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道空间的“人本尺度”缺失,人性化设计不足;公共空间设施陈旧,缺少趣味及艺术性,以及人们对品质生活水平的需求不高;传统文化景观的消失。这些因素使我们的城市街道失去个性。因此,创造一条充分考虑人的活动行为及合理的人性尺度的共享街道,已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1]
一条理想的街道,不仅仅是满足公共交通日常通行的基础设施,还应该满足市民对街道生活的向往,满足人与街道空间共享互动,有助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激发街道活力,塑造文化风貌内涵。
本文通过对上海江苏路街道景观提升改造的综合分析,从人本尺度、活力街道角度探讨城市街道改造的策略方法,突出城市功能更新的重点,从而提升街道景观品质,塑造有序、舒适、宜人的人性化共享街道,重拾城市街道空间个性和可识别性。
关键词:人本尺度;功能更新;共享街道
1.前言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所讲 “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同自然条件和人有关,因此,世界上现有的街道与当地人们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2]
上海的城市建设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十三五规划提出以“增功能、增空间、增活力”为导向,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街道,作为城市中的街区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器官。
《长宁区2017—2021年城市更新总体方案》对未来五年长宁区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立足城市更新的高度,通过对江苏路街道景观改造提升的综合分析,探讨打造人本尺度街道的风貌特色,从而使街道重新回归为人性化的城市共享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营造人与街道的“共享、相融、互动”的关系。构筑人与街道的和谐及归属感。
2.当今街道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街道人本尺度缺失:街道空间缺乏、陈旧、无趣。
街区道路的问题:人行道铺装陈旧,污浊,部分路段破损严重。
人行道窄而不连续,同时机动车占用人行道停车情况严重,导致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在狭窄的空间内无规则通行;非机动车道缺乏标识性;品质差、安全性低。
街道空间的问题:缺少供人停留、休憩空间,设施不完善。街道配套设施陈旧,风格不统一,与道路周边景观环境不匹配。
街口的特色不明显,缺乏创新。街道景观绿化单一等。
2.2无序的空间界面,街道活力不足。
建筑沿街界面形式单调,例如学校、居住等街区,往往通过设置围墙确保私密性及安全性,却阻隔了空间的通透性及互动性,影响街道整体风貌。沿街底商立面招牌杂乱无章,缺乏统一性。缺少户外的商业空间,无法承载丰富多样的公共交流活动,步行体验枯燥,影响了街道的活力。
3.人本尺度的街道改造设计策略
建设人本尺度的城市街道,应着重解决慢行优先、舒适宜人、活力多元等方面的问题。[3]既要考虑街道的品质,也要立足城市管理高度,逐步规范城市交通管理,建立完善的城市慢行系统。
以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为例,作为整个江苏路街道的核心,针对其道路存在的问题,改造策略从公共交通交功能设施、步行与活动空间、沿街建筑界面、城市公共设施功能四个方面对江苏路街道路段进行整体优化提升提质,更新街道功能活力,从而打造人本尺度的空间环境。
3.1提升通行体验(车行,人行)保障“慢行优先”的街道网络
慢行交通网络:倡导自行车、步行与公共交通互补的绿色出行方式。因地制宜的设置步行系统、非机动车系统,从而完善和提高街区空间品质。改善提升非机及人行体验。
以公共慢行通道串联各个公共开放空间与风貌建筑群,打通毛细血管,形成尺度宜人、活力共享的慢行空间。
改造策略一:车行道修缮,提升行车感受
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网络,营造安全性、人性化、友好型的公共交通体系。
江苏路作为一条机动车交通、慢行交通影响因素较为均衡的综合型道路,充分考虑它的交通功能与景观功能并重。以江苏路(长宁路至愚园路段)为例。
主要针对交通改线的问题,内部空间合理分配。如何处理好公交车站与自行车道的关系,又能满足机动车道空间拓宽,使公交车、自行车、机动车和平共处。
拓宽机动车道,考虑该段道路两侧各增设一根机动车道,由原双向4车道变为双向6车道。公交车站采用非机动车道绕行,并设置港湾式站台确保上下车乘客安全,将公交车、非机动车与乘客之间的冲突降至最低。[4]
图1 江苏路(长宁路至愚园路段)现状与改造新貌
改造策略二:设计优化道路标准段美化道路空间。
将人行道铺装与空间特征匹配。也增强行人的步行感受,营造舒适宜人的街道空间。
示范段设计以江苏路(万航渡路至愚园路段)为例,主要存在的现状问题是
人行铺装陈旧,颜色沉重;人行体验空间较差;机动车及非机动车混行,交通通行方式不便捷,存在安全隐患;店铺前种植池损害严重,绿植状况较差。商业氛围不足。
改造策略着重人行空间尺度感的营造,人行道铺装的更新提升,使地面有色彩之分;非机动车道划分,避免机非混行,保障通行安全。功能划分明确。更新种植池及绿化让街道重现活力。
图2 江苏路(万航渡路至愚园路段)现状与改造新貌
3.2塑造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体验人性化的共享街道
