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新时期精神文明的历史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新时期论文,论我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也可以叫做“革命性的变革”。这个变革,当然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发展。但是,当人们谈到精神文明的时候,往往是带着忧虑的心情,有些人甚至表现出了某种悲观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符合实际的思想认识呢?其中一个原因,是思想方法不正确。为证明自己的悲观观点,的确可以举出不少例子做根据,可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全局,却说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我们应当以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我国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变革,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发展,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强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信心。
一
在社会的发展中,精神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总是作为该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的反映,而不断向前发展着的。并且,精神文明归根到底要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达到新的历史水平。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规律。在我国新时期,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人类的文明时代,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总是作为经济、政治变革的先导而出现的。我们这一代人还都清楚地记得,中国新时期是以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其开端的。“文化大革命”前后,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林彪、“四人帮”的破坏,本本主义、思想僵化、迷信盛行。这种思想精神状况,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也使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遭到了致命的摧残,最严重的恶果是带坏了一代人。所以,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适应经济、政治即将发生大变革的要求,经过党所领导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拨乱反正,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获得了一次空前的大解放。这次思想解放的标志,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精神的进一步发扬。事实已经证明,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对我国人民精神面貌的革新,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从旧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这对于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重点转移,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应当肯定地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它产生的深刻影响,无论如何都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伟大历史成果。尽管我们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失误,但决不能否定这一伟大精神文明成果,如果否定了它,那就等于否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
新的精神文明,归根到底是新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从世界范围来说,现代文明则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在我国,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社会关系,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基础。我们现在已深深感到,随着城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育,一种与之相应的新的社会关系正在形成,它日益深刻地冲击着人们旧的传统观念,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注入了诸如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自由平等观念等现代意识。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了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成果。作为新的精神文明成果,这种现代意识,正在反过来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的巨大精神力量。当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也确实出现了不少严重的消极现象,但是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文明成果相比,毕竟是次要的;更不应当看到消极现象的产生,就主张回到旧体制中去。如果那样的话,我们还将停留在与旧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朴素化”落后时代中,被现代的文明人类所抛弃。
马克思说过,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时代发展表明,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的科技意识、发展科技的社会环境等等,构成了一定时期的科技文明。现代科技文明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强大支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已渐渐成为社会风气。整个民族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赶超世界最先进科学技术的这种强烈科技意识,不但推动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日益深刻认识到,不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不掌握高科技,我们不但无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也不能以现代文明民族的身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着,现代科技文明正在我国形成,整个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已经提到了新的历史层次,我们正在成为科技强国。不言而喻,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达到新的历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代以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实践表明,专制主义是中世纪文明的支柱,而民主与法治则是现代文明的支柱。我国新时期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正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基本内容的。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当家做主能力也明显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展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法律机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权力制约机制的逐步健全,都是建国以来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而作为这些方面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精神文明成果,则是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水平,正在达到现代文明的水平。
总之,从上述几个重要方面来看,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改革历史大潮的推动下,从总体上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同时,这些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成果,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得到充分肯定。反之,如果否定了精神文明的这种历史发展,那么,我国新时期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便成为不可理解的事情了。
二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上,我们充分肯定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果。但是,我们的这种肯定是有分析的,并没有把这种发展绝对化,而是作为历史现象来认识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发展是复杂的,有多重因素包含其中的,既有应当肯定的方面,也有应当否定的方面。具体来说,正如党的有关文献中所指出的,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改革开放中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消极、腐败、丑恶现象,产生了恶劣影响,亟待解决。
