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灌注24h和48h电针组大鼠脑皮质P-JAK2蛋白含量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的比较,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电针组比模型组各时间点的P-STAT5蛋白含量表达多,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能有效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局部脑组织血流量,增加缺血再灌注后局部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以促进微血管新生;同时又能有助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缺血脑皮质中EPO蛋白和EPO基因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缺血脑皮质JAK2/STAT5信号通路中JAK2和STAT5的磷酸化,明显增加P-JAK2和P-STAT5蛋白含量。电针的这些作用明显改善了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局部脑皮质病理形态变化,减轻了缺血局部脑皮质的损伤。
任小巧[7]2003年在《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脑脉通对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见病,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其病理基础与缺血后引起的神经元坏死和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密切相关。其治疗主要是溶栓、应用神经保护剂(包括谷氨酸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外科治疗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因缺乏满意效果或安全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新的神经保护剂正在试验中。中医认为正虚血瘀,浊毒内蕴是老年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前提,肝风旋动,挟浊毒损伤脑络是老年脑缺血损伤的发展的关键;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法是治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方法。而目前中医药、西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中多以青年动物为对象,忽视了人类脑血管疾病中增龄因素的重要性。这对于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特点及用于指导临床防治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课题以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特征、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中医气虚血瘀,浊毒损络的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用“益气活血”、“解毒降浊”的脑脉通进行干预以阻断缺血损伤因果转换、恶势循环,保护神经细胞。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线栓)致缺血3h、再灌注3 h、6h、12h、24h、72h为模型,用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实验方法,从整体、细胞、分子、基因表达水平上,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青年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特征及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异同,并进一步研究了脑脉通对老年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实验内容与结果如下。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特征及脑脉通的保护作用应用整体观察包括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梗塞面积等及一般形态学方法包括HE染色、尼氏染色、透射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对比研究了老龄与青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整体和形态学变化特征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结果发现老龄大鼠容易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损伤出现的时间早,损伤程度重,缺血损伤后梗塞面积大,其损害可随着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凋亡细胞数、凋亡小体呈现先少再多后少的变化规律,坏死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缺血性损伤发生不可逆时,在损伤中心区有坏死细胞增多,凋亡细胞减少,这些特征可能与增龄导致的细胞衰老有关。脑脉通中、大剂量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元损伤,表现为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脑组织含水量、缩小梗塞面积、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保护神经元。其可能机理是合成自身修复所需的内源性蛋白,从而有利于神经元的修复;或可保护神经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上调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而有利于神经元的修复。这些作用可能与其益气扶正,解毒降浊的作用有关。2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调节作用。在取得上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动态观察了不同时间点青年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结果如下。<WP=3>2.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膜Fas、Fasl的表达及脑脉通的作用 脑缺血后Fas、Fasl均在缺血后注定死亡的细胞上表达,以半暗带区表达最强,缺血中心区及周边区亦可见弱表达; Fas、Fasl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强。老龄大鼠Fas、Fasl表达的增强时间均较青年大鼠早,其高表达持续时间较长。脑脉通解毒降浊,可以下调Fas、Fasl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其效果等同于尼莫地平。2.2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浆Bcl-2、Bax的表达及脑脉通的作用老年脑缺血后Bcl-2可见弱阳性表达,但其表达无时间规律性。青年大鼠脑缺血后Bcl-2均呈全脑性的增高,以缺血损伤侧为强,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先升后降,至再灌注72h时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其与缺血后细胞凋亡成负相关。青年或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发Bax持续表达, 其表达与细胞凋亡成正相关。老龄大鼠Bax表达的增强时间及高峰时间均较青年大鼠早,其高表达持续时间较长。Bcl-2是抑制凋亡的基因,Bax是促进凋亡的基因,表达Bcl-2的细胞其形态多正常,表达Bax的细胞其形态多异常。老年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的低表达或不表达及Bax的早表达和高表达可能与增龄导致的内源性保护能力降低有关,从而使老年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较青年大鼠重。脑脉通益气扶正,解毒降浊可以上调Bcl-2的表达,抑制Bax基因表达,对缺血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对缺血前期的保护效应等同于尼莫地平,晚期的保护效应优于尼莫地平。2.3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核caspase-3活性变化及脑脉通的作用Caspase-3是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酶,其活性变化与缺血后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 caspase-3的激活位于Fas、Fasl的下游。老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 caspase的激活早于青年大鼠。本实验显示应用脑脉通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aspase-3的活性,说明脑脉通可能通过作用于caspase-3前酶或调节其上游基因的表达,抑制其激活;或直接抑制caspas
