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尝试_课程评价论文

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课程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预言,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果教学评价的改革不能与之同步发展,就有可能成为整个课程改革的瓶颈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制度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高考的影响根深蒂固,只要是跟考试有关的,全都重要;跟考试无关的,全都不重要。但是,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各国都在实施课程改革,改革的共同趋势是: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2.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3.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4.发挥评价在促进发展学生潜能、个性、创新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国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一方面从课程内容上做了重大调整,重新确立了适应未来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目标;另一方面,从学生学和教师教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并且试图通过新的评价机制来促成这种方式方法的转变。

新的课程评价强调:1.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和调整;2.评价内容从过分重视学业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3.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4.评价的角度从终结转向过程和发展性,更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5.评价方式趋向多样,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等。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指向:一是熟练运用,一是创造性发挥。过去,大多数手艺人从师傅那儿学习之后,一辈子都在运用这种手艺(技术),靠这种手艺吃饭,只不过越来越熟练,这就叫匠人。而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学习了手艺,却能融会贯通。学习了孙子兵法,却能运用于商场,能够“攻城掠地”,获得非同一般的回报。以往,我们过分强调训练,大运动量,地毯式,一遍又一遍,一轮又一轮,好像这种量变一定会导致质变,以为学生做得熟练了,一定也变得聪明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这样做也许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那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这种教育的严重后果是学生视学习为畏途,毫无兴趣和乐趣可言,怕学、厌学情绪浓重,两极分化加剧,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思维模式化,缺乏创造力。

相反,创造式的教育,则不是靠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着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答案。不唯书,不迷信标准答案,重过程,重应用。

当然,学生的学习是综合性活动,要发展能力,也不少了基础的积累,更离不开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好的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某一门具体学科来看,比如语文,既要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又要学会阅读,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还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在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维度的确立,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的差异。在学科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尽力避免过去那种一张试卷定终生的做法,把学生放到广阔的背景之中,多角度、多标准地看待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以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完善学习过程。

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以下两条。

1.既要搞终结性评价,又要搞过程性评价。一学期下来,要有知识能力综合测试卷;而平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的资料,如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自我反思等,都要建立档案,记录下来。这些,也应作为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方面,列入学期的成绩单中。

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不能只有一种评价形式,那就是考了多少分,第几名。不要以某一次考试成绩差一点,就下结论:以为某某同学不行了。事实上,每一位学生每天都在进步,不是这方面,就是那方面。有时,某一代表性事件更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说到这里,我又想到那个选船长的著名故事。有位大老板,买了一条新船。要招聘船长。他没有搞什么面试、笔试,而是叫来应征者一起吃面。上了面之后,他逐个给他们添汤。满满的一碗面,再加上一勺滚烫的热汤,有的人看着汤溢出来,无所措手足;有的人急忙用嘴去帮忙,结果烫得够呛。其中有一位则不慌不忙,操起筷子,捞起一捧面条,吹一口气,呼噜一大口,没事。老板当即拍板,船长就是他。这是定性评价的典型例子。当然,老板要选的是个能当机立断的人,如果要选一个勤奋肯干的人,则非那位被烫了嘴的莫属。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分数只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某些方面;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许要通过其他途径才能了解到,而这些,对一个人将来从事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可能更为关键。因此,我们的评价视角和标准,必须有所变化、有所创新,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卓有成效地施教。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设计了语文学习阶段评估表,1.要求语文教师全面了解语文学习的各项要求,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2.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3.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各有侧重,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有关学习任务。比如,结合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搞些阶段性地达标或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4.把阶段评价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不再只是以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判定学生学习的好坏。5.把对语文学习状况的评价权还给学校,还给老师和学生。尤其是平时的语文学习,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用等级制记录下来,一起存入学生的档案袋中。

这张表格的评价占学期成绩的20%,期末考试的成绩占80%,一起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汇报表”。比如课外阅读,我们在七年级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万字的阅读量,开出了师生共同确立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每个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箱或书架,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专用阅读札记本,不少学校还定期举办读书辅导讲座、读书报告会。七年级上学期即将结束时,我们要求师生做好统计,本学期读了哪些书,有多少万字,做了多少字的读书笔记,写了多少字的心得体会或练笔。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评定、学生互评和老师评定,确定阅读方面的等级。

再如,朗读能力,不少学校作为一个实验课题,制定了实验方案、操作步骤,课内加强训练,课外搞达标,每位学生精练一篇文章,用录音机录下来,播放后大家一起评定等次。这个过程,既提高了朗读水平,又培养了兴趣。

当然,语文是一个长线学科,各项具体要求不可能在一两个学期内完成。我们建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有所突破,每学期选定几项目标,研究操作方法,设计操作过程,由师生一起来评价,详细记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见下页《语文学习阶段评价表》),以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无锡市初中语文学习阶段评价表

说明:1.每条栏目的评价分优秀、良好、较好三个等级。

2.学生自评、互评要结合具体语文活动及相应作业打分。

3.每学期至少评价两次,发展情况是相对前一次而言,分进步较大、进步明显或尚需努力。

标签:;  

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尝试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