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学研论文,指标体系论文,绩效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创新模式,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与意义,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广泛共识。在我国,产学研合作也被提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学研合作”,目前在学界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国际上,Turbin和Garrett(1996)[1]认为,大学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异质组织之间的合作,是为了实现各自的资源优势互补,两人是从合作目的来定义这种活动的;在国内,夏凤(2008)从客户、流程、学习、绩效四个角度提出了一个评价思路,但它仅仅是一个框架[2];刘宏岩(2006)[3]认为“产学研合作容既包括科研成果转化,也包括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包括人才培养,三者不可偏废”。笔者更倾向于刘宏岩的这个定义,因为它既包括了过程,又涵盖了结果。
2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评价研究的进展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工具,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商业实践。产学研合作作为技术创新的一种方式,其合作绩效的评价也引起了学界的思考,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从国外来看,Bonaccorsi和Piccaluga(1994)[4]最早提出了一个系统评价产学合作的模型(图1)。在此模型中,提出的合作绩效包括知识的产生、传递、衍生三个方面,对绩效的客观测度指标有新产品数量、研究者数量、出版物数量、专利数量等。配合客观测度,还有主观的测度。
图1 国外产学研合作评价的代表模型
引自:Bonnaccorsi.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Management R&D 1994.
Tomas Hellstrom等(1999)[5]认为,作为评价产学合作绩效的指标至少应包括如下6个方面:①生产力(Fertility)。如产学合作生产出的新产品数、合作中产生的副产品引致衍生项目的频率等。②范围(Reach)。指的是产学合作组织的结构和联接,涉及合作者的多样化程度,他们都来自哪里等内容。③财务效益(Financial Success)。④教育(Education)。⑤出版物(Publications)。⑥专利(Patents)。
Lim(2000)[6]认为大学向企业的知识流动是通过专利—专利、专利—出版物的数量来体现,这实际上是对合作的一种间接的、被定的表述。Maria Theresa Larsen(2007)[7]认为,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教授,一般能拥有更多出版物,作品得到的引证也更多。同时,合作程度与生产率是成倒U形分布的,尤其是在应用研究中①。
从国内来看,相关文献并不多。林盛杰(2000)[8]从学研对合作的贡献、企业对合作的贡献、产学研各方的关系以及合作效益4个维度,用16个指标构成“产学研合作”质量评估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法对产学研合作的质量进行评估。关毅(2002)[9]则选择技术水平、创新程度等11个指标,建立了产学研联合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产、学、研联合质量评估体系的实施细则。
黄泽霞(2007)[6]以国内90所重点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为评价主体,建立了重点大学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共包括三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夏凤(2008)[2]把平衡记分卡这一战略管理绩效评价工具引入校企合作评价之中,分别从校企效益、校企“客户”、合作流程、学习与创新的视角进行描述,从战略与远景的视角为校企合作提供了绩效评价的框架(图2)。
图2 国内产学研合作评价的代表模型
引自:夏凤.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模型.职教论语,2008.
上述文献综述表明,国内外在产学研合作评价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国内外在本领域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目前已更侧重于绩效的实证分析,而且对一个国家产学研合作绩效的计量分析都主要借助于该国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数据库。比如Rosa Grimaldi(2002)[10]产学合作的绩效研究的数据来源是英国联合研究计划(The UK LINK Scheme);Roberto Fontana(2006)[11]的研究是基于2000年在7个欧盟国家开展的KNOW调查结果。而相比国外,我国的产学研绩效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在对国内产学研合作评价时,目前对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产学研合作评价可操作性还不大。但对于单个项目的产学研合作而言,由于边界相对清晰,数据采集相对容易,对其评价是完全可行的。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针对后者,当然,部分指标也具有通用性。
3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指标选择的依据
绩效评价显然与参与者对活动的预期目标和期待收益是高度相关的,如果通过产学研合作达到了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各自的预期目标,那么合作就会被认为是有成效的,所以产学研三方参与合作的利益动机就成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对利益动机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引导我们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下文结合对产学研合作一线参与人员的调研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对产学研三方的利益驱动进行分析。
从高校来看,它参与合作的动机主要是:①改善研究资金的缺乏;②寻找大公司的特殊设备及技术作为互补;③提供师生接触实务的机会;④促进以出版物和专利等形式的研究成果的产生和向实际生产领域的转化;⑤对本科生、研究生的项目、资金、实习基地的支持,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机会。
从企业来看,它参与合作就是为了能够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企业更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如下利益:①弥补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缺乏,实现技术和知识的有效转移和应用;②节省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③激发内部研发之创造力,使企业内的R&D得到更大的促进;④利用、储备、招募高质量的人力资源;⑤促进与合作伙伴之间研究设备、能力、技术的互补。
从研究院所的角度来看,它参与合作的动机则主要是:①获得人才等智力方面的支持;②利用高校、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设备等研究资源;③将自身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获得经济效益;④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⑤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
3.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①系统性
