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调查分析论文_刘继梅,徐敏(通讯作者)

(重庆市丰都县中医院 重庆 408200)

【摘要】目的:对内镜检查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与其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诊断符合率。方法:选取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深入研究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然后做进一步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经过病理诊断证实64例,诊断符合率78.05%,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诊断符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二者各有优势,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适合联合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6-0206-02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无临床特殊表现,需要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才能确诊[1]。其病因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食物刺激、药物,情志、遗传、免疫等引起胃粘膜的损伤和炎症[2]。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在诊治过程中容易受很多因素的阻碍,使得诊断效果受到不利的影响,让诊断的有效性下降。基于此,本文就以此为研究对象,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深入了解两种诊断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接受治疗的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25~88周岁,平均年龄为(60.1±6.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饱胀等不适感。一些患者伴有恶心、食欲不振等问题以及一些反酸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对于患者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肿瘤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患者,本次不做研究。

1.2 方法

在本次分析中,采用了电子内窥镜,作为检查工具,对患者的胃部进行直视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黏膜以及黏膜壁粗糙问题较为明显,呈现出了结节状或者颗粒状,且胃粘膜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的表现。血管透明,黏膜白红相间,血管清晰可见、胃粘膜变薄。然后在上述表现的胃粘膜表面取5~6块标本,送病理检验。采用浓度为10%的福尔马林对内镜活检标本进行固定,然后采用石蜡包埋固定,进行HE常规染色,并通过专业病理医师进行阅片诊断。

1.3 观察指标

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进行计算,并且对病理诊断结果和内镜下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然后应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内镜下诊断为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经过病理诊断证实64例,诊断符合率78.05%,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诊断符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本次对比研究中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内镜下见胃黏膜粗糙、变薄和白相为主的33例病人,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3O例,其中19例患者出现了异型增生的症状,17例患者则出现了肠上皮化生问题,符合率90.91%;11例胃粘膜变薄、白相为主的病人,病理诊断结果,7例患者被证实有慢性萎缩性胃炎,3例患者存在异型增生,6例患者有肠上皮化生,符合率63.64%;在38例粘膜粗糙的患者中,有27人存在萎缩性胃炎,21例有异型增生问题,肠上皮化生23例,符合率71.05%。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201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订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及年轻化趋势。其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其患病率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为0.5~1%[2]。经调查,我国萎缩性胃炎患病率高,内镜下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敏感性较低,需结合病理诊断方法[3]。从研究情况来看,病理诊断和内镜检查诊断的符合率并不是非常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一些病理医师并不具备非常丰富的阅片经验,使得在临床中,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期以及类型缺乏了解。同时,病理包埋以及切片操作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却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使得临床中出现了切出片子数量不足或者出现没有切到病变位置等问题。其二,内镜下取标本应足够大,深度达肌层,不同部位的标本需分开装袋,内镜医生应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其三,内镜医师的经验缺乏,病灶认识不清,取材不准也是重要原因。另患者胃内充气、血红蛋白水平、体温、年龄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理诊断和内镜检查诊断的符合率。本次研究发现,在64例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胃窦小弯侧及胃角粘膜粗糙,粗颗粒增生及隆起性结节者活检阳性率高。胃粘膜变簿及红白相间者阳性率低。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取活检行病理诊断时,取材部位应优先取粗糙隆起部粘膜,再取变薄平坦部。将内镜与病检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从而有效保证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6,11(11):674.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孙芳红,曲爱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生(医学专业),2012.20期.

论文作者:刘继梅,徐敏(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6

标签:;  ;  ;  ;  ;  ;  ;  ;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调查分析论文_刘继梅,徐敏(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