鲁亦斌[8]2009年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PDGF-B及TGF-β1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了脑组织坏死软化的脑血管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脑梗死的发病率为100-300/10万,死亡率为50-100/10万,存活者中50%-70%留有残疾,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在增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人类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脑缺血研究中发现,当供应脑组织的动脉一支或多支闭塞时,血流的剪切力发生改变,引起脑组织局部血流下降,梗塞周边组织形成高流区域,我们称它为半暗带,半暗带神经元损伤是可逆的,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研究表明,脑组织缺血后形成的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细胞凋亡主要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内,挽救保护半暗带可逆的神经元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关键。最近的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修复不仅与营养因子、生长相关因子表达等有关,还取决于缺血区血管新生营造的微环境。脑血管闭塞以后,缺血区血管增生,有自发形成侧支循环趋向,但不足以代偿原有的血供,缺血得不到纠正。正是由于缺血部位的血流量减少不能激活足够浓度血管新生所需要的生长因子,导致了机体内源性侧支循环难以建立。目前促进脑缺血后的血管新生的临床尝试尚不成熟,且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治疗性血管新生在治疗脑血管病中存在的不足促使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医学。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良好疗效,已被多年的医疗实践所肯定。络病理论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机多为脑之脉络瘀塞,脉络末端供血供气、津血互换障碍,引起脑之脉络失养、脑神失用。这与现代医学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缺血因素导致急骤发作的局灶/半球的脑功能障碍的认识不谋而合。在导师带领的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血管新生的角度研究电针对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机制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按缺血再灌注1d、2d、4d、8d分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电针组24只(按缺血再灌注1d、2d、4d、8d分别加电针刺激分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假手术组6只(颈部切开后,仅分离CCA及IPA至PPA,不插线栓)、正常对照组6只(不予处理,正常给水给食)。采用线栓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水沟”、“内关”、“百会”穴,接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疏密波,每次持续刺激30min,于缺血再灌注2h后行第1次电针刺激,每隔12h再电针刺激1次。运用行为观察法检测各组大鼠神经症状学评分;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微血管计数、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PDGF-R)蛋白表达的变化;运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TGF-β1mRNA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各指标时空变化的规律及电针干预的影响。结果:(1)电针组神经症状学评分再灌注后1d组、2d、4d组、8d组分别和模型组相比,症状明显减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2)模型组CD34微血管在再灌注1d迅速上升,持继升高至再灌注8d。缺血坏死区周围皮层表达明显增多,排列密集,且强阳性表达,侧脑室脉络膜、室管膜细胞及周围小血管的内皮细胞胞浆呈棕黄色。电针组与模型组表达规律基本一致,但更加广泛。再灌注各时间点,电针组与模型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3)缺血30min再灌注1d,PDGF-B和PDGFR-β的免疫染色增强,主要位于缺血区及其周围的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增多。梗死区周围神经元的特异性PDGF-B免疫染色于第4d显著增强,阳性细胞数也增加。而PDGFR-β的特异性免疫染色于缺血再灌注第8d显著增强。电针组PDGF-B和PDGFR-β的表达从再灌注后1d至8d均较模型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表达部位与模型组大致相同,但胞浆染色更深,范围更加广泛。(4)再灌注1d后缺血周边区组织间隙TGF-β1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再灌注2d达高峰,并持续至第8d。经过电针治疗后,电针1d、2d组的TGF-β1mRNA表达细胞的数量与同时间段的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增加(P<0.05),而电针4d、8d组缺血脑组织TGF-β1mRNA阳性表达细胞数较相应模型组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较有效地改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症状学评分,不仅是早期,晚期8d组仍有效改善预后,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通过CD34标记,电针刺激后缺血区周围微血管计数比模型组明显增多,表明电针改善脑缺血的神经症状的机制之一是促进了缺血再灌注后的新血管形成。脑缺血再灌注可以诱导PDGF-B、PDGFR-β和TGF-β1mRNA的表达。其表达代偿性增加,提示它们参与了缺血/再灌注的脑细胞级联反应,在损伤脑的愈合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而电针激活内源性血管新生机制,与上调PDGF-B、PDGFR-β和TGF-β1mRNA的表达有关。通过进一步分析各组缺血侧皮层PDGF-B、PDGFR-β和TGF-β1mRNA表达的时间规律,认为TGF-β1mRNA的活化可能是针刺促进血管新生发挥对抗缺血性脑损伤的关键。电针相对于外源性“补充”机制,有许多优点,但是电针激活这种内源性反应本身也是有限的因此,怎样进一步激发机体的这种潜能,实现精确、适时、适量的调控,发挥最佳的血管效应,是当今研究的方向。