要把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衡量,尽可能从多方面描述该项目的绩效特点,同时强调指标间的有机联系。
②科学性
指标要能够反映产学研合作的本质属性。即形式要能够尽可能反映实际内容,而不是脱离内容罗列一些无关的指标。
③前瞻性
指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未来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通过一些关键指标的设置,保证产学研合作能够实现政府希望的目标。所以应设置一些适度超前、具有激励和压力的指标。
④独立性
为防止指标过多、过繁,指标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可能用较少的指标反映较丰富的内容,因此应避免指标的冗余。
⑤可比性
主要是横向可比。这就要求指标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延续性,所选取的指标要尽量与已有的比较规范的指标靠近。
⑥层次性
为了保证整个指标体系的逻辑清晰,通常从评价对象的整体属性开始,按照从粗到细的原则将其分为若干准则,必要时还可分出一些子准则,最后才是具体的指标。
⑦可操作性
应选取那些便于定量计算分析的指标;而对于那些不能直接量化的方面,可设置定性指标。但定性指标的内涵和外延描述要准确,避免理解上的歧义。
⑧针对性
本指标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创新绩效评价,它是专门用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主体之间的研发合作绩效的评价。
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3.3.1 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层次 通过对产学研合作内涵的理解、对目前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进展的把握,并依据产学研三方参与合作的利益动机,在遵循上述8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即自上而下对产学研合作的内涵进行层层分解设定指标体系框架。
本指标体系在逻辑上主要基于投入产出原理,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既要有产出方面的指标,也要有投入方面的指标。另外,在产出模块中,既包括中间产出(专利、论文等知识产权产出、人才培养等),又包括最终的经济产出。
在投入的衡量上,我们认为,合作的基础设施、合作的人力资源、合作的经费投入分别从硬件、软件和经费三个角度系统考评该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情况,所以可以被纳入指标体系。而产出的衡量是可以有多个角度的,选取“合作的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合作的科技产出和奖励、合作的经济绩效”来评价合作的产出。
但这六个方面只是给出了绩效评价的大方向,可操作性还比较差,不适合实际应用中的测评。所以我们把它作为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在准则下再设立13项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最终形成一个指标层(表1)。
3.3.2 指标体系的应用说明 上述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还需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准则和指标的赋权,我们已经采用德尔菲法解决了这一问题,见表一。
第二个问题是指标的赋值,它面临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对若干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估,它比较简单,只要分别采集每一个项目的各项指标值,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逐层加权并排序,得出每一项目的相对绩效。第二种情况是只对一个项目进行评估,这就涉及到每一项指标值的标准问题,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值,就无法确定各项指标实际值的优劣。对此,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对比特定参照系的基础上,对每一指标分级评分。例如对“合作获得的专利授权数量”,基本参考依据是,近三年来全国每100万元R&D经费产出专利1.54项。于是将其分为5档,1-5档的标准分别是:5分:整个项目获得的专利授权≥5项;或每100万元经费获得专利授权大于3项;或者至少有2项发明专利授权,4分:整个项目获得的专利授权=4项,或每百万元经费获得专利授权为[2,3]项,或者至少有1项发明专利授权;3分:整个项目获得的专利授权=3项,或每百万元经费获得[1,2]项;2分:整个项目获得的专利授权=2项,或每百万元经费获得[0.5,1]项;1分:整个项目获得的专利授权≤1项,或每百万元经费获得小于0.5项。另外,对于已经申请尚未授权的专利,依据目前我国专利申请的平均授权比例为55%左右,采用如下公式进行换算:2专利申请=1专利授权。
与该项指标类似,每一指标都有一个分档参照标准和评分方法,限于篇幅,略去。
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评价模型。我们用如下公式计算每个项目的绩效分数:
4 案例研究——某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
为了对上文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实用可操作性进行验证,我们以上海某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采用上述的指标赋值方法进行评价。该项目研究周期是2005年12月—2007年12月,为上海某在港交所上市的一家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完成的一项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遵从项目方的保密要求,本文隐去该项目的名称和原始数据信息。
运用公式(1)计算后,得到该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绩效综合得分为4.12分,换算成百分制为82.46分。如果最终将其分为四个级别,对应关系为,优秀:85-100,良好:75-84,合格:60-74,不合格:60分以下,则该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绩效评级为良好。
5 结语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产学研合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其中的绩效评价环节却依然十分薄弱。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建立是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基础工作,但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则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它是监测和引导产学研合作活动所必需的。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瑞典、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有了自己的产学研合作数据库,为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持。而我们国家目前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数据库建设还非常不完善,使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受到了限制。所以,尽快建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监测和评价系统是非常迫切的工作。
注释:
①生产率这里指的是出版物和发表的文章、科学影响力即作品被引证的次数。
标签:产学研合作论文; 绩效评价论文;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