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坚持从“四抓”入手,全面塑造新市民文明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淀区论文,北京市论文,市民论文,形象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海淀区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从2004年起,到目前已有2万多名郊区农民转为城市户口,成为城市“新市民”。为了让这部分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社会,适应区域发展需要,海淀区坚持从“四抓”入手,全面打造新市民文明形象。
一、抓认识,着力转变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
一是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部分新市民满足于眼前生活的安逸,不愿意从事较艰苦的工作,就业观念发生了偏差,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情况,海淀区专门成立了“新市民就业指导小组”,负责对全区新市民重新就业进行指导,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积极投身海淀经济社会建设大潮,勇于承担起建设文明海淀的社会责任。同时,海淀还出台了新市民就业奖励办法,对新市民自主创业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
二是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针对部分新市民在生活上追求贪图享乐,甚至出现了乱攀比、乱消费现象,海淀区积极采取教育引导措施,在新市民中广泛开展了以“消费·幸福”为主题的大讨论大辨析活动,让大家在讨论中明事理、在辨析中知对错,强化了大家勤俭持家意识。同时,海淀区还邀请了北京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社会投资理财机构的有关专家,深入到新市民社区讲解投资理财有关常识,并指导大家制订家庭理财规划,受到新市民普遍欢迎。
三是引导树立正确的处事观念。为了提升新市民适应当前人际交往能力,更好更快的融入城市社会,海淀区依托与人民大学、农业大学等驻区高校搭建的区校共建平台,充分发挥驻区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在新市民社区开设了“漫谈人际交往”系列讲座,聘请了人民大学、农业大学和城市学院等高校的有关专家学者,深入新市民社区讲解辅导,调适大家社会交往心态,提高适应城市社会的处事能力。同时,海淀区还组织首都级文明社区与新市民社区开展了“结亲联谊”活动,采取新市民与老市民“结亲”的方式,让新市民与老市民在良好的互动中,潜移默化的增长见识,提升待人接物的处事能力。
二、抓养成,着力改变日常行为陋习的问题
一是加强社会公德教育。针对部分新市民长期养成的乱扔废弃物、乱倒垃圾、随地吐痰、乱丢掉烟头等行为陋习,组织开展了“你文明·我文明·海淀更文明”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大家文明意识,促进文明城区建设。针对一些新市民上楼居住,公德意识弱化,不重视楼内环境卫生和家居卫生,不遵守住楼管理规则等不文明现象,海淀区结合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在新市民社区广泛开展了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评比竞赛活动,让大家在参与评比竞赛活动中,逐渐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强化社会公德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是加强公共礼仪普及。为提升新市民公共礼仪形象,培养大家良好的行为习惯,海淀区依托中关村学院和海淀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的教学平台,开设了公共礼仪课程,广泛宣讲城市“公共文明规范”“公共礼仪”等内容,并通过编发礼仪知识手册、制作播放公益动漫宣传片、举办新市民礼仪知识比赛等活动,让新市民了解掌握在城市不同公共场所应具有的礼仪常识、公德意识和公共行为,学会宽容、敬人、自律、真诚等礼仪,自觉克服并纠正有损公共规则的行为陋习,倡导大家争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
三是加强日常行为管理。针对一些新市民长期形成的散漫行为习惯和小农经济观念难以改变的现状,海淀区采取疏堵并举的方法,加强了对新市民的日常行为管理。如,有些新市民在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下,弱化了集体观念,膨胀了利己思想,有的铲除了社区绿化草坪种上了蔬菜;有的在社区圈地养家禽;有的在楼门口私搭乱建;有的在社区散养宠物等,针对这些情况,海淀区对教育劝解后仍不纠错的新市民,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北京市城市管理有关规定,采取了严格管理措施。同时,海淀区指导各新市民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社区业主委员会联合组建起了一支5—10人的“文明劝导队”,负责观察社区不文明现象,劝导不文明的人和事,确保了社区居民文明有序生活。
三、抓培训,着力解决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
一是加强教育平台建设。为提高新市民文化素质,海淀区利用北京城市学院教育资源优势,在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正式挂牌成立了一所“海淀区新市民学校”,主要用于培养培训新市民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行,海淀区建立健全了新市民学校领导机构,制订了《海淀区新市民培训教育规划》,完善了教育培训、资金保障、教学监测等机制,并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组建立起一支50人的教师团队,确保了新市民教育培训扎实开展。同时,利用海淀文明网和海淀社区教育网站开设了新市民培训“精品课程超市”,为新市民提供了便捷式网上自助学习平台。
二是加大教育基础培训。根据新市民的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选择要求,海淀区新市民学校开辟了常规性课程四个版块,即:文化教育版块、文化艺术版块、健康生活版块和时尚生活版块,共设置了32门课程,按照分类、分级、分时的方法,定期组织新市民培训,并建立了新市民培训学习档案,采取“学时考勤制”和“学分银行制”等考核奖励办法,推动并形成了新市民教育培训机制化和常态化。同时,海淀区还鼓励广大新市民积极参与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对参加中关村学院成人学历教育的新市民,给予了学费上的优惠,从而调动了新市民学习文化知识、参与各种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3837名新市民注册参加新市民学校培训,有863名新市民参加了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含中关村学院成人职业教育),逐步扩大了新市民接受培训、接受教育的覆盖面。
三是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为使文化教育进一步向基层社区和新市民群体延伸,海淀区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了送书籍、送电影、送节目等进社区活动,并依托海淀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和各社区文明市民学校共同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群众性乐队、合唱队、秧歌队和各类体育项目健身队、书画社等新市民社区业余文艺团体,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楼院文化、楼道文化和家庭文化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
四、抓规范,着力治理社区管理松散的问题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海淀区建立完善了新市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民自治机制,充分利用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事调解会、民意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畅通新市民利益表达渠道,健全新市民参与机制;建立完善了公共服务督查考核机制,明确了责任主体,制定了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体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服务、公共管理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六进社区”制度,使“六进社区”活动形成了工作有职责、任务有标准、效果有讲评的工作格局;建立完善了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和管理机制,每年定期组织社区干部进行相关业务学习培训,并建立了社区服务制度、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15项制度,量化绩效考核机制,严格实行表彰、留用、诫勉、辞退等奖罚措施;建立完善了共建共享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社区居民为主体,辖区内的机关、企业、学校、社团等组织共同参与建设社区工作大格局,推动了新市民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实行网格管理。按照“管理动态化、触角全方位、措施跟到位”的工作思路,海淀区以社区人口为基数,以楼栋为单位,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每个网格管理成员由社区干部、物业领导、新市民代表等人组成,分工负责网格内居民的住户信息、社区安全信息、环境秩序管理、公共设施维护、居民宣教发动、社情民意征集等工作。
三是提高服务质量。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强社区管理效果,海淀区在新市民社区专门设立“市民社工服务站”“市民综合服务中心”等服务站点,在党团管理、就业指导、子女就学、医疗保健、治安管理、权益维护、法律援助、政策宣传、文体娱乐、房屋租赁、家政中介、来访接待等方面,提供了“一站式”的帮助和服务。同时,还组建起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开展孝心服务社区老人、贴心服务社区市民、暖心服务务工人员、安心服务下岗职工、爱心服务困难群众等“五心”服务活动,有效推动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