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中玉琮的造物特点论文_姚坤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摘要:在距今5000年以前,长江中下游的太湖地区,河流密布,资源丰富,孕育出了灿烂的良渚文化。在距今5000多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上的先民们,他们都为后世留下了高度发达的玉器文化,他们使用的玉器复杂精美,造型奇特,数量惊人。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应该是与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玉琮的表面刻画着的一个像人又像兽的图案。人们将玉琮上的这种图案叫做神徽。几乎每一个玉琮上面都有着这样一个神徽图案,不仅如此,在其他出图的玉器上也有这种图案,玉璧、玉钺上面也有这种图案。它是氏族兴起的标志吗?还是图腾崇拜的缩影呢?到底有什么意义。

关键词:良渚文化;玉琮;造物

一、良渚文化的时代背景

(1)良渚的地域特征

长江中下游的太湖地区,河流密布,资源丰富,孕育出了灿烂的良渚文化。环太湖流域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的农业以稻作农业为主,就算是在当代也在全国的农业中保持着优势地位。良渚文化在环太湖流域之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在良渚时期该地区的稻作文明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环太湖流域主要以平原地貌为特征,海拔较低,与周边地貌相比,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地势低平,水流密布,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的环境特征。

环太湖流域的水分充足,对于稻作发展极为重要,同时发展桑蚕也是很有利。该地区长期成为农业高产区,因此有“鱼米之乡”之称。太湖流域水网密布,为渔业和养殖业提供了可能。太湖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为生产劳作提供了很多条件,但是却又恰恰是我国生态系统最不稳定的一个地区。这里的地貌为碟形洼地,河网密布,水流四通八达。降水时有不均,长引发旱涝灾害。太湖流域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同时也与该地区的人为活动有这密切联系。

(2)良渚文化中巫政结合的社会形态

良渚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是玉琮,目前发掘出的和传世的有三百余件,关于其用途,学者们众说纷纭。

玉琮的大小和高度虽然有差异,但是其基本造型却都是内圆外方的柱状体。对于玉琮的意义和观念,很多学者认为,内圆外方的造型特点,应该是代表着中国“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玉琮的内圆代表天,外方代表地,中间的圆孔则是代表中天地之间的沟通,这种天圆地方的观念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造物活动,比如说北京的祭天的天坛是圆形的,地坛是方形的。

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应该是与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玉琮的表面刻画着的一个像人又像兽的图案,人们将玉琮上的这种图案叫做神徽。几乎每一个玉琮上面都有着这样一个神徽图案,它是氏族兴起的标志吗?还是图腾崇拜的缩影呢?到底有什么意义。神徽纹整体看上去是一个神人骑在一只怪兽身上,又称神人兽面纹。神人兽面纹看起来就像是一位面色庄严的勇士,头戴羽冠骑在一只怪兽身上,庄严肃穆。

完整的神徽纹在出土的玉琮、玉钺、玉壁、玉璜中大量存在,其中以出土的玉琮王、玉钺王、玉壁王上面最为典型(图1)。其中还有很多是简化的神徽,这种简化的神徽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频繁,是良渚文化的典型标志。完整的神徽和这种简化的神徽图案说明在良渚时期,由原来的多神教转变成为了一神崇拜,这位早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这种一神崇拜可以说是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更高的统治神权标志。

从出土的玉礼器中可以看出,良渚文化早已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社会分层明细的礼制系统,这种分层明确的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尊卑有别,贵贱分明。主要依据就是良渚文化中很多聚落规模不一,有的形成聚落中心,有的处于次要地位。还有就是出土玉器中,贵族墓葬坑中出土的玉琮材质较为纯净、制作更加精美,而以此向外的墓葬坑中出土的玉琮、玉璧、玉钺,在材质、工艺等等各方面渐渐衰落,到平民墓葬坑中,出土的玉器就有很多是假玉,而且制作粗糙。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聚落等级的划分,多层次、差异化的划分,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确立了一个多等级的社会礼制系统。

从墓葬坑、出土玉器、部落分布规模大小、祭祀祭坛等等在该地区的广泛分布形制统一的情况看,良渚文化中早已形成完整的礼制,而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信仰和社会意识形态。在玉礼制度和巫政结合的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信仰、礼仪、道德生活和宗教活动。良渚文化的“礼”就像是一条线索一样串联起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良渚的造物

(1)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艺

太湖流域最早的制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4000年的马家浜文化,这时期的玉器还较少。而崧泽时期的玉器制作依然延续了马家浜文化的制作风格,主要以玉璜、玉玦为主。崧泽文化中多出图一些以几何造型为主的饰品,这是这个时期最具文化特点的类型。有一点也算是崧泽文化的又一特征,就是从崧泽文化早期开始,对玉石玉料的选取开始偏向于软玉,除少数出土的玉器质地坚硬之外,大多数玉器都可以归为软玉。由于软玉硬度低,传统的打制成形的方法已不再适用,崧泽文化时玉器雕琢工艺中“以砂为介质的简洁摩擦法”全面取代打制成形工艺。

良渚文化承袭崧泽时期的玉器发展势头,并且更加丰富了玉器制作样式和工艺,在瑶山和反山的良渚早期和中期就形成了自己的玉器风格。良渚文化玉器,因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雕琢技艺之精湛,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高峰,深含了历史的文化底蕴,到现在为止良渚文化中发掘出的玉器种类就已经超过40种。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艺,在当时时期居于领先地位。

(2)良渚玉器的造型、纹饰

良渚文化中玉器表面光滑洁净,边缘和孔径规整,很少会有制作时留下的刻划痕迹,玉琮、玉璧等器物造型严谨规范。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特点和纹饰纹样都是与原始的神明崇拜有直接关系,最大的特征就是玉器的器物纹饰上都装饰繁复的纹样图案,而制作工艺更具特色。

良渚玉器的琢刻纹饰独特繁密,其中以玉琮上面的神人兽面纹最为独特。玉琮的四面刻画了两幅纹饰相同的神徽,神人兽面上下组合,四面8幅。每个图案高大约3厘米,宽4厘米,雕刻手法运用浅浮雕和阴刻线两种技法。图案主体为神人,头部形状特异,呈倒梯形,头戴羽冠,两侧有三角形眼角,用弧线勾勒出鼻梁阔嘴,牙齿整齐。神人四肢是用阴线刻画出的,臂膀熊健有力,胸前饰有卷云纹。神人身下伏着一只神兽,内有獠牙利爪,神兽下肢踞伏,利爪卷曲。神徽纹的整体刻画需要近百根细细的阴刻线,每一根阴刻线都需要用放大镜来观看,细致程度令人惊叹。

图案整体结构大多数都是以主体纹、装饰纹、地纹相结合组合而成。玉琮的每两节都有简化象征性的神人兽面纹,兽面纹的两侧更是有造型夸张多变的鸟纹。像这种人兽组合的图案结构代表了良渚玉琮文化的基本特征。

无处不在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人的信仰符号,以玉琮为介质,神人兽面纹以极具美感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出土的大量玉器中不论墓主人等级和地位如何,都有不同程度变化的神人兽面纹。有的较为具体,有的则是简化体,可见良渚社会中无论地位和身份何等重要,玉器和神徽纹都是神性的象征。

参考文献

[1][法]周膺.良渚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姜军,朱金坤.神圣与精致 良渚文化玉器研究[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姚坤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良渚文化中玉琮的造物特点论文_姚坤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