肖贻财[9]2011年在《不同电针频率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电针频率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寻求最佳电针治疗频率,探讨电针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Hz组、30Hz组、100Hz组(n=9);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行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定及用不同电针频率治疗,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方法观测电针治疗后脑梗死灶边缘(A区)、同侧近顶叶皮质(B区)、对侧与病灶相对应的皮层(C区)的星形胶质细胞阳性细胞计数和阳性胞浆光密度的测定。通过电镜观察MCAO模型大鼠A区、B区、C区脑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5Hz组、30Hz组神经功能评分较低(P<0.05);而100Hz组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5Hz组、30Hz组在A区、B区GFAP阳性细胞计数较多(P<0.05);但100Hz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在C区GFAP阳性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A区GFAP阳性细胞胞浆光密度:15Hz组、30Hz组较对照组、100Hz组高(P<0.05)。3.电镜结果显示:各组在A区:对照组肥大的星形胶质细胞,胞浆增多,核浆比例减小,细胞器增多;神经组织结构稀疏,髓鞘结构有分层表现;神经元重度变性;突触结构异常。15Hz组星形胶质细胞胞浆较少,核浆比例大,富含有异染色质,细胞器增多;神经组织结构紧密,髓鞘结构完整,细胞器丰富;神经元轻度变性;突触结构正常。30Hz组在A区电镜下与15Hz组类似。100Hz组星形胶质细胞胞浆增多,核浆比例减小,富含有异染色质,细胞器增多细胞的特征;神经组织结构紧密,部份可见有突起水肿;中度变性神经细胞;突触结构和对照组相似。各组在B区、C区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接近,神经元及其结构基本正常。结论:1.不同电针频率可影响脑缺血后大鼠在A区、B区、C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且频率15Hz、30Hz效应最好,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而100Hz的频率刺激则无此种作用。2. GFAP表达变化可能是针刺诱导脑缺血耐受内源性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3.通过保存星形胶质细胞结构完整性可能是针刺产生脑缺血耐受的作用机制之一。
潘纯[10]2012年在《电针手少阴心经穴对MCAO大鼠脑组织TGF-β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手少阴心经穴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梗死率、血清和脑组织内TGF-β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索电针手少阴心经穴对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为手少阴心经穴治疗脑血管病及手少阴心经与脑关系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以电针手少阴心经神门、少海穴为被试因素,并与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手太阴肺经组太渊、尺泽穴进行对照。分别于造模后6h、24h、48h、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经穴组进行电针治疗。大鼠取材后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TGF-β的含量;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梗死区脑组织中的TGF-β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自身前后比,模型组造模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逐渐增高趋势,且与6h比,72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心经穴组造模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降低趋势,与6h比,72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肺经穴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心经穴组在48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72h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肺经穴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各时间点均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肺经穴组比,心经穴组在48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72h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与模型组比,心经穴组的脑梗死体积、梗死率均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肺经穴组的脑梗死体积虽小于模型组(P<0.05),但梗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肺经穴组比,心经穴组的梗死体积、梗死率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及脑组织中TGF-β水平升高(P<0.05),心经穴组、肺经穴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肺经穴组比,心经穴组血清及脑组织中TGF-β水平显著升高(P<0.01)。4、与正常组比,模型组脑组织TGF-β基因表达增高(P<0.05),心经穴组和肺经穴组均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心经穴组脑组织TGF-β基因表达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肺经穴组增高(P<0.05);与肺经穴组比,心经穴组脑组织TGF-β基因表达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脑缺血损伤后3天,病情仍有加重趋势,但其损伤后亦能诱导TGF-β在血清、脑组织不同程度的释放。2、电针手少阴心经穴能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小脑梗死体积,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电针心经穴能促进TGF-β在血清、脑组织的表达有关。3、电针手少阴心经穴、手太阴肺经穴均能的能力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小脑梗死体积,但心经穴组作用优于肺经穴组,其机制是否与经穴的特异性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针刺对局灶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D]. 关玲. 天津中医学院. 2000
[2]. 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损伤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 张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3]. 针刺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形态、能量代谢及神经保护因子表达的干预效应[J]. 姜伟, 杨敏, 余茜.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4]. 电项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朱肖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5].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D]. 刘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6].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局部血流量和血管新生的影响研究[D]. 梁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
[7].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脑脉通对其影响[D]. 任小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8].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PDGF-B及TGF-β1影响的研究[D]. 鲁亦斌. 湖北中医学院. 2009
[9]. 不同电针频率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D]. 肖贻财. 广西医科大学. 2011
[10]. 电针手少阴心经穴对MCAO大鼠脑组织TGF-β基因表达的影响[D]. 潘纯.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
标签:中医学论文; 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 脑缺血论文; 脑组织论文; 急性脑梗塞论文; 微循环障碍论文; 脑梗塞治疗方法论文; 神经元细胞论文; 细胞凋亡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