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及护理体会论文_于斌,刘希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外科 辽宁沈阳 110001

【摘 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N)(实验组)和早期完全肠外营养(TPN)组(对照组),观察各组营养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入院后第14天,实验组的各项营养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感染率、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现腹泻、褥疮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综合护理,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更好地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281-01

胃肠道在应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早期肠内营养(EN)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1-2]。伤后早期(48 h) 营养支持过去多采取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目前研究认为尽早实施EN能维持肠黏膜功能, 减轻应激高代谢, 降低肠源性感染。早期EN不仅避免了胃肠外营养的弊端, 维持了肠道的完整性, 预防肠道细菌移位, 也符合病人生理代谢的需要。但在颅脑严重损伤早期,实施EN有一定的复杂性,应用不当会出现腹泻、反流、误吸等各种并发症,为进一步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营养支持方法的合理性,作者对颅脑损伤后EN进行了初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颅脑严重损伤患者, 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1.入院时处于昏迷状态, GCS评分≤ 8 分; 2.排除内脏损伤及严重复合伤; 3.否认既往有严

重胃肠道疾病或手术史, 以及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史。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能全力组)26 例,男16 例, 女10例, 年龄(46.3±17.1) 岁, GCS 评分(6.3±1.2) 分;对照组(肠外营养组)25 例, 男18例, 女7 例, 年龄( 43.9±9.6) 岁, GCS 评分( 6.5±1.0) 分。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构成及GC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值均> 0.05)。

1.2 营养实施方法

两组营养支持均在受伤后48h内开始, 研究时间至伤后14天。研究组: 鼻胃管喂养, 采用24 h 均匀、持续滴注法。开始时给予能全力300-500 ml, 第2-3 天灌注能全力750-1000 ml, 第3-6 天加至1250-1500 ml。鼻饲前将床头抬高30°- 45°,以防返流引起误吸。同时监测胃内潴留情况, 每4 h抽吸鼻胃管一次。倘若胃液超过100 ml, 减慢灌注速度, 超过200 ml, 则停止灌注。滴注前应将溶液复温至37 ℃左右,以免温度过低引起消化道并发症。对照组:根据Harris-Benedict 公式计算基础能量消耗( BEE ) 值。伤后14d 内, 每天早晨8 时监测患者的GCS 评分、心率,再根据伤后天数, 采用Clifton 营养公式计算出每天的热能需要量。

1.3 监测指标

血生化指标的检测: 在入院当天和第14天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对体重( BW) 、血红蛋白(Hb) 、血清总蛋白( TP) 、血清白蛋白( Alb) 、血糖(Glu)、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 TLC)等指标进行比较。

临床观察: 观察并记录患者腹泻、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 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 表示, 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生化指标检测项目结果 见表1。

 

2.2 临床观察结果 见表2。

入院后第14天,实验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总淋巴细胞计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血糖升高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体重下降未见明显差异(表1)。

入院后第14天,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出现腹泻、褥疮等并发症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表2)。

3 讨论

颅脑损伤后早期(伤后48h)给予营养支持对维护机体代谢,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减轻继发性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EN能维持肠粘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还有助于肠道细胞正常分泌SIgA, 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和胃肠激素合成和分泌,从而防止细菌异位,减少并发症发生[3]。与TPN比较, EN更加符合生理特点, 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并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能源物质的供给途径首选胃肠道, 不仅能促进胃动力的恢复, 还能中和胃酸, 保护胃黏膜,即使仅有20% 的营养液进入肠道, 亦可维持胃肠道黏膜上皮的完整性[4]。

本研究发现, 早期EN组红蛋白 、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证明了早期EN的营养效果较好。本研究26例早EN组共有3例发生感染, 而TPN组有14例发生感染,说明EN确能减少感染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腹泻、褥疮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明EN在改善临床并发症方面优于TPN。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EN期间最容易发生腹泻,在输注过程中,遵循由少至多,逐渐增加,之后保持匀速滴注的原则,输注时保证营养液温度在30~40 ℃能减少腹泻的发生。输注食物过冷、过热、过硬均可诱发消化道出血,重者可发生休克。发生消化道出血后应立即停止喂养并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止血抑酸治疗。EN实施与护理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各类并发症的防范。

总之,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综合护理,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更好地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的预后, 为其它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重视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1995,33(5):256- 260.

[2] Sun JK, Li WQ, Ke L, et al.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prevents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and reduces the severity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compared with delayed enteral nutrition: a prospective pilot study [J].World J Surg, 2013,37(9):2053-2060.

[3] 顾洪库, 毛红利, 车万民等.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9(7) : 44- 45.

[4] Azuma H , Mishima S, Oda J, et al. Enteral supplementation enriched with glutamine, fiber, and oligosaccharide prevents gut translocation in a bacterial overgrowth model [J] . J Trauma, 2009, 66: 110-114.

论文作者:于斌,刘希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  ;  ;  ;  ;  ;  ;  ;  

严重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及护理体会论文_于斌,刘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