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

论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

尹淑艳[1]2001年在《论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少奇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保证等方面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了全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体系。他认为,经过一个长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可以和平的、直接的过渡到社会主义,因而提出了“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观点。而他的这一理论,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其依据社会实践所进行的独创。这一理论的形成对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王庆宝[2]2016年在《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再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刘少奇不仅长期参加了革命实践,而且还是中国共产党内公认的理论家之一。他运用与列主义理论把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实践经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中新民主主义社会学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尝试对其作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以及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历史轨迹、特征分析、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等四个方面。第一章从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两方面来阐述。必然性涉及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两个时期: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发展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各项事业,才能积蓄力量打败国内外敌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必须确保人民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才能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可能性从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长期参加革命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二章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及其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发展的历史逻辑把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发展的轨迹划分为五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刘少奇积极领导安源工人运动,把工人团结在俱乐部周围,教育工人要认清自己的阶级地位,合理争取经济和政治权利,俱乐部实际执行了革命政权机关的职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对革命根据地私营企业中的“左”的现象、国有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中的不正常现象、苏区阶级工会问题以及查田运动的“左”的错误提出了苏区划分工会会员的标准、根据地不能照搬苏联劳动法、查田就是查阶级进行阶级分析等观点。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他指出,政治上,抗日民主政权必须具有广泛的民主性;经济上,必须统筹兼顾,发展生产;文化上,发展教育必须增强民主意识,提高民族觉悟。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刘少奇制定土地改革的策略,注重发挥五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并构想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步骤。建国初期,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发生了转变。它开始于1951年9月召开的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到1954年2月6日召开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时,此思想彻底改变。刘少奇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农民个体经济看法的改变、过渡时间长短的改变、对私营工商业态度的改变。第叁章对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叁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第二部分论证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是阶段性与过渡性的辩证统一;第叁部分阐明此思想有利于中国稳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第四章对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进行分析。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来源。他的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外国模式,必须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大幅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我们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我们必须时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何事情都不能冲淡这个主题。

王慧[3]2013年在《刘少奇对新中国建国初期国情的认识》文中指出刘少奇对新中国建国初期国情的认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本文所述“新中国建国初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期。刘少奇认识新中国建国初期国情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探索中国国情的经验,以及中国革命和社会性质转变的要求。刘少奇对新中国建国初期国情的认识,包括社会性质、阶级关系、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方面,他认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阶级结构是无产阶级领导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一穷二白”,国民经济濒临全面崩溃,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大部分国民还处于文盲状态,文化教育队伍的水平不高,资源匮乏。刘少奇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国情的认识,为我们党制定适合当时实际的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武器,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陈学锦[4]2014年在《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建国前后,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在总结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客观、辩证、历史地对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进行研究,并对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与毛泽东的相关思想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本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形成。这一章主要分析了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经历了一个酝酿、基本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第二章,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整体构想。这一章主要概括了刘少奇关于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总体思路。这具体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中心任务、主要矛盾、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并依据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对其作出了客观的评价。第叁章,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这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包括经济建设的思想、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和文化建设的思想。在经济建设思想中,主要论述了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和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思想;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主要论述了刘少奇关于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执政党建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思想;在文化建设中,主要论述了刘少奇用马列主义去教育人民、重视知识分子、重视教育的重要思想。第四章,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伟大意义和当代启示。这一章首先分析了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伟大意义,主要论述了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思想基础这叁个方面。接着阐述了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对当代的启示: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周伟东[5]2016年在《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向何处去?这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从洪秀全到孙中山都未能有效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直到1939-1949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成功解决此问题。1939-1949年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建国思想由提出到基本实现的过程。研究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有助于弄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来由、探寻中国未来的去向,有资于国家改革发展之道。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研究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和主要影响。纵向看,毛泽东这十年的建国思想可分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1939-1944)、联合政府主张(1944-1947)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想(1947-1949)叁个阶段。横向观,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什么国、谁来建和怎样建叁个基本问题。文章以发展阶段为经、以基本问题为纬,主要分析各阶段国家构想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内容研究侧重分析国体和政体、经济文化政策、领导者和依靠力量、建国方式方法等。文章的基本观点如下:1939年之前,毛泽东对建国问题的长期探索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早年的爱国思想是其建国思想的原点。1911-1920年,其基本思想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0-1935年,总体上主张工农民主专政。1935-1938年,为团结抗战,毛泽东转变了建国思路,先后提出“人民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口号。1939年底1940年初,在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之际,毛泽东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构想。它是一个包含建国目标、建国主体和建国方法的完整的建国构想,对全国性政权而言是一个远景规划和一般纲领,对地方抗日民主政权而言则是具体纲领。该构想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对于指导中共革命建国实践有重要意义。1944年中,为解决新形势下的抗战建国问题,毛泽东提出了联合政府主张这一具体纲领,并与国民党进行了艰苦的谈判,但在专制传统深厚的国内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趋对立的国际环境下,要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联合政府还缺乏足够的历史条件。1947年后,毛泽东又与时俱进提出了第二个具体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想,它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联合政府主张,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建国目标,以四个阶级为建国主体,以反蒋建国为主要建国方式,并设计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新制度,引领和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启示。它发展了马列主义建国思想、重塑了国家精神、指导了革命建国实践、奠定了国家发展的制度基础,对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善国家治理、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等方面有多重启示。当然,新民主主义建国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对资本主义和公有制的认识有所偏颇,过于依赖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法治意识薄弱等。总之,1939-1949年毛泽东建国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建国理论,科学地解决了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它包含一个一般纲领和两个具体纲领。其主题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建国思想引领和促进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成功建立。

续总成[6]2001年在《论刘少奇对多党合作的理论贡献》文中认为刘少奇对多党合作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坚持与民主党派合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 ;坚持多党合作要肃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 ;坚持多党合作要巩固党的团结 ,保持党的独立性 ;积极探索多党合作的民主政权形式 ;科学分析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客观依据 ;具体阐明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的基本内容等六个方面。刘少奇对这一理论的贡献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论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D]. 尹淑艳. 辽宁师范大学. 2001

[2].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再研究[D]. 王庆宝.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 刘少奇对新中国建国初期国情的认识[D]. 王慧.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4].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研究[D]. 陈学锦.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D]. 周伟东. 中共中央党校. 2016

[6]. 论刘少奇对多党合作的理论贡献[J]. 续总成.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

标签:;  ;  ;  ;  ;  ;  

论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