舒适的步行空间尺度的营造,通过绿化带、合理的空间布局,分隔街道上的停留空间尺度,创造一个舒适的步行、活动、交流的尺度感。街道、绿地、院落、到街角空间,强调景观对周围空间环境的渗透作用,收放自如,形态各异,重拾城市街道空间个性和可识别性。塑造有层次、序列、安全、绿色、活力的街道空间体系,成为街区活动的积极场所。
改造策略一:丰富空间的多样性,创造有活力的街道生活。
丰富空间的服务与休憩设施,挖掘增设小型公共空间,营造完整的休闲活动与街道空间体系。街道沿线应设置街边广场绿地,形成休憩节点,丰富空间体验。[4]通过增加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形成友好、健康、活力的生活氛围,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人性化的街道具有清晰的轮廓,有明确的边界,界定道路边缘的位置,这个边界会让街道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公共的空间场所。
以江苏路地铁口广场为例,现状存在问题是机动车停放比较杂乱。地面铺装沉闷,没有入口广场的感觉,树池形式多样,不统一,乔木较少,使场地没有空间感。
解决策略规整功能片区,明确边界,界定广场与人行道边缘的位置,将非机动车停车内置,将对外界面用绿植美化,优化铺装,形成一个公共的广场空间。
图3 江苏路地铁口现状与改造新貌
以江苏路愚园路交叉口街角绿地为例,现状存在问题是为数不多的街角绿地,只是被看的功能,缺乏与人之间的联系,种植方式比较陈旧。
解决策略将绿地打开,留出可以提供人休憩的场地。成为街角绿地广场,从而提升街道活力。
图4江苏路愚园路交叉口街角绿地现状与改造新貌
改造策略二:增强沿街界面的连续性及多样性
杨?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中提出,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街道上能找到相同的韵律:街道每100 m有15—20个店面,这意味着每隔4—5 s行人就有不同的体验。这说明,增强沿街界面的连续多样性对街道活力至关重要。[5]
沿街建筑立面与围墙应形成有序的空间界面。连续街道(街墙)界面应保持人性化的界面高度。
沿街界面作为户外景观重要的视觉符号,倡导形成能反映该地域文化特点的景观面貌。
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主要围绕建筑外立面展开,包括建筑外墙、门窗、底商招贴、其它附属设施以及围墙等。
以江苏路(愚园路-安化路)为例,现状存在问题是建筑立面形式单调,缺乏亲和力;招牌形式较乱,广告牌形式不统一;店招设施陈旧。
改造策略针对框架结构建筑特色,对建筑底层进行改造。改造底层立面材料以及色彩,形成整体统一;根据建筑风格重新包装柱头;底层商铺的店招广告在形式风格和色彩上力求统一协调。建议利用街角等开放空间作为室外空间的延续。增加底层商铺的人气。
对现有建筑立面进行改造提升,增加遮阳蓬或绿化,丰富并柔化建筑立面,商业街区营造人性化商业空间;打开底层立面,利用街角形成休憩空间,形成沿街立体空间;建筑外墙整改,并更换陈旧设施。
图5江苏路(愚园路至安化路)现状与改造新貌
沿街围墙的立面改造,形成有序的空间界面。以江苏路地铁站出口为例。现状问题是围墙破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解决策略通过彩绘墙的形式结合地面卵石的细节。让围墙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美化空间,提升街道活力。
图6江苏路地铁口出口围墙现状与改造新貌
3.3完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提升街道环境品质
整合场地功能,增加公共设施,提升公共空间使用价值。街道沿街需提供公共互动交流的平台及趣味、人性化的设施,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等。根据区域功能类型及要求,提供信息设施、活动设施、体现商业氛围的精神堡垒、街道文明的形象标语等。
图7江苏路配套公共设施设计
4.结语
我们需要有序、舒适、宜人的人性化共享街道,它应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让人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在慢行系统中享受悠闲生活和绿色自然。通过“人本尺度”街道的相关设计对策,重拾城市街道活力,构筑人与街道的和谐与归属感。同时也为已建道路的更新改造与新建规划道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使城市街道迸发新时代的活力,实现人性化街道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唐蕴婷,刘勇.城市更新设计中人性化共享街道的营造——以榆林市文化路街景改造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09):89-91.
[2]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赵宝静.浅议人性化的街道设计[J].上海城市规划,2016(02):59-63.
[4]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5]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J].中华建设,2010(08):81.
论文作者:赵文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0
标签:街道论文; 空间论文; 城市论文; 尺度论文; 江苏路论文; 活力论文; 沿街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