我们不必罗列更多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可见,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承认不承认这些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的存在,而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它们产生的原因,恰当地说明它们的本质,从而探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我们应当象对待取得的成就一样,也要以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来认真分析当前精神文明发展中所出现的严重问题。但是,必须看到,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当着看到社会上出现的消极、腐败、丑恶现象时,有些人就把它们归咎于改革开放,特别认为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因此,他们往往拿50、60年代那种“纯朴”风气与当前的社会风气相比,于是发出了一种“今不如昔”的感叹;还有一些人则用人性蜕化的观点来说明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于是他们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悲叹。当然,这些人对消极、腐败、丑恶现象所采取的否定立场和谴责态度,无论如何是要给予肯定的。但是,感叹或谴责并不能揭示出问题的实质,义愤也不能代替科学的分析,而愤世疾俗的态度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至于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持一种冷嘲热讽的态度,就更不可取了,因为这些嘲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站到了历史潮流的对立面。总之,由于他们采取的是非科学的、非历史的观点,因而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脱离了历史发展的实际,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这些消极、腐败、丑恶现象,我们应当首先从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去寻找其产生的根源,而不应当从精神文明本身去寻找其产生的根源。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此,我们必须如实地承认,相当多的不文明现象,的确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而产生的。为什么作为现代文明发展基础的市场经济在其建立、发育过程中,又会产生不文明现象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关系作为一种经济关系的特殊历史形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着双重社会效应。一方面,它为更高的文明提供了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它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又会产生一种拜物教意识。商品经济关系产生的这种特殊意识形态,通过一定条件的作用,能诱发出消极、腐败、丑恶现象。可见,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与市场经济本身没有本质的联系。
还有一种不文明的现象,如人们普遍痛恨的政治腐败——权力腐败,从根本上说,这是当代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协调而发生的特殊历史现象。理论与实践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完全文明的形态向前发展,必须要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完善作为政治条件。但是,反映这一政治要求的权力制约机制、社会监督机制,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对经济发展中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腐败现象起不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当前社会上屡屡发生的腐败现象,并不是放任自流的结果,而是制约机制作用不力的反映。
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消极、丑恶现象,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当今时代发展要求与人们实际素质之间的反差所造成的。如拐卖人口、卖淫、制假、破坏生态环境等恶劣现象,其中相当一大部分的作案者或受害者,是由于他们程度不同的科盲、文盲、法盲所致。现代社会的发展说明,文盲、科盲、法盲(或这些方面的水平很低),不但被排除在现代文明之外,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产生不文明现象或维护不文明现象的必要条件。可见,这一类的不文明现象是发展过程中落后因素作用的产物。
上述种种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的产生、存在和滋长说明,它们的确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的,但却不能归咎于改革开放,而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过程中某些环节的相对滞后所形成的特殊历史现象。这本身说明,我国当前社会中出现的这些严重不文明现象,是社会在向更高阶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与衰败着的社会中的腐朽现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正是基于这个分析,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当前社会中消极、腐败、丑恶现象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向前发展中的问题,应当相信通过发展会逐渐被克服,因为“发展是硬道理”,这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同样适用的。
三
我国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这种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是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进行。这本身就决定了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历史趋势和时代特点。
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而且必须从我国历史传统遗产中发掘有价值的资料,但是不应当也不可能寄希望于传统的作用。因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必须注重建设,寄希望于改革和发展,走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当今时代经济、政治、科技急骤变化的历史潮流中,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总结经验,学习先进文化,探索新的途径,创造新的模式,建立新的行为规范上面来,以适应经济、政治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这是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特点决定的。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体制,这是我国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适应经济社会关系的革命性变革要求,必然要形成新的社会文明。这种新的社会文明,既是经济社会关系发展的反映,又是它进一步完善的必要精神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建立适应这种新的经济社会关系要求的行为规范、准则,使其不断走向更高文明阶段;同时,也要仔细探索制定克服经济社会关系变革中可能产生消极现象的制约性规范、准则,用以防范或遏制种种反文明现象的发生。这样,我们将会逐渐形成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整个民族的素质不断向现代文明阶段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同时,我们还要研究在向21世纪的过渡中,如何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逐渐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的、便于操作的量化科学指标体系。很显然,这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新的时代因素,从而标志着我国社会正在向现代文明迈进。
在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在自身封闭中孤立地进行,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应当知道,由于科技的发展,冷战的结束,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只能在开放的世界环境中进行。当然,面对着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消极现象,人们又会出现复杂的心态。打开国门,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新东西,诚然感到兴奋;但看到涌进来的消极腐败因素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又忧虑重重。其实,它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对外开放“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必须在对外开放中,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样,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所以,我们绝不能走回头路,把自己再封闭起来,必须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世界现代文明。
列宁说过:“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列宁选集》第2卷第309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然不是那种自我封闭的、与人类文明发展格格不入的特殊文化,而恰恰是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中、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规律而向前发展的开放型现代文明。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正在形成一个开放的整体,而整个现代文明也成为一种开放的文明。现代文明的这一历史特点,决定了当今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是在互相冲突、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曲折道路上向前发展的。这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现代文明中的新兴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历史趋势,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走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大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现代文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